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操作活动的组织实施有哪些环节 美术创作的构思活动有几个环节?

作者&投稿:豫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
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2、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幼儿美术欣赏内容广泛、丰富,不仅包括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和建筑艺术,还包括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各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品和儿童作品。
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对儿童艺术素质全面培养的要求,美术欣赏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一般每次可以20到25分钟,而且欣赏活动可以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有操作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主要可以包括整体感受、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心理回忆与构思、创作与表现等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这一步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时教师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直接的描述。这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然后,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一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了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好好看!’’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形状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末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第二环节: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画面形式意味的习惯和能力。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幼儿发现和识别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形式关系分析,则是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
在要素识别环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幼儿一开始可能会主要偏重于从描绘具体事物或点、线、形、色等要素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忧愁的国王》中幼儿看到了青蛙、老鼠、树叶、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很多种事物。说明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这还只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讨论中,幼儿还提到“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幼儿把握的。
形式关系分析环节也就是进一步探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美学意味。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涵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幼儿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如幼儿在欣赏《忧愁的国王》时,不仅谈到了作品中的树叶形和黄色,还发现了树叶的枯黄,特别是树叶被表现成飘零、无力、下降的样式,与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的联系。
在实际的欣赏活动中,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幼儿在识别要素的同时,往往就伴随着各种对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关系的感受。
第三环节:再次整体感受,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幼儿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讨论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这一步一般会涉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含义等。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起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第四环节:心理回忆与构思
让幼儿对已欣赏的作品进行心理回忆和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东西进行讨论、构思,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一环。它既是一次欣赏活动的结束,也是创作活动的开始。心理回忆可以采取让幼儿闭上眼睛回忆已欣赏过了的视觉意象的方法,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构思时则可以将心理意象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
第五环节:创作与表现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是纯欣赏,也可以在欣赏后安排幼儿进行创作,这要根据具体的欣赏内容而定。但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如欣赏《忧愁的国王》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快乐婆婆或伤心婆婆所讲述的故事等。

