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谁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我国是谁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作者&投稿:终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懿荣
王懿荣(一八四五——一九○○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人。光绪六年(一八八○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著有《汉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阁杂记》一卷、《翠墨园语》等书。王氏富藏古玺印,其后人辑录复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册,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后仅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一八九九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

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子年)、李佐贤(竹朋)、杨继震(幼云)、潘祖荫(伯寅)、胡义赞(石查)、吴大澄(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铁云)、罗振玉(叔蕴)诸人多有过从。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

一片甲骨惊天

清代末年的北京,已是风雨飘摇。坐落在东城雍和宫对面的国子监里,这所国家皇家大学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八旗子弟们,昏昏噩噩地花天酒地,全不把学业当一回事。

1894年7月16日,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王懿荣受命来到国子监,担任这里的最高长官“祭酒”。

王懿荣祖籍山东福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曾受到皇帝的嘉奖,赏戴蓝翎,加员外郎衔。王懿荣一生坎坷艰难,他的妻子为此常感到愁苦凄惨,不幸早逝。王懿荣任祭酒后,曾经写过一首诗。诗中说:

碧桃花下清明节,底事家书惯不来。昨梦乘风破浪去,满山灯火是烟台。

此诗表现了他不恋官位、热爱桑梓之情的真切。1895年初,日本攻占朝鲜之后,又出兵我国东北。后来,日军又在山东荣成登陆直逼威海卫军港的北洋海军。刚任国子监祭酒半年的王懿荣上奏皇帝,请求回山东老家操办团练。迎击日本侵略者。在山东莱阳,友人赠送给王懿荣一把当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用过的宝刀。戚继光也是山东人,他带领的“戚家军”勇猛顽强,成为明代抗倭的主力军。戚继光用过的宝刀薄如纸光如水,上面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的款识。王懿荣得了宝刀之后,曾写过一首《偶感》:

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更犹闻匣剑鸣。

他亲自到第一线调查地形,构筑堡垒,决心把日军赶到东海里。

王懿荣学识渊博,对金石、版本、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他酷爱文物,为搜求散失在民间的古物几乎花尽了俸禄。有时手头紧张,他把妻子的嫁妆都拿去典闷物卖了。他在一首自嘲诗中写到:

廿年冷臣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隆福寺归夸客夜,海王村暖典衣天。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癫癫。

1899年的秋天,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用了许多药,就是不见轻。京城里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家人马上就去中药店取。药取回来,家人在伙房用砂锅细细地煎,王懿荣捏着药方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走着走着,他的步子物枯停下来。原来,药方上一味中药吸引住了他的目光:龙骨?怎么还有一味药叫龙骨呢?他想去看个究竟,脚刚一迈出门槛,家人端着煎好的汤药进屋里来了。王懿荣问:“药渣呢?”家人一听这莫名其妙的问话就随口答道:倒了。王懿荣认真地说:下次一定要留下!家人胡胡涂涂地答应下来。

王懿荣的病一阵好一阵坏的,过了几天,他又想起了龙骨的事,便不顾家人的劝阻,要去翻看药渣。自然,他是什么也没有见到,因为龙骨在药房里就已经捣碎了。

终于,王懿荣让家人从药店买回了没有捣碎的龙骨。他翻看再三,摩挲良久。虽然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但他心上却打下了“龙骨”的深深的印象。

话分两头说。王懿荣是皇家大学国子监的祭酒,又是北京城里有名的金石学家,加之他人品好,在京师学界颇有口碑。不少名流学士都愿意与他打交道。谁得了什么宝物,都想请他给鉴定鉴定,每每会学到不少的知识。来到北京的古董商大都知道王懿荣的名气,所以,有事没事的,也来请教一二。前面提到山东潍县的范维卿,偶尔也是王家的座上客。

这天,范维卿从河南安阳搜求了几样宝物,一到京城,就匆匆赶到王懿荣家。王懿荣这时候住在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西头路北的一座大院里。范维卿是王懿荣的山东同乡,一见面就又拉起了家常。问过家乡灾情,又打听了河南近况,范维卿这才掏出来罩罩洞自己带来的宝物。三件青铜小鼎一字排开,王懿荣一眼就辨出了真伪。范维卿不好意思地说:老爷,我可不是故意蒙你的!王懿荣微微一笑道:“你跑古董这么多年啦,也该学点鉴定方面的本领了。来,你看——”王懿荣一边指点,一边让他仔细分辨。王夫人这时走了进来,小声给王懿荣说了点什么。王懿荣面有难色:“有求夫人啦,先从你的嫁妆里给调剂点银两吧!”王懿荣把银两递给范维卿,范维卿执意不收。再三推辞,他总算收下了。

又寒暄了几句,范维卿准备告辞了。他嘴里嗫嚅着说:“王老爷,我这次还带了点东西,不知有用没有?”范维卿一边说着,一边从褡裢里掏出那些白片片。他说:“这东西让您见笑了!老百姓叫它龙骨,我,我想,龙骨,大概就是龙的骨头,既然是龙的骨头,也该是很古很古的了吧!要是没有用,您就扔了吧!”

