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个词体现了应和诗的特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作者&投稿:乐正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径扬州,遇到故友白居易。酒宴 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全诗如下: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 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 太多。白居易的这首诗醉意尚浓,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的境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于是酬 答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情跌宕,沉郁中见豪放,实为酬赠诗中的 珍品。该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因其丰富多义的话语含蕴尤为值得玩味 ,耐千秋万代诗家学人引为同调。中国历代美学向来推崇话语含蕴。从老子的“恍惚”、“大象无 形”,钟嵘的“滋味”到刘勰的“隐秀”,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司空图的“象外 之象”、“景外之景”,严羽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到纪晓岚的“兴象天然”,钱钟书的 “所谓空中鸟迹也,亦所谓到岸则不恋筏也”,无一不参透着对“话语含蕴”的认识。西方美学家 对“话语含蕴”,也有不同方向的研究。但丁所指文学的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 和奥妙的意义——的叠加可以被认为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话语含蕴;波德莱尔的“象征”,贝尔的“ 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的“符号”,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新批评的“含混”,接受美学 的“隐含的读者”等,也都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话语含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那么,什么是 话语含蕴呢?“话语含蕴,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反观刘 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下简称《酬》诗)一诗的颈联,确有“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 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不揣冒昧,试解一二。其一,身世转机说。“沉舟”、“ 病树”是刘禹锡这二十三年——指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出京,至宝历二年(826)回京 的这段时间——远贬异地他乡的自况,“千帆过”、“万木春”则预示了自己即将重施抱负再展鸿 图的远大前程。从全诗的格调来看,首、颔两联尚低沉抑郁,颈、尾两联则一变而为高昂。相形之 下,乐天的赠诗因仅有同情的哀鸣而不免显得过于单薄,而这首酬诗却由于不菲的气势一泻凌云之 志。所以可以认为,这不是一首颓唐弃世的诗作,而是一首饱含了对美好未来瞩望的颂歌。果然, 史载刘禹锡此番入京之后,“入朝作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官终检校礼 部尚书。适逢友人的欣喜与壮心不已的情怀,一度成全“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二,抨击政局说。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不平的身世,苦难的遭遇,而以“沉舟侧畔”竞发的“千帆”、 “病树前头”争春的“万木”讽喻朝廷正在赏识和重用的那些势利小人,既抒发了自身的愤懑和痛 苦之情,又讽刺了自鸣得意的权贵和昏庸无道、不辨良莠的统治阶级。与本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 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暗合,与白诗的颔联中“诗称国手徒为尔”、颈联中“满朝官职独蹉 跎”、尾联中“二十三年折太多”等句照应,抒尽对黑暗政治迫害忠良的不平之气。这种不满时政 的宣泄与他先前的两首诗颇得异曲同工之妙。一首是他贬官十年后被召至京师,游玄都观后所写的 《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 栽。”该诗以“尽是刘郎去后栽”的“桃千树”影射了新受宠信的权贵,刘禹锡再度获罪遭贬。但 十四年后,他又回京师,痴心不改,复唱一首《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 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好个“今又来”!更为倔强和辛辣的讽刺还在后 头。由此观之,《酬》诗颈联可作为刘诗一脉贯之的讽喻传统的回响。其三,寄望后生说。“亦知 合被才名折”,得“才名”者古今几许?“二十三年折太多”,人的一生一共能有几个“二十三年 ”呢?刘禹锡生于772年,卒于842年,805年被贬出京,时年三十三岁,风华正茂,廿三 年后的826年回京时已是风烛残年的暮岁老人,人生大半俱逝矣!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 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依刘公之见,即使我个人遭 遇了不公和摧残,但历史自有公论,身后自有来者,我未尽的事业犹会得到后来有识之士的继承和 发展的;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难以承受打击、抵抗屈辱,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的缔造 者,他们的势力必将不可阻遏。我们不能苛求这位饱经风霜的诗人在生命的第五十五个春秋还能一 展雄才大略,但我们不能不为他了无衰老颓废之意的博大胸襟深深折服。历史回复了他一个令人满 意的答案。其四,朴素唯物说。刘禹锡是因为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后被贬为朗 州司马等职达二十多年之久的。他政治上的进步见解,源于朴素唯物论的思想,而长期的贬谪不仅 没有改变他的思想,反而加固了他的这种思想。《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乌衣巷》、《 台城》、《石头城》等一系列怀古作品中,不仅涌动着诗人的无限慨叹,更深藏着对兴亡嬗变的深 远思考。“沉舟”、“病树”看似陈旧破损,然而正是这些旧事物孕育着新生事物“千帆”、“万 木”的蓬勃生机。宦海之中,有浮就有沉,有兴就有替,有挑战就有机遇,有得意就有失意……自 然、人生、社会最平凡的现象中无一不暗示出新陈代谢的普遍真理。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抚却义愤,平添了几多艺术魅力。其五,聊以自慰说。刘禹锡的这首酬答诗, 先是接过白诗的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的同情与赞美,起句道“巴山楚水 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见,刘白二人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随后,《酬》诗巧用向秀思旧 、王质烂柯两个典故,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及自己的怅惘,亲切自然地与友人有唱有和。白诗有“举 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颇为在荒凉的他乡谪居多年的刘禹锡打抱不平。对此,刘 禹锡的赠诗为自己宽解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句以“沉舟”、“病树”自 比,但又不感沉沦,而是非常达观地认识到物换境移、仕途升降的自然法则,异常通达地和盘托出 一位老人历尽沧桑后宁静的内心世界。