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作者&投稿:孟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德海死有余辜,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为朝廷除去一大祸害,此举大快人心,因此慈禧最后并没有报复丁宝桢,相反的他此后官运亨通,一再加封,官居四川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安德海因何被杀


(此图左一即安德海)

清朝对太监的管理极其严格,这是吸取了前朝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干政乱国的教训,因此,整个清朝都没有出现过特别有权势的太监,如果非要找出一个,那李莲英应该算是整个清朝最有权势,名气最大的太监了。

实际上,在李莲英之前,慈禧还宠信过另一个大太监,这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安德海,不过相比李莲英的善始善终,安德海早在25岁时便因罪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决。

安德海九岁净身入宫,从小就聪明伶俐,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驾崩后,以两宫皇太后(慈禧、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与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产生了激烈的政治矛盾,小小年纪的安德海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委以重任,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欣之间的秘密联系人,往来传递信息,为两宫皇太后成功的发动“辛酉政变”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快的,安德海便被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朝中显赫的人物。


(影视剧中的安德海)

安德海还协助慈禧解除了恭亲王奕欣的权力,由此越发得到慈禧的信任,太监本来就是无根之人,但得宠的安德海仍然大张旗鼓的迎娶了京城名伶马赛花为妻。在慈禧的纵容下,年轻的安德海更加嚣张跋扈,甚至连同治帝和恭亲王都没放在眼里,特别是同治帝,由于安德海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母子关系,小皇帝常受到母后训斥,因此他对安德海简直是恨之入骨,忍耐度到了极限。

明朝太监专权祸国这样的历史教训,清朝算是完全吸取了,对内廷太监的管理极严格,就是为了防止太监干政。太监服务于皇室,干好本职就行,非经差遣绝不能擅出皇城,这是铁的皇家制度。

可是,当时正当得到慈禧盛宠的安德海,在宫中或许是憋坏了想出去透透气,竟然在同治八年(1869年)以同治帝即将大婚之机,再三请求慈禧派他出宫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慈禧也想这等事非亲信之人办不可,就是就准了安德海请求,就这样,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祖制不可违,清朝立国两百余年来,太监出宫者寥寥无几,能够出宫的也大都奉皇命办差。而安德海擅自出宫显然是违反了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违反祖制,必明正典刑,更何况安德海仅仅凭着慈禧太后的一句口头答应便匆忙出宫,既没有知会任何官方衙门,也未携带任何公文,属于名不副实的“钦差”,丁宝桢完全可以以祖宗家法定他死罪。

安德海从北京出发,准备取道山东南下江南,自出发起便前呼后拥,排场极大,地方官唯恐接待不及,就这样威风张扬地进入山东,而当时担任山东巡抚的正是丁宝桢。

丁宝桢虽在地方,但对大太监安德海的仗势骄横早有耳闻,如今安德海来到山东地界,既无谕旨,购买物品也没有出示“传牌勘合”,很明显就是擅自出宫,事关重大,丁宝桢赶紧拟定密折,八百里加急送往北京,密折中详细列举了安德海五大罪,每一罪都是死罪。

很快的,丁宝桢便收到了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命丁宝桢“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这一份密谕实际上并未请示过慈禧太后,而是军机处几位大臣商量后,报于慈安太后,慈安又越过慈禧直接把事情交由同治帝决断,对安德海恨之入骨的同治帝毫不犹豫地给安德海定了死罪。

在祖宗家法面前,安德海出宫的种种行为显然是触犯到了由顺治帝立下的祖制,因此,不怕慈禧降罪,就怕慈禧知道消息后出手干预,所以军机处才以最快速度传达谕旨,诛杀安德海。

八月七日,在安德海被抓后不过五天时间,丁宝桢即在济南将他就地正法。

慈禧根基不稳,无力报复丁宝桢

安德海被诛发生在同治八年(1869年),丁宝桢此举当时震惊了朝野,更是成为济南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丁宝桢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杀安德海,被曾国藩赞为“豪杰士”,而朝野上下也是人心大快,丁宝桢也被人称为“丁青天”传遍民间,这说明诛杀安德海,丁宝桢背后的支持力量也是很强大的。


(恭亲王奕欣)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丁宝桢处决安德海,实际上就是在挑战慈禧的权势地位,可是事后慈禧为什么没有把丁宝桢怎么样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慈禧当时根基还不稳,而且处决安德海,有慈安太后在背后支持,贸然给安德海翻案定丁宝桢的罪,只会让她陷入众矢之的。