本来王懿荣因为吃中药就对龙骨有了点印象,这下,他又收到了大大小小的一包龙骨,心里高兴极了。入夜,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版!他小心地擦去龟版上的泥土,刻画的道道更加清晰了。左右端详,苦思冥索,他一会儿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一会儿又伏案查阅资料。莫非,莫非这是上古之人留下来的文字?他知道,相传之中,上古之人是十分崇尚鬼神的。闭目凝思,渐渐地,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华夏先民祭神的场景。

荒蛮的山野,身着树皮与粗麻编成的衣服,人们一步一叩地爬上山头。他们认为,只有站在高处,才能跟主宰世界的神离得近一点。一个长者威严地立在那儿,他指挥手下的人在垒一个祭台。几个奴隶一般的人笨拙地从山下运来几块稍显平整的石头。三块大石头靠在一起,又把一块更大的平板似的石头“杭育杭育”地放到那三块石头之上。长者走近祭台,使劲地用手推了推,看看祭台稳不稳。长者脸上露出了微笑。众人欢呼起来。长者一挥手,欢笑声停止了。人们纷纷从怀里掏出自己带来的供品。供品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一条羊腿、一块鹿肉、一包秫米或是精心制作的装饰品等。这时候,一只大铜鼎抬上来了,人们纷纷伏地,虔诚地拜叩。大鼎下面,火点着了,袅袅的烟火升腾起来,甚至几十里地以外都可以看见。一群年轻的男女嗷嗷地叫了几声,围着祭台和大鼎跳起舞来。跳舞的人为了让神能知道,就把土制的颜料抹在脸上。为首的一个,还戴上了面具。舞越跳越热烈,人们的情绪达到了顶峰。长者又一挥手,戛然而止,跳舞的人一动不动地停在那儿,仿佛成了雕塑一般。长者示意,一位巫师走到祭台前,口中开始念念有词。上古之时,巫师是十分受人尊敬的。大家认为,他可以在人、甚至于国王与上天之间建起一条通道,把天神的意图传达给人们。

今天这场祭祀的目的是为了部落的兴旺。他们希望这里的女人生下更多的孩子,祈祷天神带来许多许多的强壮的生产好手。巫师郑重地拿起一块龟版,从大鼎下燃烧的大火中取出一小块木炭。一个小巫把木炭放到一只铜盘里,跪着送到巫师跟前。巫师用一把青铜钳子夹住红红的木炭,对准龟版之上一个小坑烫去……龟版上冒出了一丝青烟。伏地长跪的人们中,有的偷偷地抬起眼来看看,马上又低下头去。巫师把龟版送给长者观看。长者翻过龟版来,细细地琢磨龟版上裂开的纹路。这可是种族繁衍的大事啊!

长者向巫师点点头,巫师张开双臂,高叫着舞向空中。人们从地上爬起来,也欢呼起来,舞蹈更急更快了。跳着跳着,青年男女跑向山脚的桑林之中,相互追逐,相互戏谑。不一会儿,一对对男女分开了,有的跑到他们约会的老地方,有的又跑到了更远的偏僻处,也有的一去再也不回来了……桑林之间,只留下靡靡之音在空中弥漫。

外面鸡打鸣了,王懿荣才从这上古的一幕中解脱出来。他从迷茫中理出了头绪,这龟版兽骨肯定是三代遗物。他不顾连日的疲劳,拿起放大镜又一头埋进研究之中。突然,他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一点眉目:雨,这不就是“雨”字吗?多么形象的象形字啊!紧跟着,他又辨认出了“日、月、山、水”等字。天亮了,他高兴地冲出屋门,高声喊道:出来呀,大家快出来!我从骨头片子上找到字啦!他一边喊,一边顺手接过家人端过来的洗脸水,用手巾在地上大大地写下了一个他从骨头片子上读出的“雨”字,兴奋地问:你们说,这是什么字?大家正被他搞得一头雾水时,他又把脸盆里的水哗哗地朝天上撩出去……�,原来这是一个“雨”字呀!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连几天,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从《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中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版!此后,他又从骨头片子上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对照《史记》,得到了初步的印证。到此时,王懿荣的疑惑彻底解开了。王懿荣认定,这一定是早在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很快,王懿荣分辨出来哪些是龟版,哪些是牛的肩胛骨……同时,他从骨头片子上又认识了更多的字,读出了上古社会的许多湮没已久的秘密。