美术操作活动的组织实施有索与发现环节、感知与体验环节、
、创作与表现环节、欣赏与评议环节。
美术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初步感受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用纸、笔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以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进行绘画、手工等活动,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材料的特性和效果,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过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既包括幼儿由外而内的感受和吸收,也包括幼儿由内而外的创作和表达。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美术教育活动一般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几个基本环节。 感知与体验环节 这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素材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幼儿仔细观察,促使他们对即将表现的事物有更深的体验和更多的经验,并逐步积累生活和艺术中的视觉语言、符号素材,进而在操作中表达。 在这一环节中,感受和欣赏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作品、原始艺术,想象力丰富的民间艺术、现代工艺或童趣十足的优秀儿童美术作品等,有时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或图画书等,还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和体验。如在要求幼儿描述身边的事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看、听、摸、玩等多种方式,对即将表现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感受,从中进一步熟悉和把握日常生活中本已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形态,发现蕴含其中的美的形式;又如,在要求幼儿描绘生活场景或人物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相关经验,帮助幼儿加深对相应的生活场景或人物情绪情感的体验,以便表达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此外,带领幼儿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参观博物馆、观看各种艺术展览等,也是适合幼儿的感受和欣赏方式。
●探索与发现环节
这是幼儿对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和某些操作方法与技能进行探究和尝试的过程。这一环节一般应以幼儿自主探究基础上的自我发现为主,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最后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升和推动。探索与发现的前提是要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与使用相关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发现和了解有关工具材料的特性和一定的操作技法。此时,教师应尽可能避免直接使用“示范”“讲解”或“演示”等方法,先给幼儿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以保护幼儿探索与发现的积极性。当然,某些比较特殊或复杂的技法靠幼儿自己探索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直接采取演示的方法,以帮助幼儿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使他们可以有重点地从操作过程和作品创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提高活动效率。 创作与表现环节 这是幼儿在已具有一定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对工具材料的特性和相关操作方法与技能有所探究与发现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等过程。幼儿创作和表现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事物、经验和场景的记载,可以是自己想象和幻想的显现,可以是情绪情感的表达,可以是改编或创编故事的记录,有时也可以是对大师作品的借鉴甚至临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采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表达。 欣赏与评议环节 这是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开展欣赏和评价的过程。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欣赏,共同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采取幼儿自述、同伴分享、教师引导等相结合的方式。幼儿自述可梳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想法,培养初步的反思能力;同伴分享可以让幼儿学会关注别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教师引导时应承认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幼儿的独特性和发现幼儿的进步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有时环环相扣,有时互相交叉、渗透。如,感知与体验活动一般可以作为创作与表现活动的先导,有时也可作为后续或与创作活动密切结合的内容,渗透在相应的操作活动中。探索与发现活动有时可以是专门的环节,有时则需要渗透和融合在欣赏或创作过程中。如欣赏《星月夜》时感受和发现凡·高那短促有力的笔触的独特效果,欣赏莫奈的《睡莲》时发现因颜料堆积而形成的笔触,并以书空的方式探索和尝试这种独特的池水和睡莲的画法等。在操作活动后,幼儿表述和解释自己的作品,同伴互相观看和交流,也是一种必要的欣赏和感受活动。 此外,以上所列的四个环节只是一个完整的美术教育活动的比较典型的组织实施过程,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已有基础和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 下面我们以小班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小草”①为例,来进一步说明组织实施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
●感知与体验环节
教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到幼儿园的草坪上游戏。幼儿在草坪上自由地奔跑、跳跃、玩耍,教师引导他们在草地上走一走、爬一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并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小草的样子。在认真观察与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孩子们一人拿一块小画板,画下了自己看到的小草。回到活动室后,教师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师:每个小朋友找到的小草都不一样,请你说说你的小草是什么样的。 (教师请幼儿拿着自己的画到前面来说,并向大家展示。) 幼1:这个是横横的,这个是竖竖的,还有这个是椭圆形的。 幼2:这个像船,还有这边是拐弯的。 幼3:这个像水,像波浪荡来荡去。 幼4:这个像苹果,这个像小圆圈,这个像“1”。 幼5:这个像小花,这个像锯齿。 师:(出示自己画的小草)你们说得真好,都画出了自己看到的小草。现在来看看老师找到的小草吧! 幼:像花。/像蝴蝶。/像面条。/像吸管。 师:说得真好!你们还记得前几天学的《小草报春》的歌曲吗?我们一起来用好听的声音唱一遍。 (配班教师用钢琴伴奏,孩子们坐在座位上唱《小草报春》:“是谁从泥土里钻出来,是我是我,我是小草呀!我从泥土里钻出来,告诉你告诉他,春天来到了!”) 师:现在老师要变魔术,把你们变成小草,你们也从泥土里钻出来吧!(教师摸每个孩子的头,孩子们便蹲下变成小草。) (配班教师用钢琴伴奏,执教教师和孩子们边唱边做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慢慢生长的动作,孩子们非常高兴。)
师:(出示黑板上大幅棕色长条卡纸)这里有一片泥土,小草们还没有钻出来呢,你们能不能帮帮它们呀? 幼:能! 师:老师请来了颜料宝宝,它们有的是深绿,有的是浅绿。老师还请来了棉签宝宝,让我们帮小草宝宝钻出来吧!谁来? (幼儿积极举手,都愿意上来尝试。教师请了三个幼儿分别到黑板上画小草宝宝。每个幼儿尝试后,教师都和幼儿讨论他是用什么方法让小草钻出来的,用的是哪一种颜色,并引导其他幼儿观察这三个幼儿画好后把棉签放回哪一个颜料盒了。) 师(小结表现方法和棉签、水粉的使用常规):有的小朋友拿起棉签让小草从下往上长,长得长长的;有的小朋友从上往下画,小草弯弯的;有的小朋友画的小草的叶子是圆圆的;有的小朋友画的小草的叶子是有锯齿的„„在绘画时,我们要把深绿色的棉签宝宝送回深绿色颜料的家。把浅绿色的棉签宝宝送回浅绿色颜料的家,这样才不会把两种颜料混在一起。不然,我们就分不清楚了。
●创作与表现环节
师:(教师在活动室后面的桌子上张贴一排棕色卡纸)后面还有一大片泥土没有小草呢,你们去帮帮它们好不好?(出示幼儿在以往活动中搓好的各种颜色的小绉纸团)老师还请来了小花,到时候我们让小草和小花互相做朋友吧。 (幼儿自由组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一边画一边小声交流,“我的小草像蛇一样”“我的小草都是圆圆的”“我的是竖波浪线”,等等,他们画出了长条形、波浪形、圆形、椭圆形、锯齿状等各种小草。 师:(巡回观察、参与讨论,并经常鼓励幼儿)你的小草真好看! 师:(看到孩子们快画完了)如果你的小草都长出来了,就可以种小花了。 (孩子们把“小花”粘在小草上,一片片漂亮的花草地出现了。) 幼:我的小花也长出来了。
●欣赏与评议环节
师:现在这里不是泥土地了,已变成了草地和花园,是谁把它们变成这样的? 幼:是我们!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草宝宝和花朋友吧,你们喜欢它们吗?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画的小草和现在的心情。) 师:你们想不想也变成小草呢? 幼:想! 师:那我们再来唱一次《小草报春》吧! (孩子们满怀喜悦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边唱歌边做小草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动作。) 画小草是适合小班幼儿操作的内容。孩子们对表现小草通常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会画出代表小草的长长短短的竖线。这些绿色竖线可以说是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小草。怎样才能使幼儿画出具体生动的、有个性特点的小草呢?这就需要幼儿有一个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在上述案例中,幼儿对小草的感知与体验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在户外与小草亲密接触,利用多种感官感知与体验小草的质地、色彩及各种形状;二是通过演唱《小草报春》和用身体动作表演,体验小草生长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感知与体验,幼儿对小草就有了真切的感受,他们画出的小草也就变得富有情感和个性化了。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
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2、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幼儿美术欣赏内容广泛、丰富,不仅包括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和建筑艺术,还包括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各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品和儿童作品。
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对儿童艺术素质全面培养的要求,美术欣赏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一般每次可以20到25分钟,而且欣赏活动可以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有操作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主要可以包括整体感受、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心理回忆与构思、创作与表现等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这一步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时教师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直接的描述。这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然后,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一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了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好好看!’’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形状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末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第二环节: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画面形式意味的习惯和能力。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幼儿发现和识别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形式关系分析,则是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
在要素识别环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幼儿一开始可能会主要偏重于从描绘具体事物或点、线、形、色等要素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忧愁的国王》中幼儿看到了青蛙、老鼠、树叶、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很多种事物。说明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这还只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讨论中,幼儿还提到“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幼儿把握的。
形式关系分析环节也就是进一步探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美学意味。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涵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幼儿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如幼儿在欣赏《忧愁的国王》时,不仅谈到了作品中的树叶形和黄色,还发现了树叶的枯黄,特别是树叶被表现成飘零、无力、下降的样式,与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的联系。
在实际的欣赏活动中,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幼儿在识别要素的同时,往往就伴随着各种对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关系的感受。
第三环节:再次整体感受,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幼儿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讨论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这一步一般会涉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含义等。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起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第四环节:心理回忆与构思
让幼儿对已欣赏的作品进行心理回忆和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东西进行讨论、构思,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一环。它既是一次欣赏活动的结束,也是创作活动的开始。心理回忆可以采取让幼儿闭上眼睛回忆已欣赏过了的视觉意象的方法,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构思时则可以将心理意象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
第五环节:创作与表现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是纯欣赏,也可以在欣赏后安排幼儿进行创作,这要根据具体的欣赏内容而定。但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如欣赏《忧愁的国王》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快乐婆婆或伤心婆婆所讲述的故事等。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
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

