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 老三国 评价 新三国评价

作者&投稿:敛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平心而论,心平气和地说,新三国是文化垃圾。如是说,有几方面的理由:

一、新三国的编剧导演,在改编《三国演义》原著过程中,缺乏对原著的充分理解。新三国,对原著任意删改,逻辑混乱,情节错乱。原本很好的题材变得宛如恶搞,令新三国不伦不类。

二、新三国的编剧和导演严重缺乏历史常识。仅举一例:汉朝的男子的法式是束发,而新三国里面只有少数人不披发。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三、新三国台词语言穿越历史严重。如果不想用并不难懂的原著对白,那么就要仔细搞出好的对白台词。而新三国竟然大量的出现后人说的话,有的竟然是现代方言。并且,人物吟咏诗句时,大量使用唐诗七言句式,尽管汉末出现了七言句式,但那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还是四言句。

四、新三国台词不符合人物身份,粗话严重。

五、新三国主要人物塑造失败。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吕布、貂蝉、王允、孙策、周瑜、鲁肃等等等,可以说是整体的失败。演员没有吃透原著,也不理解人物,所以塑造人物或者苍白无力、或者表演过分、人物言行不符合人物身份,每个充满智慧的人物好似都是白痴。当然,这里导演和编剧的因素是关键的。

六、战争场面失真。不可否认新三国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是下了功夫的,这也有赖于电影技术的进步。服装兵器道具是不错的(只可惜高贵人物没有丝绸),但是战争场面虚假。例如:赵云长坂坡,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赵云会活着吗?

新三国,只看全了两集,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后来都是实在没事,又想看看导演到底会“编”到何种地步,才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以上几点就是这样断断续续得出的。舌战群儒那集倒是仔细看了半集,然后心中顿时恶心,然后在网上重看了老三国的舌战群儒那集。看老三国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令人心怡的品味。

老三国,各方面的处理都是严肃、严谨、认真的。相比新三国,老三国的不足,就是战争场面和道具,这是当时的局限,毕竟是十几年前拍的。

如果纯粹孤立的评价老三国,个人认为,老三国对于原著部分情节的处理过分虚化了。例如:李傕郭汜之乱、袁绍的崛起、孙策平定江东、曹操平定四州、晋灭吴等等。这些个人认为老三国不应该把这些部分虚写。

最后有个建议,我建议老三国的原班人马重拍《三国演义》,还我们一个真正的有文化的、有血有肉、场面宏大的的三国。

我评《新三国演义》——第一集观后感2010年05月02日 星期日 下午 11:20新三国,我仅看过第一集,如果以此认为,过早的评论完全是片面而不可取的,可直接忽略后文。

三国迷很多,我想我算是一个。我会在看完第一集时就写评论,就是因为我非常喜读《三国演义》,我希望看到一部饱含对《三国演义》高度尊重的电视剧,这样的电视剧必须是怀著敬意来拍摄的——绝非是为了名声炒作或是为了商业盈利——目的是为了再现一种精神。有人说,《三国演义》是小说,没有甚么统一的精神可言,因为小说中各人有各人的思想,最多只是以小说的手法来生动记述了三国的事迹。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因为其在看书是,大多人只看重书中的精彩情节罢了,但不幸的事,绝大多数人看书,都是持这样的态度。这种行为可称作是“学而不思”。

其实从听说要翻拍《三国演义》时,我便有不少关注——同时也很关注另一部翻拍电视剧《红楼梦》——现在看来,剩下的希望只在《红楼梦》上了,唯愿《红楼梦》能给我一丝丝安慰,但显然《红楼梦》难度要大得多。关於评论,我觉得有些问题,不需要看完整部电视剧,才可看得出来。以下略说几点:

第一个致命错误:正朔

编剧可能从未关注过这个问题——也许其他人更不会在意——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个问题就是正朔问题。《三国演义》是奉蜀汉为正统的,因而小说的第一回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桃园三结义”为甚么重要,就是因为作者想要通过此,明确的表示反对自唐宋以来史书记述以尊“曹魏”为正统的观点。书中,奉蜀汉为正统以开全局,并以三后主之死为结尾,关於结尾,毛宗岗有批说:“不以司马炎作结,仍以三国之主作结,方是《三国志》煞尾。”——其实全书事由的开端,作者说了一句“推其致乱之由,殆始於桓、灵二帝”,毛宗岗旁批说:“《出师表》曰:‘叹息痛恨於桓、灵’,故从桓、灵说起”——这也是全书前后照应处。

