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了,“夺命第一毒”;用对了,“扶阳第一药”!

作者&投稿:栾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导读: 中药总是很奇妙,尤其是一些攸关生死之药。比如,若将其用作毒药则能使人毙命于旦夕、若对症使用时却又能使人回春于顷刻的附子,便是一味能够不动声色就能左右人之生死的大药。用错则是“夺命第一毒”,用对则是“扶阳第一药”。如此妙药,该如何合理运用?且看国医大师张琪是怎样妙用附子的吧!

附子的作用在于温阳,《内经》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以天与日喻人身之阳气,认定阳气是机体生命之本,与摄生延年防病祛病至关重要。张介宾之《大宝论》、赵养葵之《医贯》,皆对阳气有精辟之论述,然一身之阳气实根舍于肾,以肾为水火之宅,肾中阴阳化合,方能构成为有益于机体之少火。因此所谓温阳,首先在温补肾阳,同时也包括心阳、脾阳。在生理情况下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为抗邪之活力。赵氏《医贯》喻为如同走马灯,张仲景之四逆汤、附子汤温阳祛寒,实为振奋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增强机体动力和抗邪能力,所以临床上应用附子为主的复方“回阳救逆”、“温阳行水”、“温中祛寒”等法,如审证准确,用之有如鼓应桴之效,不揣浅陋,仅就应用的经验体会笔之如下。

 1.用于亡阳厥脱之证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脉沉微,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舌淡嫩,昏厥等症,余临床用四逆汤加人参、山萸、龙骨、牡蛎其效甚佳。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用西药升压药可暂维持,但不能停升压药,药停后即血压下降,手足厥冷,面色青,精神萎靡。脉微细,舌嫩滑润等。

人参20克、附子片80克(另包先煎)、干姜15克、甘草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山萸肉20克。水煎,隔4小时服药1次,连续服,待血压稳定后再停用西药,继续服前方,直至病情痊愈。 

2.吐利脱水

治小儿吐泻出现四肢厥逆,口唇青,面色苍白,亡阳脱水,脉细微。人参10克、干姜5克、附子片10克、甘草10克、五味5克、山萸10克。此方即四逆加人参汤以回阳固脱,合五味子、山萸以敛阴,屡用屡效,该方用法即药煎好频频饮之,俟吐利止手足转温,血压徐徐上升即转危为安,但目前小儿病至此皆在儿科病房住院,中医已乏治疗机会,余已不用久矣,今后如能改进剂型则可发挥中药抢救作用之特色。

1.治疗心力衰竭

症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咳声不扬,渴不欲饮,四肢欠温,便溏溺短,下肢浮肿,腹胀,舌体胖嫩,舌紫暗,唇甲青紫发绀,脉沉细或沉涩结代,为肾阳不足,寒水上凌心肺,宜温阳化气行水法。

药用:附子20克(先煎)、茯苓2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酌加活血之品如丹参、泽兰叶、桃仁、益母草等。如肺心病,心衰多兼感染,面色晦暗,口唇青紫,颈部静脉怒张,张口抬肩不得卧,喉中痰鸣,咳吐稠痰,足跗浮肿,舌体胖淡,腰以下冷,此肾阳衰水气凌心射肺伴痰热壅滞,宜加紫菀、葶苈子、鱼腥草、杏仁清热化痰利气,并与生脉饮合用,刚柔相济,效果尤佳。

因真武汤温肾助阳,火旺土健水得归壑,凌心射肺诸症自除。阳衰则血行瘀滞加丹参、桃仁、泽兰叶以活血祛瘀:痰热壅滞加紫菀、鱼腥草、杏仁、葶苈以清热化痰泄浊,则肺气得以肃降,此标本兼顾之法。

生脉饮与参附同用温阳益气,麦冬、五味益阴敛阳,刚柔相济可防燥热伤阴之弊。我治风心病心衰甚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小便少,腹胀,指甲青紫,两颧暗红,畏寒肢冷,脉沉涩或沉结,辨证为心阳衰微,气虚血瘀,予真武汤合生脉饮,加红花、桃仁、丹参活血之品,大多奏效。

