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家对曹丕诗歌的评价 曹丕的诗学观是什么?

作者&投稿:孛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文论家对曹丕诗歌的评价

钟嵘《诗品》:
“率皆鄙直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瞻可玩”。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
“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qgsdxxb-shkx200606025.aspx

历史上曹丕的文章和诗写的怎么样?~

作为建安文学演化过程中从“汉音”到“魏响”的桥梁、枢纽,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将笔触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广泛的社会问题。

建安诗人中,曹丕的宴游诗是既多又好的,所以江淹《杂诗体》以 “游宴”二字概括曹丕诗歌,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以曹丕宴游诗为“建安正格”。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建安诗歌时独标曹丕的“宴游诗”:“模山范水比较细致”、“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曹丕诗的景物描写,不仅细密精美,而且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水乳交融,这已大大超过汉乐府及汉末文人诗的比兴或意象的表现手法,而达到浑融一体的意境营造的高度,《杂诗·漫漫秋夜长》就景景含情,将游子乡思苦恋之情全融入这“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的景物描写之中;《燕歌行·秋风萧瑟》更是“开千古妙境”(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盛赞此诗“思妇的题材,从未被表现得这样凄切深婉、情景交融,此诗因而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

曹丕诗大多婉约纤细、悱恻缠绵,“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杂诗》)、“惆怅窃自怜”(《陌上桑》) ,浅斟低唱,细腻绵密,故钟惺《古诗归》卷七谓其“婉娈细秀”,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也谓其“便娟婉约”;并且曹丕诗多用立象见义、以景托情手法,显得比兴含蓄、委婉深沉,如《燕歌行·秋风萧瑟》首三句感时伤怀,触目成愁,且这“秋风萧瑟”、“落木寒霜”,为以下怀人设置典型环境,布下抒情氛围;“群雁南翔”又以候鸟知归,反寓游子不返之怨情。“念君”三句,从对面着笔,写丈夫之恋乡,虽不言己,然已意自现,有一举两得,相得益彰之妙。“贱妾”五句,直抒胸臆,写空房垂泪,忧思难忘,短歌长情,积郁难抒,真是柔肠百转,哀怨凄绝。最后四句,以“明月照床”写月圆人缺,离愁更苦,以“长夜未央”见相思无限,彻夜难眠,并借叹“牵牛织女”,抒离愁为别恨。真是 “能转能藏,是其所优。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蕴无尽。”“掩抑低徊,中肠摧切??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于其间,失靡靡之态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如此细腻缠绵、含蓄委婉、韵味,深长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抒发,在建安诗人中,只有曹植胜之,其余皆不可及。

而诗体方面,在建安诗人中曹丕最为“诸体完备”,三、四、五、六、七言、杂言、乐府、徒诗,丰富多样;其次为曹植,但曹植无七言。曹丕四言诗现存10首,少于曹植多于曹操,并且“章法条递,风情婀娜”(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为复兴四言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曹丕五言诗23首,占其诗53%,仅次于曹植,并且“深远独绝,诗之上格”(同上) ,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也作出了贡献。汉乐府无六言诗,文人诗仅孔融有3首,而曹丕六言诗有4首,仍有某种开山的意义,并对后世六言诗,包括王安石的六言“半山体”及马致远《天净沙》等,当有深远影响。曹丕《燕歌行》二首,开我国诗歌七言之先河,故肖子显谓“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南齐书·文学传论》) 。曹丕长篇杂言体《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 364字,句式也自由灵活,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称“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建安诗人中,曹丕最富于艺术形式的文人化探索和创新。

(二)赋、散文

曹丕写过大量的赋,现在能看到的还有近三十篇之多,虽然大部分可能已经残缺不全。卞兰《赞述太子赋》写道:“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沉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曹丕的诗相较而言,在当时显然没有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赋体在建安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朝着诗化发展,而曹丕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从诗取法革新赋体,以新型咏物赋最为出彩。例如著名的《柳赋》,小序云:“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赋的前半段写柳树,接下来写道:“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舆舆以惴征。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遗物而怀故,俯惆怅而伤情。”一股深沉浓烈的迁逝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序中“感物伤怀”四个字很值得注意,作为曹丕审美对象的固然是某一具体的自然物——柳树,但它并非孤立自足之物,而是以人为其参照系的令人动情之物,咏物与抒怀在这里融合。这种写作路子,今天看去平淡无奇,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探索新的创造。除了《柳赋》,曹丕的《莺赋》和《感物赋》也属于这种感物抒怀的类型。

写景之赋的兴起和繁荣,也与曹丕的提倡有关,这方面曹丕有《沧海赋》,《述征赋》、《浮淮赋》、《临涡赋》、《济川赋》等作品,写景笔墨尤为出色,令人耳目一新。咏物、写景之外,曹丕又写过不少直接抒情的小赋,同样充满了创新探索的精神。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就实际生活感受,直抒其情,如《感离赋》、《永思赋》、《悼夭赋》、《哀己赋》、《戒盈赋》等等;另一种用代言体为他人特别是女性抒情,如《离居赋》《出妇赋》。这些赋写得很有人情味,感慨系之,哀惋动人。

总起来看,曹丕的赋作突破了汉赋传统的框子,大大加强了赋的抒情性,大大扩大了赋的题材,从而为此后赋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曹丕文学理论

