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的研究方法 沉积岩的研究意义

作者&投稿:桂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7.1.2.1 沉积岩区基本层序的调查

基本程序的调查是沉积岩区野外工作的基本内容。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应使用地层学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即沉积地层的基本层序调查-区域地层格架调查-区域地层模型研究的方法。该方法体系的主要部分是描述性的。

(1)基本术语

基本层序(Primary sequence)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单层组合,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代表一定地层间隔的发育特点。基本层序内各单层在沉积时不一定完全连续,但其顶、底常由更明显的侵蚀或突变界面限定。基本层序内各单层一般是有某种成因联系的,是一个沉积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图7.4)

图7.4 中侏罗世红层基本层序

(据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资料编绘)

a、c分别为习水良村三岔场剖面上沙溪庙组42~46层和28~29层,a主要为辫状河沉积,c为曲流河与洪泛平原沉积,其基本层序顶界依明显的间断面划分(以密集钙质结核为标志),由c-a可看出河流类型的变化;b为花溪老蛇冲剖面下-上沙溪庙组60~71层,各基本层序下部兼并现象十分明显,说明更靠近盆地边缘

基本层序是具体的、包含偶然性、地方性特色的描述实体。基本层序应根据可以看到的单层叠覆规律和界面特征来划分,而不受其成因或环境解释的影响。法国人(J.布兰,1977;Ch.鲍梅罗尔,1990)把这种组合称为基本层序或层序(Sequence)。

基本层序内各单层一般是有某种成因联系的,对查明一定地层间隔的成因、形成环境和沉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Facies)相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岩石体(里丁,1985)。沉积地质学中的“相”具有不同含义,可以指沉积岩形成环境,如海相、北方相(古地理环境);可以指成因,如浊积岩相、风成相;可以指构造,如地槽相、磨拉石相等。这些都是根据岩石实体的岩性、古生物组合特征等抽象出来的解释性用法。就沉积岩来说,“相”是指具体的岩石,每一种相都必须有可观察、可测量的特征,包括颜色、层理、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化石和成岩变化特征等,如红色板状交错层砂岩相。

地层学中的“相”常指岩石地层单位横向变化或穿插时,某一有限部分的岩性与古生物等的综合特征,如砂质相、泥质相、钙质相、笔石页岩相、壳灰岩相等。泥质相可体现为泥岩占优势的一套岩石组合,而非仅限于泥岩(图7.5)。

图7.5 地层学中常用的“相”概念示意图

(据Wheeler and Mallory,1956;转引自Krumbein and Sloss,1963,略有修改)

图示两个岩石地层单位,其一由灰岩组成,另一由页岩及砂岩组成。页岩及砂岩单位又分两个“相”:c-e与d-f之间砂岩(>50%)为主,称砂质相;其外侧以页岩(>50%)为主,称泥质相。泥质相与砂质相分界在平面上的投影为c-d,与具体的岩石分界线a-b不同

相模式(Faciesmodel)相模式是对特定沉积环境或沉积作用或其产物普遍特征的概括和简化的表达形式。常见的相模式有直观的环境模式,理想化的作用 -产物模式(垂向相模式)等。

基本层序与理想相模式之间的共同点,可以帮助解释该层序的沉积环境和形成作用机制,预测其相邻的环境与产物,以减少盲目性,增强预见性。

旋回(Cycle)地质学中,把按一定顺序变化并且反复重现的过程、产物或完成该过程经历的时间称作旋回。一般认为,旋回过程的条件演变是大体对称的,其终点应有恢复到起点的条件。但也常有终点与起点条件极不相同的,如侵蚀旋回、浊流旋回等。可见按一定顺序变化,并反复重现(不一定连续重现)是旋回的主要鉴定依据。在沉积岩序列中,常有一系列岩层或不同级别的层序按一定顺序叠覆且反复重现的现象,岩层的叠置顺序多不对称,也有少数对称的,从而显示出不同等级的非对称或对称旋回(Asymmetri⁃cal /Symmetrical cycle)(图7.6)。