尤其值得注意是此类患者用强心药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地高辛等虽能纠正心衰(亦有无效者),但对改善症状不如真武汤显著,服用真武汤后患者体力增加,精神旺盛,此点为西药望尘莫及。附子之用量可根据病之轻重,一般以3~6钱(9~18克)为宜,注意须先煎半小时以上,以减其毒性,如服药后小便仍少者,可加泽泻、猪苓、桂枝等温阳利水之品。

2.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

水肿属于脾肾阳衰,不能温阳化水,水湿潴留而成阴水。症见腰以下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腰痛,或水肿反复发作,面色白,舌胖嫩,色淡,苔滑润,脉象沉迟或沉弱。宜本方加人参、黄芪益脾肺之气,效果尤佳;如水肿剧者兼有咳喘,头面肿,不得卧,为肺气不宣,宜肺脾肾同治,用本方加麻黄、细辛以宣肺或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余用后方较多,如审证准确,大多有效,伴水肿之消退,蛋白尿亦随之好转。麻黄、附子合用乃肺肾合治一宣一温,大枣、甘草、桂枝温助脾阳以利枢机,故属阳虚不振水湿蕴结之水肿宜宣温并举则多能取效。

3.治疗眩晕

属于阳虚水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手足厥冷,下肢浮肿,眩晕欲倒,或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面目浮肿,舌淡嫩滑润,舌体胖大,脉象沉迟细弱,宜用真武汤治疗。《伤寒论》谓:头眩心下悸,身动,振振欲擗地,本方主之。主要由于阳虚水泛所致,余曾遇一患者头眩行步不稳,两脚向外倾斜,西医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全,用维脑路通等药无效,来门诊求治,观其舌胖嫩滑润。脉沉迟,面嗜睡,辨证为阳虚水泛,投以真武汤加人参,附子用20克,水煎服,连进6剂眩晕大减,继服而愈。 

4.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

全身黏液性水肿,症见头眩嗜睡,精神萎靡不振,肢体酸痛,畏寒,手足厥冷,气短心悸,舌润,脉象沉弱或沉迟,属脾肾阳衰,本方加党参、桂枝,其效甚佳。

曾治一青年女性系上海复旦大学在校生,罹此病后辍学,曾服甲状腺素片无明显效果来门诊就诊,如上证候。血压90/55毫米汞柱,予此方附子用20克,加人参15克,连进8剂,浮肿全消,诸症悉减,复以上方化裁连服50剂,完全治愈后去上海恢复入学。又治一张姓女,38岁,患甲低近日浮肿甚剧,畏寒肢冷,心悸头眩,精神萎靡,终日嗜卧,目不欲睁,脉沉无力,舌滑润,予上方加桂枝15克、人参15克、甘草10克,经过月余而愈。黏液性水肿畏寒肢冷,符合阴水病,用利水之剂多无效,如上二案皆用过中西药利水之剂毫无效果,因肾阳衰微不能化水故水湿泛滥,温肾阳则水得化,小便利,水肿消,而精神振。

《金匮要略》有附子粳米汤治腹中雷鸣切痛,寒气攻冲之证,取附子温中祛寒止痛,配伍半夏降逆,大枣健脾和中,余常用此方治疗寒气攻冲腹痛之证甚效。

曾治一农民来自吉林省榆树县,腹痛肠鸣,攻冲上逆,呕恶不能食,久治无效,慕名求治,余见其面色青,手足厥冷,脉沉无力,舌胖嫩滑润。

辨证为寒气上冲,脾胃不和,予附子粳米汤,原方加干姜15克,附子用30克先煎半小时,然后再入他药,连进10剂腹痛大减,肠鸣消失,继续调治而愈。

此患者系一农民,患此病二年余不能参加劳动,曾在某院系统检查未获结果,经用附子汤为主的复方竟获治愈。可见附子为温中止痛之要药。

凡属于寒邪作痛者附子为不可缺之药。 属于寒积腹痛宜附子与大黄合用,症见便秘腹痛,舌干口燥,腹部寒凉拒按,脉见沉紧,非附子不足以除寒,非大黄不足以下其积,大黄苦寒荡涤实热,与附子合用则借其荡涤之力下其寒积,斯乃中药配伍之妙。

曾遇一患者脐腹痛拒按,每逢阴雨气候或遇寒则腹痛加剧,大便数日不行,脉象沉紧,口干舌苔厚腻,此非实热,乃寒积之证,予温脾汤化裁处方如下:党参15克、附子15克、干姜15克、大黄10克、芒硝5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广木香7克。