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

以上4个环节希望能帮到你!

美术创作有哪些主要环节~

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应该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的创造活动,进而到形象或形式的创造过程,最后体现为物化形态的美术作品。,美术创作是—个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可见,美术创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和两个阶段:第一、审美认识阶段;第二、审美表现阶段。在每阶段中,又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环节(或称步骤):在审美认识阶段,主要是美的发现(艺术发现)和艺术构思(形成美的意象〉两个环节;在审美表现阶段,大体上有形象或形式探索(艺术练习)和艺术制作两个环节。需要指出的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这些环节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并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是不断反复的和相互影响的,并不是简单循序渐进或截然分开的。

艺术发现是指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积累到美的发现,并产生创作冲动的过程。美术家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当他从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出发开始自己的审美发现时,他的着眼点始终在寻找一种美的形象,即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够完全体现事物本质的生动的形象。在反复的深入观察体验和积累过程中,一旦发现或找到了那具有本质特点的现象或形象,即是美的发现。这种美的发现通常会直接激起美术家的感情激动和创作欲望,或称创作冲动。创作冲动的来临,意味着美术家受美的发现和情感体验的启示,预感到自己有了模糊的创作主意和内心视象,并产生了将其表现出来的强烈欲望,由此推动他进入创作的具体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狭义的),指美术家在孕育具体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如果说艺术发现主要是审美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那么,艺术构思则是审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阶段。艺术构思的目的在于实现对艺术发现的质的飞跃,在于在内心形成典型化的审美意象。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家的审美意识会不断产生作用,对艺术发现(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加工、合成,最后形成了一个他认为负载了他的审美理想的内心形象,即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形成,标志着构思活动的完成。