韵律(Rhythm)“韵律”和“旋回”常被当作同义词。但严格地讲,两者含义不完全相同。韵律主要指一、两种过程或岩石按一定间隔(常较小)和顺序,稳定而频繁的重现。如米兰柯维奇韵律指页岩-灰岩、泥灰岩-灰岩、泥灰岩-白垩或灰岩-白云岩等层对(Bed couplet);而由4~6个层对组成的层束(Bundle),则应称为旋回。韵律的规律性叠覆可构成旋回。

图7.6 德国西南盆地中三叠世上壳灰岩上部层序

(据T.Aigner,1985,略有修改)

a—一次风暴作用产生的自旋回性向上变细层序,底为强烈侵蚀面,顶为生物扰动层;b—一系列低级风暴向上变细层序叠置成高一级的向上变粗层序,相当该地层间隔的不对称他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上部兼并现象十分明显;c—一系列不对称的向上变粗层序叠置成两个再高一级的他旋回性层序,一为向上变细的退积型层序,另一为向上变粗的进积型层序,它们又构成更高级的对称他旋回性层序。1—泥灰岩及生物潜穴;2—丘状交错层-砂纹层理的颗粒灰岩;3—平行层理颗粒灰岩;4—递变层理颗粒灰岩;5—腕足类及海百合

《沉积学百科全书》建议:把两种不同单层的交互称“韵律”;而反复出现的、至少由三种不同单元组成的层序叫“旋回”(R.W.Fairbridge and J.Bourgeois,1978)。

韵律沉积可能成为新的有效的高分辨率测年工具(A.G.Fischer et al.,1990)。

(2)基本层序的类型

A.旋回性基本层序

由于沉积作用本身具有自旋回性,只要外界随机因素的干扰不过分强大,沉积作用产物就会呈现旋回性特点,所以沉积序列多带有旋回性。这也是识别、划分基本层序的主要依据之一。旋回性基本层序是由三个以上的单层按一定顺序依次叠置而成的(图7.7),多在一定地层间隔内反复重现(图7.4)。因此,可以用基本层序的个数及代表性的单层组合来表示该地层间隔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这种基本层序多是某种周期性过程中他旋回与自旋回机制联合作用(以前者为主)的产物,它不仅是解开沉积作用和环境之谜的钥匙,而且其中一部分还可能成为详细测时的工具。当然可以出现自旋回性沉积,如一次风暴作用或一次沉积物重力流的产物等。

图7.7 安徽巢湖地区寒武纪基本层序

(据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资料编绘)

a—山凹丁组;b—冷泉王组;c—半汤组①具鸟眼藻纹层白云层;②交错层白云岩;③波状层理白云岩;④砂屑白云岩;⑤纹层状白云岩;⑥砂砾屑白云岩;⑦鲕粒白云岩;⑧含盐假晶的白云岩

单调的中、薄层状韵律(如页岩-灰岩,泥灰岩-灰岩,砂岩-页岩等反复重现)沉积层序,可根据其中单层的特征,如粒度、厚度、层理特征、颜色、砂泥钙质的富集趋势、生物含量及活动遗迹和成岩特征等的变化规律识别出旋回性的基本层序(图7.8)。

图7.8 新疆尼勒克北于赞下石炭世阿克沙克组代表性基本层序

(据李永军等,2014)

旋回性基本层序还可以根据其单层宏观叠覆特征划分:向上变细或向上变薄型(图7.4),向上变粗或向上变厚型(图7.9a)以及混合型(向上变粗再变细)等(图7.9b)。

B.非旋回性基本层序

凡肉眼看不出旋回性特征的地层间隔,如岩性均一的沉积、韵律性沉积和具有某种随机重复出现的夹层的沉积等,均为非旋回性地层序列。

图7.9 苏皖早石炭世高骊山组的基本层序

(据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资料编绘)

a—向上变粗层序,安徽巢湖;b—1为向上变粗(浅滩化)层序,2为向上变粗(2a)又变细(2b)的混合型层序,南京孔山;c—基本层序1,2与b类似,3~5为向上变细(河相)层序,安徽宣城王胡村。其中a为浅海内陆棚沉积,b为河口附近的沉积,c为滨海平原沉积

