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学的发展简史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发展历史

作者&投稿:温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世界园林三大系统发源地——中国、西亚和希腊,都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从散见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史籍记述园林的文字中,可以大致了解当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艺术形象和创作思想。研究园林技术和园林艺术专著的出现,以及园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东西方园林学发展的进程也不相同。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例,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发展出山水园;西方古典园林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例,把园林看作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强调轴线、对称,发展出具有几何图案美的园林。到了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园林风格互相融合渗透。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
从《史记》、《汉书》、《三辅黄图》、《西京杂记》等史籍中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园林的形式在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在广大地域布置宫室组群的“建筑宫苑”。它的特点一是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猫游乐的内容;二是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同时在哲学思想,上儒、道、佛诸家争鸣,士大夫为逃避世事而寄情山水,影响到园林创作。两晋时,诗歌、游记、散文对田园山水的细致刻画,对造园的手法、理论有重大影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情景,对园林布局颇有启示。谢灵运的《山居赋》,是他经营山居别业的感受,对园林相地卜居的原则,因水、岩、景而设置建筑物和借景的手法,以及选线开辟路径、经营山川等都作了阐述。
从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大量涌现的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
唐末时期,园林创作同绘画、文学一样,起了重大变化。从南朝兴起的山水画,到盛唐已臻于成熟,以尺幅表现千里江山;歌咏田园山水的诗,更着重表现诗人对自然美的内心感受和个人情绪的抒发;在文学理论方面,盛唐诗人王昌龄首先提出了诗的“意境”之说。园林创作,也从单纯模仿自然环境发展到在较小的境域内体现山水的主要特点,追求诗情画意,产生了“写意山水园”。
唐末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提出了造园理论和园林布局 的手法。唐代王维的《辋川集》用诗句道出怎样欣赏山水、植物之美;怎样在可歇、可观、可成景处选地构筑亭馆;怎样利用自然胜景组成优美的园林别业。柳宗元有不少 的“记”也讲到园林的营建,谈到即使是废弃地,只要匠心独运加以改造,就能成园。
宋朝开始有评述名园的专文,如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以后有明代的《娄东园林志》、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等。这些文人欣赏园林所写的评述,对明清文人山水园的造园艺术原则和欣赏趣味颇有影响。
田园山水诗,游记和散文,山水画和画论,以及一般艺术和美学理论,对于自然山水园发展为唐末写意山水园和明清文人山水园都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在认识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园林布局、构图、意境等方面提供借鉴。但园林学的理论体系,只有通过造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并经过造园家的提炼和升华才能产生。
明代已有专业的园林匠师,他们运用前代造园经验并加以发展。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做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明末清初李渔《闻情偶寄·居室部》山石一章,对庭园叠石掇山有独到的见解。计成和李渔都既有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又有高度的诗、画艺术素养,他们提出的一些造园原则,至今仍很有启发意义。
1868年,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建成外滩公园以后,西方园林学的概念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园林观有很大的冲击。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市中自建公园渐多。从20年代起,中国一些农学院的园艺系、森林系或工学院的建筑系开设庭园学或造园学课程,中国开始有现代园林学教育, 并同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并行。
新中国成立,园林学研究范围从传统园林学扩大到城市绿化领域;由于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又扩大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和规划设计领域。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
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13世纪末,罗马出版了克里申吉著的《田园考》,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台地园在地形整理、植物修剪艺术和水法技术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干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英国申斯诵的《造园艺术断想》,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布里奇曼、肯特、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18世纪中叶,钱伯斯从中国回英国后撰文介绍中国园林,他主张引入中国的建筑小品。他的著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18世纪末英国造园家雷普顿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而隐藏它的缺陷。他并不完全排斥规则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园林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园推进了一步。
从17世纪开始,英国把贵族的私园开放为公园。18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自此西方园林学开始了对公园的研究。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主持建设纽约中央公园时,创造了“风景建筑师”一词,开创了“风景建筑学”。他把传统园林学的范围扩大了,从庭园设计扩大到城市公园系统的设计,以至区域范围的景物规划。他认为城市户外空间系统以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奢侈品。此后出版的克里夫兰的《风景建筑学》也是一本重要专著。
1901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风景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备的专业培训课程表,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办这一专业。1948年成立国际风景建筑师联合会。



简述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简史~

  中国园林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从殷商时代开始。各个时代的有各自的特色。
  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囿”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囿”是园林的雏形,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二、秦汉时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形成期]
  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
  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
  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承了北宋山水宫苑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一带。当时苏州由于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许多官僚地主均在此建造私园宅园,一时形成一个造园的高潮。现存的许多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艺园等,最初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清代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即使有山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不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色,称为建筑山水宫苑。清代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各地园林胜景于一园,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把全园划分成为若干景区,每一风景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金山亭模仿镇江金山寺,烟雨楼模仿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等。
  明、清时的私园多集中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明清私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较有名的江南园林分布在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无锡(有寄畅园等)、扬州(有个园、何园等)、上海(有豫园、内园等)、南京(有瞻园等)、常熟(有燕园等)、南翔(有古漪园)、嘉定(有秋霞圃)、杭州(有皋园、红栎山庄等)、嘉兴(有烟雨楼)、吴兴(有潜园)等。

1966年,在中国建筑学会下筹备成立了城市园林绿化学术委员会。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一度中断 。1978年12月,中国建筑学会园林绿化学术委员会再度成立。1983年11月15日,中国建筑学会园林学会(对外称中国园林学会)成立。1989年11月17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立。

河南科技学院的历史沿革
答:河南科技学院前身是渊源于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的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和平原省立农业学校。1949年8月,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创建。1951年,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合并升格为平原农学院(本科)。1952年,平原农学院参与多个院校的合并:部分并入河北农学院,发展为现河北农业大学;部分参与合并升格...

农林大学历史有什么系专业?
答:农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为主,兼有工、理、文、法、经管、信息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以下系(部)和专业:1. 农学院: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林学、森林保护、草业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等专业。2. 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等专业。

东南大学的历史沿革
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

肇庆市工程技术学校的发展历史
答:1958年秋,在中专基础上开办华南农学院江门分院(后改为高要分院、肇庆分院),设置农学、林学、畜牧兽医三个系,开设农学、畜牧兽医、林学、植保四个专业。分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学校实现办学正规化和稳定、快速发展的时期。为适应社会需求,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学校在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

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是什么?
答:哈佛大学位于麻萨诸塞州。总部在坎布里奇市,医学院和商学院在波士顿市。哈佛大学主要校园区位于波士顿以西数公里的查尔斯河沿岸,占地约 154 公顷。围绕着古老的哈佛园,七星拱月一般,是哈佛各负盛名的学院:法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 …… 河对岸是商学院。每个学院风格各异,文化各异,自成一体,共存于...

历史科技发展 历史手抄报的资料
答: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发展历史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为团结科技工作者,为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邀请科技界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等4个科学团体共同发起,筹备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1949年7月,科代会筹备...

史地政可以报考林学专业吗
答:可以。史地政属于文科科目,而文科是可以报考林学专业的,二者并不会相互冲突。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

八大学院的历史发展
答:“中国地质大学现在有两个,北京地质大学和武汉地质大学。”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末,“八大学院”中有四个迁离了原址。从1969年开始,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全国战备工作升级,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疏散人口。一些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如农业学院、地质学院、矿业学院怎么能待在城里呢?于是,1969...

香菇的历史记载
答: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现今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