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遥感成矿预测 成矿预测

作者&投稿:延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成矿预测方法

在现代成矿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多元信息综合分析进行成矿预测是现代地质找矿的必然趋势,GIS技术为区域地质多元信息综合找矿预测提供了有利平台。通过计算单元网格内的控矿因素参与成矿和控矿的权重的加权和,生成新的图层及新的数据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成矿信息。

遥感成矿预测在遥感成矿信息基础上进行量化,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方向的遥感构造信息,含矿岩性地层信息,蚀变异常信息以及遥感线性体密度等信息,分别形成单项图层,进行多元信息成矿预测。

预测中,通常采用网格单元法或地质异常单元法。一般而言,网格单元统计方法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预测因子得分情况,以网格的得分高低进行预测,不足的是网格过大会无形扩大因子的影响范围,特别在因子形状不规则时会造成预测的失准,而网格的过密会成倍增加统计的工作量,因此网格大小的选择是关键。本次成矿预测采用了地质异常单元统计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定量表达地质异常的强弱特征,客观地反映矿产产出的地质特征及空间分布趋势,避免了上述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统计预测是直接使用地质异常单元本身—预测因子参与统计,统计工作借助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系统完成。一般情况下使用各种因子的面积特征进行分析,即在GIS中以区文件表述的因子直接分析,以点或线文件表述的因子要按其影响范围制作成相应的区文件,然后在GIS系统中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方法统计结果比较准确,人为因素小,但对图件要求高。预测模型为:

滇东北铅锌银矿床遥感地质与成矿预测

式中:Y为预测结果;xi为各种参加预测的因子;ai为各因子(或二级因子)的系数。

本次遥感成矿预测的主要步骤为:选择方法→确定标准→预测因子的选择→二级因子赋值→软件实现→成图。

二、矿产当量概念

选择预测因子的基础是因子与已知矿产的相关性,已知矿产地规模大小对于预测因子影响范围不同。但在成矿预测中,衡量各预测因子影响范围是以同一级别矿产地为准进行的,因此,需要将不同规模矿产地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它们在分析过程处于相同的级别。

研究表明,因子选择是否有利及各因子参数的确定都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其一,因素中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矿点出现;其二,因子参数选择的有效性要从标准化后的矿点数目来考虑。这就要引入矿产当量的概念,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N=K1N1+K2N2+K3N3+N4

式中:N为矿产当量;N1、N2、N3、N4分别为大、中、小型矿床和矿点的个数;K1、K2、K3则是大、中、小型矿床相应的权系数。从上式中可以看出,所谓的矿产当量,实际上就是将不同规模的矿产地,折算成相当于矿点规模的矿产地的个数,单位为个。

工作区内共收集到矿产地127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6处、小型12处、矿点104处,取K1=20、K2=10、K3=5,即在此视矿点为1,小型矿床为5个矿点量,中型矿床为2个小型矿床或为10个矿点量,而大型矿床为2个中型矿床或4个小型矿床或20个矿点量,按此计算工作区内矿产当量为:N=20×4+10×6+5×12+104=304。

三、预测因子的选择及二级因子得分

如前所述,成矿预测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通过分析已知矿产地的控制因素、异常指示意义,如岩性和构造条件、遥感与地球化学异常与矿产地的对应关系,应用统计的方法选择对成矿作用具有控制和指示意义的因素,加以定量化。我们将定量化后的控制因素称为预测因子,并赋值给每个预测因子15分,当一个区域有多个预测因子叠加时,其得分值累加。

所谓二级因子是指某个预测因子中相互独立的各个部分,它在这个预测因子中所占的比例或许很大、或许很小,并不能代表整个预测因子。如岩性因子中的某一岩性单元、构造因子中的某一方向的构造等均属不同二级因子。统计上根据与矿产当量的相关程度的大小来分配,二级因子得分总和为15分。就一个预测因子而言,区域上其二级因子一般不能重复出现,因此二级因子只能得分一次,不累加。如岩性单元因子中碳酸盐岩作为一个二级因子,对铅锌矿的控制意义明显,则碳酸盐岩作为一个二级因子其得分就高些,不可能出现一个区域既是碳酸盐岩又是碎屑岩,因此就岩性而言某个区域的得分只能计算一次,并且是小于15分的。