识别和调查该类基本层序时,可遵循下述原则和方法:在理想的情况下,岩性均一的黏土页岩、泥岩、某些礁灰岩等,以及非旋回性的韵律沉积等,应以其中明显的水下沉积间断、冲刷面或陆表暴露面等为界来划分基本层序。如其中的沉积间断难以辨认,亦可采用一种变通办法,即任取一段厚度不大的地层柱作为其基本层序,这样也能较好地表示该地层间隔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具有某种随机重复出现的夹层的地层间隔应根据较明显的特殊沉积层,如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生物富集层或特殊岩性夹层的重复出现分出基本层序。

由上可见,“基本层序”与沉积学术语“相组合”(Facies association)在某些情况下是大体相当的,但比相组合的含义更广。

(3)基本层序调查

A.调查内容

基本层序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较准确、客观地了解沉积序列的组成和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及其时空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基本层序调查必须坚持客观性和描述性原则,其野外调查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a)单层成分:对于野外调查来说,这主要指各单层的岩石类型、特殊成分(如有用金属矿物,磷、铁、锰结核,海绿石,蒸发岩矿物等),以及古生物内容(包括实体化石和生物屑的类别与大致含量等,不能只对实体化石感兴趣而忽略了对生物屑的观察研究)。必要时,应在室内对岩石的矿物、常(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和化学成分等做进一步研究。

(b)鉴别地层序列中特殊成分或成因的夹层:特殊成分或成因的夹层有生物化石富集层、地球化学异常层、含矿层、古风化壳、古土壤碳酸盐岩序列中的石英砂岩或黏土岩夹层、随机出现的块体流沉积夹层、陆相沉积中的海相夹层、风暴沉积夹层、火山灰夹层等。后两者往往还是重要的等时对比标志,有时可利用它们对地层剖面进行定量的时间对比(图7.10)。

图7.10 美国西部内陆盆地白垩纪地层的等时对比图解

(据 E.G.Kauffman et al.,1988)

根据火山灰层(×)、生物化石的首、未现(○)和某些气候旋回层对(断线)建立的等时对比;H表示间断

(c)单层的结构、构造:包括单层的厚度、形态,岩石的沉积结构(主要是颗粒形态、大小及支撑结构等)与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古生态,古流向和成岩结构与构造(如帐篷构造、干裂、内沉积物、窗格构造、各种成岩变化及胶结结构等)的研究。

(d)基本层序内各单层与基本层序间的叠覆特征和接触关系:查明基本层序内各单层间有无优选的叠覆方向,是否存在侵蚀兼并和沉积间断等,以及基本层序之间的叠覆特点。单层界面的规律性分布,很可能指示具有一定时间含义的规律性过程的存在。

(e)基本层序的纵横向变化:基本层序的纵横向变化可以明确地指示环境变化(图7.9)和高级别的旋回特征(图7.6)。横向延伸十分稳定的旋回性基本层序还可能作为地层对比的物理标志来使用。在沉积岩区的区调工作中,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基本层序的区域性纵横向变化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f)与理想的相模式对比:基本层序包含着各种局部环境、作用因素和随机因素产物的自然层序,将其与理想相模式对比是非常重要的。与理想相模式的共同点可以帮助认识形成基本层序的沉积作用和环境特点,并起到预测作用;而与理想相模式的差异则说明这里还有地区性或随机性的特殊地质作用、环境和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

B.调查方法

实测地层剖面时调查基本层序的方法是定量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基本层序的主要方法。在图幅设计阶段实测主干地层剖面时要逐层描述,现场计算厚度,逐层做实测柱状剖面图,并以不同的符号、花纹、数据将各项调查内容准确地标注在柱状图上。柱状图的比例尺可以逐层任意选定。还要随时注意与理想相模式对比,以提高野外调查研究的预见性,及时发现问题,补充采集必要的样品和收集必要的野外资料。这样才能在现场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的组成、结构、类型、厚度、数量、特殊夹层、重要间断及它们的纵向变化特点,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为路线调查打好基础。在填图工作的后期如发现了新的情况,有必要测制辅助地层剖面时,对基本层序的调查研究方法与要求同上。

