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里“无住生心”是什么意思? 佛教无心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琴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法里“无住生心”可解释为:对现前六尘境界心不住著,过而不留,不受污染,叫“无住”;妄既不住,湛寂灵明之民,自然显露,叫“生心”。“无住”即真空,“生心”即妙有。

比如济公和尚,他生活最简朴,不管别人怎么嘲笑他,从不往心里去,吃、穿、亲戚、朋友,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无所谓,心里没有任何执意地追求,碰见什么就随缘分。就是这种没有执意地追求任何事物的心态。

扩展资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意思就是: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其具体解释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

此真心不是能对外境乃至内定境有了知、觉知的意识觉知心。更不是修成动中定力时,能於六尘清楚分明却净念相继的意识定心。

因为这都是意识相应境界,不离所接触了知的境界,以及能接触了知的意识觉知心,不离能所故。此乃妄心境界,不论境界有多胜妙,不论能入定多久,清明多久,都是意识相应境界,非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住生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里“无住生心”意思是对世俗物质无所留恋才深刻领悟佛。

出自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主要思想:

我国禅宗六祖惠能未得法前,五祖弘忍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得传衣钵。

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



心有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及末那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其中,前七识皆是生灭,故名为“妄心”。第八识永无生灭,故名为“真心”。前七识皆由第八识真心出生,一切万法皆由此真心出生。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前六识,需要六根触六尘才能出生。比如,眼根触色尘而生出眼识心。第七识通过意识心,分分秒秒攀援万法,执取万法,处处做主。因此,七识妄心皆有所住。乃至“一念不生”时,貌似无所住,而总有念头再起,再执取万法的时候。
唯有真心,如如不动,永不触六尘,何况能有执取?何况能住于万法?
因此,永无所住者,唯有第八识真心。此心又名:心、如、真心、真如、如来、法身、涅盘、自性、如来藏、诸法实相、本来面目........此永无所住之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
此真心,含藏一切法种,含藏无始劫以来所集善不善业种。法种流注,即生出万法。这种流注,是刹那刹那不断不息的(除非无余涅盘)。
《深解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即是阿赖耶识;凡,是指未得解脱法的凡夫;愚,是指虽证解脱道,却未证真心的二乘人;阿赖耶识,本具无我性,永不自知有我。虽然他才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我”“唯我”。却完全没有取舍厌乐等“我性”)

如上,“无住生心”这一句的正理,是说:“永无所住的真心,分分秒秒出生一切妄心”。这是在说真心的大用(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误会者往往解说为:“你要不执着一切法,一切都无所住;但是,却又不是木石瓦砾,而是有分别性。这样做,就能证得真心。这个'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
这种说法,看上去很高深,乃至需要打坐入定等法才能感知。其实却不知所云,自相矛盾,毫无理路可言。本质是落在意识心上,与佛之教导迥然不同。学人若受笼罩,难免错路,断却法身慧命,永劫难寻个入处。正是为了辩破这一类毁坏佛法的邪见,末学不得不在此唠叨饶舌。若是救得一二学人,是为末学之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生心,讲的是由于因缘具备,我们的想法就生出来了。
无住,讲的是虽然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想法,但这个想法也是依因缘而生的,离开了因缘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想法。
所以,我们既要做事,又要保持对所做的事有一份觉察力。

心不执著一切万物,而生清净心.世间的一切皆是生生灭灭,变幻莫测的虚相,看破了,放下了.心则清净则自在,空了你执著的心,空了烦恼.破除心相.

