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淫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扩展资料:学科特点: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统一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参考资料: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iknow-pic.cdn.bcebos.com/d043ad4bd11373f09cb99871aa0f4bfbfaed045d"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d043ad4bd11373f09cb99871aa0f4bfbfaed045d?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043ad4bd11373f09cb99871aa0f4bfbfaed045d"/>扩展资料:陈金海释“语文”:《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过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史,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带头造反的康有为、梁启超,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最后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新中国之前,“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引用自《陈金海:释“语文”》)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8%AF%AD%E6%96%87/51940?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百度百科-语文

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或者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知识几乎包罗万象。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实际上中国语文,原本就是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学科密不可分,只是分科以后将一些可以分的学科分出去,但有些分不了的、剩下来的就是“语文”了。
我理解的所谓语文不外乎就是自己听得懂别人的话、看得懂别人的文字,别人的话和文字呈现了哪些现象、知识、道理、情感等等,还有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写出来,再进一步就是能清楚人家哪里说得好、哪里写得好,假如我自己说、自己写会是怎样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要学语文?因为语文的价值在于使人成为人。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为的是使人“通过语言传承而成为人”。这样的主张用来说明语文教育的价值,恐怕是比较合适的。“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到达,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学习语言可以在无形中扩大个人的精神财富”,因为“语言替我而思”。
黄玉峰老师说,做教师,要活得像个人。上课要力求引领自己的学生去求真,做学问要“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道听途说不说”。一个教师,最要紧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言说,不管那些思考与言说是不是正确,关键是有没有自己的主张,能不能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可能,而不仅仅是懂得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喜欢我的答案可以采纳哦,谢谢~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

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

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语言文学

语文的定义是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

口语的文饰,美感的表达

生活的感悟,文字的天地,多姿多彩。

语文就是通过一篇篇优美规范、有教育的文章来学习语言的运用的一门学科。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

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

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

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

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

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

语文是和煦温暖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

语文是典雅高贵的银盘,让人浮想联翩

语文是粗莽凌乱的大地,让人视野宽阔

数学是奔流不息的河流,让人开拓创新

语文是通往睿智的道路,让人的思想变得成熟

~

文是什么意思?
答:一、拼音:wén 二、基本释义: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英~。2、文章:散~。议论~。3、文言:半~半白。4、指文科:~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职。~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弱。~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文是什么意思
答:文,wen,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常用词组:1、文本 wénběn 同一文件的不同语言或不同措词的本子。2、文化 wénhuà (1)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

文这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3)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距洞数百步,有碑仆...

文是什么意思?
答:文 wén ①字:甲骨~│钟鼎~。②文字 ②:汉~│英~。③文章:散~│韵~│记叙~│应用~│~集│~人│~学。④文言:半~半白│这句话太~了,不好懂。⑤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⑥指文科:他在大学里是学~的。⑦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文”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读音:【wén】中华字源:从上列甲骨文字形来看,"文"字像站立着的一个"人",突出他的胸部,胸前"会有花纹"。它是个象形字,义指"文身"。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的字形完全一样。小篆的字形走上了线条化,"人"站立的样子没变,只是胸前的"花纹"消失了,...

文是什么意思
答:文的意思如下:基本解释 1. 字;语言的书面形式 甲骨~。英~。2. 文章 散~。议论~。3. 文言 半~半白。4. 指文科 ~理分科。5. 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职。~武双全。6. 柔和;不猛烈 ~弱。~火。7. 旧指礼节、仪式等 繁~缛节。8. 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天~。水~。9. 在...

文是什么意思
答:文的意思: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读音:wén。部首:文。笔画:4。五笔:yygy。繁体:文。解析:“文”是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wé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文”的基本含义为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如灿若文锦;引申含义为刺画花纹,如文身;...

在取名字里。文是什么意思?
答:在取名字里,文的意思是温和。一、文的释义 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2、文章。3、非军事的。与“武”相对。4、柔和;不猛烈。二、字源解说 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本义指“文身”,引申为花纹、纹理,后又引申为文字、文饰、文武、天文等。“文”字是部首字,可作意符,也可作...

文是什么意思?
答:文,现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wén,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本义指“文身”,引申为花纹、纹理,后又引申为文字、文饰、文武、天文等。简介 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又《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

文的意思和含义文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答:1、文的意思和含义是指“文身”,引申为花纹、纹理,后又引申为文字、文饰、文武、天文等。2、文,现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wén,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3、文字是部首字,可作意符,也可作声符。“文”还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4、文,常用汉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