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分析方法 分析诗词鉴赏的方法

作者&投稿:阴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
2.
根据题材的不同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

求古诗分析方法介绍(急)~

一、分清诗歌类别
  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在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下面分别说明。
  1、直接抒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直接抒情的诗歌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写事,后两句抒情。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先言汪伦以歌赠己,后言桃花潭水即使深达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激动。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3、借人、事抒情
  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认为周瑜的成功很侥幸,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便不能成功,连二乔都将被曹操掳去,委婉地表达了孙刘联军会惨遭灭亡的严重后果。
  4、托物言志
  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着长长的触须,饮着清洁的甘露,远扬的蝉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向远方。它身居高处,不同反响,并不是借了秋风的威力。作者借蝉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洁,同样能不用借助任何力量而使声名远扬。
  二、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的壮举的仰慕之情。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原意是要借项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抒发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谴责之情。可见,要全面地赏析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三、尽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的变化。其中以李煜、李商隐、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
  以李后主为例,25岁便成为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君,生活豪华奢侈,其词作范围,多描写宫廷生活,如其《玉楼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晓妆初过》、《菩萨蛮 花明月晴笼轻雾》;或写离愁别恨,如《采桑子 庭前春逐红英尽》、《清平乐 别来春半》等等。但29岁时南唐为宋所灭,他成了亡国之君,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情,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写亡国之恨。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凄凉悲怆,与其前期诗作迥然不同。还有,诗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诗歌的主题、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物华天宝,国力强盛,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讴歌理想的人生,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其风格浪漫,想象丰富,感情丰沛。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的杜甫,在飘零的途中,凝视着流血的大地,所咏之作则体现了一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可见,熟悉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更深地理解诗歌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学会进入诗歌的意境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给意境下过这样的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我们的学生怎养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联想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歌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正如前文所说,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情怀,托出诗歌的主旨的。例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个美妙的仙境,联系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展开对比联想,我们便清楚地明白了其用意,即表达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自由光明的渴望。
  其二,要借助想象
  没有想象便没有诗歌。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如果说联想是靠记忆,那么想象便是创造。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要进入作品意境,我们可以根据作品提供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例如《过山村》
  山村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诗的前两句使我们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细雨绵绵,小溪流过竹林,斜桥小溪之旁,一条小路蜿蜒伸入山村,宁静的山村偶尔传出一两声鸡鸣,多么幽静,多么恬适;后两句,我们便应有这样的想象:嫂子与小姑相约相伴,一起浴蚕,多么和谐,多么温馨。而除了庭中的栀子花外,没有闲着的,山民又是多么勤劳啊,继而对整首诗理解透彻。
  五、体会诗中的修辞
  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等,这里着重谈谈比喻和拟人的运用。
  1、使用比喻在古代诗歌中不乏经典之作,例如唐代朱余庆临考进士之际,给水部郎中张藉的《近试上张藉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从诗面看,写的是新娘在新婚之后的第一个早晨,即将拜见公公婆婆,化妆完毕,问丈夫化妆还可以吗?而实质是作者以新娘自喻,将主考张藉比喻成丈夫,表达自己对考试的担心,向张水部讨教。张也写诗作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值万金。
  诗中也以"越女"比喻朱庆余,"一曲菱歌"比喻朱的出众才华,表达了自己对朱的赞赏和安慰。;两诗应和,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拟人的古代诗歌中更不乏千古名句,例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清代学者王国维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闹"字仿佛使读者听到满枝红杏的喧闹,烘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赋予春风以人之情态,也点染出江南之盎然生机;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赋予了花以人之情态,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让后人回味无穷。
  当然,学生学会了上述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仅仅是入门,要提高鉴赏的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突破教学和高考的这一难点。

一、至少准备两个前提
  
其一,抓住作者和相关的时代背景,因为它们是互相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抓住作者就是抓住作者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作者的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凡是优秀的、艺术上成熟的诗词作者,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塑造,还是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选用,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显示在作者一定时期乃至整个的创作生活中,贯穿在他一系列的作品里,成为他创作上的独特标志,这就构成了他作品的风格。那么,我们抓住了作者就等于从整体感受上抓住了作品,不同的作者,创作风格有的清新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气势奔放,有的凝练舒卷,各有不同,把握好这一点对于我们鉴赏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诗词意义的重要依据,鉴赏要把诗词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意识。通过背景去读诗解义实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其二,解读诗词要通解文字。诗词的语言文字是凝练而生动的,其凝练主要体现在对篇、章、句、字的锤炼上。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鉴赏诗词不通解文字,就像学生背下了一篇古文,却对文中的一些字句不大理解一样,这是不正常的,不通解文字就无法理解诗词所提供的形象,也就无法展开我们的想像力。宋代的朱熹曾批评过这种做法:“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空言无实,不济事。”这里与“空言”相对的,就是要“仔细理会”,就是要把语言文字弄明白。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这里只说四点。

  1.典故问题。诗词中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词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用一个典故可以省去一大段文字。作为读者,如果不懂得这些典故,自然无法理解作品,更谈不上去鉴赏作品。理解典故有两个层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理解这首词,当然也离不开对那个时代和辛弃疾的了解,但这里的一个又一个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扫除的拦路虎。

