请教 修习佛法的次第 佛法修行有什么次第?

作者&投稿:将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楼主确实与佛法有缘。

而一般学佛人也是碍於学佛次第不明确,才会苦修无功。

楞严经的确极为重要,是佛法之宝,里面的确对於佛法次第有极详细的铺陈。

后学将己所知,略说如下:

楞严经一开始,七处徵心,可是这七处徵心,徵的是妄心,并不是真心,举经如下: 佛言: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於如來三十二相,将何所見?谁为爱樂?

这边所问的心,是能见三十二相的心,是能缘於色相的见闻觉知心,因此许多人在这边都忽略了,以为是徵真心,其实从这边开始的七处徵心,都还是在徵妄心,这也是佛陀甚妙的智慧,为什麼这麼说呢?

阿难早就已经断了我见,证初果了,怎麼会不知道见闻觉知的虚妄性呢? 可是 佛确偏偏问见闻觉知的所在,目的何在呢? 七处徵心下来,阿难找不到见闻觉知的所在, 佛在七处徵心后却同时还开示了: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離諸一切色香味触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見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
微细揣摩:若離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離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龜毛兔角,则汝法身同於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这边一开始直接说 能见能闻能觉知的了知性是虚妄的,因为见闻觉知性不能离开接触的色相、声音而独自存在(无自在性),而真心是离开六尘有其分别性,却不是这一般人所熟悉的见闻觉知性。

因此 佛最后一句说的更重了,六尘尚且都是无常了,何况是依於六尘才有的见闻觉知性,更是无常(龟毛兔角是夸饰法,也就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个能修能证的见闻觉知是真心是法身,那法身即同断灭!

可是 佛同时也点出,真心是真实如如的,并不是断灭,他也有分别性,只是是离开六尘的分别性(此分别性非一般人乃至阿罗汉所知)。

因此,楞严经的大意就非常明白了,学佛最初入门,就是要开悟明心----明白真心为何、妄心为何,两者如何和合运作。

可是 佛陀也没有直接告诉阿难答案,藉由波斯匿王的提问,举出了能见之性一直都在,并没有因为岁数而改变,可是这样一来,阿难更加模糊了, 佛陀明明开示见闻觉知性的虚妄,为何答覆波斯匿王又说能见之性不坏。

因此阿难直心而问: 阿难即从座起禮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見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就是直心的菩萨,不懂就问,明明世尊开示见闻觉知性的虚妄,为何又说见闻觉知必不生灭, 佛陀就开示啦: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这就是说,众生将色相等六尘相,乃至想阴(见闻觉知)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可是这色与想,只是真心法身的局部而已,由於真心能生一切万法(包含见闻觉知与色身),才可以说依於常恒的真心,才有见闻觉知与一世又一世的色身不断出生运作。而众生就是将这真心所出生的局部功能认为是我,才会生死轮回苦不堪言。

佛后来开示的更明白: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虽非妙精明心,如
第二月,非是月影。

这个能见之性只是第二月,不是本月。

许多大诗学人,在读楞严经,往往没有前后呼应,读到前面波斯匿王请问佛的那一段,就真的将见闻觉知性当成真心,譬如这里的青山碧水间师兄就是了,一直将了了分明的那个知,当成真心。

因此,佛法次第,一开始入门,就是能辨别真妄和合运作,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运作: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阿难明白了这道理以后,又发明了自然性,以为这个真心周遍一切,见性与色相都是由此自然而出生(此与老子的太极相似),可是 佛陀又说了:
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見中,以何为自?此見为復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見暗;若復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見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於明时,見性断灭,云何見明?

如果见性乃至闻性等是以自然为体,那这个见性究竟是以光明或以黑暗为自然体呢? 还是以虚空还是以堵塞的处所为自然体呢? 其实都不可能是。其实很多学佛人都还是以自然、虚空为真我真心,譬如就有人以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或认为虚空就是万法本源,这些其实都是自然外道、虚空外道,不解佛法真实意。

尔后,阿难又接著转,既然不是自然,那就是因缘性,也就是前因加上助缘而产生的,可是 又随即被佛陀破斥:

此見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見暗;如因暗有,应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如果以光明为前因,色相为助缘而出生了见性,那应该这个见性不能见暗,如果是以黑暗为前因,那也不能见明,所以见性这个功能,并不是由自然性,也不是由因缘性,那是什麼呢?

