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有哪些主要学派?各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基本观点

作者&投稿:毓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

(1)、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2)、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3)、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2、三大学派的核心观点:

(1)、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

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

因而获得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

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

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在国际安全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权力。

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

4、生存是第一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可见,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

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

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2)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

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

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

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建立国际组织、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确保和平和安全。

在国际安全问题上,该学派提出三个重要理论假设:

1、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发动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

一旦唤醒良知,消除误解,世界即被拯救。

2、主权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国际安全是充裕的。

结束秘密外交,建立国际组织(国联)来解决各类分歧的矛盾。

3、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必须以国家集体安全体系来保障国际安全。

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出现大分化,大组合,一度有美国国力衰落之说。

对此,以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流派开始对现实主义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冲突虽然是国际社会无政府性的产物,但国际冲突是可以抑制的,武力并非有效的政策工具。

国际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制度等,实现国际合作。

物质性权力在维护世界稳定中并不能起到绝对的作用,必须加上制度等非物质性因素。

制度对于国际安全的意义在于:

1、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不信任感,

而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成立国际组织可以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降低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不信任感。

2、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里,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建立的国际制度的规约作用,可以降低爆发战争的机率,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总之,基于互惠基础上运作的国际制度,至少是维持和平的重要力量。

集体安全体系是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一直倡导的。

所谓“集体安全”是指“所有国家和地区以法律约束和条约承诺,向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的侵略行为做出制止和反击的行为。

”国联与联合国都是实施国际集体安全的实例。通过集体安全体系可以缓解“国际安全困境”,它将防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任务和责任转嫁到每一个国家的头上。

但在集体安全实践中也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集体安全无力对大国实行有效的制裁措施,也无法对付有盟国或大国支持的国家,面对侵略国家和侵略行为,成员国就是否干预或怎样干预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等。

(3)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对国际制度的强调已经突破了物质权力这一现实主义的硬核,将制度、规范这些属于社会范畴的非物质性内容带入了国际关系体系的研究中,并使其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变量。

那么,建构主义学派则是把非物质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亚历山大温特1992年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宣言。

建构主义对于国际安全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国际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国际合作是通过国际政治文化推动的,而国际政治文化又是由国家之间的互动建构的。

无政府性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因为无政府性本身也是国际社会成员在其相互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无政府性本身具有多种内涵:既可以是敌对冲突的霍布斯文化状态,也可以是竞争共存的洛克文化状态,还可以是友好合作的康德文化状态。

这根本取决于国际社会成员如何去建构、互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建构了国际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又决定了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身份和行为。

以和平和友谊为特征的康德文化将从根本上消除国际冲突并缔造国际和平。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向康德模式迈进。

建构主义还认为,“安全困境”是主体间相互建构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被解构。而解构“安全困境”就是靠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

这种“安全共同体”是建立在“一国为大家,大家为一国”的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

通过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为另一国的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就此打破,国家安全的相对性转变为绝对性。

你之安全即是我之安全,与“你之安全即为我之威胁”的“安全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安全不再是竞争性的,而是合作性的。

通过国际“安全共同体”可以有效的解决国际冲突实现国际和谐。

扩展资料: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新现实主义: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新自由主义: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霸权之后》。


建构主义: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现实主义学派


百度百科-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统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以下六个学派:

1、古典现实主义

核心观点:宇宙间没有客观存在的真理、无政府之国际社会:弱肉强食、国家中心、追求利益、权力之极大、权力平衡。

2、古典现实主义

核心观点:新现实主义认为古典现实主义为一化约论,是以个体层次试图对整体做出解释,不适合解释国际政治现象。

3、结构现实主义

核心观点:结构现实主义假定,国家都是一样的,只有能力上的差异(权力大小的差异),无论其政体民主与否、民族性、文化,影响各国对外政策的因素并非国家内部之歧异,国家在国际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才是造成各国对外政策不同的主要因素。

4、守势现实主义

核心观点:借由权力均衡的方式来维持安全和平,类似中国古代墨家的“非攻”思想,让战争代价极大化,胜利也变成无利可图,从而维持和平。

5、攻势现实主义

核心观点:为结构现实主义的一支,以结构解释国家行为,主张国家追求霸权是理性行为、体系中发动战争的诱因比华尔兹等人说得更强,因此被称为攻势现实主义。

6、新古典现实主义

核心观点:在维持现实主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研究典范的前提下,尝试接合新现实主义之结构体系观点以及古典现实主义宗师汉斯·摩根索注重之领导人认知与国内政治观点。

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权力关系对于国家行为的影响,关注民族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总之,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或实力。这一理论主张:国家在决策时权力与利益的考量高于理想或道德。与之相对的是理想主义。

扩展资料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人的私欲和生存意志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的权力便是这种人的权力意志的扩大。

2、权力不仅是影响对外政策决策的核心因素,而且也是国家在对外目标上追求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一国在国际上享有的权力越大,其所获取的利益亦越大。