佛法说的“心无住”是什么意思?~

心无住,即无执。
可解为用心如镜,心如明镜般,外物来了心可照见外物。
真实的反映外物而物走镜空,可得大自在。
比如:济公和尚,他生活最简朴,不管别人怎么嘲笑他,从不往心里去,吃、穿、亲戚、朋友,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无所谓,心里没有任何执意地追求,碰见什么就随缘分。
就是这种 没有执意地追求任何事物的心态。

无心 意思 :
人都有本性,人总是有良心的,做任何事情要用本性作为依据和基础,本性应该是快乐的,什么时候显出自己的本性呢?小时候人是最有本性良心的,因为小时候爱这个世界、爱爸爸妈妈、爱所有的人,小时候天天和大家一起玩的时候,非常快乐;慢慢年纪大了之后看到自己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就慢慢必须要学会忍耐了。忍耐实际上就是让自己的本性不要污染,人最容易污染的就是本性。很多人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自己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很羞愧很丢人。师父每天跟大家讲课,就是让大家懂这一点。电台里有很多佛友打电话来说:“师父,我忏悔,我很后悔,我做了太多见不得人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做错很多事情……”实际上就是佛法在启发他们的本性。
要安住自己无生无灭的心,就是自己的心不要一会儿觉得我有这么多的麻烦、烦恼,一会儿觉得无所谓的。有什么烦恼,无所谓的。人的心不要有生,也不要有灭;不要生出烦恼,也就不需要去灭除烦恼。现在很多人很容易生烦恼,但是有时候他们又觉得无所谓了,也就把自己的烦恼心灭掉了。菩萨教我们要安住无生无灭之心,不要认为自己在安住的时候是在忍辱、在忍耐,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要认为自己在忍耐,不要认为自己在忍辱,你心里不生怨恨就是最高的忍耐。也就是说今天还在忍耐的人,因为心中还有恨——“我是在忍耐着”;而真正有境界的人已经无生法忍,没有忍耐,有什么好忍耐?举个简单例子,自己孩子做错事情,妈妈忍耐住,说“我不跟你算账”,实际上她也没必要把孩子的错记在心中,因为是你的孩子,这就是境界。
我们不必去忍耐,就能够安住自己的心。你不必去忍,你根本就无所谓耐,没有“忍”哪里来的“耐”?“耐”就是觉得日子很难过,因为我忍了,所以我觉得耐不住、耐了很难过,就是忍耐。但是我没有怨恨,我觉得一切很正常,那你就离开了人间的一切境界,就得到自在,远离一切烦恼。今天不离开烦恼的人,就不得自在;今天无所谓了、什么事情都很正常,你就得自在,得自在的人就离一切执著,“我不执著了,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因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发生了就发生了”,所以不执著的人就得自在,然后就能放下一切。
佛法界讲,一切相处不住心,人跟人之间的相处都不要往心里去,那你就不会把人家说你坏话、背后搞你装在心里,就算有人搞你,你也不要往心里去,你就无罣碍了。现代人就是什么都往心里去,心就会有所属,心有所属的话,心就会属于恨、属于嫉妒、属于贪、属于愚痴。只有把人间一切人和人的交往、世界和人的交往无所罣碍,你就心无所属,就是解脱。
学佛人要无心,就是心无所属,无心是什么?很多事情都不要往心里去,人家骂你、讲你、对你有看法,你不要往心里去,,这就是无心。第二,无心不是无所思,精神病患者没心的话就是没心没肺,这个人脑子不去记,所以还会做错事情;我们学佛人无心,要有所思——“我虽然对这件事情无心,但是我知道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接受教训,我下次不再这么做了”,那么就成功了。如果你今天“无所谓的,这个事情发生就发生了,那个事情发生就发生了,被人骂几句,没有反应”这不叫无心,这是赖皮,真正的无心是有所思,“我下次不能再做错事情”。
人很多时候因为有心,就有火上来,很多人对一件事情一有心,就有火气上来,所以叫做心火。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火,火加上气,就是火气,每个人心里都有火,实际上你只要这个气不去推动它,这个火就没了。很多人为什么会生气,火气这么大?因为他已经有把火了,你一点燃,他就开始骂人、扔东西、趁这个机会开始闹了,就是火上加了气。
火气是怎么回事?连小的菩萨都会有火气,因为菩萨在天上很舒服,到了人间不习惯,只要是人,投了肉身都会有火,然后再加上旁边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让你火上加气,接下来火气就出来了。只是菩萨境界高,来了就来了,走了就随它去,随缘。菩萨是想办法灭火、灭气,比方说一个境界不够的人,看见单位里的人又在搞他了,火很大,但是憋着一直不讲话,那么火已经有了,突然之间领导正好出现,那个人又当着大家的面在领导面前讽刺了他几句话“他真的是我们的榜样……”,接下来气一冲,在领导面前就开始骂了,火气就上来了。菩萨是灭火、灭气,菩萨心里没有这个火,“人家看不起我、对我不好,那是正常的,我过去也对人家不好”,火就没了;气呢?“人家又没讲我,我不生气”,就是灭火灭气。凡夫一般喜欢紧紧抓住这股火气不放,不学佛的人遇到生气的事情,越想越生气,越生气越想,“我就气不过,我就不放过他”,火气在自己内心不断燃烧,怎么会不把自己的心肺烧坏掉?火气越大,越去想,再勾引出自己的瞋恨之心。因为火气越大的人,接下来瞋恨之心就会出来,先是火气,接下来会恨,恨到后来就打人骂人了。人不学佛,会产生报复之心,会产生嫉妒之心,会产生贪欲之心,这就是贪。
-----恭录:心火须灭 本性始静

