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投稿:邓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形成地球的微行星起源于吸积坍缩后剩下的由气体、冰粒、尘埃形成的直径为一至十千米的块状物。这些物质经过1000至2000万年的生长,最终形成原生地球。 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浆组成的“海洋”。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5.5亿。在45.5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是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宇宙中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体。

1、约100亿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却的尘埃微粒涡旋在宇宙中间。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不停旋转的圆盘,随后又甩出许多圆环。同时,猛烈的转动使尘埃微粒达到白热程度,中心的圆盘变成太阳,外围圆环的微粒形成一个个由气体和熔液构成的巨大火球。然后开始冷却,并凝成固体。大约到40亿~50亿年前后,这些火球变成现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这个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说”。它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一种地球形成理论。



大约在45亿年前,一些气体、尘埃、冰粒等物质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地球的雏形,这个雏形只有一千米的大小,与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这个“小地球”不停地旋转,吸收聚集着周围的其他物质,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的大小。但是当时的地球和现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样。

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宇宙中各种陨石和小行星的撞击,再加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了很多热量,以致于当时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喷发的火山和流动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个被熔岩覆盖着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了,岩浆慢慢固化、结块,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原始地壳的形成过程(从左到右:遍地的岩浆-岩浆逐渐冷却-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伴随着岩浆喷出的,是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由于质量比较轻,这些气体逐渐上升,因为地球引力包裹在地球外层,久而久之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层中的各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发生各种化学和物理反应,使得大气层开始降雨。这些雨水在地壳的低洼处流淌,最后顺着地势汇聚到一起,大约在35亿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

质量轻的气体上升-原始大气层-降雨

↑原始海洋的形成过程(从左到右):岩浆喷出

质量重的岩浆、尘埃下沉-原始地壳-积水-原始海洋

后来生命从原始海洋中诞生,经过漫长又复杂的演变,最终活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地球。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被尘封了40亿年的秘密,如今终于揭开了



大约46亿年前,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地球刚刚形成只时温度较低,尽管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却能和平相处.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行成高山、丘陵、平原等.由于地球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气后,使其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随之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地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上下求索,力图圆满回答这些问题.直到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开创了利用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测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测定的格陵兰一地方发现的沉积岩,其年龄约39亿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矿物,其年龄约43亿年;测出一些陨石或矿物约46亿年,在地球上至今尚未发现具有46亿年的岩石或矿物.由于一般认为太阳和其他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人们认为地球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46亿年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1755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学说算起,至今已有40多种学说.从探计行星物质的来源来看,各种学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灾变说,认为行星是在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例如1745年法国动物学家布丰提出:曾有一颗慧星撞到太阳上,撞出来一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二是俘获说,认为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形成原始星云,后来星云凝聚成地球和行星.例如,1944年原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提出:太阳俘获的旋转的气体――尘埃中的固体粒子,最终凝聚形成地球和行星.三是共成说,认为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部分的物质形成地球和行星等天体.例如,1966年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提出:星际云在银河系邻近恒星和星云的“潮汐”作用下,瓦解为许多“云絮”,大部分“云絮”聚成太阳,留在处边的“云絮”绕太阳转动,碰撞结合成地球和行星.各种学说,各有论据.但是,无论哪种学说,都必然以宇宙运动规律为基础,并经受观测事实的检验.此外,还必须能圆满解释和说明太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现象.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由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吸积、凝聚、碰撞这一过程,先形成地球胎,然后再不断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里,开始了神奇的演化和发育过程.地球首先实现了层次的构造.地球形成伊始,温度较低,但在许多陨石不断地轰击下,在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下,在地球外部重量增加引起内部受压缩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地球温度逐渐上升,其内部逐渐变热并局部熔融.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一些较轻的元素逐渐上升,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又向下沉.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运动,使原始地球产生了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为分层结构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地壳.地壳与地核之间为地幔.地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民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今日地球的内部结构情况,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测定.经地震波测定,地球的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成为岩石圈.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上层部分是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生地.其下层部分由于压力和密度增大,物质可能呈固态.地核在地下2900公里以下至地心地核中心部分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固态.这样说来,地球的分层结构,确实如同一个鸡蛋,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层次.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呢

