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环保意识的句子

作者&投稿:希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关于古人的环保意识的诗句
关于古人的环保意识的诗句 1. 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两首诗,也是两幅素描画。一是应邀到农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图,诗中勾勒出青山,绿树,村舍,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村野气息的画,自然景色与友人热情融为一体,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另一幅画是农家妇女洗衣图,描绘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闹,渔舟晚归的情景。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刻画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也同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再看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又是两幅画,一是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路上开满多种鲜花,花团锦簇,惹得彩蝶飞舞,娇莺呤唱,引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另一幅是秋冬时节红叶开得正艳,忍不住停车驻足观赏这一独特的风景: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绿色经典中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其实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四个方面之一,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要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一样。

今天在北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意在说明地球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它地方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当我们认识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在的人类文明多形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让我们感谢绿色,感谢绿色生态系统,感谢绿色生态文明。

让我们多读点绿色经典吧!
2. 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3. 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4. 关于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环保一词是19世纪提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古诗。

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 古人的环保意识,阅读答案
古人的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者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什么时候可以网鸟,什么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

中国古人环境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

(文/包光潜 有删改)

6.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 B.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

C.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 D.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

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帝时代,虞官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又协助大禹治水。

B.林衡和川衡工作比较具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

C.中国古代的一些环保法令,体现了“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D.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完全建立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基础之上。

8.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不能证明“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一项是( )

A.为解决人口膨胀问题,西汉政府向西北迁徙了70万人,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

B.《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不得整群地猎取鸟兽,士子不得捕猎幼兽。

C.《旧唐书》中记载:凡是打渔捕猎的活动,要按照当令时节进行。

D.唐代设置了虞部郎中、员外郎等职,主要负责京城绿化等工作。

参考答案:6D 7C 8A
6. 体现环保的古代诗词,词最好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7. 有关环保的谚语,古人的名言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人人关心环境质量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珍惜资源 永续利用

保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意识 保护美好家园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环境山河美 持续发展事业兴

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保护蓝天碧水。

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 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请不要践踏您脚下的青草,因为,它和你一样,是都有这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

环保行为,处处体现,文明整洁,大家坚持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

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麽,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别林斯基
8. 有关环保的古诗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9. 关于环境保护的古诗
1、《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寄旧山僧》

唐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3、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大海般广袤的黄土地

是我们永恒的襁褓和生命根基

载着传说

载着悲伤

载着辉煌

载着希冀

也载着沉重的叹息--

沙化的良田

濒危的物种

连绵的酸雨

贪婪子孙的无休止索取

正无情损伤着母亲的躯体

历史的悲剧怎能忘记--

罗马帝国从顶峰陨落

楼兰古国难觅踪迹

玛雅文明从地球上消失

香格里拉不见了美丽……

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虐待

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回击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存危机

我们高亢呐喊,深情呼吁--

善待恩泽万世的大地母亲吧

为她编织青禾绿苗

为她献出心中旋律

爱护含辛茹苦的大地母亲吧

因为爱护母亲

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

管仲与荀子关于保护环境,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将之称为“圣王之制也”。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任时倡导环保...

孟子的哪一句话,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是怎么保护环境的?
答:改造。人类似乎有点妄自尊大,企图大肆索取于自然,妄想着征服自然。殊不知,河域在缩小,荒漠在扩大,冰山在融化,气候在变暖……好在人类已经慢慢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应该不分古今,始终如一。倡导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理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人类也不再去过多干扰大自然原本的生态规律。

急!求关于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德古文
答:(《孝经》)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非常反对对山林的过度采伐和对鱼虾的滥捕滥杀,这体现了古人伟大而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质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他认为,...

古今贤文《环保篇》
答:其次,古今贤文《环保篇》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环保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最后,古今贤文《...

我国古代有没有“保护环境”的说法?
答:中国古人很早的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由中国古代提出的,道家便是强调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在周朝时,便设立机构条狼氏,上下总计72人,专门负责城市的卫生工作,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夏朝时便有以法治林一...

现代文阅读 古人的环保 刘绍义
答:中国古人环境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文/包光潜 有删改)6.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 B.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C.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

拂拭书窗入长夏的意思
答:拂拭书窗入长夏,试评沉李与浮瓜意思是夏至过后,三伏天很快就到了,气温将以闷热、多雨为主,人们纷纷避暑纳凉。

绿色环保的诗句或短句,急求!(书法用!)
答:人人爱心献环保 明天生活更美好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碧水蓝天 拯救地球刻不容缓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共建家园任重道远 保护环境 利国利民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建设绿色文明家园 保护人类生态环境 倡导全球绿色文明 地球我的家 环境靠大家 处处鸟语花香 生活充满阳光 大力增强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还天地之...

西周砍树会被“杀无赦”,古代环保法令为何如此严苛?
答:古代的环保法令如此严苛是因为当时的高层已经认识到随意砍树对环境的伤害非常大,甚至会直接影响国力,所以才下令严禁人民砍树,才有了非常严格的环保法。西周将所有的山川大河都收归国家管理,曾经颁布过《伐崇令》,这是一部专门针对当时环境的法律,其中写道,”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古人们是怎么保护环境的?
答:1. 古人们在环保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意识,建立了类似现代环保局的机构,如“团尘枯”,负责环境管理。2. 古代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有明确的时间规定,确保合理使用而不滥用。3. 在林木管理方面,国家规定了禁止砍伐的树木种类,以及伐木的时间和方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限制乱砍滥伐的行为。4.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