殊不能知生灭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这就是说,虚妄幻化的色身乃至见闻觉知性,其实都是本心如来藏所出生,而众生总是在来来去去的虚妄相打转,不知道这其中本有真心如来藏,如如不动,恒常不坏。

接著 佛以五阴十八界(也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来说明其实都是真心所出生的,可是却又不与真心混合在一起。

佛在开示真如佛性以后,才接著有悟后起修---25圆通法门,以及断淫怒痴等事修,然后才开始进入四禅八定的修证,最后才是五阴尽,也就是断除五阴烦恼习气的部份。

因此,楞严经确实修行次第相当明了:

明心见性为见道,四禅八定乃至熏禅、练禅等以及断贪瞋痴为修道。

而五阴烦恼习气的断除,则是更后面的修行。

由此可见,学佛之首要,在於先辨别妄心的虚幻不实,才不会以妄为真,接著才会有方向,才能知道在这虚幻的五阴身心中,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然后以参禅之法亲证此本来面目,就是开悟明心了,也就是禅宗的破初参。

若还有疑问,欢迎详谈。 阿弥陀佛!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作者:寂照法师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 释寂照

  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有菩提心作根本,一切万行都成了佛道资粮。

  一、菩提心是大乘法的种子

  学佛法,以大乘法为最究竟,而发菩提心,则为大乘学者先修的课题。特别是在中国,一向宏扬大乘教,重视发菩提心。

  如早晚在佛前作三皈依,称念“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就是希望大家,应时刻不离的提起正意念,自利利人。不管修禅、修慧、作慈善事业、解脱轮回,若不与菩提心相应,则不落小乘,便同凡夫外道。因此,如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就好像下了种子,遇适当的时机因缘,自然可以发芽开花结果。《法华经》说:“发过菩提心的众生,就算时间久了,遗忘而误入歧途,造作种种罪业,坠入恶道中,也会比其他受罪者好得多”。菩提心如金刚宝石一般,完整者固然昂贵,碎屑也同样值钱。有菩提心作根本,一切万行都成了佛道资粮。

  二、菩提心的类别

  (一)愿菩提心: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要有信心与大愿。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与众生的苦恼,唯有修证,才能净化世间,解救众生,于是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二)行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法,自利利他,实行大悲之菩萨道。

  (三)胜义菩提心:久修之行者,渐入般若智慧,悟得无生法忍,证到真如实相。如此,从信愿至行证,菩提心统摄慈悲与般若,是大乘法的心要。

  三、菩提心之本在悲

  经中说:“大悲为上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是故,菩提心之根本是悲心,用来拔苦。众生的苦难,皆由自身的业识所招感,久处于困境,无法脱离,而菩萨的悲悯心重,利生救苦,若不设法除去妄心,菩提心不生,苦因不灭,所以才发大愿去成就佛道。

  四、菩提心修习的前提

  修习菩提心必须由浅入深,其程序共有七个阶段:知母、念恩、求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在这之前还要先具两种观念:平等想、悦意相。

  (一)作平等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缘不同而成十法界、凡圣、妄实、愚智、痴慧、怨亲等等差别相;善人可能为恶,恶人也有可能为善的时候。相由心生,习而成性,故修行人尚未修到不退转,外道众生性还会存在;反之,初学者由浅入深,也可能渐成大器,故不轻未学。差别之心舍,怨亲意识便不复存在。偏私的爱是人类普遍的习性,由爱生恨而致苦,若人人放弃偏爱,等视一切众生,人类的苦难,相信可以逐渐没有了。佛法称为“舍心”,这是修习菩提心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二)成悦意相:没有偏爱,可不是漠不关心,是不带染着的欣悦心、佛法称为“喜心”。若仅有舍心,还是不能激发菩提心。故大悲的修学,既须等视一切众生,又要能关切一切众生,养成和谐的情素。以上乃成就菩提的慈悲喜舍心。