基本层序的路线调查方法是要查明实测主干剖面中已知基本层序的空间变化情况,包括其组成、结构、类型、厚度及特殊夹层与重要间断面的变化情况。发现并补充收集新类型的基本层序资料等,是路线调查时应完成的任务。填图路线有主干路线与辅助路线之分,两类路线对基本层序的调查方法和要求略有差异。主干路线应尽可能详细观察描述,对各岩石地层单位中发育最好的、新发现的、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基本层序,均应现场做好柱状剖面图,并记录其他必要的测量数据。记录要图表化,特殊夹层、重要间断等要准确标定于野外手图上。辅助路线只要求作最典型的、新的基本层序柱状图。

7.1.2.2 沉积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1)碎屑岩的野外观察

A.成分

对复成分砾岩可选择1~2m2的良好露头,统计100~200 个粒径3~4cm的砾石成分,计算其百分含量,以确定砾岩成分。并观察其砾石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及砂岩夹层,用以指示沉积旋回和层理特征。

对砂岩主要观察砂级碎屑主要物质组分和岩石类型。

B.结构

观察碎屑岩的颗粒形态,主要对圆度、球度和形态进行观察。砾石颗粒形态判别方法是测定一定量砾石的长(A)、中(B)、短(C)轴,求砾石的等轴性指数(A+C)/2B,砾石的扁平系数(A+B)/2C。砾石的形状用A、B、C三者的比例关系确定(图7.11)。

图7.11 颗粒或碎屑形态划分

(据M.E.图克尔,1984)

观察碎屑岩的组构要选择露头良好点,测量数十个砾石长轴方位、扁平面倾向、倾角及砾岩层面产状。砂岩可采集定向标本,测定砂粒的长轴方位,以研究其组构特征。

C.构造

具有交错层理的砂岩层主要测定层系组厚度、细层厚度、交错层细层的最大倾角及倾向,层系组的产状,以确定古流向,确定是交错层还是交错纹层(按层系厚度确定)。

交错纹理主要观察研究前积层的形态(板状或槽状);爬升交错纹理,要查明逆流一侧是侵蚀面还是未侵蚀面;区分水流沙波还是浪成沙波交错纹理;观察有无构成脉状层理的泥质覆盖物,波状层理的泥质覆盖层。

交错层理主要观察交错层系的形态(槽状、板状或楔状);前积层与层系底界面的交切关系(角度接触或切线过渡);在底积层内查找交错纹层(顺流或逆流);在鱼骨状交错层中查找水流改向证据;在交错层中查找内部侵蚀面,分析是否为再作用面,找低角度层面,分析是否为侧向加积作用面;分析交错层是风成(交错层系厚度大、细层倾角陡),还是海滩-前滨处形成的(削顶层系中的低角度交错层),或小三角洲的推进所形成。

D.古流向的观测

主要测定交错层理的古流向,不对称波痕较陡一侧指示水流方向;槽模呈辐射状散开一端指示水流方向;冲蚀槽可指示水流方向;长形砾石(延长率(A/B)至少为3:1)和化石常平行或垂直主流方向排列,其叠瓦状分布也可指示水流方向。

(2)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

对碳酸盐岩岩石,野外主要观察岩石颜色、单层厚度、碳酸盐岩中颗粒与泥灰岩的相对含量、颗粒类型(成因类型)及含量,沉积构造和层序特征等。主要观察风化面和新鲜面的颜色,加HCl的反应情况,岩石结构,尽快区分出是石灰岩还是白云岩(白云岩风化面呈灰黄-黑色,并有刀砍纹);岩层构造、层理类型(厚薄、明显程度);区分喀斯特角砾和原生角砾岩;地质形态特征,是层状还是不规则状,后者多为礁块灰岩(白云岩);根据岩性特征、构造特征和生物化石等确定成因标志。

碳酸盐岩野外调查中,要分别对含非生物屑颗粒的碳酸盐岩及含生物屑颗粒和生物化石的碳酸盐岩、礁灰岩、结晶碳酸盐岩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观测。

碳酸盐岩手标本的鉴定与描述要求如下:

(a)颜色:一般以灰色、灰白色为主,但由于混入物成分及含量不同,则可形成不同的颜色。如深灰色或黑色为混入有机质、黄铁矿;紫红、褐红等色为混入含水氧化铁物质;很多白云岩呈米黄色或褐色系,为含铁白云石所致,观察描述要求与碎屑岩相同。

