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哪些阶段

作者&投稿:古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上古儒教,从周公“制礼造乐”创立儒教开始至秦始皇“焚书坑儒”宣告儒教的终结,其特征主要是政教合一,研究儒教的神学也就等同于研究国家统治理论,既属于宗教管理学,又属于国家管理学,其代表人物是思想启蒙者周文王姬昌和理论大成者周公姬旦。
由于宗教草创,很多宗教教义处于探讨及摸索中,就形成了全民的“大讨论”、“大辨论”,史称“百家争鸣”,形成了“诸子百家”。
值得注意的是,领导儒教的祭司阶层是道家,儒教的宗教信仰模式,国家管理模式都是道家当家,其职能是“训御帝王”和“训御百官”,做实际工作的儒家此时是被领导者,按照史书记载,他们的标准称呼是方士和儒生,道家是恒定要担任儒家的老师角色。
当时儒家孔子有一句名言,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往人们通常将其作为好学的典范,其实隐含的意思就是要向道家学习,就是指人上三人的群体,必有一个道家人物担任“师”的角色,只有大家服从于“师”的教诲,尊师重道,这个人群才会团结,群体利益才能得到维护。
二、中古儒教,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建立,一直到“程朱理学”的兴起而事实上被取代,虽然形式上的儒教仍然存在,但实质上已经回归事实上的无神论,国家体制由政教合一变成政教分离,所谓的儒教已经实际蜕变为儒家,其代表人物是理论先锋董子董仲舒及其先师孔子孔丘。
三、近古儒教,从“程朱理学”开始确立,直到满清政府时儒教的覆灭,其代表人物是理学起源者“二程”(程颢和程颐)和理学集大成者朱子朱熹。
四、近代儒学,在国家生活中已经是非主流,成为了被推翻的对象,所谓“打倒孔家店”即是形象的比喻,但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思想。
五、现代儒学,传统的儒学思想又有了复苏,影响较大的标志性事件主要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立,儒商观念的提出。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恶”,同时还将人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工具。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等。二程的思想主要认为天地只有一个理,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理学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先理后气的观点,还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明朝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知行合一。第四个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李贽是儒学异端,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了孔子的权威;黄宗羲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10)明末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11)清末民初: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何子渊以"敢夸才依马 唯骥道南吾"、"同人于野 仁者乐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为其哲学旨归,创导新学,摒弃科举。但,又以弘扬儒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师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与孙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驱逐鞑虏,振兴中华。

拓展资料: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秦汉时期:①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4、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北宋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6、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1、春秋时期:老子提出无为,始;2、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发展了道家学派的学说;3、东汉初年:道家作为正统学派;4、西汉时期:汉武帝罢辍百家,独尊儒术,道家没落;5、西汉以后,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融合,一直发展至今。

先秦法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答:先秦法家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萌芽阶段。法家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子产,人们通常把他们看作是法家的先驱,其实这时候还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法家,而只能算作是法家的萌芽时期。二是创立阶段。法家的真正创始者,包括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与慎到等人。创始时期的法家形成了自...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答: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原因)②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封建统治腐朽③思想:八股取仕,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因循守旧④外部:西学东渐,近代思想科技的传入5、每一阶段儒学的评价春秋的孔子 ①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其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未受重视,...

儒家思想有哪几个发展阶段呢?
答: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2、战国时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

儒家思想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儒家学派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被完整地提出阶段: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哪三个阶段?呈现了哪些特征
答:(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 资产阶级学“制度”3.1915年至...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的形成和发展???(简述一下...
答:明朝中期,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5、儒学思想在批判与继承中重焕生机明清时期程...

中国儒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答:中国儒学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是:1、先秦儒学: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孔子提出“克已护复礼”,即恢复西周的封建礼制。儒家经典《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理论就是对内圣外王的阐述。内圣就是仁学体系,外王就是礼法体系。这是儒家的...

马克思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答: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到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以时间为序,它们分别是:孕育和准备阶段、正式形成阶段、理论体系完成阶段、恩格斯对马克思注意的捍卫与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可用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