连进3剂,脐腹阵痛,大便下行如猪油样便,痛大减,继进3剂,大便转溏,腹痛止,从而痊愈。

必须说明寒积腹痛,非大黄、芒硝适应证。但与附子、干姜合用,辛热祛寒则调剂其苦寒性味而发挥其荡涤通下之力,此寒热并用之妙。

仲景有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皆寒热合用可资借鉴。 附子除温中治腹痛外,亦治风寒痹痛。《伤寒论》有桂枝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三方,皆用附子以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之症。余治痹证之偏于寒者皆用附子以祛寒止痛,寒热夹杂之痹痛亦用附子与清热药合用,仿桂枝芍药知母汤意,每收佳效。

曾治一少妇下肢痛畏寒,据云得之于产后,虽盛夏季节下肢亦感似风吹样,久经治疗未效,余用甘草附子汤加牛膝15克,附子初用15克,稍效。继则加量,最后加至80克,连进八十余剂而愈。可见附子为温经散寒,通阳止痛之唯一有效药物。附子煎法皆需先煎40~60分钟,以减其毒性,然后再下他药。 

《伤寒论》3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为汗多阳虚营卫失和之证。余临床观察,凡汗多恶寒属阳虚者,此方用之皆效。

曾治一青年男性多年汗出恶寒,曾用中西药治疗均未收效,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来我院门诊求治时值盛夏,就诊时汗出淋漓如洗,自述恶风甚剧,余摸其手厥冷如冰,舌润口和,脉象缓无力,辨证为营卫不和,汗出阳虚不固。

处方如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红枣5枚、附子15克。水煎服。初服8剂,汗出减少,全身稍有力。继用此方,附子加至80克,又进8剂,汗止大半,恶风亦大减。

又嘱其继用此方不变,接服60剂,汗止手足转温已无恶寒之感,从而痊愈。

余临证治自汗症甚多,病者大多舌红苔干身热自汗,喜用当归六黄汤化裁,清热滋阴固表,或配合甘麦大枣汤效甚佳。但其中部分患者夹有阳虚恶寒者,阴阳二虚寒热错杂,迁延不愈,于原方中(当归六黄汤)加入附子10~15克,寒温并用,进数剂后汗遂之而止,恶寒亦同时消失。 附子助阳,与滋阴药配合,有阳生阴长之妙。阴阳和合则自汗止。  

治内伤发热,倦怠自汗,头昏气短,脉象虚软,舌嫩,属阴亏阳气外越所致。此类发热,用甘温除热法无效,余用龙牡以收敛浮阳,加附子引火归原,更用人参益气,白薇、银柴胡、青蒿等以清虚热颇为有效。

曾治一妇女患低热9个月,体温一般在37.6℃~37.8℃之间,经某医院系统检查无结果,曾用中药甘寒养阴及甘温除热法数十剂,均无效,来门诊求治。倦怠自汗,头昏气短,低热,脉虚弦,舌嫩。辨证为阴虚阳气浮越,宜助阳益气潜阳法。

用药:龙骨20克、牡蛎20克、附子2.6克、白薇20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麦冬15克、甘草10克、人参10克。水煎服。

进上方6剂,体温有下降趋势,几天来37.1℃~37.3℃之间,自觉全身较前有力,精神好转,但仍头昏手脚热,脉象见小,此为阳气稍敛,复用上方不变。

继进6剂,几天来体温在36.5℃左右,为几个月未有之现象,全身较前有力,但有时仍自汗,舌薄苔脉象弦而较前有力。嘱继用此方,又服6剂,体温从此稳定,在36.4℃~36.8℃之间,汗止体力精神皆恢复如常,从而痊愈。 

此方余仿二加龙牡汤意, 一方用附子、龙骨、牡蛎,以潜阳摄纳引火归原;一方用麦冬、黄芩、白薇、银柴胡以滋阴清热,再用人参益气,用于低热缠绵,倦怠乏力者颇效,与甘温除热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匮要略·消渴篇》云:“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本方以附子温阳化气使津液上升而渴止,水气得化则小便利,更用栝楼根清热润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气下行,瞿麦利小便,茯苓、山药健脾渗湿,与附子合用又有温补脾肾功能,原方治上热下寒之消渴。余师其意用附子配清热利湿,或甘寒清热之剂,以治涉及脾肺肾功能失调之顽固性水肿,屡收良效,在大队清热利湿或甘寒养阴方中加入附子以温肾助阳,小便利而水肿消。 