可惜的是,编剧改编下的《新三国》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竟然以曹操开局。我以为,要改编《三国演义》,则必须尊重原著的核心思想。万不可编剧以为怎样便怎样,如果连这一基本的思想都没有认同,后面臆断成分只可能会更大。编剧如果喜欢曹操,想为曹操平反或正言,大可自己重写一部剧本,如果想要通过对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来塑造一个所谓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曹操,这是一件荒唐的事情。曹操在书中——在作者的观点中——从未脱离“汉贼”二字,是一个十足的奸雄。(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

第二个问题:无视原著及逻辑问题

我可以接受电视剧通过改编,以董卓的事件为该电视剧的开端,但无论如何,“董太师”不要左一口“咱家”(是“太师”不是“太监”)右一口“那厮”(是朝廷大官,并非草寇),并且所讲的话,都不是原著中所说的,我很怀疑,很多对白都是临场拍摄时,现添上去的,满口的闲言碎语,不按书载,只根据场合随意添加一些看似切合实际的对白。单就第一集,里面便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曹操到王司徒府上,并不是自己敲门、不请自到的,如果编剧是为了造成一种戏剧冲突,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三国演义》之所以人皆爱之,就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编剧”高手,读《三国演义》完全被作者的高明叙述手法所折服。

(二),王司徒也并没有假装生气将曹操赶出门去,这种掩耳盗铃的伎俩,不可能出自德高望重、人皆敬仰、董俱七分的王司徒身上,再者,王司徒和曹操在席上把话都说白了,“心忧天下,必除董贼”,还有甚么“出於安全考虑”之说。

(三),曹操见到吕布,不可能需要董太师来介绍,而且电视剧轻易的放弃了一个关於“吕布杀义父丁原”这一重要的事件,这样改编就令我有些不快,吕布是一个鲜明的人物,并且董卓之所以有当时的辉煌,可以说吕布“功”不可没,这二人的关系,在电视中,必得有个说明才是,否则就是有隐匿事实之嫌。

(四),曹操家小,不在洛阳,而是“隐居琅琊”(第十回),后来曹操训练“青州军”,威镇山东时,想要将家小接过去,但中间因为陶恭祖好心帮了倒忙,致使曹操家小全部被杀,后二家因此结成夙怨。再者,以曹操的奸智,怎么可能在十常待、何进、董卓这些人掌局的动乱之中,将家小也迁到洛阳?编剧可能是为了要表现董卓和吕布的心狠手辣,在电视中,吕布杀曹操家小时,给了一个特写——人很帅的——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五),曹操既然骑的汗血宝马——“汗血”马,武侠情怀——日行八百里,那后来追兵将至,马到哪里去了?其实他逃走后,是直接“飞奔谯郡”(第四回),但路经中牟县时,被陈宫所获。而从洛阳到中牟,距离大概是一两百公里(骑马半天的路程,马不可能累死掉),当时地广人稀,应该走马还是很方便的。所以,曹操在外面遇到追兵、落荒而逃的感觉,也都是编剧为了渲染而改编的。

(六),剧情被武侠化了。董卓不是黄药师,不用穿甚么乱七八糟的护身甲,而剧中竟然还说,“只有七星宝刀才能杀之”?这是甚么逻辑。这完全是受到金庸式的武侠小说影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应当知道,只要他穿的那个东西叫“衣服”,都可以用刀杀之。

(七),董太师获得宝刀后,拿出一面铜镜,说真是好刀,削铁如泥。这又是金庸式的武侠小说,在古代,再厉害的刀、剑,都不可能将铜镜削开,何况那还仅仅是一把匕首。之所以我们有时形容名剑“削铁如泥”,是因为的确有些好剑,材质硬,当剑锋相对时,可以将对方的剑打断——剑是很长而薄的,易断,但铜镜不是——这不是武侠小说,他们没练过《易筋经》而修来绝世内功。

(八),董卓不可能势利到如此地步,拿一把宝刀,对吕布说,你喜不喜欢,喜欢就送给你。这种对白,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出现,若真要说有,也只会出现在《大话西游》唐僧的口中。

(九),一个比较有趣的情节。曹操进董卓府中,问守门官,要不要进行“安检”,守门官还真答应了,说曹操是熟人,就不用“安检”了。按礼,无论古今,到别人家里,须得通报,主人允许后,再可进入。何况曹操一个小官要想进太师府里,就凭守门官一句话,便可以轻松进去,这岂不是太儿戏了。编剧想得太简单,只想著要造成一种“怀刀进入而不被察觉”的戏剧冲突,但是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礼节和程序。要说,这个场景完全可以省去,一部近九十集的电视剧,还得靠这样的情节来铺垫吗,难怪就算是从董卓写起,电视剧也还有这么长。

