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一些问题。。 关于佛教的一些问题

作者&投稿:除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楼主 您好

善恶业真的是没有纪录吗? 如果只是完全出自於内心,则这样子与断灭空无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我们所造作的种种,若无收藏,其实这一生死了也就没有了,那说真的,既不需要修行,甚至也不需要谋生了,因为一切虚无。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且单说几点:

第一: 譬如我们学习技能学问,今天所学,并不会因为睡觉而忘失,而能在明天起来后,继续承接。若无一能收藏这些功能的实体,则所学必然忘失。如果说储存的是大脑,然而大脑只是暂时储存的工具,大脑本身能够主动去储存记忆种种吗? 如果脑本身就有这种功能,那它还是物质吗? 如果脑本身有自主性、有其独自运行的功能性的话,那身体成长发育、智能成长等,都应该是由脑所主宰决定,可是试问,当我们还在受精卵的时候,这时候大脑还未发展出来,又是谁假藉母胎中的养分血液让受精卵成长呢? 显然大脑小脑本身并不是让身体发育成长的主体,只不过是个藉缘---也就是帮忙储存记忆、发展生理心理功能的辅助物质而已。 所以说,从这些现象界,其实就能推知,必然有一真实体(非物质)能够假藉大脑小脑、脑神经等物质,来成就我们储存记忆等等功能,并且能够收藏,还有薰染性,能够藉由不断学习,将这个功能茁壮,譬如我们学习语言,藉由反覆的练习、读诵、书写、沟通,而让语言这个功能逐渐成长,但是若无一真实体藉由大脑收藏这些记忆、功能的话,如何能让这个功能不断的起作用并且还能成长或退步呢?

第二: 由习性可增减、有薰染性,推知必定有一真实体能够收藏各种烦恼、善恶功能种子,而另因果不虚:

譬如我们有贪欲、男女欲,藉由从小薰染,对於男女欲中的谈笑气氛、拥吻韵味、男女交合触欲而渐渐执著,而让攀缘这些行为的惯性越来越猛烈,而导致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性氾滥。然而,这些行为、功能,也不是一天一下子就成就了,也是藉由不断的接触、薰染,然后增长这类烦恼功能,才会让贪欲越来越炽盛。 就好像社会有许多男人,一旦跟女人有经验过后,对於男女交合的触欲就会开始生起执著,一旦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就会因此有求不得苦,渴望继续领受之,因此继而氾滥开房,让社会上这类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若无一真实体能够收藏各类烦恼功能之种子,如何能让众生烦恼功能有所增减、试问:

如果当我们发泄肉欲而暂时满足贪欲的需求后,这个功能因为暂时满足而短时间内不起作用了,那应该我们对於贪欲是不会有所增减的,可是明明观察到,藉由不断薰染,贪欲是越来越炽盛,这个功能也不会因为发泄完后就变成虚无(其实定力、智慧够深的话,是可以观察到贪欲种子只是暂时随眠不现行),也不会凭空消失,而且下次现起的时候,往往更茁壮、炽盛,既然如此,若无一有情众生各自具有的真实体收藏这些烦恼、善恶业种,怎麼能让这些烦恼功能有所薰染呢?

其实从生活中,细心的话,是可以观察到并不是只有单单我们这念心这麼单纯,否则 佛就不会说众生有八识心了。

然而要说明的是: 佛法一开始必须建立正见,信有一真实体能够恒贯三世,收藏各类业种令因果不虚。

楼主也可以去观察自己的烦恼心所: 譬如贪欲、嗔、慢心、忌妒、怨恼种种烦恼功能,譬如这一次对某人起了嗔心以后,下一次遇到他时,这个嗔功能情况跟上次一样吗? 还是变得更猛烈了---只要一见到此人,深层的嗔行就现起了呢? 若是如此,显然烦恼必定有一真实心体收藏,而且还有薰染性,否则的话,如何能增减变异这些烦恼功能呢?

至於楼主所提到的问题,后学简答如下:

佛法中,善恶业轻重差别其实是很深的法,这类因果对於将来报应观乎於三个要件:

根本、方便、成已。

根本也就是你的出发动机,而方便是你的形为过程,成已则是否完成。若三者都具足,这样的业十分猛烈,果报也非轻。 楼主的情况,其实如在竞争干部击败对手,那个本质并非恶心,而也是生活中必须去面对的,如果说不去竞争的话,那岂不是人人当主管了?