这个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信,只认慈禧一个主儿,少年得志难免年少轻狂,以为有慈禧的庇护就是真身护体,加上情商偏低,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同治帝、慈安太后和恭亲王他都得罪了遍,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安德海这是要朝着作死的道路一去不回啊。


先说恭亲王奕欣吧,“辛酉政变”奕欣站队两宫太后,为政变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慈禧却事后“卸磨杀驴”,在安德海的协助下成功的摘掉了他“议政王大臣”的帽子,夺了他的权,而且,安德海在奕欣面前表现无礼,更是深深刺激到了这位王爷,自然对安德海是恨之入骨。


再说同治帝,虽然慈禧是小皇帝的生母,但同治帝与慈禧的母子关系并不融洽,反而更亲近嫡母慈安,慈禧对同治帝管教极严,令同治帝内心极为压抑,而偏偏安德海又充当慈禧的耳目时时监视小皇帝,动不动就添油加醋在慈禧面前给同治帝穿小鞋,让他没少受慈禧的斥责,同治帝对安德海同样是非常讨厌,常在宫中做小泥人,然后用小刀砍去泥人的头部。身边的小太监问何故?小皇帝的回答是:“杀小安子!”

最后说到慈安,当初两宫皇太后一起联合绊倒顾命八大臣,但慈禧的权力欲很强,她知道作为西宫太后的慈安地位要高过自己,因此始终与之保持表面上的盟友关系,两位太后表面上一团和气,实则暗地里互相较劲,作为慈禧心腹太监的安德海,在宫中跋扈惯了,慈安肯定是知道的,她是苦于没有机会除掉这个奴才。

安德海擅自出宫,进而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决,这个时间很短,而军机处下密谕就地处决安德海,据部分史料显示,是得到了绝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其中就包括恭亲王、慈安太后和同治帝,也就是说,处决安德海的密谕绝非军机处擅作主张,而是得到了慈安和同治帝的认可,慈禧其实一直闷在鼓里。


得到安德海在山东被处决的消息,慈禧的表现相当的冷静,她没有为安德海翻案,也没有对丁宝桢治罪,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安德海擅自出宫有错在前,而且是经自己首肯,一旦为安德海翻案,自己准许安德海出宫的事就将大白于天下,无疑这对于慈禧是一场政治危机。

其二慈禧当时根基还不稳,任何不利于自己的事情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政治危机,慈禧深知军机处敢越过自己下密谕处死安德海,背后肯定有慈安等人的支持,既然还无力实现对全局的掌控,不如隐忍,没了安德海还有其他人,比如后来的李莲英。

能臣丁宝桢




慈禧其实也惜才,相比安德海这个奴才,丁宝桢这个地方大员有着赫赫的履历,治理山东政绩卓著,剿灭叛乱不遗余力,而且丁宝桢在朝中有不少的奥援,比如曾国藩、左宗棠。

同治七年(1868年)丁宝桢在山东大破捻军,被加太子太保衔,作为主政山东的地方一品大员,慈禧也不可能为了一个心腹太监而报复丁宝桢,在大是大非面前,慈禧还是保持了她的冷静,没有因为一个太监而罪加于一个大臣,而且丁宝桢又非常优秀,广受朝野肯定,这样一个能臣要想定他的罪,恐怕会把慈安、恭亲王等一干人得罪了遍。


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受到光绪帝的接见,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同年,赴任四川总督一职,成为清朝的封疆大吏。此时,正是大太监李莲英得宠信的时候,慈禧也早已经从安德海被诛的事情中走了出来。

四川当时吏治非常腐败,财政赤字巨大,丁宝桢赴任四川总督责任重大,但凭借着自己优越的地方治理能力,四川很快便恢复稳定,慈禧还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足见朝廷和慈禧对丁宝桢寄予了厚望。这也看出经过了安德海事件后的慈禧,顾全大局,一如既往的信任重用丁宝桢,这是慈禧开明温和的另一面。



慈禧虽然对丁宝桢杀安德海的事情很生气,但她没有处罚丁宝桢,因为这件事毕竟是安德海有错在先,所以她给丁宝桢升官加职,并赏赐了他很多东西,以此表明自己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没有报复。慈禧为稳定朝纲让百官认识到她的仁慈,于是便下令升了丁宝桢的官,并亲自为其嘉奖。