  五、修习菩提心的所依

  (一)知母:从喜舍心境中,引生一种意念,就是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佛经说:“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喝过的母乳,比四大海水还要多”。视母恩之重,不但佛教如此,儒、道二家,也以孝为首善 。儒家说:仁,必从孝起;印度婆罗门和西洋基督教,虽不从如何孝顺父母出发,却以天或上帝为一切之父。佛教更以因果轮回的道理,扩大到视一切众生为父母。

  (二)念恩、报恩:念恩而求报恩―父母抚爱儿女,儿女应当尽孝,这是世间的伦理观念。在时空的无限中,凡夫心境对多生的恩,已无从记忆,故须体认一切众生如父母,念以予己之恩,推而悲爱、平等普济一切众生以求报恩。

  六、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乐

  修习菩提心的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与发菩提心,最有密切关系。经书告诉我们:“菩提心不由禅定中来,也不由智慧中来,而是从大悲心来”。以下分别来说明:

  (一)慈心:慈是与乐,即以世出世间的种种利乐,利益一切众生。此心能广结善缘,将有益于生生世世的度化。

  (二)悲心:悲是拔苦,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不受轮回之苦。此心为菩萨道的根本,因为苦的根源不除,不能达成与乐的目的,所以由此引发悲心。

  修习菩提心的过程有了慈悲心虽是难得,还须再进一步发动实际行为,这便是增上意乐。也就是度化的热心,不惜牺牲一切,致力于救众生,故成其为佛菩萨。小乘圣者,原也有慈悲心,只因缺少强的意志力,仅能逮得己利而已,故没有增上意乐,众生总是救不了。

  七、菩提心的成就

  修学者的心境,见到众生受苦,便好像自己也在其中,非旁观者,可说是以众生的病苦为病苦。经过深切的觉察唯有佛与佛法,才是救苦的良药,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为成佛资粮,把自己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融合,发心学菩萨行,以成就此大信愿,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八、菩提心的次第进修

  修发菩提心的七重次第,是莲华戒菩萨等,据阿毗达磨等说而安立的修学次第,若能次第完成,就是愿菩提心的成就,发菩提心最重要在此。之后,就要进修菩萨行,以利他为本,不出菩萨戒。菩萨戒中,虽也以杀、盗、淫等为重罪,但单在这方面,不能显出大乘不共的特质。菩萨有三聚戒——摄律义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主要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为体,如《瑜伽戒本》就以六度、四摄分类。菩萨以不退菩提心为根本戒,远离众恶、利益众生、成熟佛法,就是行菩提心的修习。

  广积福德智慧资粮之后,进而悟入无生法忍,体证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是名胜义菩提。能一念心相应,发此胜义菩提时,就是分证即佛。依《华严经》说:十地菩萨的分证次第,就是菩提心宝一分一分的明净、圆满,究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标签:五明研究

我没有专业术语给你,仅有一点亲身体会,这是二十一年的一点体会,经历了生死离别,经历了太多 的失败,我依然坚信佛法。也明白念佛念到功夫,就一定能成佛。如果没有灵验,问题不在佛,而在我们自己功夫没有用到。你喜欢楞严经,就每天都诵,不需要明白意思,也一样有效果。绝对真实不虚。你明白的是你的意思,我明白的是我的意思。凡夫是有分别心的。而佛不会有分别心。所以我们不去理解意思,只要用功诵经念佛就可以了。我是在地藏王菩萨加持下才明白的。我不想佛友也象我一样走许多弯路,还没明白。其实佛是我们自己,被障碍了就是凡夫,觉悟就是佛。想成佛就要老实念,念佛就能成佛。



楞严经的确极为重要,是佛法之宝,里面的确对於佛法次第有极详细的铺陈。

后学将己所知,略说如下:

楞严经一开始,七处徵心,可是这七处徵心,徵的是妄心,并不是真心,举经如下: 佛言: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於如來三十二相,将何所見?谁为爱樂?