审美意象尚是意中之象,需要美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具体地把它传达出来。创作中的传达活动就是美术家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其审美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小型的美术作品或某些美术门类的创作中可能比较简单,可以是一挥而就或一气呵成。但在大型美术作品中,特别是大型主题性>大场景多人物的情节性绘画

创作中,则往往要复杂得多,甚至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在后一类创作中,美术传达过程又可大致分为两个环节,即艺术练习和艺术制作。艺术练习也可称预成练习,在这个环节中,美术家对其艺术构思所得的审美意象进行尝试性表现。预成练习实质上是对审美意象不断地进行明晰化、完善化的确定过程。这是因为,审美意象是艺术家的脑中之象,始终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往往是若明若暗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审美意象的这种特性渴求着自我的不断明晰化,而美术家的预成练习就是运用媒介材料和表现技法,将意识中尚不完全确定的审美意象确定下来,使其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明晰,并不断提炼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家往往会数易其稿,对形象的提炼、情节的选择、构图的组织、形式和技巧的探索等等进行反复的准备性和实验性练习,产生大量的草图或实验性习作,直至找到比较满意的预成习作(或称定型意象),作为最终艺术制作的“蓝本”。这个环节,既与艺术构思密切相关,是不断深化艺术构思的过程,又与艺术制作直接相连,是不断完善艺术表现的过程。

最终的艺术制作就是将“蓝本”放大制作成正式的美术作品。不同门类的美术家运用特定的物质媒介、艺术语言和技巧手段,将其审美意象物化为最终的定稿一美术作品。这一过程并不是机械的制作过程,其中同样包含着审美的精神创造活动,包含对审美意象的进一步修改、充实、完善的努力。其实,最终制作与预成练习之间,预成练习与艺术构思之间,艺术构思与艺术发现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分界。美术创作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的过程,就是美术家在自己头脑中建立审美意象,并对其不断加工改造,使之不断明确化、完善化,并最终获得物质的存在形式的过程。因此,一件美术作品在其最后定稿之前,就一直处在认识与表现、构思与传达的反复的、统一的过程中。

对于美术创作活动的四个环节,在现实的美术创作中,常常被概括为美术创作的四个步骤:立意、构思、习作和制作完成。这种概括大致与四个环节相吻合。

  有质无形的构思过程

  艺术创作的构思,肇始于想象。想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往往是一句话、一个题目、一缕情感、一个物象甚或是什么都没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动力源。而想象一旦依据某种“暗示”活动起来,就马上进入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想象的飞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到达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其速度和质量完全是随心所欲,纵横六合。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震人心魄的诗句了。这种想象运用到创作构思上,要受“情”和“志”的统辖。“情”是感觉。是创作者的个性。“志”是心志,是思想。想象要受思想的统辖,才能够使想象在主题的范围内飞腾,不是胡思乱想。想象必受了个性的影响,因而形成创作者个人的风格。
  想象既然要受个性及思想的统辖,那么把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题、有轨迹的一个过程,因而是有质的。文学与绘画,道之同源,多可互通。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这样描述构思活动:“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平?故思理为妙,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与外物相交接。而外物则是靠耳目来接触,是有形有质的存在,而构思本身却是有质无形的一种活动过程。说它有质,是因为它能够根据想象去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思维过程,并使之转化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艺术作品。说它无形,是因为这种构思活动只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毫无形体可以临摹的。“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想象开始活动,各种各样的想法纷纷涌现,要在杂乱无章的构思中把那些无序的念头整理得中规中矩,要在虚空中去刻镂那些尚未成形的艺术形象。质也好,形也好,都只是构思者的一种虚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作出如实的描述的。尽管如此。这种构思中的想象活动。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