(一)遥感岩性单元因子

遥感岩性单元解译共有五种类型,即碳酸盐岩、碎屑岩、玄武岩、变质岩及第四系。表5-1统计了已知矿产地在解译的不同岩性单元中所占数量,其中碳酸盐岩中有各种矿床、矿点共87个,计算成矿产当量为248,占总矿产当量的81.6%,反映了碳酸盐岩对铅锌矿产控制的特点。另有一些矿产分布于碎屑岩、玄武岩中,可能是由于矿产的产出岩性的不同或由于区域岩性单元小面积的分布不能准确解译而造成的,因此将不同的岩性作为岩性单元因子的二级因子,根据各二级因子的矿产当量及得分如表5-2。

表5-1 遥感解译岩性因子矿产当量表

表5-2 遥感解译岩性因子得分表

(二)遥感断裂-线性构造因子

滇东北地区遥感构造解译结果表明,铅锌矿产受断裂-线性构造控制作用十分明显。

首先,在解译过程中已经将断裂-线性构造按照在影像上的特征划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线性构造延伸长、宽度大,迹清楚,往往是影像单元或地质单元的分界;二级线性构造延伸连续或断续、有一定规模者,标志清楚,通常发育在一级构造的旁侧,共同构成较大规模的断裂带;三级线性构造规模短小,成群出现。研究线性构造与矿产的关系及分析已知资料可以看出,一级线性构造控制区域上矿化带的形成,二级线性构造往往是矿体形成的导矿构造,而三级线性构造往往是成矿的容矿构造,三个级别的线性构造对矿产形成的控制及预测的指示意义是不同的,因此,在预测因子的选择上将三个级别的构造按照三个预测因子对待,它们各自得分为15分。

其次,在每个级别的构造中将线性构造按照其走向归纳为四个方向,即EW向、SN向、NE向、NW向。野外调研和资料研究表明,区域中矿产的分布及形成往往与某个方位的构造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构造交汇部位对矿体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五星厂、火德红、金沙厂等矿床,矿体的分布均与NW向构造有关,因此,有必要将构造中不同的方位分别对待,这就是线性构造中的二级因子。值得指出的是,当某个区域为两方位的线性构造同时通过时,在二级因子的得分中将会重复加分,这正是对构造交汇区域重要性的突出显示。

第三,解译出的线性构造信息在GIS中均是以线文件进行表述的,因此,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出其影响的范围(即线的缓冲区)。不同级别的构造对矿产的控制作用是不同的,在统计预测中其缓冲区也将是不同的。我们以构造影响的范围(即线的缓冲区)能够包括多数矿产当量为标准,即包含工作区总矿产当量的75%为准来确定不同级别构造的影响范围大小。这个影响范围在同一级别不同方位的构造(即二级因子)中将统一使用。而二级因子的得分将按照其影响范围内矿产当量在总矿产当量中的比例确定。

1.一级线性构造因子

依据点线叠加分析,可以看出一级构造与已知矿产的距离关系,如图5-2。

图5-2 矿产当量与一级构造距离关系示意图

随着与构造的距离增加,矿产当量累积数据呈减少趋势,矿产当量主要分布在84.8mm(度量用图比例尺为1∶5万,实际距离为4.24km,下同)以内,当距离超过84.8mm以后矿产当量锐减。计算84.8mm以内的矿产当量总和为231,占总矿产当量的75.99%。因此,选择84.8mm为一级线性构造的缓冲区(影响范围)边界。按EW、SN、NE、NW四方位计算其影响范围内所控制矿产当量的数目及得分,见表5-3。

