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意思?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曹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光砸缸的意思在于启示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乱,要懂得沉着冷静思考,善于思考,懂得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司马光砸缸出自于《宋史》,讲述的是宋朝时期,一个小孩子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掉进缸里,司马光当机立断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同伴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时能在最短的时间想到最优的答案,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历北宋四朝(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远离朝政15年。

在他去世后,不仅被追赠为太师和温国公、封谥号文正,还被列入“元祐党人”中,尊享被奉在宋哲宗的庙廷(宗庙)中;除此之外,他还被放在孔庙中,为后来所祭祀,被称“先儒司马子”。既然他如此厉害,那为什么人们只记得“砸缸救人”的事呢?老师为什么不提及被救的孩子?

一、砸缸救人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与“孔融让梨”的很相似,如果没有将这两个故事放入课本中,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在《世说新语笺疏》里出现,后经汇编《三字经》中,为后人所知道。

而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个感人的故事则来自于元朝人编撰的《宋史》中。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受到忽必烈的嘱托,当朝宰相脱脱主持《宋史》的编写工作,后来阿鲁图又从他那里接手,继续完成该书。正因如此,司马光的故事才被录入其中。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在清朝的时候,被录入《四库全书》中,从而成为史学家所认可的正史。书中记载:“光生七岁,能读《左氏春秋》…一儿登瓮,足跌没于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寥寥的几个字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事,他这时才7岁,见到同伴落入缸中之后,许多的小伙伴都随之而去,唯独他冷静地思考,然后用石头砸缸救人。

其实,这个故事真正流行于民间的,并非是出自《宋史》里的记载,而是来自于汴京和洛阳地区的人依据书中的记载,所画出的图画。

在一些文史的记载中,内容与《宋史》大概相似。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字君实,父亲曾经做过宋代的天章阁待制,对他的影响很深。

在文学和史学方面,他的父亲就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六七岁的他就接触到了《左传》等书。据说,他能够将《左传》200多年的历史脉络一一数出来,并且对之爱不释手,刚满7岁时,就能够将全书背下来。

这让他与自己的同伴有所不同,所以才冷静地将不小心掉入缸中的同伴救出来。既然这一个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民间流传的一段佳话,那么被救的孩子的名字为什么没有被记录下来?他又是谁?

二、被救者是谁?
居住在河南省东南部的信阳市光山县的上官家族有一本流传了1000多年的族谱,根据书中记载,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上官家族曾经出现过一位名叫上官尚光的宋朝宰相(正史中没有这一位宰相的记载),成年后带着家人移居到城西的龙堤南坡,并建了一座“感恩亭”。

据说,这一座亭子主要是为了报答司马光而建立的,在上官尚光小的时候,就曾经因为贪玩而跌入水缸中,幸好是马光用石头砸缸而将他救出,不然他也不会从水中活着出来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不择手段,不对,是无所不用,也不对,是不拘小节,还是不对。应该是司马早熟,像个成年人一样

司马光砸缸的意思~

理学大家朱熹评价司马光:“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

【原文】
司马光
宋代:佚名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故事传说】
孩童时代的司马光生活的无忧无虑,他的身边总是有一群和他整天嬉戏打闹的玩伴,这些孩子或大或小,每个人都非常的调皮。有一日大家的目光就被一个放置在假山旁边的大水缸给吸引了,孩子们都非常的好奇水缸中的东西,但是水缸的高度比孩子们高了太多,大家就没有能够达成目标,这个时候司马光的一个玩伴也就是后来的上官尚光就想爬上水缸旁边的假山从上面一探究竟。
而意外却突然就发生了,由于假山上的石头上如同青苔一类的东西太滑,小孩子就不慎跌入了水缸,在场的孩子们看到这番情景都被吓坏了,有的奔走呼救,有的只在原地哭泣,因为他们也没有办法能够救出小孩,就在这个万分紧急的时候,司马光听到了声音赶了过来,稍加思考的他立刻拿起了周边的一块石头,用力一砸将水缸的一侧砸出了一个窟窿,缸中的水就这样一涌而出,小孩也因此得救

司马光砸缸讲述了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说明了司马光在出现危险状况时候的智慧和勇敢
司马光砸缸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是仅仅用“机智”两个字就可以说明的,从思想方法上来说,这个故事特别有意义。小朋友掉进水缸,按一般的思维方法,我们考虑的一定是尽可能把他救出来,抱出来,拉出来,扯出来……这些,小孩子都无法做到,于是就只能去找大人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就发现水缸之所以成为这个小朋友危险的重点,关键在水,如果没有水危险就不存在,这样想了以后,注意力就不一定非放在“小朋友如何出来”这一点上,也可以放在“如何把水放掉”这一点上,而解决后一个问题,比直接救小朋友快的多。

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克服了人类习惯性的方式,这是什么意思
答: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一、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

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救出司马光砸缸里的小孩吗?
答:他们有七八个人左右,都是街里邻居家的男孩,司马光常常得到私塾夫子夸奖,因为他的聪明,他也自然成了这堆小伙伴里的孩子王。马光抓了一把脚下的石子,挑出了几枚表面比较圆滑的,他们在玩一个比谁能把石子滚的更远的游戏,他信心满满并使出浑身解数俯身滚出石子。石子争气的超过了所有先前小伙伴所...

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
答:既然要救证明缸里的水足够深或者是满缸水。能承受那么多水的压强而缸没有破说明缸壁是够厚够坚固的。司马光既然只是小孩子,抱不动大石头,那么他拿小石头能砸破那够厚够坚固的大缸吗?不可能!就算他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一下下耐心地砸,直到砸破为止,就算他最终把缸真的砸破了,那小孩估计...

有谁知道司马光砸缸,在那个时候“缸的作用”?
答:谁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那个时候,“缸”的作用是什么?1. 原文中的“司灶让马光砸缸”应该改为“司马光砸缸”。2. 原文中的“不烂燃是”应该改为“不是”,以保证语句通顺。3. 原文中的“缸”应该改为“瓮”,因为在古代,缸和瓮是两种不同的容器,缸用来装粮食,瓮用来盛水。4. 补充...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答:有一定的可能性。但这种事情,不可能记录在正史中。总体来说,一个人,在成名前,小时候干的这些事,肯定是不可能记录在史书里的,而一旦他成名了,他小时的事,会有无数的人帮他回忆起来。

司马光勤学 翻译
答:译文;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

司马光死了谁去砸缸
答:司马迁或司马懿。

习马光砸缸中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机智救人,助人为乐

思马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小时候?
答: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小时候曾经“砸缸救人”。至于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

四岁让梨、砸缸救人、负荆请罪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答:四岁让梨:孔融 砸缸救人:司马光 负荆请罪: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