  无质无形的转化过程

  构思,启动了想象。想象,充满了构思的全过程。但想象不是构思的目的,构思的目的是要完成对想象的定位、选优和组合配置。只有这样。创作构思才能由初级想象升华为带有创作灵感的初级意象,初级意象再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形象。由想象到意象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创作者艺术才思的迟速异分。这个转化过程,是无迹可寻的。虽然由无象到有象的转化是由构思者主持掌控,却是无质无形的。譬如气之成云,水之成波。很有点水到渠成、自然升华的意思。尽管这个过程是无质无形的,但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催化生成作用的是创作者的才识学养以及他所构思的主题。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有一首题为《画竹》的诗:“四十年间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世许多习画者在诠释此诗时曲解者甚众。其中,“日间挥洒夜间思”一句,大多意为“白天观察竹子,晚来作画”。唯独没有想到“挥洒”是运笔。而“思”是构思想象。由“挥洒”而“思”。正是创作或再创作时想象思维快速扩散又快速收束,然后转化为创作题材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的“无形”自不必说了,说它“无质”,是因为其“质”完全为转化后的“意象”或“形象”所掩盖而不易察知。这正如一个作画者在创作的全过程中触手可及的,不是到处飞腾的想象而是有形有质的技法、线条、色彩、布局等,而这些有形之物的出现乃至组合配置,又有哪一点不是由构思想象生发、转化而来呢?《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一般的意义或法则,“器”则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意象。只有去体会阐发具体个别事物中的一般意义,才有可能从本质上建立道德与审美的联系。想象。本就是捉摸不定的,想象的转化更似乎是在于虚实之间,有无之中。
  有质有形的创作过程

  评价一副画作,总要看其笔法,布局,从有形有质处人眼。这自然无可厚非。可就是那些有形有质的画面的构图合成、明暗虚实以及有笔和无笔的映衬所产生的效果体现着创作者构思之巧妙与想象之高远。正因为有“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这样的情结,才使得观者除了欣赏笔法技法之外更有广阔的想象余地。一幅作品,不仅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想象,更要给观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否则,与照片无异。这样的这些无形无质之作的相互作用,是决定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精神因其同物象接触而产生变化了的情思。物象用它的形貌来引发了创作者的想象,使得创作者的感觉产生了或感性或理性的一些反应,并以这种反应来形成转化、过渡乃至选优,最后完成他所想要完成的创作构思。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我们叫做“创作”。
  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只讲技法而不讲想象是个严重的失误。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有质的,可偏偏艺术家的灵性才气却从来都是有质有形的,如果没有了艺术家的想象力,还会有艺术吗?让构思想象力的研究和使用走进艺术教育。特别是绘画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才不致于失去灵魂!
  “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创作,需要写生,需要联想,但好的作品永远离不开想象!

简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活动环节及其特点
答:政策执行过程的活动环节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资源准备、组织实施和协调监控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共同构成政策从制定到落地的完整执行链条。首先,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将政策内容、目的和意义向目标群体进行广泛传播。...

CRM系统实施有哪些关键点?分别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为了达到实施目标、保障实施效果,TurboCRM通过对大量客户的实施总结出了科学的实施方法, 我们将实施分为6个主要环节,在每一个步骤中,通过咨询顾问的经验传递,辅以标准的规范文档,为企业合理地组织人员和资源成功完成CRM项目提供切实的保障。整个实施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规范性、操作性,可充分保证实施质量。 第一步...

活动实施方案
答:镇治理办,将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对全镇学习宣传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四、活动要求 (一)各村、镇属各单位要把开展《条例》宣传月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 (二)深入宣传,全民参与。要把《条例》宣传活动作为近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按照治理...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答: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增加一门课而已吗?不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综合化是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只要在课程实施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写出一个美术活动,一个语言活动的课程实施主要环节?
答:但在之后的小组活动中,教师运用大量的时间请学生去动手创造,违背了新课标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音乐课堂要注重实践活动,从而有程度的去鼓励学生进行创造,而案例中的老师,将“创造”的部分扩大,“实践”与“创造”的侧重模糊。 (2)同时,音乐课堂强调的是突出音乐课堂特点,学生去“唱”...

求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
答: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将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并检查实施情况。③编制单项(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要有针对性的落实安全措施。④组织安全技术攻关活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时,应对安全负责。⑤组织分项(分部)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督促有关质安、技术人员作好记录和签证...

现场标准化作业包括哪些?现场标准化作业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百度...
答:从生产实际出发,修订完善设计标准、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操作规程。在基层单位大力开展以“施工现场标准化、岗位操作标准化、基层管理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按照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组织生产,规范生产流程中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行为,提高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的能力。 (十一)严格执行安全评价与“三同时...

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哪些阶段?简述其内容?
答:业主的项目管理是全过程的,包括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也即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开始,经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投产使用的全过程管理。2.工程建设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管理 在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情况下,业主在项目决策之后,通过招标择优选定总承包单位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

分析如何做好培训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答: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做好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 一、明确具体的培训需求 明确培训需求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培训、对哪些人实施培训、培训什么内容、教学上有什么要求的理由,只有把上述的几个方面搞清楚,我们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 不论是年度培训计划中所列的培训项目,还是临时性的培训项目,具体实...

数学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答: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 问题三: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讲述: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 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