表5-3 一级线性构造得分表

2.二级线性构造因子

构造与矿产之间的距离关系如图5-3,当距离大于30.55mm(实际距离1.53km)时,构造所控制的矿产当量数目增加不明显,计算此范围内的矿产当量为237,占区域内总矿产当量的77.96%。因此,选择30.55mm为二级线性构造缓冲区(影响范围)的边界。

图5-3 矿产当量与二级构造距离关系示意图

分别计算不同方向二级线性构造影响范围内的矿产当量数,并计算得分,见表5-4。

表5-4 二级线性构造得分表

3.三级线性构造因子

三级线性构造与矿产之间的距离关系如图5-4,由于三级线性构造数量多,当距离增大时,构造所控制的矿产当量数目呈减少态势,但没有明显的“跳阶”,经计算,满足控制75%矿产当量的距离为15.2mm(实际距离0.76km),此时矿产当量总数为229,占区域内总矿产当量的75.3%。因此,选择15.2mm为三级线性构造的缓冲区(影响范围)边界。

同样,按上面确定的影响范围,分别计算不同方向三级线性构造影响范围内的矿产当量数,并计算得分,如表5-5所示。

图5-4 矿产当量与三级构造距离关系示意图

表5-5 三级线性构造得分表

以上构造与矿产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在一级构造中矿产与NE向构造关系密切,其影响范围内的矿产当量为220,占所有矿产当量的72%;在二级构造及三级构造中矿产与NW向构造关系密切,其影响范围内的矿产当量分别为145与148,占所有矿产当量的47.7%与48.7%,这表明在区域上矿产的分布是NE向带状展布的,与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构造展布是一致的,NE向构造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二、三级构造中矿产与NW向构造关系密切,表明区内发育的规模不大、数量较多的成群出现的NW向线性构造或节理带是铅锌矿矿体或矿床形成的主要构造,是铅锌矿形成的导矿或容矿构造,也是铅锌元素矿化富集的主要部位。已知矿床资料研究也表明上述规律的存在,如火德红矿区,控矿构造为NE向背斜-逆断层属巧家-鲁甸-昭通-大关-威信褶断带,而NW向断裂控制矿床或矿体,NW向的层间裂隙、波状挠曲控制着矿化富集及铅锌的分布,老矿山、锌山海子、雀落海子等矿段实际上都受控于NW向断层。

(三)遥感面状构造因子

遥感面状构造包括褶皱构造和环形构造。区内共解译出褶皱构造30个及不同类型的环形构造107个,从表3-18及3-19中面状构造与矿产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面状构造对矿产的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将面状构造作为一个预测因子对待,其得分为15分。

分析面状构造的分布可以看出,除少数面状构造有重叠部位(如H97与Z29、H35、H36与Z12、H81与Z21等)外,大多数面状构造的分布是不相关的,而从面状构造的类型对矿产的控制作用来看,尚没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将褶皱构造、环形构造中的穹隆、蚀变、火山、溶塌、断陷及不明类型的环形构造作为7个二级因子,其得分平均分配,除褶皱构造为3分外,其余均为2分。

(四)遥感线性密度因子

遥感线性体统计结果表明,并非所有方向的线性体都对矿产预测具有指示意义。通过对每个方向的线性体密度的不同区间所控制的矿产当量统计(表5-6,图5-5),可以看出,单区间矿产当量大于80,而且具有较好的正态曲线特征的为30°~60°、300°~330°及60°~90°三个方位区间的线性体,而其他方位线性体密度与矿产的相关特征不十分明显。因此,遥感线性体密度因子选择了30°~60°(NE向)、300°~330°(NW向)及60°~90°(NEE向)三个方位作为三个预测因子参与预测,其各自得分为15分。

表5-6 各方位线性体密度矿产当量表

图5-5各方位线性体密度矿产当量示意图

在各个方位的线性体密度预测因子中,矿产当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不同线性体密度所控制的,在图上表现为不同的密度区间,因此,依不同的密度区间作为各方位的二级因子,其得分按照各区间所控制的矿产当量的比例进行分配。