秋高气爽的北京,王懿荣府上高朋满座。这些被王懿荣邀请上门的京师著名的学界名流们,静静地等待着这位令人尊敬的国子监祭酒发布震惊天下的消息。一块块精心整理过的龟版、兽骨在他们手上传来传去,人们屏住呼吸,摩挲着3000多年前的“神”物。一个声音从北京传开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发现啦!

津大书法家孟广慧
中新江苏网南京7月5日电:到底是谁首先发现了甲骨文?大部分人或许还对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那个清朝末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官员因为看病而偶然发现甲骨文的故事记忆犹新。可是,随着20片殷墟甲骨首上拍场,著名考古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提出了一乎让埋个新观点:此次拍卖的20片甲骨的最早收藏者——天津大书法家孟广慧,或许才是甲骨文最早的发现者。

“王氏发现说”有破绽

“王氏发现说”的完全版本是这样的:1899年秋天,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因患疟疾,滑清到北京菜市口一家名叫达仁堂的老中药店抓药。回家后,王懿荣发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药上刻有整齐而有规律的简单线条。精通金石学的王懿荣凭直觉感到这很可能是古文字,于是便派人将达仁堂的“龙骨”统统购买回来。不久,潍县的古董商范某又携十数片甲骨进京拜见王懿荣,也被王收购下来。之后,陆续又有古董商赵执斋携甲骨数百片来京,悉数为王所收购。

许多专家都对这个说法提出疑问。一是,菜市口在那个时期不曾有过达仁堂中药铺;二是,中药铺的“龙骨”向来捣碎才出售,何来整块“龙骨”?岁蚂三是,当时中药铺只收购没字的光板“龙骨”,带字的压根儿不要,所以当时中间商收集到有字的甲骨时,只好自认晦气,要将字迹刮干净才能卖给药店。几乎和王懿荣同时代的金石大家王襄先生也证实,所谓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的说法不能成立,仅仅是传闻而已。

孟广慧最早发现甲骨文

李先登说,即使王懿荣在1899年偶然发现甲骨文确有其事的话,也有记载表明在这之前一年的1898年,就有人发现了甲骨文,并初步断定了它们的年代。这个人就是孟广慧。

据王襄在1935年发表的《室殷室》中记载,安阳殷墟小屯村农民早就在耕作中发现了带字的甲骨。这些甲骨文不但当地人不认识,连经常来小屯村收购文物的古董商也不予收购,直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潍县古董商范寿轩在天津出售古代文物时,拿着甲骨文向孟广慧和自己请教,孟广慧判定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促其前往收购。翌年(1899年)秋,范寿轩从小屯买了一批甲骨带到天津以一字一两白银的价格约请自己和孟广慧前去挑选,但是两人均不富裕,所以只好尽力收购了其中一部分。其余甲骨,则被范寿轩带到北京王懿荣那里,王遂以一字2两白银的高价悉数购买收藏。

由此说来,王懿荣不但发现甲骨文在孟广慧之后,而且所购甲骨皆为孟广慧选剩之物。

清朝的一个叫叫李成的农民在掘土时发现了甲骨,但是他只把它当作药材卖进城里,称其为“龙骨”,后来因缘巧合之下,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在弯手生病吃药时发现了“龙骨”,凭着一个金石学家的直觉,他发现了“龙骨”的价值,并发现了上面的古文铅闹者槐薯字,从而有了“甲骨文”一说。
可以说是李成让甲骨重见天日,而王懿荣则让甲骨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二人缺一不可。