第三个问题:宣传与炒作

(一),网易报导称《新三国》每集均价267万元,好多钱啊。不过卖价不是评价电视剧的一个标准,电影《赤壁》同样吸金不少,可惜是十足的烂片。何况购买时,大家都没细看过这电视剧。(偶感: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将没有价值的东西高价收买之,也算是悲剧。——突然冒出来的话,与本剧无关。)

(二),这部剧自开拍,我都有关注,当时宣传的热门里,将貂蝉、孙尚香列入重要的宣传点,她们出现在演员表的重要位置上,到是刘、关、张反而没有甚么宣传,对此,我当时就觉得印象不太好。对於孙尚香,这个名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都不知道,《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没有记载。

(三),据说此剧还将远销英国、保加利亚、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多个欧美国家。外国人看看到也无妨,但欧美人无法了解我们的文化、历史、背景、原著,他们只需看看情节,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如果以此看做是这部电视剧的成绩之一,那也只是关於钱而已。

小结

当然,我只看过第一集,这样评价实是不公平的,权当我只评论“第一集”罢。且本人也有很多固有的偏见和思维上的局限,看问题难免偏激,在此只是略表对此书的关注——因为书而旁及电视剧罢了。《三国演义》其书通读我只看过三次,最近(半年前)看过的是《毛宗岗批评本》,这个版本看得较细,老版的《三国演义》的电视剧,通看两次。《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诸葛亮集》(张澍),草草读之,其中偏重蜀国人事。蜀中多俊杰,如诸葛武侯,吾尤敬之。

〔对於电视剧中所有用心拍摄、为丰富大众的视野而努力的所有人表示肯定和理解,这里只是就事论事,并不表示我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但有争议处,敬请指正,所述有理,我将改之谢之。〕

这个是转的 不过我认为他说的不错

说句公道点的话,新三国阵容强大,服装华丽,对白易懂,整个片子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感觉,特别是战争场面要比老三国强太多了,接近电影效果了。但是,桃园结义是整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场面和亮点,新三国却走马灯似的匆匆而过。新三国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的个人写真,完全是围绕着曹孟德在转。

老三国忠实于原著,人物刻画的比较细,演员也演的比较到位,尤其是片头曲,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是老版三国最大不足是场面太小。 战争场面表现的很差。打仗时不时的有双方的士兵在嬉笑。还有一点就是虎头蛇尾。三分天下之后,简直就拍的非常高草率了。

既然取名为《三国演义》,就应该忠实于原著,老版三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大量应用原文做太词,非常经典。
新版的就是垃圾片,取名为《暴笑三国》或《大话三国》会更恰当些。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被提前到孙权只有9岁的时候,完全不理解曹操将这句话的背景。
错误太多了,编导人员应该认真研读一下原著。

新三国是个烂片那是确定无疑的,旧的三国忠于原著,未必符合历史。新三国是对历史的全新解读吧。不过就是太雷了。

老版三国演义跟新三国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翻拍总会牵涉到新旧之比。这是难免的。当一些人,尤其是高希希说什么不必和老版相比时,是十分美艳道理的。除非,新的三国,和三国演义除了人物名字外没有什么太大干系。就好比吴宇森拍的赤壁,没人会拿它与之前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甚至是文学名著去比较。还有就是周星星的大话西游。
既然三国百分之绝大多数故事情节都是来自三国演义,又有什么不能和老版比呢?通过相互比较,区分优劣不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从还在筹备这部戏开始,导演一直就是信誓旦旦,信心满满的,大有超越老版之心,可是不知为何等新版开播了,一有观众对着老版说三国有何不足之处时,导演就说什么不能比了。看来还是心虚。

既然可以比,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比的问题?不能关公战秦琼,否则比了也是白比。

新版三国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也是公认的超越老版之处,就是武戏精彩。这点我相信谁也不会质疑。看看老版,确实有不少时候显得孱弱。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两个版本所处时间的不一样,所能依赖的技术水平不一样。试想今天,哪个有点级别的导演不能把武戏拍得很刺激、很过瘾?英雄、夜宴、赤壁、见龙卸甲……无论是好大片还是烂大片,谁都不能否认其中的武戏画面还是相当精彩的。
这也深刻说明一个问题,武戏好不好看,够不够劲,不取决于总导演水平高不高,只关乎武指的本事、技术人员的能耐。否则,我们就很难说明为何中国现今的大片,武戏精彩,整个戏却仍然难逃烂片之誉的现象。

假设一下,让十几年前的三国演义导演王扶林来重拍,只要他找个不错的武术指导,找个不错的技术制作公司,他手下的新三国武戏能差么?或者假设让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流来拍三国,武戏说不准比高希希的还好看呢!