根据上述三个方位所控制矿产当量的数目,分别计算出各方位十个密度区间的得分值(表5-7)。

表5-7 三个方位线性体密度得分表

(五)遥感蚀变异常因子

遥感蚀变异常的提取是在对岩性光谱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蚀变异常中的高—低值分带,基本可以代表光谱反映岩石蚀变的强、弱特征。工作过程中提取了两中不同类型的蚀变异常,即铁化异常和泥化异常,并将其作为两个预测因子参与,其得分分别为15分。

在每种类型的异常中,以异常的强、中等、弱为三个二级因子,其得分按强异常7分,中等异常5分,弱异常3分的标准分配。

(六)地球化学异常因子

地球化学异常在成矿预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择了1∶20万Pb、Zn分散流异常、重砂异常及土壤金属量异常为预测因子,四种异常总共得分为15分。

归纳上述预测因子及得分情况为表5-8。

表5-8 成矿预测因子及得分一览表

续表

四、预测方法的实现及表现方式

以上统计及分析在GIS软件中应用空间分析的功能实现,因子得分的叠加分析通过矢量到栅格的转换后在PCI软件中进行。结果图件经平滑滤波进行分类。

图5-6 预测因子叠加图像直方图

从预测因子叠加图像直方图(图5-6)可以看出,直方图总体形态呈正态分布,表明各因子的得分是随机分布的,表明统计的有效性。在最高频率左侧的低值坡上有两个小的尖峰,表明低分值区域受个别因子的影响较大;最高频率右侧高值坡比较平滑,正是信息逐步累积的结果,表明高值区域能够代表最佳预测区域。



遥感信息与区域成矿预测~

利用遥感解译获得的丰富的成矿信息,可以开展区域找矿预测工作,有以下常用方法(杨清华等,1999;杨凯,2001)。
(一)断裂构造分析法
断裂构造分析法是一种间接的找矿预测方法,主要在区域内主控矿构造、导矿和储矿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控矿、成矿断裂构造解译,并认为在构造交汇部位及其附近成矿条件优越。
(二)岩体控矿分析方法
岩体控矿分析方法也是一种间接找矿预测方法,利用遥感图像能够有效地圈定岩体边界及其分布范围,通过区内主要控矿和含矿岩体的进一步分析,寻找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及其蚀变带。
(三)高光谱遥感与矿物填图
高光谱的基础是成像光谱技术,即远距离成像技术与光谱学二者的结合。目前常用的高光谱遥感的光谱波长区间约在0.4~2.5μm,包括了整个可见光区(0.4~0.7μm)、近红外(0.7~1.1μm)和短波红外区。这样就能辨认出含水和含OH-的矿物以及硫酸盐及碳酸盐矿物,这些矿物大多常见于与金属矿有关的热液蚀变带,故被用于指示热液成矿系统从而指导找矿,而矿物填图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光谱填图技术,其目的是确定某一或某些矿物在地表上的分布及其相对含量变化。在这里,填图的基本单位已小至单个矿物,这对以岩层和岩体为基本单位的填图是一个突破进展,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区域地矿调查新手段,已在冀北金矿调查中获良好效果。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遥感常用的找矿预测方法,主要通过已知矿床、矿(化)点的遥感解译和分析,提取与矿化有关的异常信息作为找矿标志,并将其与周边地区进行类比分析、寻找新的矿化目标。
(五)遥感及多变量找矿评序法
该方法首先将所提取出的有效控矿因素作为变量(矿化蚀变遥感影像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异常、控矿地层、侵入岩、矿床及矿化特征、线性和环形构造等),再根据这些变量在研究区成矿中的作用大小进行赋值相加权分析,并确定找矿有利地段。这是一种半定量的方法。(六)遥感找矿模式法
遥感找矿模式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找矿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区内已知矿床分布及其影像特征,建立遥感找矿模式,以便预测成矿有利地带。基本程序如下(图4-6):