近治一李姓男患,39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高度浮肿,尿蛋白(+++),久治水肿不消,小便少,用呋塞米等利尿剂无明显效果,中约利水之剂亦罔效,面白,全身水肿,每日小便300毫升左右,口干舌燥质红,胃脘灼热,下肢凉,睾丸湿冷畏寒,血浆总蛋白3.3,球蛋白1.8,白蛋白1.5,脉沉,手足厥冷,此上热下寒之证,其病机肺胃热,脾虚肾阳衰微,用清肺养阴,清利湿热温肾阳之剂。

花粉15克、麦冬15克、知母15克、沙参15克、生芪25克、山药20克、茯苓20克、瞿麦20克、扁蓄20克、坤草30克、莲子15克、生地20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连进10剂,24小时尿量为2500毫升,水肿全消,尤以全身较前有力,精神大好,食欲增,口干咽干胃脘灼热俱大减,尿蛋白由(+++)转(++),继续调治尿蛋白(+),血浆总蛋白0.7克。

此方乃温阳与滋阴清利湿热合用,与病机符合故能奏效。 

《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其病机为阳气不足,湿浊停聚气血壅塞而成痈脓,不可用苦寒下药。本方用附子扶助阳气,败酱草苦寒清热解毒,活血排脓,薏苡仁清热利湿。三药合用治阳虚而痈脓不除。

余据此意治一妇人慢性尿路感染,尿中大量脓球,各类抗生素及消炎药用之无效,终年累月尿路刺激症状不除,痛苦异常求治于余。腰酸畏寒,脉象沉缓,舌润口和,分析此为阳气虚夹膀胱热毒成脓所致,单纯清热解毒,不扶助阳气,正不胜邪所以不愈,故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化裁。

方药:苡仁30克、附子15克、败酱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连服6剂,尿路刺激症状大减。继服10剂,尿全部转阴,腰痛畏寒亦随之消除,从而痊愈。

后以此方治愈类似患者甚多,凡下元寒冷,腰酸痛,恶寒,全身倦怠,尿化验大量白细胞或伴脓球,脉象沉,舌润,辨证属阳虚兼热邪者,用附子配清热解毒药皆效。此类患者长期用抗生素,八正散之类,初有效,继用则无效,缠绵不愈,所见比比皆是。如兼气虚者可加黄芪30克,热邪甚者加木通、瞿麦、扁蓄等。

总之应权衡正邪之轻重变通化裁,以适合病机,则可药到病除。另如有前列腺炎,前列腺中大量白细胞,腰酸,睾丸湿冷,恶寒,应用此方亦多治愈。

曾治一朱某学生,前列腺液大量白细胞,会阴部连尿道痛胀。腰痛畏寒,经某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炎,诸治罔效,经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白花蛇舌草、公英,服二十余剂前列腺液白细胞转阴,诸症消除而愈。 

附子入心脾肾经,温肾行水,强心回阳,余治心衰除用附子配活血祛瘀药外(见附子配温阳行水法),配益气活血治疗心律失常属于心阳衰者亦颇见效机。

曾治一男患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用抗心律失常药异搏定、乙胺碘呋酮、慢心律诸药皆无明显疗效,全身乏力、心悸怔忡、气短、手足凉、脉结代、舌淡嫩,辨证为心阳不足,血瘀络阻,以益气扶阳通络法。

方药:附子10克、红参15克、桂枝15克、薤白15克、黄芪3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连服17剂心律恢复正常,诸症俱减。唯夜间睡眠不佳,前方加枣仁20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又连进10剂,诸症皆除而愈。

凡心律失常,脉迟无力,舌润,畏寒,有阳虚证出现者,附子与益气活血药配伍,可以纠正。附子扶肾阳又能鼓舞心阳,合参芪益气,丹参、桃仁活血,气旺血行则可告愈。 

总之,附子其性味辛热善行,能通行十二经,自上而下,出表入里,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如配伍得法则可以发挥其多用之功能。

~

火寒之毒是什么意思?
答:火寒之毒是出自《琅琊榜》原著小说和系列电视连续剧中,小说中琅琊阁主蔺晨解说,火寒之毒,为天下第一奇毒,奇就奇在它既可救命,又可夺命。当年聂峰将军全身烧伤,火毒攻心,本已无生理,但恰巧跌入雪窝之中,被寒蚧虫咬噬全身,这才保住了性命。此虫只有梅岭附近才有,它们专食焦肉,同时吐出毒素...