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进行文学批评的文论家,曹丕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地位,对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丕的文学理论批评,散见于他的书信和论文,而最集中的表达他的文学理论见解的,首推《典论·论文》,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端,共20篇,现仅存《论文》一篇。《论文》主要阐述有关文章的评论和写作方面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章”,包括诗赋等纯文学作品,也包括精心构思而写成的说理和应用散文。曹丕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即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的气质和作品的风格问题、文体问题,以及文学批评者的态度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独特的见解。“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他的这一理论,使建安时期人们对文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又了全新的认识。他还第一次提出了“诗赋欲丽”,强调了文学应该有美的艺术形式,这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建安时期,已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转折点。文学经曹丕的提倡,开始取得了独立的、与学术著作共争一席之地的地位,从而结束了文学作为儒家经典的附庸的时代,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仅此一项功绩,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可以否定。



曹丕作为魏政治上的领导人,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而其本人在文学上的内容、形式创新、对文学理论的探索以及同“建安七子”等文人集团的良好私人关系都使其在建安文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有学者认为,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真正领导人。相对其父曹操忙于政事、其弟曹植受政治地位限制,曹丕本身具有合适的时机——天下三分已定,合适的身份——政治上的领袖,客观的态度——“文人不相轻”、文学自觉,因此称他在建安文学发展的大部分时期起到了领导人的作用是不为过的。曹丕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

  文以气为主。

  作品介绍
  曹丕《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在这种风气中为生的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
  文学作品的功用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 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
  他说:“文以气(指才气,即个性)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有本质根据),不可以力而致(努力勉强求得一致)”。清指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人的气质个性可大致分成这两大类。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典论·论文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导致。诗这种观点也合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
  由于曹丕非常强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否定了现实习染同样可以改变创作风格的可能性。这是其理论的缺陷。在《典论·论文》中还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比如反对“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主张“君子审己以度人”,这对文学批评也是良好的倡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不同文体特点、标准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本”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接着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
  典论.论文(曹丕)之各异。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文本同而末异”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文章“不朽”说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他指出有两种错误态度要不得: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就是尊古卑今的观点,这在东汉的桓谭已有指出,但那是就学术而言 ,曹丕却专就文学再指出,也就有了新意。一是“暗于自见 ,谓己为贤”、“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这就指出了“文人相轻”的积习,是他的创见。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文人之间互相贬损的弊习,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且为文人之间的相处指明了正确道路。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中文名:曹丕别名:曹子桓,国籍:曹魏民族:汉族出生地:谯县(今安徽亳州)出生日期:187年冬(丁卯年)逝世日期:226年(丙午年)6月29日职业:皇帝、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复通西域代表作品:《典论》《燕歌行》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世祖陵墓:首阳陵年号:黄初在位时间:220年12月10日——226年6月29日

曹操的哪两个儿子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与他一起被人们称为什么?_百度知 ...
答:俗论大抵如此。”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黎东方在评论三国时代文学成就时,只提了曹操、曹植与建安七子,而略过了曹丕。。当代学者余秋雨认为虽然多数文史学家会把曹植排第一,他却认为应该是曹操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而曹操的诗,则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

曹丕《典论·论文》历史地位之薄见
答:曹丕这篇《典论·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不是单纯根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的问题。尽管他对这些问题所作的答案还比较简单,但是他启发后来的作家批评家们继续探索解答这些问题的先驱功绩是应该肯定的。后来的陆机、...

曹丕的诗学观是什么?
答: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 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

曹操和曹植谁的诗写的更好?
答:他们分别对山水诗的发展和七言诗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此外,曹丕还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文论《论文》(这里文的概念是包含诗歌在内的),为提升文学地位有着不可估量意义。但在诗歌史上,给予评价最高的却不是这二位,而是这三位中年纪最小的曹植。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将曹操和曹植合起来...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_百度...
答:王侯八爷成了枯骨”.三是汉魏七言诗的发展,以曹丕的七言名著为首,清代著名文学家王曹丕的《燕歌行》也是“唐代作家” ,陈作明也称燕歌行为“七言句一韵体”。他认为“后人应该遵循这种方法,使七古诗和韵的每一句。”由此可见,曹丕是中国文学七言体的奠基人...

曹丕的故事!您是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人物呢?
答: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夫 翟备色,而 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之乏,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这里刘勰所提出的“风骨”其实就是对曹丕的“气”的具体阐释,纪均评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

如何正确评价曹丕这个人,和功绩?
答:曹丕作为魏朝的开国皇帝,我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正统的守成王,对未来的文学开放,复杂的人情世故。在军事上,曹丕继魏王之后,收复了尚永三郡,粉碎了羌胡联军,重建了西域,重建了西域守备部队,统治了高昌。曹丕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毅然以禅让位,建立了魏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颁布了重民轻民的...

<<七步诗>>这首诗的意思
答: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论文
答: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在他看来,曹植的诗...

文心雕龙和《诗品序》对于诗歌史阐述的异同
答:钟嵘对于曹植诗歌的这个评语正体现了它对于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标准。关于曹植与曹丕的成就高低,《诗品》对于魏文帝曹丕的评论称“其源出於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曹丕以贵公子,帝王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