这边所问的心,是能见三十二相的心,是能缘於色相的见闻觉知心,因此许多人在这边都忽略了,以为是徵真心,其实从这边开始的七处徵心,都还是在徵妄心,这也是佛陀甚妙的智慧,为什麼这麼说呢?

阿难早就已经断了我见,证初果了,怎麼会不知道见闻觉知的虚妄性呢? 可是 佛确偏偏问见闻觉知的所在,目的何在呢? 七处徵心下来,阿难找不到见闻觉知的所在, 佛在七处徵心后却同时还开示了: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離諸一切色香味触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見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
微细揣摩:若離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離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龜毛兔角,则汝法身同於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这边一开始直接说 能见能闻能觉知的了知性是虚妄的,因为见闻觉知性不能离开接触的色相、声音而独自存在(无自在性),而真心是离开六尘有其分别性,却不是这一般人所熟悉的见闻觉知性。

因此 佛最后一句说的更重了,六尘尚且都是无常了,何况是依於六尘才有的见闻觉知性,更是无常(龟毛兔角是夸饰法,也就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个能修能证的见闻觉知是真心是法身,那法身即同断灭!

可是 佛同时也点出,真心是真实如如的,并不是断灭,他也有分别性,只是是离开六尘的分别性(此分别性非一般人乃至阿罗汉所知)。

因此,楞严经的大意就非常明白了,学佛最初入门,就是要开悟明心----明白真心为何、妄心为何,两者如何和合运作。

可是 佛陀也没有直接告诉阿难答案,藉由波斯匿王的提问,举出了能见之性一直都在,并没有因为岁数而改变,可是这样一来,阿难更加模糊了, 佛陀明明开示见闻觉知性的虚妄,为何答覆波斯匿王又说能见之性不坏。

因此阿难直心而问: 阿难即从座起禮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見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就是直心的菩萨,不懂就问,明明世尊开示见闻觉知性的虚妄,为何又说见闻觉知必不生灭, 佛陀就开示啦: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这就是说,众生将色相等六尘相,乃至想阴(见闻觉知)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可是这色与想,只是真心法身的局部而已,由於真心能生一切万法(包含见闻觉知与色身),才可以说依於常恒的真心,才有见闻觉知与一世又一世的色身不断出生运作。而众生就是将这真心所出生的局部功能认为是我,才会生死轮回苦不堪言。

佛后来开示的更明白: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虽非妙精明心,如
第二月,非是月影。

这个能见之性只是第二月,不是本月。

许多大诗学人,在读楞严经,往往没有前后呼应,读到前面波斯匿王请问佛的那一段,就真的将见闻觉知性当成真心,譬如这里的青山碧水间师兄就是了,一直将了了分明的那个知,当成真心。

因此,佛法次第,一开始入门,就是能辨别真妄和合运作,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运作: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阿难明白了这道理以后,又发明了自然性,以为这个真心周遍一切,见性与色相都是由此自然而出生(此与老子的太极相似),可是 佛陀又说了:
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見中,以何为自?此見为復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見暗;若復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見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於明时,見性断灭,云何見明?

如果见性乃至闻性等是以自然为体,那这个见性究竟是以光明或以黑暗为自然体呢? 还是以虚空还是以堵塞的处所为自然体呢? 其实都不可能是。其实很多学佛人都还是以自然、虚空为真我真心,譬如就有人以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或认为虚空就是万法本源,这些其实都是自然外道、虚空外道,不解佛法真实意。

尔后,阿难又接著转,既然不是自然,那就是因缘性,也就是前因加上助缘而产生的,可是 又随即被佛陀破斥:

此見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見暗;如因暗有,应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如果以光明为前因,色相为助缘而出生了见性,那应该这个见性不能见暗,如果是以黑暗为前因,那也不能见明,所以见性这个功能,并不是由自然性,也不是由因缘性,那是什麼呢?