慈禧太后以其他罪名直接将他杀死。并且将他家族里的人也一一处死。

慈禧并没有报复他,因为他斩杀安德海是得到朝廷认可的,所以他最后还是得以善终的。

~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为何丁宝桢杀了他之后反而加官进爵呢_百度知...
答:也就一直放纵他。1869年,安德海以载淳大婚为借口出宫采购物资,一路上耀武扬威,当时巡抚丁宝桢没有接到朝廷的旨意,认为安德海是私自出宫,而不是奉旨出宫,他就把这件事上报,丁宝桢在得到载淳的批准后,丁宝桢就把安德海在市场斩首。慈禧知道安德海死后也非常高兴,就给丁宝桢加官进爵。

丁宝桢杀了慈禧身边红人安德海,后来下场怎么样?
答:丁宝桢(1820年–1886年),号稚璜,贵州平远人。丁宝桢最出名的事当然是杀了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最主要的是,丁宝桢不仅没受到慈禧的处罚,在去世时还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这也是“宫保鸡丁”的名字由来!同治八年,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总管大太监安德海在宫里呆的腻了,就想出宫去走走,当时...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后来如何了?
答:其实就算慈禧太后身体好,也不可能废心思去帮安德海,因为在此前安德海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为所欲为,所以民间就流传称安德海并非太监的传闻,并认为慈禧与安德海有染,而若慈禧出来抵制毫无疑问会落得他人口舌。除掉大恶安德海后,丁宝桢成为了民众心中惩恶扬善的好官,当时慈禧太后为表扬丁宝桢,还...

杀死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最终结局如何?
答:那么,丁宝桢为何敢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最后他的结局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大太监安德海本是咸丰皇帝身边的御前太监,为人聪明伶俐,深得咸丰皇帝和慈禧的喜爱。但真正让安德海走上人生巅峰的事件是辛酉政变,在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为了阴谋夺权,就派安德海与恭亲王奕进行密谋,...

安德海被丁宝桢杀死,为何将尸体展示之后没有被慈禧记恨?
答:一次他偷摸出京,假意给慈禧采购东西,但是被山东驯服丁宝桢抓到了,一向清廉的丁宝桢便抓住这个机会立刻把安德海抓了起来,但是他不敢擅自杀死安德海,还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但是皇帝都恨死这个人了,当然立刻密令丁宝桢杀了他。后来慈禧就算知道了,安德海也死了,也不至于因为这个而得罪了皇帝。

安德海与慈禧有什么关系
答:这时,坊间有关慈禧和安德海的流言开始流传开来,这些流言直到安德海死后才渐渐消失。这些流言的消失与丁宝桢有着很大的关系,丁宝桢在杀死安德海之后,为了泄愤,曾将安德海扒光了衣服示众,众人看到安德海的确是真正的太监之后,流言就不攻自破了,而正是因为此慈禧才没有杀死丁宝桢。安德海和慈禧就...

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他为何不遭报复反升官?
答:很遗憾,丁宝桢杀了安德海以后不但没有被慈禧报复,还得以升官发财,事实证明封建社会的太监无论多受宠,都是一条可有可无的走狗罢了! 大太监安德海的大名我想诸位读者都不陌生,作为慈禧身边最得宠的狗腿子,安德海一直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错觉,做事横行霸道无所顾忌不说,就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然而也正是...

擅杀安德海的丁宝桢为何会被慈禧提拔?
答:当慈禧太后得知安德海被处死以后,她虽然心生不喜,但丁宝桢杀安德海确实是遵守律法,且朝中大臣都支持丁宝桢的做法。慈禧宠信安德海不假,但要说为他为满朝文武发生矛盾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慈禧不仅没有责罚丁宝桢,然而让他将另外几位太监一并处理。而杀掉安德海的丁宝桢也受到天下赞誉,并被...

山东巡抚丁宝桢为何敢杀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答:安德海从被抓到被杀才5天的时候,等慈禧太后获悉时,安德海早已被杀。慈禧太后自然明白安德海被杀这件事背后是有隐情的,但是当时想要诛杀安德海的大人物不在少数,慈禧太后权衡之下认为没必要为一个太监安德海再与慈安等人动干戈,因此也没有追究丁宝桢。在诛杀安德海的七年后(1876年),丁宝桢受到...

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太监安德海后仕途如何?
答:晚清同治八年,慈禧太后的身边红人、皇宫中的大太监安德海在慈禧默许下违规出京采购物品,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住并就地正法,这件事在当时轰动朝野。(丁宝桢塑像)一来是这位当红太监坏事干的太多,人品、口碑极差,他出宫被杀,获得一片称快叫好声;二来因为安德海备受慈禧宠信,是太后身边的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