图4-6 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1)编制遥感成矿预测系列图:包括遥感影像图、遥感线性及环形构造图、遥感深部构造地质综合解译图、区域成矿质背景图或区域控矿构造图等系列图件。图件编制要充分运用现代地质成矿理论,通过对异常信息的增强处理和矿化信息的提取,以便获得与区域成矿相关的地质信息。
(2)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分析:将区内的已知矿田、矿床、矿点及矿化信息投影到相应的遥感成矿系列图上,分析已知矿田、成矿带与区域构造和岩石单元之间的相关性。然后运用现代成矿地质理论作指导,分析区域成矿规律。
(3)区域成矿远景区带预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区域构造格架及其控岩、控矿作用,建立区域成矿遥感概念模型,结合物化探异常评价和筛选,拟定研究区域中具有成矿远景的含矿构造带,圈出进一步工作的远景区。

金矿的勘查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阳山金矿发现以后也遇到了许多勘查方面的难题,我部及时组织生产单位、科研单位、高校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将勘查工作与物探、化探、遥感以及综合地质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矿床预测,使得勘查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矿床规模得以不断扩大。目前,阳山金矿的规模虽已达超大型,但在长达20km的成矿带上仍有许多地段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值得进行进一步工作。
10.7.1 泥山-汤卜沟区段
泥山-汤卜沟位于矿带的西部,处于文县弧形构造的顶部,东接葛条湾矿段,西邻郭家坡金矿区。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三河口群千枚岩、灰岩、硅化砂岩,而且这一带脉岩也较为发育,斜长花岗斑岩脉、花岗细晶岩脉均可见及。从遥感图像上,该区环型构造发育,并且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切割了该区的环型构造,构造破碎蚀变带较宽,影像也较为清晰。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该区有较好的水系沉积物异常浓集中心(图10.28),而且范围较大,峰值较高,且沿构造破碎带发育,所以该区应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图10.28 泥山矿段地质简图

1—1:5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浓集中心;2—遥感环状构造;3—遥感浅色调异常带(蚀变带);4—矿脉及编号(图中灰色区以灰岩为主,白色区以千枚岩为主)
我部自2000年以来一直重视该区段的勘查工作,也发现了部分金矿脉(501#脉至508#脉,图10.28),但这些矿脉规模一般较小,多数脉宽在1m左右。同时由于该区处于深山沟内,交通不便,无法进行钻探工作;而且该区黄土覆盖严重,探槽常难以揭露基岩,所以多年来勘查工作进展不大。相信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该矿段有望取得较大找矿突破。
除加强深部勘查工作外,该区段还应做好面上的勘查工作。其一,要加强对主断裂带内矿脉的调查。现已发现的矿脉中,除了506#和508#脉以外,其余矿脉均产于主断裂南侧的次级构造带上。根据野外调查,安昌河-观音坝断裂破碎蚀变带主带宽约1km,其中局部见有碎裂岩化斜长花岗斑岩以及较为强烈的黄铁矿化,但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较为严重。由于安昌河-观音坝断裂为一含矿断裂,因此主破碎蚀变带内应赋存有金矿体,所以应加强对主破碎蚀变带的勘查,尤其要加强对主断裂带南北两侧千枚岩与灰岩交界部位的勘查。其二,从控矿断裂走向分析,南侧的次级断裂带在汤卜沟一带控制着502#脉至505#脉,在泥山一带控制501#脉,在月元一带控制507#脉,再向东与葛条湾矿段控矿构造相对应,因此有必要沿该断裂开展系统勘查,根据矿体大致等间距分布的特点,有望在501#脉与505#脉之间发现新矿脉。
10.7.2 葛条湾矿段和安坝矿段
葛条湾矿段及安坝矿段工作开展的早,也是阳山矿带工作程度最高的地段。早在2000年,课题组经过1:1万地质草测后,提出在无价山北侧存在两个成矿有利地段。
一是无价山北侧的Ⅰ号远景区(图10.29),认为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在葛条湾产生分支,其中一支沿402#和401#脉向安坝方向延伸,而另外一分支则向北绕过无价山。另外,该区也是葛条湾复背斜的核部区域,在1:5万TM遥感图中存在较宽构造破碎蚀变带,而且其西段已发现葛条湾403#脉,因而推测在无价山北侧沿破碎带也应伴有金矿化,有较大工作价值。