殊不能知生灭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这就是说,虚妄幻化的色身乃至见闻觉知性,其实都是本心如来藏所出生,而众生总是在来来去去的虚妄相打转,不知道这其中本有真心如来藏,如如不动,恒常不坏。

接著 佛以五阴十八界(也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来说明其实都是真心所出生的,可是却又不与真心混合在一起。

佛在开示真如佛性以后,才接著有悟后起修---25圆通法门,以及断淫怒痴等事修,然后才开始进入四禅八定的修证,最后才是五阴尽,也就是断除五阴烦恼习气的部份。

因此,楞严经确实修行次第相当明了:

明心见性为见道,四禅八定乃至熏禅、练禅等以及断贪瞋痴为修道。

而五阴烦恼习气的断除,则是更后面的修行。

由此可见,学佛之首要,在於先辨别妄心的虚幻不实,才不会以妄为真,接著才会有方向,才能知道在这虚幻的五阴身心中,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然后以参禅之法亲证此本来面目,就是开悟明心了,也就是禅宗的破初参。

还有,4楼绝对是抄我的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天赐众生福泽 能修习 当累世修的机缘 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 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 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 且证量足 能够灌顶加持 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修学佛法的次第都有哪些~

你首先要明白学佛的根本目的是离苦!至于苦是什么,自己去百度~
苦由何来?有生故有苦。
生由何来?有识故有生。
识由何来?有行、有执,故有识。
行由何来?执由何来?有爱故有行,有爱故有执。
爱由何来?有邪见故有爱(众生趋向乐受并不是爱,爱是意识对目标的作意)
邪见即是对事实真相的不了知。
无邪见故无爱,无爱故无行与执,无行无执故无识,无识故无生,无生故无老、病、死、愁、悲、苦忧、恼、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苦。
所以离苦的根本在于正见(对事实真相能够如实知见),于生活中修习四念处,百度搜索“大念处经”,其次就是修习八正道,自己百度去~
学佛多年的一点感悟,很高兴与大家分享~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frbook.aspx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贰‧信
一、信的意义
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心理状态,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经中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信仰的重要性,归纳如下:
1.信仰如手:我们进入了宝山,如果没有双手,就无法挖取宝物。同样地,我们进入了佛法的宝山,惟有依靠信仰的双手,才能获得佛法的宝藏。
2.信仰如杖:我们爬山时,如果有了拐杖作依靠,必定会感到轻松多了。人生在世,常常会感到世路茫茫,崎岖不平,如果我们有了佛法的信仰作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信仰如根:树木植物有了扎实的根部,才能长出茂盛苍翠的叶子,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巩固的根基。信仰,就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靠信仰为根,我们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进而到达解脱的境界。
4.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达目的地。《大智度论》卷一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我们必须要掌稳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广的佛法大海里,采取佛法的宝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惊涛骇浪,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
5.信仰如力:国父曾说:「信仰就是一种力量。」对一件事情有了坚定的信仰,自然就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6.信仰如财:世间的生活需要钱财,但是由於我们只知一味地向纷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财宝,却忽略了自己内心蕴藏有无限的财富,而信仰就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内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经上有所谓的「七圣财」,就是以信仰为首位;有了信仰的财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
二、正确信仰的条件
信仰有很多种,有的人一开始就信了邪教,这就是「邪信」,误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响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们在选择信仰时,不可不慎。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无所寄托,但是至少还没有走错路,将来还有得度的机会。另外有一种人是信得很虔诚,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入了迷,但总还有一种信仰,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深植心中,就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正信」,《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正信。正信应符合以下条件:
1.信仰实在有的: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查它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是在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2.信仰道德高的:我们交朋友,都想要结交品德高尚的人,何况信仰的对象,更应该考虑他的德行是否清净?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信仰能力强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
4.信仰戒行净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戒行清净,行止足以为众生模范的大导师。
5.信仰正法圆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圆满的正法,可以适用於任何时空人事。
6.信仰智慧满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完满无缺的智慧,如此,我们跟随他学习,才能获得充满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贡献社会。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净圆满,而且他的伟大事迹都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经得起考验证明,符合上述条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说的教法,乃至延续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团,都是我们正信的对象。《杂阿含经》卷三十所谓的「四不坏信」:「於佛不坏净信,於法不坏净信,於僧不坏净信,於戒律不坏净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对於真理的尊崇敬信,而无丝毫疑惑的彻底自信。