(1)1755年德国哲学家1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
说〓康德认为,宇宙太空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的原始物质,由于引力作用,较大的微粒吸
引较小的微粒,并聚集形成大大小小的团块。团块形成后,引力也随之增大,聚集加速,结
果在弥漫物质团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体,由于排斥力和集结时的撞击力,使这一巨大的球体
成为旋转体,原始太阳由此形成。而球体以外的原始物质在原始太阳的作用下,围绕太阳赤
道形成扁平的旋转星云,其星云物质又逐渐聚集成不同大小的团块,逐渐形成行星。行星在
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并自转。其模式是:基本微粒——团块——行星。
(2)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年法国数学家PS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中,独立地
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
,直径远大于现今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
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不断增大,星云逐渐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
过向心力时,赤道边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拉普拉斯环),并相继分离出
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烧太阳旋转过程中,环
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这
一成因模式可概括为: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3)霍伊尔—沙兹曼假说〓本世纪6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E霍伊尔和德国天文学家E沙兹
曼从电磁作用机制提出新的假说。他们认为,原始太阳系是温度不高,转动不快的一团凝缩
的星云,随着收缩的加剧,转动速度加快,当收缩到一定的程度时,两极渐扁,赤道突出并
抛出物质,逐渐形成一个圆盘。此后,中心体继续收缩,最后形成太阳。由于星际空间存在
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出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圆盘成为等离子体在磁场内转动
,当太阳与圆盘脱离时,其相互间就发生了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力矩,从而使太
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并使圆盘向外扩展。由于太阳风的作用,轻物质远离太阳聚集成
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便在太阳附的聚集成类地行星。
(4)戴文赛星云说〓1974年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提出“星云说”,使中国对太阳系起源的研
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戴文赛认为,57亿年前,有一个比太阳系大几千个的星际云,因此缩
内部产生漩涡流,并破裂成上千个星云团,其中一个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由于该星云团
是在涡流中形成的,所以其一开始就自转,而且角动量很大,并且因自吸引而收缩,在收缩
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转速加快,星云渐扁,并释放大量能量使温度逐渐增高。原始星
云收缩到大致为今天海王星轨道大小时,其赤道处的离心力等于吸引力,赤道处物质便不再
收缩,但是星云内部的收缩还在继续,于是便形成了边缘较厚,中心较薄的双凹镜形的星云
盘。盘心部分收缩密度较大而形成太阳,其余物质的固体微粒通过相互碰撞和引力吸积作用
,逐渐聚成行星。

球体是怎么形成的?
答:球是由一个曲面组成。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球面。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中心叫做球心。球面是在三维几何空间内理想的对称体。在数学上,这个项目是一个球体的表面或是边界;但是在非数学的使用上,这是三维空间中一个球或是只是他的表面。在物理学中,球(通常被简化与理想化)是能碰撞...

球体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星云凝聚而成的星体---地球的早期只是一颗小行星,靠引力不断俘获外来天体壮大自己,而外来天体都是在相对地球高速运动的,所以俘获的过程就是剧烈碰撞。巨大的碰撞能量使它熔融为液体。这时地球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在万有引力和分子引力下各向受力相等。故液态物质将成为标准的圆。因为只有圆才能使各...

是因为什么让它们变成了球体?
答:简单来说,太阳之所以能形成球形,是因为太阳温度极高,太阳的高温只能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太阳的气体向各个方向扩散的距离是一样的,这些气体受到太阳内部的重力均匀,所以太阳的外观最终形成球形。行星形成球体的原理:所有行星都有重力,行星形成前可能不是圆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星逐渐吸附着接近重力的...

乒乓球是怎么做出来的,里面是空气吗?
答:具体成分是空气为主,也有制作时混合的其他气体。如果是真空的话,乒乓球球体根本承受不住外界压强,直接就会瘪掉。另外憋了的乒乓球可以用热水烫起来,也是利用了球内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都充分说明了乒乓球内部不是真空。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虽然乒乓球外部没有接缝但是里面有接缝,而且还有一股味道。

空心球是怎么形成的
答:空心球的形成过程是氧化铝熔液在高压空气喷吹下,在很短的时间内(10~30s)完成的。成球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快速的冷却、收缩过程。氧化铝的熔点为2050℃,适于吹球的温度应高于熔点200~300℃,即需加热到2200~2300℃。如果熔液的温度低、黏度大,就容易吹成厚壁球或蜂窝状空心球。

简单的说法:地球、月球、太阳是怎么来的?
答: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九大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科学家要研究的问题。也可能是在形成太阳的同时,太阳系内的光子信息同时产生了地球,只是地球处在光子信息合成的强度不大,产生的地球质量不大,从而形成了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但是由于地球的年龄与太阳的年龄相差太远,排除了太阳系内光子信息合成物质进一步形成地球、形成九大...

足球的橡胶球怎么形成的
答:足球的右侧,旋转产生的气流和飞行中的相对气流的方向相反,使该侧气流流速变慢。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定理,在速度较大一侧的压强比速度较小一侧的压强为小,所以球左方的压强小于球右方的压强。由于球所受空气压力的合力左右不等,总合力向左,所以球在运行过程中就产生了向左的运行,即产生弧线。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形成一个球?
答: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是因为只是八大行星之一,其他的跟地球大小形状差不多,特殊是因为有着生命的存在。太阳系曾经有几百颗行星着,早起比较混乱,各个行星相撞,要么被太阳吞噬,后来只剩下了八大行星。行星的形成也是无数个宇宙上漂浮乱飞的岩石撞击而形成的,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弧线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而另一侧情况恰恰相反,自转线速度和前进速度部分抵消,气流相对速度被削弱,从而使球的两侧气流相对球的速度不同。根据伯努利原理,空气流速度大的一侧会形成一个低压区域,而另一侧则形成高压区域。足球两侧压力差的结果就导致,球受一个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合力作用,这个合力使球偏离原直线运动方向。

香蕉球原理
答:香蕉球原理 弧线球的原理:当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并且不断地在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因此当球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从而形成足球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由于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又俗称“香蕉球”。编辑本段 香蕉球的奥秘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