图10.29 阳山矿区葛条湾矿段地质草图

(据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2001)
1—灰岩夹硅质岩;2—紫色千枚岩;3—厚层灰岩;4—灰色千枚岩;5—硅化砂岩夹千枚岩;6—薄层灰岩;7—第四系黄土沉积;8—斜长花岗斑岩脉;9—构造破碎带;10一次火山角砾岩11—矿脉及编号;12—取样点;13—成矿预测区
二是贾那下一带的Ⅱ号远景区(图10.29),通过填图,在葛条湾矿段北部发现一系列NWW向构造,其中在贾那下一带的构造破碎带较宽,其长度达2 000m以上,宽达50m以上,破碎带内岩石蚀变较强,主要有粘土矿化、绢云母化和褐铁矿化等,并且可见有斜长花岗斑岩脉沿构造带贯入,其围岩主要为中泥盆统三河口群千枚岩夹大理岩化灰岩及硅化砂岩。在1:5万TM遥感图中也可见该部位存在有较宽构造破碎蚀变带,2001年地表拣块样分析2件样品,金品位分别为0.76×10-6和3.27×10-6,2002年有5件样品品位较高,分别为0.7×10-6,16.38×10-6,11.52×10-6,5.87×10-6和3.64×10-6。据此认为该矿化破碎带有一定的成矿前景,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其后经过勘查,在Ⅰ号远景区发现了规模很大的311#脉,在Ⅱ号远景区也发现了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金矿体。
在2002年,课题组经过构造研究,提出了葛条湾-安坝矿段褶皱-断裂复合控矿模式,认为复背斜两翼成矿,核部富集,垂向多层并存的特点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带控矿构造特征及成矿预测,2003。,为305#脉与311#脉之间寻找盲矿体提供了理论指导。
目前,该区段勘查程度已较高,但仍有两方面的工作值得进一步开展。一是在305#脉与311#脉之间进行深部探矿,研究表明,阳山金矿带矿体延伸应大于1km,航磁解译也表明矿区深部存在隐伏岩体,同时钻孔资料也显示,安坝矿段800m以下仍有较好的金属矿化,所以安坝矿段深部仍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二是在311#脉北侧进行勘查,研究表明,311#脉北侧为复背斜的北翼,有一定成矿潜力;物探资料表明该区段发育有明显的激电异常;另外已有的钻孔也揭露了北侧部分矿脉。但由于北翼距安昌河-观音坝断裂较远,所以其成矿规模与强度应逐渐减弱。
10.7.3 高楼山-阳山矿段
观音坝—阳山一带是我部最早进行工作的地区之一,1997年提交金储量14 494kg,该区由于受观音坝隐伏岩体的影响,构造较为复杂,根据地表观察并结合遥感解译,观音坝岩体总体呈椭圆形,在其内部至少存在3条近EW向构造(图10.30),其中最北侧的构造带中赋存有阳山102#脉,最南侧的构造破碎带之西段近期也发现有207#和208#脉。2002年野外工作期间,在中间的构造破碎带内也发现有较好的黄铁矿化以及毒砂化矿石,两件样品的金,品位为1.8×10-6~1.9×10-6。考虑到该地位于隐伏岩体的上部,所以阳山南侧的两条矿化破碎蚀变带应有较好的成矿前景,另外,在隐伏岩体边部内外接触带附近,尤其是与安昌河-观音坝相切部位应是成矿有利区段,值得关注。
另外,在高家山东部泥盆系千枚岩、硅化砂岩中也见宽约5m、长大于500m的褐铁矿化构造破碎带,其中连续取样2m,品位分别为19.9×10-6和3.63×10-6,有待于进一步工作。
10.7.4 马儿河坝—屯寨一带
该地段位于葛条湾—安坝以北约10km,为航磁所反映的隐伏岩浆岩体北边缘。经调查,发现该区存在规模较大的构造破碎蚀变带,带内有雄黄矿点。2005年在屯寨北侧取样两件,金含量分别为0.3×10-6~0.8×10-6。2006年在该带的西端马儿河坝一带发现有民采金矿化体,显示了有较好的找矿前景。2008年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显示,沿构造破碎带发育一系列Au,Ag,As,Sb组合异常,显示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图10.30 观音坝隐伏岩体及附近的构造破碎带解译图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内部资料),2001。