参‧解
一、解的意义
解,就是慧解,指经由见闻学习而了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在於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佛法广大无边,我们应如何来寻求慧解呢?
1.亲近善士,多闻薰习: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要经常向法师们问道求益,要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教。善财童子为了求法,不辞劳苦,参访了五十三位长老大德,最后证得无生法忍;赵州禅师年高八十,犹四处行脚,寻师访道,终於开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更需以谦冲虚心的态度寻师求道,听经闻法。
而闻法也要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应该「如地植於种,如器受於水,应离三种失。」
所谓「如地植於种」,意思是说,一块田地,如果把种子撒在地表上,鸟雀一啄,就没有了,如同闻法,不用心深思,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第一种过失。如果这块地坚硬不堪,即使播了种,也无法生根萌芽,如同一个人我执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这是第二种过失。如果地上布满杂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长,如同心中有了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这是第三种过失。
所谓「如器受於水」,意思是说,一个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装不进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缝,水一倒进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裏有了秽物,再清净的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听经闻法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也不能有杂念妄想,应该要以深心、庄重心、恭敬心、谦卑心、柔软心、清净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2.广阅三藏,一门深入:「为学有如金字塔」,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佛学的研究上。我们对佛学有了一般的了解以后,还要广读佛典。佛入灭后,后世弟子将佛陀所说的法,以及历代诸圣贤的著作论典,汇集成为经、律、论三藏,成为研读教义的最佳门径。博学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深入钻研,触类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说法为因应各种根器,观机设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门,后世弟子们又因人、时、地等差异条件,有各种阐述。因此,我们在亲近师长,研究佛法时,应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学习,不以人为依归。因为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同的思想、见解,而真理则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应依人。
(2)依智不依识:应以理智作判断,而不依自己一时的好恶来作决定。
(3)依义不依语:依照佛法的根本义理,而不执著於语言文字。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按照究竟绝对的真理,而不依各种方便的教化。
4.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慧的特性在於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
《大毘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因此,学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
一、行的意义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同,佛陀说法,主要是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因此,佛教不仅是讲知识,说理论,佛教最注重的还是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二、修行的态度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门,如:莲宗以念佛为要,禅宗以参禅为主,华严宗以经教为宗。虽然如此,修行所应秉持的坚毅态度则应该是一致的。《俱舍论》卷二十七记载有如来的三种圆德,其中「因圆德」有四项成就佛道的修行态度,可作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1.无余修: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遗。
2.长修:历经三大阿僧只劫而修行不倦。
3.无间修:精进勇猛而无刹那荒废修行。
4.尊重修:恭敬所学,尊重一切众生,不生憍慢。

伍‧证
一、证的意义
证,是契会真理而证悟的意思。解与证也是不能分开的,不经体证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说是知道;若非通达理解,也没有证悟可言。
二、证悟的生活
从凡夫到修成圣果,绝非一蹴可就,必须经过种种的阶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标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证悟阶位。例如:
1.声闻乘:自凡夫至阿罗汉,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证得的果位有四——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
2.菩萨乘:又称佛乘,从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
依证悟的迟速而言,又有顿悟与渐悟之分。快速直入觉悟的境界,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的觉悟,称为渐悟。其实,顿渐之说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从众生整个生命的洪流来看,这一期的顿悟实在是累积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来。
总之,无论是声闻四果,还是菩萨五十二阶位,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由我们平日的「小悟」累积所成就的解脱境界。所以,我们不必将证悟寄托於未来,重要的是我们每天是否有一点小悟。我们要怎样观照自己呢?证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兹列举如下:
1.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如果我们对忧悲苦恼的事能淡然处之,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2.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如果我们能不患得患失,随缘自在,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3.证悟的境界,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处难不觉难,处苦不觉苦,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4.证悟的境界,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勘破生死,来去一如,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第,而是一种循环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