中药用不对也有毒副作用,这类中药肾毒性尤其大,千万别轻易服用_百度知 ...
答:很多人认为中药纯天然无污染,不会给身体带来威胁,所以随意服用也无伤大雅。殊不知,这个想法非常错误,滥用中药可能带来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张女士的疑问可以理解,是啊,为何明明服用两天后症状有所缓解了,但是最后肾衰竭了呢?中医治疗疾病有两种形式,第一是慢慢调理,这主要针对的是亚 健康 的人群...

有部电影里有一个人到监狱里头杀人杀错了,被废了双手最后又用毒蝎子治...
答:亲密 地区:法国 主演:马克·里朗斯 凯瑞·福克斯 Susannah Harker Alastair Galbraith 导演:帕特里斯·夏侯 类型:伦理

史上最狠毒的三个女人,毒后吕雉仅排第三,第一非她莫属
答:因为慈禧对几个人恨之入骨,所以命令侩子手用一把名为“大将军”的钝刀将他们斩首,就是不光要杀死他们,而且还要慢慢地杀,不能让他们死得痛快了,要让他们一点点品味临死前的恐惧!2. 毒杀光绪帝 在慈禧得了重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时,她担心自己死后,光绪重掌政权,会推翻自己颁布的政策,让...

形容一个人明明是自己错了反而怪别人,看不到自己错误的用俗语,用成语怎...
答:行凶犯法的人。”【例句】:对待这种~的人;就应该这样。6.恶人先告状 【拼音】:è rén xiān gào zhuàng 【解释】:自己干了坏事,却抢先去诬告别人。【出处】:鲁迅《两地书》:“经我强硬的答复,没法对付,便用最终的毒计,就是以退为进,先发制人,亦即所谓‘恶人先告状’也。”...

有部电影里有一个人到监狱里头杀人杀错了,被废了双手最后又用毒蝎子治...
答:布莱恩·福斯特 Bren Foster Force of Execution (2013)导演: Keoni Waxman 编剧: Richard Beattie 主演: 丹尼·特雷霍 / 文·瑞姆斯 / 史蒂文·席格 / Bren Foster 类型: 动作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h 38mn

庆余年:天下三大用毒宗师,费介排第一,肖恩排第二,第三是谁?
答:排在第二的用毒高手则是肖恩,范闲在前去北齐的路上押送肖恩,每天给肖恩下毒,而他则曾经表示肖恩是三大用毒宗师之一,普通的下毒方式对他丝毫不起作用。后来是范闲采取了静脉注射的方式令他实力大减。要论用毒费介涉猎最广,本事无疑最强,但是用毒宗师,所选择材料及制毒布毒风格都有强烈的不同,...

唐伯虎说过哪些毒药?
答:她答应华安说出真实身份就将秋香许配给他,不料,华夫人当场翻脸无情,还在参茶里放了毒。为救唐伯虎,秋香偷了许多解药。正在这时,夺命书生来府扬言要将华夫人赶走,危难关头,唐伯虎用霸王枪除掉了夺命书生。幸免于难的华夫人为报答唐伯虎,允诺将秋香许配给他。经过一番曲折,唐伯虎终于与心爱的秋香...

请教师兄,佛弟子如何面对他人极其恶毒的毁谤、攻击、讥笑,实在太恶劣了...
答: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说也奇怪,经历过暴风骤雨冲刷的现在,曾国藩再来读《庄子》,对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著,有了很多共鸣之处。甚至,他还悟出了庄子和...

我又看了一遍《满城尽带黄金甲》
答:王却对后避而不见,令迎驾的王后在菊花台空等一宿。因为王早已知道了王后和大王子的奸情,他隐而不发,却早已命令蒋太医在王后的药膳里偷偷注入夺命毒药,长期服用,必将暴毙而亡,却又无迹可查。他对元祥失望已极,准备废掉他的太子之位,王下令召回元杰,有心立他为太子,却又话中有话地告诫他要忠于王室。 王后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