清末大概在1900年左右(记不太清伏戚明),一个叫王懿荣的官员在北平中药缺告铺一味叫龙骨(其实是龟骨)的药材上,发现有些龙骨有刀刻的痕迹,怀疑是文字,经罗振玉多方追踪,得知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经多人收仔慧藏研究,如刘锷就是写老残游记的那个、董作宾、郭沫若等,确定是商代的占卜记录。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清朝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我国是谁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1899年在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此种说法目前存疑,详见百度王襄词条.另当时药店疏"龙骨"有规定,带字的不要,所以王不可能在药中看到.范寿轩先将龙骨卖予王襄,王襄无力全部购买,余下的范带到北京卖与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1899年秋天,清代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我国元、明、清三代设立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就是这个机构的最高主管者)王懿荣犯疟疾,请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无意间发现上面刻有非常古朴的文字,禁不住大吃一惊。王懿荣对金石学颇有造诣,经过认真研究,他初步断定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因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重见天日,王懿荣也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父”。另一个版本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认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并非现在广为人知的山东人王懿荣,而是天津人王襄(1876年—1965年)。李先登说:“我于1961年从北大毕业后到天津艺术博物馆工作,认识了天津市文史馆馆长、著名的甲骨文专家王襄先生。王襄先生多次向我仔细介绍殷墟甲骨文最初发现以及他和孟广慧(1867年—1939年)先生收藏和研究殷墟甲骨文的经过,并一再说解放后出现的王懿荣发疟疾时发现甲骨文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李先登根据王襄的记述向人们展示了这些甲骨被发现及收藏的另一个传奇版本: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以前,安阳小屯村农民在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甲骨,但大家都未意识到其珍贵价值。直到1898年,潍县古董商范寿轩在天津出售文物时,他告诉王襄,在河南出土了一些带字的古版。当时,正巧著名书法家孟广慧也在场,孟广慧判定这些“古版”可能是古代的简策,遂敦促范寿轩前往收购。第二年(1899年)秋,范寿轩从小屯村买回了一批甲骨带到天津。孟广慧和王襄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看到了甲骨上面的文字,惊叹不已,顿觉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来历非同寻常。但二人当时都不富裕,只能以甲骨上每个字一两银子的价格,小的则按块儿各收购了一些,其余甲骨,由范寿轩带到北京,卖给了王懿荣。后来,王襄开始了甲骨文研究,并著有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字典及《室殷契征征文》等专著,而孟广慧和王懿荣没有留下这方面的著作。李先登认为,王襄不仅认出了且系统地研究了甲骨文,“理应成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学术界早有争论实际上,围绕着何时、谁最早发现甲骨文以及何人将其断定为商代遗物,学界早有争论。关于甲骨文发现的年代,归纳起来至少有1894年、1898年、1899年、1898年—1899年之间、1900年等几种说法。关于甲骨文发现者,大家提到的有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

j甲骨文的发现者???
答:再如胡厚宣先生,也是著名考古学家,参加殷墟甲骨收藏甲骨文研究卓有成就者,国际学坛誉其为“甲骨学研究第一人”,他也是一再声言王懿荣是甲骨文的首先发现者.他曾于1944在《甲骨文发现之历史及材料之统计》(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一文中提出与王懿荣“同时搜求甲骨者,尚有王襄及孟定生,此事前人多未知”,对王襄...

中国的甲骨文最先到底是由清朝时的谁发现的?
答: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於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

1899年清朝人谁首次发现甲骨文
答:甲骨文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了,但甲骨文的发现很偶然。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祖籍在山东,他是当时清政府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祭酒,是他最早发现了甲骨文。相传,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秋天,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痛难耐,于是就让太医给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副药方,里面有...

甲骨文是谁发现的
答: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尚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在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

甲骨文最早发现人是谁?
答:较具代表性的宗述,是朱彦民教授在近年(2008)《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关于甲骨文发现研究诸说的概括与评议》一文中的总结:“甲骨文发现这样一个极为初始又极为重要的课题,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和彻底解决,而是长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意见。……对于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这是最为分歧的一...

甲骨文是谁发现的
答: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

国字的历史
答:国字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国最早写为“或”,商殷时代的甲骨文可以印证。古代“或”和“域”相通,取的是地域之意。千年前还没有国家的概念,主要讲的地域范围。西周后期,人们觉得光用一个或不够表达意思,于是又给“或”扣上了一个框,变成了“国”,表示疆域的范围。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把...

甲骨文是谁发现的。
答:甲骨文的最先发现者是王懿荣。王懿(yì)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
答:甲骨文的发现者是清朝末年的王懿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过半百的王懿荣身患疟疾,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开了“龙骨”这味药,然而他却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龙骨”上有着许多非常有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为了一探究竟,他大量收购“龙骨”。王懿荣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对比、拼合,深厚的金石...

在殷商时期有一位国子监重要官员生病时发现了甲骨文请问他是谁
答:王懿荣本人通晓医术,一次在鹤年堂抓药的时候买到了一种叫做龙骨的药材,看到龙骨上面有字,便对上面的图形和文字进行了研究,并且公国以为山东的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从而第一次发现了甲骨文,并且断定上面的图形和文字是来自商代,这个发现震惊了中外的学术界,把汉子的历史推到了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