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大事 近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大事有哪些?

作者&投稿:集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云南干旱
  南方洪灾
  2008年南方雪灾
  重庆贵州山体崩塌
  接下来就是接连不断的大小矿难
  任何一个都值得一提啊!

  前 言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一、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百年来(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
  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几率增加。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任务艰巨。中国主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其他陆地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自然湿地面积相对较少,草地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任务艰巨。2007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达到13.2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中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2007年城镇化比例只有44.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每年有1000万以上新增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61美元,在18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06位,仍为中下收入国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中国仍然被贫困所困扰,目前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1479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有3000多万人。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艰巨。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根据国际有关研究机构数据,1904—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约占世界同期的8%,人均累计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为进一步实现发展目标,未来能源需求将合理增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很大,任务艰巨。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海岸带等。
  对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严重;因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冻害;草原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增大。
  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可能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草地潜在荒漠化趋势加剧;原火灾发生频率将呈增加趋势;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部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山地冻土海拔下限升高,冻土面积减少;全国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且分布变化显著;西北冰川面积减少,呈全面退缩的趋势,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内陆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且功能退化;冰川和冻土面积加速缩减,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
  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大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增加洪涝和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特别是气候变暖将导致西部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将进一步减少,对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的河川径流将产生较大影响。气候变暖可能将增加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对海岸带的影响
  近30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据预测,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升高。海平面上升还将造成沿海城市市政排水工程的排水能力降低,港口功能减弱。
  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气候变化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对重大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产生影响;增加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安定。

奥运、世博会 !国际来说就这两件大事

近几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新中国喜迎60华诞
“祝福你,伟大的祖国!”当岁月的车轮驶入2009年,中国人民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09年,新中国步入发展的第三个30年。这是中国人民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崭新出发。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梯次推进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继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局顺利之后,2009年学习实践活动将梯次推进。 目前,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正在有序推进,并将在2009年2月底基本结束。第二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将分别在2009年3月和9月开始。 科学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在全国上下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的水平,必将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两会”召开为2009年全年工作定调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形势下,2009年全国“两会”将怎样全面部署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受到世界瞩目。 在2009年3月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应对危机、科学发展”将成为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两会”将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将贯穿全年工作

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2009年国家将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减税、扩大中央政府投资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 2009年,有关部门将在结构优化的前提下扩大投资规模;着力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虽然形势严峻,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扩大内需和宏观政策调整都有较大空间。

西藏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
2009年是西藏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的历史性胜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苦难深重的百万农奴,西藏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民主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和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西藏的命运,开启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历程。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各界爱国人士和驻藏人民解放军紧密团结,共同奋斗,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统计显示,从1959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近1600亿元,年均增加近5亿元,年均增长近12%。2007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超300亿元人民币,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788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1131元。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将有序推进
加快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已被列为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之一,未来两年将安排1万亿元投资,占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四分之一。 根据规划,2009年将基本完成灾区农村居民点规划,落实异地迁建农户的建房选址并解决过冬房问题;受灾农民全部住进永久性住房,完成农房重建总量的80%;完成50%的村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任务。目前,仅四川地震灾区就有8400多个重建项目开工。灾后重建工作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重点支持城乡居民倒塌毁损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全面重建灾区群众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早日实现灾区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

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 将依法选举新特首
200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日,澳门特区政府将举办系列庆祝活动。澳门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全力支持下,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进取,澳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成功向前推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澳门社会对此反应积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对澳门的影响,将继续全力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克服困难,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把澳门的各项事业发展得更好。 根据澳门基本法,2009年将进行第三任行政长官选举和第四届立法会选举。

重点领域改革更关注民生
在经济发展遭遇困难时,通过改革突破发展的体制障碍就显得更加迫切。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是提振市场信心的最好办法。 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全面实施,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每年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以鼓励企业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同日,酝酿多年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正式施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多用多缴少用少缴”有利于节能减排。这两项财税体制和资源价格改革都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改革也将在2009年研究推进。其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充分考虑各方意见,深化、细化、实化政策措施,适时开展试点。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90年前,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大幕,也为穿越世纪风云的青春史诗写下序篇。五四运动开启的“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90年后已经汇成波澜壮阔的滚滚洪流,注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使之发扬光大,没有任何力量和困难可以阻挡前进的步伐。通过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中国人民将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发扬民主、崇尚科学,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一批关涉科学发展新法正式施行

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修改后的防震减灾法、专利法、消防法等一批重要法律将在2009年内施行。人们将在每一部法律的实施中清晰看到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聆听中国社会进步的足音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政府在对待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走在世界先进之列的重要标志。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标志着我国对企业国资管理有了最高层级法律的刚性约束与规范。同样将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修改后的防震减灾法,充分吸纳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对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重建等内容作了修改、完善。

国内发生了哪些大事
答:国内发生的部分大事有:1.经济领域的重大发展 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重大项目和工程启动,如“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国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互联互通。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不仅体现在GDP的快速增长,还体现在科技、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发...

2021年发生的国家大事有哪些?
答: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预计在2021年2月中旬,“天问一号”将到达火星并开始环绕火星的探测工作。在2021年5月中旬,计划将探测器着陆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探测。4、发射空间站核心舱 中国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在海南文昌使用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随后,计划...

中国在近几年都有哪些大事发生?
答:1.新中国成立和发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外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打破西方国家孤立我国的局面 3.香港,澳门的回归 4.近几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飞船的陆续升空,载人航 天技术的日趋成熟.5.经济,军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 7.还有就是加入世贸...

2021年发生的国家大事有哪些?
答: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21年,中国迎来恢复联合国席位50周年。过去5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2、中国加入世贸20周年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

2022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答:2022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1、北京冬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和张家口举行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是由中国举办的国际性奥林匹克赛事,于2022年2月4日开幕,2月20日闭幕。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北京赛区承办所有的冰上项目和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延庆赛区承办雪车、雪橇及高山...

中国十年来发生了什么大事?
答:1、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党中央决定举行一系列活动。2021年6月29日,中宣部举办的“播思想火种,铸文化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出版专题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

2022年发生过哪些大事,你还记得吗?
答:2022有啥大事发生?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4日,神舟13日载人飞船完成了所有既定任务,从空间站核心舱组装体撤出了轮船,返回东风着陆场。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13日载人飞船返回船成功降落东风着陆场,神舟13日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神舟13日,宇航员胜队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了183天,刷新了中国宇航员的单飞任务宇宙停...

细数下近几年来国内发生关于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答:1、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2、2010年7月5日报道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

近5年来我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答:3、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总统,普京出任政府总理。5月7日,年仅43岁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次日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正式任命前总统普京为俄罗斯新一届政府总理。俄权力新格局——梅普组合完成。4、中国发生“5·12”特大地震,全民动员全力救灾,国际社会积极援助。5月12日14时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