当然了,这么说只是想说,不能以武戏好看与否来作为评判新旧的标准,或主要标准。否则就像我们嫌过去的人不如我们见识多一样可笑。然而这也并非说高希希的三国也一定是烂剧。其实从开播的几集来看,他还是很用心,很对得起花的钱。但用心和是否有多高水平不是完全划等号。很多时候是有心无力,只不过不同的人,有力无力的程度不一样罢了。

武戏不能作为主要评判标准,那能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剧情的安排、细节的处理,也就是文戏的部分。其实我觉得,文戏才是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最精华、最难突破创新、最值得下功夫的地方。阿凡达这么热的片子,技术不仅仅是高超的级别,而是划时代的意义,为何没有像当年泰坦尼克号一样横扫奥斯卡?看来好莱坞也不是完全物质主义,只求刺激快感的。只可惜我们国内的一些大片导演还有意无意地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张艺谋最近一改过往作风去拍山楂树之恋,或许也是有所感悟吧。

有人说,新三国剧情很紧凑。确实,老版基本按着文学著作的回目来叙述,八十多集下来,有点拖沓。新版大刀阔斧,符合现代人的观看需求。但是有如很多人所说,桃园结义一段短就短吧,却被硬生生插进去,紧凑得也有点太过了。而要树立新风本不错,为何经典的情节宁愿缩水甚至删掉,却要把董卓军士抄家杀人的情节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呢?是为了不断强调董卓的凶残,还是导演自觉得这几段抄家的画面很过瘾,舍不得删掉呢?有时候,一些细节的东西是很有能量的。蚁穴虽小,也能溃堤。

史实也就算了,反正都是演义。但台词的错漏太多,却是严重的硬伤。这里说的不是什么故意引人发笑的台词,而是诸如什么“各位百官”之类小学水平的错误。当然了,这主要不是导演高希希的错,而是编剧朱苏进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了,老版三国遵循文学名著,萧规曹随,自然会错漏少些。新版三国是在开创新的领域。但是,老版的经典并非在于其台词、情节——那些经典属于罗贯中,不属于王扶林等人——而是在于对具体情节的处理。要知道,三国演义厚厚一本书,但具体情节也是就那么几行字,落到活生生的画面上,还是需要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种转化是最要害的地方。而且当时也无先例可参考,也是一种突破。事实证明,老版在这点上做得很精彩很漂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画面让人至今难忘,而不仅仅再只是文字印象。

所以,老版的经典并非只是因为其最早出现的先天优势(要知道过去有多少电视剧电影都被人遗忘),也并非是我们这代人怀旧(任何时候都有那个时代的新观众),而是确实有其经典之处。所谓经典,不是阶段性的,也不是某一小众范围的,它必然是有相当时间跨度和人群范围的。
不妨想一想,多少年后,有多少人会因为新版三国里创新出来的吕布貂蝉河边戏水那一段回味无穷呢?

新三国的评价是在新《三国》中,一些旧有的价值观被更新了。
新版《三国》能够听取广大网友意见,本着对名著尊重的态度,在重播前认真修改,这对于影视界来说仍具有一种示范性的意义。

它的可贵在于,剧组已跳出了急功近利的狭小视野,把提高品质视为自己的生命,并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甚至把目光投向全球。这是值得深思的。
在新《三国》中,一些旧有的价值观被更新了,最先的举动就是省去了“桃园三结义”,而忠义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异姓结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观念,经《三国演义》的传播深入人心,特别是男性,而且尤以底层、江湖最为看重。
新《三国》取材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在角色、剧情、演员、特技等方面做了大规模的丰富和创新,耗巨资再现冷兵器时代恢弘的战争场面,是一部万众期待的史诗大剧。

2010年起在江苏、安徽、重庆、天津等卫视播出时,创下史无前例的收视神话,此次将为太原观众献上一道丰厚的精神文化大餐,也让全世界所有期待传奇、热爱英雄的人们再次感受经典巨著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