至於蟑螂药的部分,就要看楼主的善巧方便了,一方面观察母亲的根性,是否可开导之,或者以柔软语劝之,因为佛法毕竟是与生活融入的。

愿 共勉之

看你这些问题就明白,你是为一些表面的形式所迷惑了,佛教是重实质不重形式。所有的形式你要真正明白是什么意思,就不会再迷惑迷惑颠倒。

建议你看看《了凡四训》,里面非常详细的讲解了什么是善!
http://wenku.baidu.com/view/d0946b0bf78a6529647d536a.html

现摘录一部分分享给你

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

这种种都各有各的道理,都应该要仔细的辨别。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夸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样有功德,那里知道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这样做岂不是冤枉,白费苦心,得不到一些益处啊!我现在把上面所说过的,分类来加以说明。怎么叫做真假呢?从前在元朝的时候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问说:佛家讲善恶的报应,像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到那里,永远不分离。这是说行善,定有好报,造恶定有苦报,决不会不报的。为什么现在某一个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某一个人是作恶的,他的家反倒发达得很?那末佛说的报应,倒是没有凭据了。

中峰和尚回答说:平常人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算它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并且看错了,还不恨自己颠颠倒倒,怎么反而抱怨天的报应错了呢?

大家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那里会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听了之后,便叫他们把所认为是善的,恶的事情都说出来。其中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用礼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说:你说的不一定对喔!

另外一个读书人说:贪财,乱要钱是恶;不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也不一定是对喔!

那些读书人,都把各人平时所看到的种种善恶的行为都讲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全对喔!

那几个读书人,因为他们所说的善恶,中峰和尚都说他们说得不对,所以就请问和尚,究竟怎样才是善?怎样才是恶?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那怕是骂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于自己的事情,那么就是恭敬人,用礼貌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并且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还有,为善不求报答,不露痕迹,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为著某一种目的,企图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考察。

怎样叫做端曲呢?现在的人,看见谨慎不倔强的人,大都称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时的圣贤,却是宁愿欣赏志气高,只向前进的人,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种人,才有担当;有作为,可以教导他,使他上进。

至于那些看起来谨慎小心却是无用的好人,虽然在乡里,大家都喜欢他;但是因为这种人的个性软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所以圣人一定要说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贼。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说的善恶观念,分明是和圣人相反。

俗人说是善的,圣人反而说是恶;俗人说是恶的,圣人反而说是善。从这一个观念,推广到各种不同的事情来说,俗人所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完全不同于圣人。那还有不错的吗?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都和圣人的看法是一样的,圣贤以为是对的,天地鬼神也以为是对的;圣贤以为是错的,天地鬼神也认为是错的,而不和世俗人采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积功德,绝对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欢的声音,眼睛所喜欢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觉在走;必须要从起心动念隐微的地方,将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涤清净,不可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济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爱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丝一毫对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丝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细细的去分辨。

怎样叫做阴阳呢?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报酬他的。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欢爱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极大名声的人,而他实际上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祸,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的分别,真是细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样叫做是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就虽然像善,实在还不是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人,那就虽然像不善,实在倒是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说到其它种种,还有很多。例如: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叫做义,但是有的时候,做该做的事,也会做错,做了倒反而坏事。

譬如坏人,可以不必宽放他,有人宽放他,这事情不能说不是义;但是宽放了这个坏人,反而使他的胆子更大,坏事做得更多;结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宽放他,给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宽放他,是非义,使这个人不再犯罪,是义,这就叫做非义之义。

礼貌是人人应该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对待人,是礼;但若是过份,反而使人骄傲起来,就成为非礼了,这就叫做非礼之礼。

信用虽要紧,但是也要看状况,譬如:顾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顾全小信,却误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顾全,此变成非信了,这就叫做非信之信。

爱人本来是慈;但是因为过份的慈爱,反而使人胆子变大,闯出大祸,那就变成不慈了,这就叫做非慈之慈。这些问题,都应该细细地加以判断,分别清楚。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才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著泰山,众星环绕著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