(b)矿物成分: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方解石含量>50%)和白云岩(白云石含量>50%)两大类,故确定矿物成分意义极大。在标本上主要是根据加稀盐酸(5%)试验确定:①加稀盐酸立即剧烈起泡并嘶嘶作响,说明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应为石灰岩类;②若加稀盐酸不起泡或粉末缓慢起泡,且条痕加镁试剂变蓝说明含镁,应为白云岩类;③若加稀盐酸起泡反应后留下泥质物,则为泥灰岩类。其他如陆源矿物和自生矿物也应描述,并说明其赋存状态。

(c)结构、构造:由于碳酸盐岩的结构与岩石的成因有密切的关系,故不同成因的碳酸盐岩就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在标本上观察碳酸盐岩的结构应先用稀盐酸或水打湿后进行。若岩石断口粗糙,并明显看出由颗粒和填隙物两部分组成,则岩石具粒屑(颗粒)结构,再进一步根据颗粒的特征,确定颗粒的类型。若断口致密,平坦光滑,或呈贝壳状,用放大镜可见晶粒,则为微晶(泥晶)结构。如由群体生物骨架和其他共生生物组成的岩石,孔洞经常发育,并为粒屑沉积物、灰泥或亮晶,胶结物充填,则为生物骨架结构。若断口呈“砂糖状”,晶粒较粗者为晶粒结构,晶粒按其大小可进一步细分为巨晶、粗晶、中晶、细晶、极细(或粉)晶、微晶等结构。

碳酸盐岩的构造除具有和碎屑岩相同的层理、波痕、干裂等构造外,还有一些碳酸盐岩所特有的构造,如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缝合线构造及生物扰动构造等。

(d)岩石中含生物化石或生物碎屑的情况。

(e)填隙物特征及含量:填隙物包括泥晶(灰泥)基质及亮晶胶结物。泥晶(微晶)基质是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直径﹤0.031mm的碳酸盐微细粒屑,为充填于格架颗粒之间的填隙物,也可起固结作用,泥晶基质在标本中呈污浊、浑暗、微晶泥状;亮晶是干净透明的方解石晶体,充填于粒间孔隙之中,对粒屑起胶结作用。若岩石全部由泥晶(微晶)组成,即具泥晶(微晶)结构,为泥晶(微晶)灰岩。

(f)胶结类型:指颗粒(屑)碳酸盐岩,描述同碎屑岩。

(g)岩石命名:按结构成因分类命名原则确定岩石基本名称。即颗粒含量>50%者为颗粒(屑)灰岩(白云岩);颗粒含量<50%者为微晶灰岩(白云岩)。再根据颜色,填隙物或特殊的自生矿物等综合命名。对白云岩可按白云化强度及残余的结构特征进行命名。



沉积岩的研究意义~

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固体和流体矿产,不仅矿种多,而且储量大。据统计,全世界各类资源总储量的75%~85%是沉积和沉积变质成因的,包括可燃有机矿产(如: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和煤)、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如:铁、锰、铝、铜、铅、锌、汞、锑、铀、磷和金刚石等)以及盐类矿产,且很多沉积岩本身就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如用作建筑及耐火材料、冶金熔剂、水泥及玻璃原料等。另外,沉积物和沉积岩还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规划也有着密切关系。
研究沉积岩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因为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延续时间长,地壳中岩石最老年龄为46亿年,而已知最老年龄的沉积岩是36亿年,其中有生命记载的岩石年龄为31亿年,所以沉积岩是研究地球发展、演变、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宝贵资料。