什么是无住生心?
答:如上,“无住生心”这一句的正理,是说:“永无所住的真心,分分秒秒出生一切妄心”。这是在说真心的大用(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误会者往往解说为:“你要不执着一切法,一切都无所住;但是,却又不是木石瓦砾,而是有分别性。这样做,就能证得真心。这个'离念灵知心',就是...

...请教一下,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无所住,怎么能生心呢...
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跟生心是同一个意思,所以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凡夫怎么样?凡夫把无住跟生心看作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生心是生的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怎么生?无住就生,真心就现前。无住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叫无住。我们麻烦,就...

庙里和尚念经打谚口是什么意思?
答:首先,无住生心,即“离一切相”而生心,简单来说就是离我、人、众生、寿者相。离我相就是空掉自我,于己不居。禅门参话头,单追一个“念佛者是谁”,那么念佛的究竟是谁?我连自己的生老病死都不能控制,那个凡胎肉体是我吗?我连自己的苦乐悲喜都不能决定,那个精神意念是我吗?众生执著...

佛教问题,求高人解
答:无住生心 清净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老师说,须菩提啊,那些大菩萨们,应该按照我下边说的去生起他的清净心。清净心的“心”,指什么心?结合《金刚经》后边的经文,这个心指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通俗地讲,就是成佛的心。当然大乘佛法...

佛家讲的不取不舍什么意思?
答:不取不舍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住生心”,无住即不取,生心即不舍。不取讲的是空,是从性体上说的。不舍讲的是有,是从现相上说的。因性体空寂,空寂就是假的。知道是假的,就应该不取、不执着。所谓佛氏门中一法不立。性体虽然空寂,但是能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现的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直译是什么意思?
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去祈求结果,但要有认真去做的心。这句话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通过解构佛本身的庄严,阐明佛法的真谛是“庄严净土”。净土、极乐世界不只在西方,或是某个缥缈的所在,也可以就在身边,就在当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

如何断我见、破见惑?——分享《金刚般若研习报告》131
答:无住生心都是因为相是剎那不住在变化,佛教给我们这个修行的纲领,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是这么个道理,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搞清楚的。 【云何能破】破跟转是一个意思,诸位要记住,我们讲转大家好懂,讲破跟断难懂,讲转好懂。怎么个转法?开解而已。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就转了,念头就转。为什么一般人转不过来?断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安住于无住生心?阿弥陀佛
答:一切都是因缘不同,本无可执着。当然,这个是比喻,大家不太容易会执着在这些很容易看破之处。我们可以把这个道理,放大到我们当下的一切一切都是这样的。当我们发现自己烦恼了,一定是有执着在起作用,当下发现它,放下它。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对我们当下最应缘的观照,换一个角度来看!

无往生心是什么意思
答:无往生心是讲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其他,即第二转法轮的意义;“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如来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即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它完整诠释了心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圆满中也是这样讲的。这种明空无二无别的本体,不论起分别念还是不起分别念,都...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哪里?
答: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我国禅宗六祖惠能未得法前,五祖弘忍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