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理题 一个物理题?

作者&投稿:稻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浮力F=pgV=pghS 其中p是水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是排水体积,h是深度,S是接触面积.
第一次的排水体积就是铁片体积,而第二次的排水体积明显更大
2)形状 物体体积改变
3)可以先用铁片,然后把铁片熔成铁块进行第二次实验,保证只改变形状不改变体积

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浮力的计算
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
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浮力
① F浮 = G – F
②漂浮、悬浮:F浮 = G
③ 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1)浮力F=pgV=pghS
其中p是水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是排水体积,h是深度,S是接触面积.
第一次的排水体积就是铁片体积,而第二次的排水体积明显更大
2)形状
物体体积改变
3)可以先用铁片,然后把铁片熔成铁块进行第二次实验,保证只改变形状不改变体积
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

ρ物>ρ液
浮力的计算
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
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浮力

F浮
=
G

F
②漂浮、悬浮:F浮
=
G

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1)当小物块速度小于3m/s时,小物块受到竖直向下、垂直传送带向上的支持力和沿传送带斜向下的摩擦力作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gsin30°+μmgcos30°=ma1

1分
解得a1=7.5m/s2
当小物块速度等于3m/s时,设小物块对地位移为L1,用时为t1,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t1=

1分
L1=

1分
解得t1=0.4s
L1=0.6m
由于L1<L且μ<tan30°,当小物块速度大于3m/s时,小物块将继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至B点,设加速度为a2,用时为t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mgsin30°-μmgcos30°=ma2

1分
解得
a2=2.5m/s2
L-L1=v1t2+a2t22

1分
解得t2=0.8s
故小物块由禁止出发从A到B所用时间为t=t1+t2=1.2s
1分
(2)作v—t图分析知:传送带匀速运动的速度越大,小物块从A点到B点用时越短,当传送带速度等于某一值v′时,小物块将从A点一直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最短,即
L=a1tmin2

1分
解得tmin=1s
v′=a1tmin=7.5m/s
此时小物块和传送带之间的相对路程为△S=v′
t-L=3.75m
传送带的速度继续增大,小物块从A到B的时间保持不变,而小物块和传送带之间的相对路程继续增大,小物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也继续增大;当痕迹长度等于传送带周长时,痕迹为最长Smax,设此时传送带速度为v2,则
Smax=2L+2πR

1分
Smax=v2t-L

1分
联立⑥⑦⑧解得v2=12.25m/s

小明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1)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___小于__________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因为下沉时浮力小于铁片重力,而漂浮在水面上时浮力等于铁片重力。

(2)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___形状_______的改变,忽视了_____排开水的体积的改变______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3)请你考虑(2)中因数,重新设计一实验探究以上问题(提示:只写出设计思路)只改变铁片的形状(即弯折而不是碗状)而不让铁片浮在水上就可以了。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pgv因为后来铁片成碗状所以v增大了,所以浮力增大了。

一个物理题目~

LZ您好...
这是一道口水讲了不少实际上很基础的受力分析题目...请在草稿纸上对物块和斜面分别正交分解,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1)0.5s内,物体单纯从0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1t²/2=x1=1
v=a1t
t=0.5s
所以a1=8 (m/s²) ,v=4 (m/s)
(2)根据题意,f=μmgcosθ (θ为斜面倾斜角)
重力在沿着斜面上的分量F(G)=mgsinθ
物块在加速阶段F(1)=18N,减速阶段F(2)=6N
根据动能定理
加速时 (F(1)-mgsinθ-μmgcosθ)x1=mv²/2 ----(1)
减速时 (F(2)-mgsinθ+μmgcosθ)x2=-mv²/2 (注意正负号!)----(2)
W=-μmgcosθ(x1+x2)---(3)
对(1),(2),(3)联立[这个方程解法技巧是sinθ那一项用加减消元干掉!]
m=1kg μ=0.5 W=-12J
负数代表摩擦力在整个运动阶段做负功.
(3)斜面体受到重力,物块对其压力,物块对其摩擦力,地面对其摩擦力
水平方向上的平衡条件可知,斜面重力不参与平衡.物块G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水平向右,而物块与斜面摩擦力产生的分力水平向左
f(地)+Gsinθ-fcosθ=0
解得f(地)=1.6N

