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 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这段话什么意思? 祝福中的民俗文化书写的文学意义

作者&投稿:长兴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自《地母经》。
“太岁庚子年,人民多暴卒。春夏水淹流,秋冬频饥渴”,“ 高田犹及半,晚稻无可割。秦淮足流荡,吴楚多劫夺”,“ 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
这几句有关于庚子年农业生产状况的描述,没有一句是美好的。洪水、饥饿、颗粒无收、鼠灾泛滥,“山头起墓田”,指的更是有很多人会在这一年病死饿死。这种现象,若是放在古代自然灾害频发,或是战乱横生的时候或许可能发生,但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现代社会中。
《地母经》是一部有关于农作物生产情况的预言经书,这本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和农作物生产有关的,许多人将其中的诗句跟占卜,视为是一种对未来农业生产的预言。
《地母经》是古时候黄历通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地母经》常常跟春牛图放在一起,所谓的《地母经》,以一诗一卜的方式,按照六十甲子循环排列。全文内容都跟农业生产有关,不过,《地母经》中的文字,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像诗,但实际上,根本不像是会写诗的人所写出来的,倒像是不通文墨的人的杰作。
《地母经》六十甲子中的内容,是循环使用,有周期性的,所以看上去是在预言农业发展,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
《地母经》通常附载于"春牛图"一页内。观《地母经》文字,见其失律兼不协韵,当属不通文墨者所造。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地母经》一诗一卜,亦周而复始,根本毫无实用价值。通书内许多文章,其实仅可作为聊备一格而已,若依之作为推算世运、或作时岁播种之趋避,实不足以应用也。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中国的农业情况和自然灾害的确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预防瘟疫和灾害上有着其独有的意义。《地母经》言语平实不花哨,大概出于古代勤劳中国人民对自然规律口口相传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是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探索。
农业
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业,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并展示的是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
广义农业 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年)。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春夏水淹流,秋冬频饥渴。高田犹及半,晚稻无可割。秦淮足流荡,吴楚多劫夺。桑叶须後贱,蚕娘情不悦。见蚕不见丝,徒劳用心切。 卜曰: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

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

答: ①鼠耗,老鼠造成的消耗损失.②高低,高高低低,引义为轻重深浅.③偏,不正,引义为不公正;颇,不平;引义为不公平.这段话的大意是:这年份因为发生了硕鼠损耗危害的事,社会的公平正义出了问题,导致高低、轻重和深浅严重不一;因此,给社会大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且看三个月的冬天里,山头和田地垒起了无数的坟墓.

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 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

老鼠消耗出头年,高低多偏心,再看三冬里,山上建造墓地。

鼠有老鼠飞鼠(蝙蝠),鼠耗有鼠灾鼠疫病颗粒无收等,耗即耗尽噩耗,鼠耗出头年应该是大祸临头,不是说属鼠的熬出了头。(理解为灾害在大显身手)。高低不平气候不均(偏颇),三冬是时令节气的分布,山头有山脉地势坟山等,这里指坟山墓地不断地盖起来,指今年因疫病死人很多,饥、寒及自然灾害(包括作物被虫害)。

不论是因为怕引起恐慌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如果我们理性的看一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命,不可避免的劫难。

民俗文学是什么?举几个例子~

民俗文学,大概就是依托民俗,表现民俗,通过对于民俗的描写,来寻找本民族传统精神的文学。比如说冯骥才的“世俗奇人”系列

民俗文化从根源上来说,都是从古老的中国传统发展而来,民俗的艺术形态以及存在方式等都具有文化传承的意味。
地域性的名俗文化更具丰富了发展中的历史,使整个历史呈现在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的局面。
民俗文化,从广泛的意义讲,他是许多文学艺术灵感的来源。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文学创作都与民俗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定地域的民俗本身代表了一定地域人民的社会心理,社会环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正在流失。那么书写民俗就不仅仅只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定地域人民心理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