这句禅语一般的诗句可以使人仿佛置身广袤的星空之下体察 个人的渺小,认识到个人的得失在社会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其实算不了什么,只要能如刘禹锡般在 逆境中仍然顽强面对现实,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信念和追求,就可以最终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阔然无累的境界。这种话语含蕴恰与白诗中“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等句遥相 呼应,并呈现出更健朗的精神状态,使这首诗前半部分的伤感全无踪影,代之而起的是舒缓的慰藉 。其六,劝勉友人说。唱和诗,本用于朋友间问答,是为使相聚陡增一抹亮色而设的。倘若酬答白 诗依旧用怀才不遇的伤心调子,未免有些大煞风景,何况从刘禹锡其他的诗作来看,讽刺时事的也 好,怀古喻今的也好,借物咏志的也好,民歌风味的也好,总牵引着几分洒脱自如,绝无孤僻之作 。而且,就成就而言,刘禹锡的律诗、绝句比古诗成就高,仿效民歌的乐府小章更是著名。其佳作 “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可想,在朋友的热情关 注下,刘公定能重新振作起来,向友人表明自己信心倍增的人生态度,感激友人的一片赤诚,同时 与友人共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与高适劝勉友人的那句“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恰有相似的前景展望的情怀。这种互助式的劝勉从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再次得到印证。陈上拙见,了悟白居易称赞《酬》诗这两句“神妙”、“在在 处处应有灵物护之”的精当。像《酬》诗颈联这样的话语含蕴,的确包含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它们可能是多重的,可能是含混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如杜甫《江汉》诗中“落日心犹壮,秋风 病欲苏。”两句即含蕴了三种相似或相反的意义。此例足以证明: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社会结 构中上层建筑里一般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具有话语含蕴性质的。简言之,“文学是显现在 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之话语含蕴@徐旻$江苏省徐州 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俺林邸薄ⅰ安∈鳌笨此瞥戮善扑?然而正是这些旧事物孕 育着新生事物“千帆”、“万木”的蓬勃生机。宦海之中,有浮就有沉,有兴就有替,有挑战就有 机遇,有得意就有失意……自然、人生、社会最平凡的现象中无一不暗示出新陈代谢的普遍真理。 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抚却义愤,平添了几多艺术魅力。其五,聊以自 慰说。刘禹锡的这首酬答诗,先是接过白诗的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的同 情与赞美,起句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见,刘白二人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 随后,《酬》诗巧用向秀思旧、王质烂柯两个典故,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及自己的怅惘,亲切自然地 与友人有唱有和。白诗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颇为在荒凉的他乡谪居多年 的刘禹锡打抱不平。对此,刘禹锡的赠诗为自己宽解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句以“沉舟”、“病树”自比,但又不感沉沦,而是非常达观地认识到物换境移、仕途升降的自 然法则,异常通达地和盘托出一位老人历尽沧桑后宁静的内心世界。这句禅语一般的诗句可以使人 仿佛置身广袤的星空之下体察个人的渺小,认识到个人的得失在社会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其实算不 了什么,只要能如刘禹锡般在逆境中仍然顽强面对现实,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信念和追求,就可以最终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阔然无累的境界。这种话语含蕴恰与白诗中“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等句遥相呼应,并呈现出更健朗的精神状态,使这首诗前半部分的伤感全无踪影,代之而起的是舒缓的慰藉。其六,劝勉友人说。唱和诗,本用于朋友间问答,是为使相聚陡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表达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酬乐天扬州初逢原文及翻译
答: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什么意思?整句翻译。
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他常年病榻,卧床不起,对于华丽的风景和春天的到来也无法亲自去领略,因而写下了这句感慨万端的诗句。全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句话运用典故?
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无限怅惘心怀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

酬乐天扬州的乐天指的是
答: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答:刘禹锡写此诗作为回应。诗人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在失败后被降级为外国官员22年。回京后,已经23岁了。826年,刘玉熙和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到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盛宴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两个典故
答:一次,他经过好友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凄恻的笛声,不禁悲从中来,深深悼念嵇康,写下了这篇情恳意恻的《思旧赋》。这赋虽然很短,却成了悼念亡友的代表作。2: 《王质烂柯》典故,常被用来表示“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人的恍如隔世的感觉”。3: 这个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

酬乐天扬州出风席上见赠作者资料及背景资料
答: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作者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

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水调歌头感情相同和不同?
答:《行路难·其一》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及《水调歌头》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写自己的哀伤,最后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哀伤。《行路难·其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急切不安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愤、激愤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