自地壳形成以来,便开始了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导致新的沉积岩不断形成。从全球的观点来看,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是没有停歇、终止的,因而在沉积岩中保存了地壳历史进程完整的记录。通过对沉积岩的研究,可了解地壳的发生和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关系,可作为地层划分和地质剖面对比的基础,研究沉积岩可以解决现代和古代沉积物的成因问题,并能恢复它们堆积时的古地理、古地球化学、物理化学和其他条件。
研究沉积岩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经查明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金属、非金属和可燃有机矿产,如铁、锰、铜、铅锌、铝、磷、钾等,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盐类矿产几乎全为沉积类型。据估计由沉积和沉积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矿产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储量的80%。一定的沉积矿产常与一定的沉积岩组合共生,而且在时间上出现于特定的层位,空间上分布于一定的古地理环境。如我国北方宣龙式铁矿、南方的宁乡式铁矿,以及我国的锰、磷、煤、油页岩等矿产都是产于特定的层位和一定的沉积岩组合之中。因此,对沉积岩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可查明沉积岩与沉积矿产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指导寻找有关的沉积矿产。
沉积岩覆盖地球表面范围广大,因此各项工程建设都与沉积岩密切相关。此外,沉积岩与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沉积岩区地质调查方法
答:沉积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一般可归纳如下:(一)地层剖面研究 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是划分地层,了解其岩性、岩相、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和地球化学主要特征(含矿性),建立工作区地层展序、查明接触关系、确定地层时代和填图单位。剖面应尽量选择在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接触关系和...

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答:8.1.1.2 层序的确定——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叠置起来的,它们存在着下伏沉积一定早于上覆沉积的相对新老关系。确定沉积岩层的新老层序是野外观察研究地质构造的一个重要问题,原始岩层形成的时候,总是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岩层形成后,遭受...

事件沉积学的研究方法
答:1.野外研究 野外研究主要是在露头剖面上进行宏观观察和描述,主要观察事件沉积发育的层位、厚度、垂向序列、岩石类型及其与正常沉积岩层的叠置关系等。并根据研究目的采取相关的样品,为室内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提供基础资料。2.室内研究 室内研究以显微薄片为基础,常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发射光谱分析、粒度分析...

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内容
答: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测制剖面以建立地层顺序,通过地质填图研究测区构造特征,借助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寻找含矿层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划分对比地层,建立地层层序;②沉积岩石学研究;③生物化石的采集;④沉积相与古地理调查;...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
答:但 Na2 O 和CaO含量偏低,Taylor et al.(1985)大大发展了戈尔德施密特的方法,提出细粒碎屑沉积岩特别是泥质岩,可以作为源岩出露区上地壳岩石的天然混合样品,这类岩石对研究大陆地壳元素丰度具有特殊的意义。另一种与之相似的方法是使用黄土——一种更新世形成的细粒风成物质。对这两种方法可行性最有力的证明是:...

沉积岩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的测定
答:d.各种岩脉中一般均含有较丰富的适合研究的包裹体,但是必须查明各种脉体之间的系统穿插关系。e.各种结核中同样可能含有有用的包裹体; 在粗粒碎屑沉积物中,碎屑颗粒可能含有源区遗留下来的包裹体。f.采样的量视研究要求而定。一般用于均一法和冷冻法研究的只需一、二块有代表性的手标本即可。如果要...

沉积相研究
答:碎屑岩中的沉积构造,特别是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最能反映沉积物形成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加之它们在成岩阶段所受影响又较小,所以一直被视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相的重要标志。它们可提供沉积介质的性质和能量强弱的判断依据,成为判别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钻井岩心观察,研究区长8油层组发育有各种类型层理。在砂体较发育...

洼陷带浊积岩油藏关键技术优选
答:其方法是通过正演模拟,明确各类浊积体的地震反射特征,优选准确表征浊积岩性体的动力学属性。通过提取不同期次的特征属性,结合实钻资料,明确浊积岩有利发育区;进而运用wheeler反变换及SP曲线重构反演的方法,进行相控下浊积砂体定位及追踪解释(图5-54)。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研究内容,分别为浊积岩宏观发育区预测和...

沉积学发展史
答:其后,荷兰的鲍马在奎宁指导下研究了浊流及复理石沉积物,提出了浊流沉积的特征,即“鲍马层序”,并与布劳威尔合著了《浊积岩》一书,对浊积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希曾提出的等深流(contour current)沉积和凯林提出的风暴岩(tempestite)沉积,被认为是继浊流沉积之后沉积学领域中的另一...

烃源岩沉积有机质分类
答:沉积岩有机质有两种存在状态:可溶有机质与不可溶有机质,由此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球化学与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的密切结合,极大的促进了油气源岩的研究和评价。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绝大多数都不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现代沉积有机质中,这部分有机质可占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