  2.语句的跳脱。诗的语言,古人称为“诗家语”,强调它和一般文章语言的不同。这“不同”之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跳脱”:或者突兀而起,或者省却联络,甚至写问答而有答无问,记事情而藏头露尾。不把“跳脱”之处连贯起来,达到“通解”,也就无法进入鉴赏的阶段。这里举个例子详细来谈,比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有人说自“言”字以下尽是童子的回答,这没错,但很容易使人误解,以为这童子的回答是连贯而下,一口说完的。其实,这里有三问三答,只不过把具体的问话都省去了。我们须从童子的答词中体会这问话的内容:

  问:师往何处去?答:吾师采药去。

  问:采药在何处?答:只在此山中。

  问:山前抑山后?答:云深不知处。

  通解至此,我们才能进而体会它的妙处。

  3.诗词用曲。诗词用曲,曲在反常,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人心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4.虚实相间。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像中的所感。写实时,以实带虚;写虚时,以虚传实。这样,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而且往往更能传情达意,在艺术上奏奇功,获佳趣。诗词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从“实”的圈子束缚中跳出来,避实就虚,借用“虚”来另辟一番新的天地。

  二、投入之后要跳出,情理结合

  投入作品的境界,重在体察情状,获得情感的体验;“投入”之后,还要能够“跳出”,跳出就是对诗词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跳出以后可以在技巧、语言或意旨、义理方面进行鉴赏。鉴赏的时候,有几点要注意。

  1.鉴赏语言时要力求既能意会,又能言传。有时听人说某作品之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自然是一种境界。但如果停留在这一地步,也就容易陷入浑沌,甚至走入玄化。这样的鉴赏不可取,一定要具体化,你觉得好,就要把这好处说出来。这既是审美深入,也是一般语言训练的需要。比如,宋祁的《木兰花》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人鉴赏说这是“卓绝千古”,也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其中“境界全出”四字并不能给一般的读者以深切的指示,“卓绝千古”之类的赞词更是无济于事。那么,这个“闹”字到底妙在哪里?有人这样评价:“春意以‘闹’字形容之,粗看似乎不合理。但是,艺术的想像和审美的特殊能力,则赋予这个字以特异的功能。春意是一种综合的感觉,也可以借用一下“感觉的复合”这个词来说明;而“闹”字,恰恰足以表现由多种感觉获得的意象所构成的复合的境界和气氛。绿杨、轻烟、红杏……这些都是诉诸视觉的春天景物,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面,这是春意闹的视觉意象,这春意已不是单纯的静物写生和画面,而是类似立体声电影给观众的那种身临其境的综合感受,给人以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的浓烈气氛。”像这样的鉴赏就不是肤浅或玄化,这就是说,我们的鉴赏一定要离开表面化而做到具体、明确。

  2.鉴赏技巧时,要从作品的整体着眼,不能孤立地去看。离开了整体,只欣赏局部的技巧,那技巧就失去了依托,甚至失去了生命;从而也就失去了精彩的艺术珍品。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著名的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它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的倒装句式,如果我们在欣赏时只看到了句式的新颖和奇特,只体会到作者细腻的观察和描写,这还远远不够,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写一个夜行人面对夜色和疏雨对行路的威胁而感到焦急、迫切,急于赶路而不断地看天色:天什么时候亮呀!雨什么时候停啊!看来不从整体上去把握、去体会,就很难领略到这一步。

  3.体会作品的意旨义理,要尽可能地避免主观随意性。虽然鉴赏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存在着差异性,尽管这是正常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差异性而否认它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因为鉴赏是一种审美过程,而美本身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好恶而变化。另一个原因是人有心境、个性和民族、阶级性的不同,但也有人所共有的生理、心理基础,这些相通、相同的基础又往往能使人在欣赏作品时消除或超越人与人的差异而产生相同的感受。亲情就是亲情,爱情就是爱情,外国人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人也同样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无论在谁的鉴赏中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相反,在承认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同时,又完全可以自由思考,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只不过这些结论是围绕着作品的中心上下波动而已。


文章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求古诗分析方法介绍(急)
答:我们的学生怎养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联想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歌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正如前文所说,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情怀,托出...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是什么?
答: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如1995年的高考题是一波三折,1996年高考题是直抒胸臆,2001年春季高考题是动静结合等等。从句子的角度我们注意一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

诗词赏析技巧八个方面
答:诗词赏析技巧八个方面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鉴赏是非常简单的一道题型,哪怕对古诗的意思全然不知,学会“鉴赏8看法”,也可以轻松获得满分。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正确地...

诗歌分析的步骤
答: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1、作者简介。2、作品写作背景简介。3、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4、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5、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二、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哪些??
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二、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鉴赏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

什么是诗歌以及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答: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音韵、节奏和意象等艺术手段,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展现美感。其鉴赏方法如下:1、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诗歌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特点,如精炼...

关于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
答: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

诗歌鉴赏技巧?
答:2.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如何分析一首诗的写作风格?
答:1.要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2.要注意区分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不能混为一谈。3.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诗歌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把握其特点。4.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转化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总之,分析一首诗的写作风格需要我们从...

古诗鉴赏中关于赏析句子的答题步骤是怎样的
答:诗歌鉴赏各种题型答题步骤 一、“分析诗歌的形象”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二、“分析诗歌的意境”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