3、国际关系学应该着重研究和反映社会和世界的现状,而不能像理想主义那样强调应该如何的理性原则。 

4、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组成国际社会的主权国家毫无例外地都在追求权力,因此国际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斗争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由于各国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理想主义的民主与道义原则在现实世界是行不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有以下六个学派:古典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守势现实主义、攻势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

1、古典现实主义

宇宙间没有客观存在的真理、无政府之国际社会:弱肉强食、国家中心、追求利益、权力之极大、权力平衡。

2、古典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认为古典现实主义为一化约论,是以个体层次试图对整体做出解释,不适合解释国际政治现象。

3、结构现实主义

结构现实主义假定,国家都是一样的,只有能力上的差异(权力大小的差异),无论其政体民主与否、民族性、文化,影响各国对外政策的因素并非国家内部之歧异,国家在国际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才是造成各国对外政策不同的主要因素。

4、守势现实主义

借由权力均衡的方式来维持安全和平,类似中国古代墨家的“非攻”思想,让战争代价极大化,胜利也变成无利可图,从而维持和平。

5、攻势现实主义

为结构现实主义的一支,以结构解释国家行为,主张国家追求霸权是理性行为、体系中发动战争的诱因比华尔兹等人说得更强,因此被称为攻势现实主义。

6、新古典现实主义

在维持现实主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研究典范的前提下,尝试接合新现实主义之结构体系观点以及古典现实主义宗师汉斯·摩根索注重之领导人认知与国内政治观点。

扩展资料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权力关系对于国家行为的影响,关注民族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或“实力”。

这一理论主张:国家在决策时权力与利益的考量高于理想或道德,与之相对的是“理想主义”。

根据独立变项的层次来区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分为:结构现实主义(独立变项为体系层次)、古典现实主义(个人层次与国家层次)、新古典现实主义(体系与国家和个人层次都考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一、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

  1、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2、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3、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二、三大学派的核心观点:

  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因而获得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

  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权力。

  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

  4、生存是第一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可见,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建立国际组织、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确保和平和安全。

  在国际安全问题上,该学派提出三个重要理论假设:

  1、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发动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一旦唤醒良知,消除误解,世界即被拯救。

  2、主权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国际安全是充裕的。结束秘密外交,建立国际组织(国联)来解决各类分歧的矛盾。

  3、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必须以国家集体安全体系来保障国际安全。

  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出现大分化,大组合,一度有美国国力衰落之说。对此,以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流派开始对现实主义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冲突虽然是国际社会无政府性的产物,但国际冲突是可以抑制的,武力并非有效的政策工具。国际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制度等,实现国际合作。物质性权力在维护世界稳定中并不能起到绝对的作用,必须加上制度等非物质性因素。

  制度对于国际安全的意义在于:

  1、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不信任感,

  而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成立国际组织可以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降低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不信任感。

  2、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里,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建立的国际制度的规约作用,可以降低爆发战争的机率,加强国家间的合作。总之,基于互惠基础上运作的国际制度,至少是维持和平的重要力量。

  集体安全体系是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一直倡导的。所谓“集体安全”是指“所有国家和地区以法律约束和条约承诺,向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的侵略行为做出制止和反击的行为。”国联与联合国都是实施国际集体安全的实例。通过集体安全体系可以缓解“国际安全困境”,它将防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任务和责任转嫁到每一个国家的头上。但在集体安全实践中也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集体安全无力对大国实行有效的制裁措施,也无法对付有盟国或大国支持的国家,面对侵略国家和侵略行为,成员国就是否干预或怎样干预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等。

  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对国际制度的强调已经突破了物质权力这一现实主义的硬核,将制度、规范这些属于社会范畴的非物质性内容带入了国际关系体系的研究中,并使其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变量。那么,建构主义学派则是把非物质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亚历山大温特1992年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宣言。建构主义对于国际安全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国际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国际合作是通过国际政治文化推动的,而国际政治文化又是由国家之间的互动建构的。

  无政府性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因为无政府性本身也是国际社会成员在其相互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无政府性本身具有多种内涵:既可以是敌对冲突的霍布斯文化状态,也可以是竞争共存的洛克文化状态,还可以是友好合作的康德文化状态。这根本取决于国际社会成员如何去建构、互动它们之间的关系。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建构了国际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又决定了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身份和行为。以和平和友谊为特征的康德文化将从根本上消除国际冲突并缔造国际和平。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向康德模式迈进。

  建构主义还认为,“安全困境”是主体间相互建构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被解构。而解构“安全困境”就是靠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这种“安全共同体”是建立在“一国为大家,大家为一国”的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通过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为另一国的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就此打破,国家安全的相对性转变为绝对性。你之安全即是我之安全,与“你之安全即为我之威胁”的“安全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家安全不再是竞争性的,而是合作性的。通过国际“安全共同体”可以有效的解决国际冲突实现国际和谐。

  



  

  

  