γπ5—观音坝隐伏斜长花岗斑岩体;D2Slt@span sub=1$gt@4(-SMOW)—中泥盆统三河口群千枚岩、灰岩。
1—解译的断裂破碎带;2—解译的岩体边界;3—矿脉及编号;4—取样点
10.7.5 黎坪—磨坝一带
该地段位于阳山矿带以北3~5km,该区出露的地层为中泥盆统三河口群千枚岩、碳质千枚岩和砂岩等,构造破碎带呈NNE向横贯本区,破碎带内岩石破碎蚀变较强,可见有硅化、碳酸盐化,局部黄铁矿化、雄黄化较发育。根据航磁解译结果,该区位于隐伏岩浆岩体南侧,有着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但2006年进行地质调查时未发现有品位的矿化体,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调查。
总之,阳山矿区还有部分地段有待于进一步工作,其中,笔者认为无价山北侧应为首选勘查的地段,其次为阳山南侧,再次为泥山—汤卜沟一带,相信,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阳山金矿应有更大的突破。
10.7.6 矿区深部含矿性分析
阳山金矿属于剥蚀程度较浅的金矿区,其主要依据如下:
1)阳山金矿成矿元素中As,Sb,Hg等含量较高,而根据我国胶东、豫西等地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带的研究,这些元素一般在矿体上部富集,所以向深部矿体应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2)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体成矿温度较低,一般小于250℃,也反映了成矿部位距离母岩浆岩体较远。
3)矿区主要岩浆岩体为斜长花岗斑岩脉、花岗细晶岩脉等脉岩,其中斜长花岗斑岩脉断续延长达20km以上,反映了母岩浆岩体规模较大。从岩相分析,这些脉岩均为斑状,局部脉岩基质为隐晶质,也反映了其就位深度较浅。另外,本区多处见有次火山角砾岩脉,也表明目前的位置处于母岩浆体上部较浅的位置。
4)阳山矿带矿体最高出露部位海拔达2 100m,如草坪梁一带,而泥山—汤卜沟一带海拔在2 100m以上,而距汤卜沟仅5km的新关矿区,矿体出露部位的海拔仅为950m,所以,整个矿带的矿化标高相差1 000m以上。在新关矿区,斜长花岗斑岩脉颗粒粗大,也反映了岩脉距岩浆源更近,因此,可以推测矿带的矿化标高应大于1 000m,而目前矿区的勘探深度仍较浅。
5)对矿区控矿构造研究表明,阳山矿区在垂向上多层矿体并存。由于褶皱造成中泥盆统三河口群千枚岩、砂岩产生一系列近于平行顺层断层或层间剪切破碎带,所以也就形成了多层近于平行的矿体,钻孔ZK170见到多层矿体的也初步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阳山金矿区存在对成矿较为有利的地层条件,且构造活动频繁、规模大并伴有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这为阳山超大型金矿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对矿区深部控制仍显不足,相信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阳山金矿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