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度战国就有,延续了2000年,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它?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作者&投稿:谭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宰相,战国时即有,初为君王的辅政大臣,如相邦、相国、丞相等官的泛称。《吕氏春秋》说:“宰相所与治国家也。”《韩非子》说:“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秦汉以来,成为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而司马迁对于宰相的解释最透彻,他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得任其职也。”

关于宰相的具体名称和职权范围,因时而异,因朝不同。秦、西汉称相国、丞相,参决大政,综理要务,不亲庶事,位高权重,御史大夫为副宰相。汉武帝以后,逐渐形成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领,以尚书、中书为核心,由皇帝高级侍从官员等一起,组成中朝,即内朝,掌握政务决策权,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决策号外朝,仅奉诏行事、负执行之责。

西汉后期,罢丞相、御史大夫,改置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号宰相,三分相权。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名义上仍为宰相,不过位虽尊、权则轻了,实际上已由尚书台总揽政务,统摄百官。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加录尚书事衔,始得预闻国政,行宰相职权。

魏晋南北朝时,相国、丞相也号宰相,实非其职,多以安置权臣。三公皆为名誉宰相。诸公、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大臣加录尚书事衔,始得为实际主持政务的真宰相,当时,尚书令、尚书仆射亦可为真宰相。当时,宰相无常官,皇帝所与商决政事、委以机密者,皆可行其职权,故近臣如中书监、中书令、侍中、黄门侍郎、领军将军、中书舍人等如受命参议国政者,亦可称宰相。

北周设六官府分管全国政务。隋朝以尚书省正副长官尚书令、仆射为真宰相。唐初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身、侍中、中书令为真宰相。唐太宗以后,渐以他官加参知政事、参掌机密、参预朝政、参知机务、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衔为副宰相。唐玄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正式宰相职衔,宰相多至四人,一人为首相。五代沿袭唐制。

北宋前期以同平章事为真宰相,间或有一相、二相、三相,以兼职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区分主次。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之职,以分相权。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宋徽宗改名太宰、少宰,宋孝宗时改置左、右丞相为宰相。元朝以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

明太祖朱无璋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不设宰相,皇帝亲揽政务,总领六部。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宰相职权呢?这是因为,元朝后期的皇帝多不理朝政,将权力委托于宰相,造成权臣辈出,遗患无穷。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方面总结前车之鉴,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皇权,他在把宰相胡惟庸构陷杀死之后,朱元璋干脆罢丞相、革中书省,将宰相职位连同这个机构都一并废除了,以前的宰相事务,由六部分理,所有大事,都得由皇帝亲自裁决,他自己则几乎成了一个帝、相一肩挑的集权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大权旁落,他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朱元璋之所以废除宰相,原因是为了一己之独裁。

明仁宗、宣宗以后,诸殿、阁大学士官位日隆,号为内阁,居六部之上,有宰相之貌似,但受制于宦官和六部,权力不及前朝宰相。清朝内阁大学士为名誉宰相,雍正皇帝以后,由军机大臣执行宰相职权,但其名望早已不及唐宋之盛了。



已经运行千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会被朱元璋废除?~

因为当时有一个宰相名叫胡惟庸,朱元璋对他很是信任,在得知他有谋反篡位的之心的时候,朱元璋一怒之下把胡惟庸等大臣全部杀了,这个时候朱元璋意识到宰相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就废除了宰相制度。

胡惟庸上台以后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嚣张跋扈,打压异己,更厉害的是仗着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很多政务都不向朱元璋汇报就独自处理,一旦看到有对自己不利的奏章就拦截下来,并对写奏章的人进行报复,逐渐自己的野心也暴露出来了。洪武十二年,胡惟庸被人告发后,朱元璋知道他有谋反之心龙颜大怒就把胡惟庸以及和他站在一边的大臣都杀了,后来了解这件事情之后,朱元璋愤怒不已,大发雷霆,一共诛杀大臣将近三万人。

胡惟庸被杀以后,朱元璋就立刻罢黜丞相职位,不仅如此还规定自己的后代也不能再丞相。胡惟庸被诛杀是他“自作孽不可活”,不过也不能说宰相制度就是因为他废除,朱元璋是很聪明的,他早就知道宰相对有很大的威胁,他对于皇权有十分强烈的占有欲。朱元璋之所以可以忍受胡惟庸专权七年,除了要铲除胡惟庸,朱元璋早就想要废除宰相了,他只是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合适的理由。

可以说胡惟庸在这个制度的废除中,说白就是一个炮灰,也怪他自己野心太大,导致自己惨死的结局。

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权利欲非常强的人,他不能允许有一个人分走他的权利,哪怕这个人是为了帮助他有一起处理国家大事,帮助他分担政务的压力。所以,连续废掉三个宰相,最后更是因为胡惟庸而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秦国能逆袭成久盛不衰的大国,是因为受到了哪些环境影响?
答:这些国家都有着基础和实力,能够让它们在战国时代站稳脚跟,可是秦国在战国时代初期时,其实非常弱小的国家,不仅在土地面积上与其它国家差距很大,在综合实力方面它也不能够与其它的国家相提并论。秦国在逆境中崛起,扮演屌丝逆袭的角色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在逆境中崛起,扮演了屌丝逆袭的角色,领先了同样与它一样实力...

历史话题(关于秦始皇的)
答:看一下程步的《真秦始皇》,自己就懂了 无疑,功绝对大于过。他创立的制度,延续了2000年。后人只是修饰,却没有大的改变 后来之所以落后,确实后人之过了

租佃制详细资料大全
答: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发展变化,其有同于世界各国封建生产关系一般性,也有特殊性。佃户的人身依附,在劳役租时最强,后逐渐和缓。北宋颁布《皇官庄客户逃移...

秦以前与以后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区别
答:秦以前的国家制度属于封建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推行郡县制,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除掉六国剩余的贵族。前者使秦具有一种新型的国家体系。后者则大大消除了封建国家复辟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由秦创立,汉加以巩固,从此延续了2000年。因此,秦以前与以后的中国在制度上有...

春秋战国以后,为什么没有再出现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答:因为皇权比较集中导致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伟大的思想家。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然而,在这2000年里,从来没有像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盛大的时刻。春秋战国时期想通过吞并其他国家和占领其他国家的人民而变得强大。战国末期甚至想吞并所有的诸侯国,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答:特点:①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②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佃户地位有所提高);③佃户与田主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发展变化,...

我国的政体集权组织形式是
答: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在清朝达到顶峰。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制度相比较,但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还将其与具有更大地方权力的几种政治权力体系进行了比较。从那时起,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专制体现了君臣关系;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目前...

战国时期有哪些变法?
答: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四、韩国申不害变法 1.背景: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韩昭侯也想...

皇帝和宰相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两个朝代
答: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左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汉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

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A...
答: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税的开始,因此选A。点评:春秋时期的改革:1、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废除井田制;2、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战国时期的改革:1、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又更加彻底,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