现代化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学派?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林林总总共有十一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1、经验主义管理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是研究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和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的管理学派 。创始人是彼得·德鲁克,代表人物有欧内斯特·戴尔,艾尔弗雷德·斯隆等。
2、人际关系学派
该学派认为,以前的各种管理理论主要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轻视人的作用,把工人看作机器的附属品。主张重视人的因素,研究人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强调满足职工的社会需求。
3、组织行为学派
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4、社会系统学派
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5、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兴起的,将数学引入管理领域,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使管理问题的研究由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的管理学派。
6、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的一门学派。
7、决策理论学派
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和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
8、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
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9、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是研究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和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的管理学派 。创始人是彼得·德鲁克,代表人物有欧内斯特·戴尔,艾尔弗雷德·斯隆等。
10、经理角色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为加拿大管理学家明茨伯格。以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察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
11、经营管理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创始人是法约尔,代表人物有哈罗德·孔茨,亚历山大·丘奇,.詹姆斯·穆尼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验主义学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代管理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虽说早在1964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政治系改称国际政治系,分工研究外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北京大学主要研究亚非拉国家,中国人民大学着重苏联东欧,而复旦则是做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研究。但是这些国际政治系长期以来将研究放在各国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外交研究,在国际关系上也重点考察国际关系史。至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理论,主要是阐述马克思、列宁甚至毛泽东在国际事务上的学说和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的理论指导学科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整体气候的影响下,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开始被介绍入中国。2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可以说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统天下,中国学者主要的贡献是将形形色色的理论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当然,并不排除许多学者在进行中国的国际关系(包括外交)理论的探索。

到今天为止,在中国,对大多数人来说,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大致被认为一回事,当然,专业的研究人员除外。简单地讲,国际关系指国家间关系,不仅包括政治关系,还包括经济关系、军事关系和文化关系等;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政治就是世界政治,包括国家间政治和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的狭义理解就是国家间政治,就是在各国“追求和平与权力的斗争”(还有利益);外交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利益的途径,外交研究从属于国际关系,是在国际关系中具体国家的行为。

由于在国际关系,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狭义的国际政治画等号。

国际关系不仅在中国研究比较晚,在西方作为学科研究也是一战后才开始的事情。

目前,西方引领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向。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占主导地位。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认识论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解释性理论,认为国际社会存在某种确定的规律性,国际事件和国际现象的发生有其一般趋势,由内在的规律所支配,不论这一规律是追求权力还是获得利益,抑或是维护和平。解释性理论以探讨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属于这一类。

二为建立在反思主义基础上的构成性理论,强调理论的反思和思想、文化建构的功能。国际关系的构成性理论,是一个“大杂烩”,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建构主义等。

从方法论上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传统(历史)主义、科学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批评理论)。

从不同范式来划分,可分为现实主义、多元主义和全球(世界)主义。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分为两大流派: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多元主义也直自由制度主义,包括相互依存理论、国际机制论、全球社会治理等。而世界主义主要指世界体系理论。

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三足鼎立: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此理论界见仁见智。

一些基础的次理论,如均势论、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甚至文明冲突论等等,都可以归入以上的不同类别中。

现代化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学派?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2、人际关系学派 该学派认为,以前的各种管理理论主要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轻视人的作用,把工人看作机器的附属品。主张重视人的因素,研究人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强调满足职工的社会需求。3、组织行为学派 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把各类组织都作为...

...中的十一个管理理论学派各自的主要理论观点
答:(6)即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离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损失,但管理学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理 --样,仍然是可靠的。 (7)尽管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但管理理论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一种科学基础或理论基础的作用。 (二)人际关系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60...

结合实际论述人际关系学派组织理论的观点
答:总之,人际关系学派在组织理论中提出的重点是注重人性、关注员工需求、加强人际关系,这与现代组织理论中的情感管理、员工参与及享有情感认同等理念不谋而合,也是现代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理念。人际关系的本质 1、互动:人际关系建立在人们之间的互动基础上。这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分享经验、感受...

管理理论丛林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答:权变理论学派,劳伦斯和洛尔希强调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管理策略。人际关系学派和群体行为学派则分别关注个体与群体行为的研究。经理角色学派,亨利·明茨伯格通过观察,揭示经理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政治经济学派认为管理具有指挥和监督劳动的双重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有深入探讨。

行为科学理论有哪几个学派
答: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学派:1. 人际关系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是行为科学理论的早期代表,主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工作效率。其代表人物有埃尔顿·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他们通过霍桑实验等研究,发现社会和心理因素在工作场所中的重要性,如团队氛围、员工士气等。这一学派强调...

人际关系学派组织理论的哪些观点?
答: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梅奥认为,人们的...

,谈谈现代管理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答案
答:1、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又称案例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和欧内斯特·戴尔。这一学派的中心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他们认为,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不必企图去确定一些原...

...经济学的三个学派是什么?由谁提出?各个学派的理论分别是什么?_百度...
答: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GE MING”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后,代替了古典经济学成为当时经济理论的主流。新古典学派主要包括奥地利学派、...

1、简述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理论学派。
答: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等。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1) 管理过程学派2) 管理科学学派3) 社会系统学派4) 决策理论...

经济学派有哪些
答:经济学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1. 古典经济学派:这一学派以研究经济体系的自发性运行和均衡状态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市场供求关系会自动实现均衡,政府只需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