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的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那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也有存了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抢米的人捉起来关,出他的丑,那些抢米的人,怕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

这是存心虽正,结果变成偏,只可称做正中的偏;不过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是偏,结果反成正,只可称做偏中的正;这种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样叫做半满的善呢?易经上说:一个人不积善,不会成就好的名誉;不积恶,则不会有杀身的大祸。

书经上说: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钱那么满;就仿佛收藏东西装满了一个容器里一样。

如果你很勤奋的,天天去储积,那么终有一天就会积满。商朝由开国一直到纣王,它的过失罪恶,到此时便积满了,因此迅速亡国。如果懒惰些,不去收藏积存,那就不会满。

所说的积善积恶,也像储存东西一样,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佛寺里去,想要送些钱给寺里,可惜身上没有多的钱,只有两文钱,就拿来布施给和尚。而寺里的首席和尚,竟然亲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灭罪。后来这位女子进了皇宫做了贵妃,富贵之后,便带了几千两的银子来寺里布施。但是这位主僧,却只是叫他的徒弟,替那个女子回向罢了,那个女子不懂前后两次的布施,为什么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就问主僧说:我从前不过布施两文钱,师父就亲自替我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两银子,而师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么道理?

主僧回答她说:从前布施的银子虽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诚,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你忏悔,便不足以报答你布施的功德;现在布施的钱虽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从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也就够了。这就是几千两银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两文钱的布施,却算是满善,道理在此。

1.竞争中“打败”对手请问您是通过正当的途径打败的否?如果是的话那是宿世的因缘,是你“命”中带的哈~~~ 你可以多多关心下你的对手在当了干部之后,多为他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合理的事情……
2.试着告诉你妈妈业力的可怕,至于蟑螂,您可以试着自己默默的集中精力和他们“交流”,劝他们说:快走啊,朋友,快走,快走,要不你们就该被药喷死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快走!!! O(∩_∩)O

关于善恶,是有人给您记录的,俗话说 头上三尺有神明 我们动了一个念头,佛菩萨和一些鬼神都会知道的一清二楚。

积聚终消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皆归死
纵经千百岁,所作业不亡。
弥天大罪,一忏即消。过不二犯,是真忏悔。

死亡的时候 那是一个 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祝您吉祥,心得清凉,终无烦恼。阿弥陀佛。常念阿弥陀佛,自会万事无忧,各种各样的障碍都自动消失了

佛讲的是劝人行善,
你刚接触佛教,在辨别善恶时会觉得观念不一致,无从选择,对错难辩,

比如在竞争干部中“打败”了对手,在遇到这种事,就选择赢得对手的支持!

家里有蟑螂妈妈让我去买蟑螂药,在遇到这种事就乖乖的听你妈妈的!这叫百善孝为先!

当用佛教知识感觉无从选择,对错难辩时,就用你应用自如的知识,身正不怕影子斜!

在处理问题的佛教理念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要你一心向善,选择的处理事物方法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怎么选择都好!为什么不选择更好呢?所以,不要有拘束,应该更豁达!

阿弥陀佛!既然您是初学的话,那么建议您首先看看《认识佛教》,好对于佛教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然后在看看《弟子规》就会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如何好好的做人和如何做事了,佛教是教育,不是死板的课程,佛教是活活泼泼的。

佛教的一些常见问题~

你没提出来,谁来回答您的问题呢?若是有兴趣,我推荐您去看中佛协第二任会长、大居士赵朴初先生亲笔撰写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这本书把佛教的一些常见问题都回答了,可以作为学佛的最佳读本