这个要用能量守恒叭,主要应该是要建立电功和水的动能的等式

6道高一物理题
答:(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

几道简单的物理题
答:D.一个铝原子所占的体积为M/(pNA) (对)4.卡车在平直公路上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经时间t前进距离s,速度达最大值v.设此过程中发动机功率恒为P,卡车所受阻力恒为f,则这段时间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 (A)A.Pt B.fs C.fvt D.无法确定 不一定是单选 解答题不做了 ...

4个初二物理题,会的速度来,谢谢!
答:1.首先电压表测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设电源电压是u u*10/(R1+10)=15 u*20/(R1+20)=20 解出来u=30v R1=10欧 2.两个电阻的电流相同 根据p=i^2r R1=2欧 电压分别是u1=4v u2=8v 电源电压u=12v 3.可以让小强按照图2进行试验 如果A延N-S方向运动,可以看到表不会有示数 当A...

急需10道高中物理磁场习题(最好是答题,要有详细解题答案和思路)_百度...
答:Bqv=mv2/R 在电场中:粒子在电场中每一次的位移是l 第3次到达x轴时,粒子运动的总路程为一个圆周和两个位移的长度之和。 【小结】 把对问题所涉及到的物理图景和物理过程的正确分析是解物理题的前提条件,这往往比动手对题目进行计算还要重要,因为它反映了你对题目的正确理解。高考试卷中有一些题目要求考生对题...

一道物理题,要过程,要详细一点,谢谢
答:人和吊篮受到的向上的力 只有3根绳子所受到的力 向下的力即为,人和吊篮的重力 所以有 F拉力=G吊篮+G物 F拉力 ,由3根绳子提供,其中F人拉绳子的力与此绳的另一端绳,拉力大小相等F2 F人拉绳子=F2 最上面一个定滑轮的绳子拉力为F3 F3=2F2 所以 有:F3+F2+F人拉绳子=900N 由他们3个...

一道物理题
答:解答:解:三力平衡时,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共线.将其中的一个向东的力F减小到零后再增加到F,故合力先向西增加到F,再减小到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向西,且先增加后减小到零,故①错误,②正确;物体初速度为零,加速度方向一直与速度方向相同,故速度一直...

几个物理题
答:7.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A___是入射光线,___B___是反射光线,___C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_60___,折射角为__35___,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是__15___.三、实验题 (1) 小红的实践活动目的是探究什么?振动可以发出声音。(2) 利用...

几个很难解答的中学物理题
答:按上面原子结构,原子核外都是2,8,18,32个等等电子,核外电子与电子之间也都是斥力关系,按道理说应该一扯就断才对;原子核外是同性相斥的电子;为什么难扯断?内因是什么? 问题 三 另外还有,我们都学习过中学物理和化学,也都基本上了解原子的电子轨道结构。 镅+95) : 2,8,18,32, 25,8,2 ; 锔+96) ...

几道简单的物理题.
答:1、答案B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不过,H原子无中子(只是H原子的一种同位素)。另外,更详细的说是:原子由电子和电子所围绕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中一般包含中子和质子。电子一般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一般带正电。我们把原子看做一个球体。因为,电子和质子的电的作用,电子会围绕质子所在...

高中物理题
答:波速=波长*频率 ===又等于波走的路程/用的时间 在这题中,波走的路程是变化的,但是时间没有变,B先在位移最大处,要运动到平衡位置,要走过1/4个波长,之后,每隔1/2个波长的距离就又到了平衡位置,又波长是不确定的,可由位置推出长,但是所用的时间是t,不变。又运动n/2个波长距离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