1. 因为你是在藏族皈依的,所以与汉传佛教不同。( 我们先说说灌顶的含义。在《佛说灌顶王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三刹帝利王。于三时中。在于某方。受王灌顶。也就是王权更替的时候,行灌顶礼,进行权力的传递。从这里我们知道灌顶,通俗的讲就是一种仪式,一种权力,职位交接的仪式。《华严经》中也说过:得法王位。无量自在。譬如世间。灌顶受职。这说明灌顶并不是佛教,或者宗教特有的东西。这是个礼节性的仪式,是权力地位交接的一种仪式。
)所以他们的灌顶应该算是诡异的过程。
2.呷绒仁青,是藏文翻译过来的,因为翻译不同所以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我知道有一个 益西呷瓦(就是益呷活佛)
3.不能,因为你以皈依,就是拜过师了,如果在拜别的活佛,等同叛教。修佛注重专一。
4.莲花生大师: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组织翻译。约于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终。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
5.你可先在网上订购一根20多元。在去昆明的大寺庙请高僧大德加持开光一下好了!!
7. 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天台菩提、仿菩提、草菩提、檀香、仿大理石、珊瑚、玛瑙、玉、水晶、琥珀、凤眼菩提、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等。
不同颜色水晶的功能,不同颜色的水晶有不同的灵性作用。绿发晶、绿幽灵水晶对人的事业有帮助,绿色象征生命之树长青,绿色还对人的眼睛和肝脏功能有调节作用。冈从中医理沦讲,肝属木,其色为青色,肝开窍于目:红色发晶,紫水晶、芙蓉石,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帮助;红色、紫红色、粉红色代表热情,代表活力、生命力,代表爱情、爱心。红色水晶还可改善和调节人的心脏和血液系统,因按中医理沦,心属火,其色为红色;黄色水晶,对人的财运有帮助,黄色象征着财富、尊贵。黄色水晶还可调节人的脾胃。按中医理讲,脾胃属上,其色为黄色;白色水晶,对驱除不良的信息,保护自身有帮助;白色代表圣洁、纯真。白色水晶对肺和呼吸系统有帮助:按中医理沦讲,肺属金,其色为白色;黑色水晶、茶晶、可增加入的稳定性,黑色代表稳定和严肃,同时黑色水晶对人体的肾脏功能和下半部机能有调节作用。因中医理论,肾属水,其色为黑色。
一般买檀木的就行,它比较常用。在大寺庙的佛具店都有卖~~!最好去寺庙中请,因为正规一些!!

语言教学中容易存在的问题
答:一、教学中教师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用语缺乏规范性与教师乱用教学语言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备课不完备,对教材中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弱的情况,导致上课过程中运用的授课语言缺乏规范性,不准确,难以进行仔细推敲的情况。还有一些语文教师讲课时语速不当,过快过慢都影响同学...

谁知道农村教育存在问题和一些解决的建议
答:1、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据调查,近年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比例有上升之势。洞口县反映一些...4、不同程度的危房威胁着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目前,芷江县现有64所学校存在危房95栋(皆为砖木结构

谈谈我们现今的中小学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答: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生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师资、教学设施等。然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们可能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其次,应试教育的问题也需要重视。

您还有哪些家庭教育问题想了解
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一、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学习?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家长可以关注孩子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塑造科学的学习观念与态度,并建立导向性、合理性和稳定性等优秀学习理念,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信仰,同时调动孩子的自我激励机制,培养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答: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让他感觉到父母是在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3、缺少了诚实守信 当代父母大部分都缺少说到做到的自律品质。作为家长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孩子,说话一定要算数,说到做到。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从小就要教给孩子,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否则长大以后无法...

年轻教师的教学问题
答:小学一年级数学很简单,学中文的也能教好 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听别的老师的课来弥补 对教学的信心随时间消淡也是是正常的 只要知道自己坚持的理由便可以 但是,正如你说的,你的问题是不能确立威信 而根本的问题是你不懂儿童心理 根据他们的心理:刚上学的孩子事实上也非常希望表现出色,得到老师表扬,所以...

怎么问教师一些教学上面的问题?
答:综述:采访老师可以提的问题有:1、老师,你教了这么多年书,你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是什么?2、您觉得对待差生要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办法?3、您觉得一个人读书好,跟他的哪些素质因素有关?4、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再将技能转化为能力,这也是您曾经对我们 提出的要求,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些转化呢...

教育问题 急
答: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父母亲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抓住问题的关键。 其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了解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就更需要时间来体验挫折,享受成功,进而认识自己。 家长们除了教孩子正确...

你觉得现在的小学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答:3. 课外辅导班泛滥: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许多家长纷纷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这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休息和娱乐时间。4.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素质不高的问题。一些老师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孩子的教育问题
答:如果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孩子就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准确地抓住学习的要求和问题所在。此外,这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学习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9、让孩子做老师。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做老师去教父母,试着交换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场,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