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到学科教学

作者&投稿:黄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消除对多媒体课件认识误区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的教师在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多媒体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忽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如何精良,他的使用价值都还应让处在 “辅助”角色。一个课件制作得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它是否渗透了科学的教学思想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能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才是看它在多媒体技术方面运用的如何。因此,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看到多媒体课件的“轰动”、“新奇”、“好玩”这个浅层面,更不能忽视对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方法等传统教学理念的认真钻研,而是要将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融入到多媒体课件当中。
二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多媒体课件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途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和主体,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通过师生之间情绪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是所不能替代的。试图用课件代替教师来“解说”教学内容、取代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往往是事与愿违。
三是忽视了正确处理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然而,在制作的课件时,有的教师只强调“教”,而忽略了“学”,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捆绑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这样的课件只能算作是“书本搬家”或多媒体演示片,并不能发挥出多媒体最有魅力的互动功能。这实质上是将“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多媒体课件+教师为中心”,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因此,在对多媒体课件设计流程时,应着重从学生与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互动关系入手,选择合理的表现方式,为课件设计出最具互动性的方案,以防止师生的思维空间受到课件媒体的制约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是过分注重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少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美观,致使课件画面背景图案复杂,操作按钮奇形怪状,分散了学生大量的注意力,真有点“‘繁’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还有的使用大量的动画和背景音乐或过渡音乐,好象一定要复杂才显得有水平,课件才有档次。殊不如,有时却是在画蛇添足啊,这不是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吗?在一节课里,有那么多的东西要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分配得过来。这一来往往会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弄不好一节课下来老师要求他掌握什么都还不明白。
教学课件不是电脑的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其实学生的学习意识却已经分散到那些亮丽的画面和优美的声音中去了,这时,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上课还是娱乐呢?
二、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的缺失
一是课件“太胖”。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搜集的媒体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也不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影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东拼西凑,贪大求洋,多多益善,结果做出的课件不切实际,肥胖臃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面面俱到。设计者在设计课件时不分重点、难点。有的教师甚至把教学材料、资料、板书内容等悉数搬进多媒体中,教者上课时只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挥挥电子教棒,更有甚者整堂课不离开电脑半步操作。走进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图轻松、省力的误区。不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巧妙的方式将教学思想、风格、方法融入到媒体之中,在不恰当或不合适地方出现媒体冗余或堆积。结果是遮掩了教学目标,陷入媒体滥用的误区。
三、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的建议
一是要依据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符合教学规律,因此要依据教学理论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媒体素材。媒体素材的选择是为了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使用图像、声音、动画、活动视频等各种媒体时,目的是要表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不能忽视主题思想的表达,只顾追求时髦、好看和花哨,避免“为媒体表现而设计媒体”的现象,努力做到“为内容表现而设计媒体”,过分繁琐的界面,使用起来并不方便,过于花哨的界面也容易使学习者分散注意力。
三是交互性要强。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可实现教与学双方信息实时有效的交流,它不仅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还可提供答疑及考核,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从而保证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何将本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融合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已是教师所熟知的、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现已广泛被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是许多优秀教师教学的利剑。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制作不精良、使用不合适等原因,使得其发挥的作用受到制约,不少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要把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各学科课堂,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做到:
一、消除对多媒体课件认识误区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的教师在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多媒体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忽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如何精良,他的使用价值都还应让处在 “辅助”角色。一个课件制作得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它是否渗透了科学的教学思想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能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才是看它在多媒体技术方面运用的如何。因此,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看到多媒体课件的“轰动”、“新奇”、“好玩”这个浅层面,更不能忽视对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方法等传统教学理念的认真钻研,而是要将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融入到多媒体课件当中。
二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多媒体课件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途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和主体,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通过师生之间情绪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是所不能替代的。试图用课件代替教师来“解说”教学内容、取代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往往是事与愿违。
三是忽视了正确处理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然而,在制作的课件时,有的教师只强调“教”,而忽略了“学”,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捆绑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这样的课件只能算作是“书本搬家”或多媒体演示片,并不能发挥出多媒体最有魅力的互动功能。这实质上是将“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多媒体课件+教师为中心”,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因此,在对多媒体课件设计流程时,应着重从学生与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互动关系入手,选择合理的表现方式,为课件设计出最具互动性的方案,以防止师生的思维空间受到课件媒体的制约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是过分注重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少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美观,致使课件画面背景图案复杂,操作按钮奇形怪状,分散了学生大量的注意力,真有点“‘繁’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还有的使用大量的动画和背景音乐或过渡音乐,好象一定要复杂才显得有水平,课件才有档次。殊不如,有时却是在画蛇添足啊,这不是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吗?在一节课里,有那么多的东西要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分配得过来。这一来往往会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弄不好一节课下来老师要求他掌握什么都还不明白。
教学课件不是电脑的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其实学生的学习意识却已经分散到那些亮丽的画面和优美的声音中去了,这时,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上课还是娱乐呢?
二、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的缺失
一是课件“太胖”。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搜集的媒体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也不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影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东拼西凑,贪大求洋,多多益善,结果做出的课件不切实际,肥胖臃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面面俱到。设计者在设计课件时不分重点、难点。有的教师甚至把教学材料、资料、板书内容等悉数搬进多媒体中,教者上课时只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挥挥电子教棒,更有甚者整堂课不离开电脑半步操作。走进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图轻松、省力的误区。不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巧妙的方式将教学思想、风格、方法融入到媒体之中,在不恰当或不合适地方出现媒体冗余或堆积。结果是遮掩了教学目标,陷入媒体滥用的误区。
三、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的建议
一是要依据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符合教学规律,因此要依据教学理论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媒体素材。媒体素材的选择是为了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使用图像、声音、动画、活动视频等各种媒体时,目的是要表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不能忽视主题思想的表达,只顾追求时髦、好看和花哨,避免“为媒体表现而设计媒体”的现象,努力做到“为内容表现而设计媒体”,过分繁琐的界面,使用起来并不方便,过于花哨的界面也容易使学习者分散注意力。
三是交互性要强。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可实现教与学双方信息实时有效的交流,它不仅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还可提供答疑及考核,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从而保证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是要选择能突出多媒体特点的课题,选择能发挥多媒体优势的课题,要适合多媒体来表现,如有些展示祖国发展成就方面内容的教学。同时也要选择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课题,选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青少年少见的一些社会现象等有关内容的教学。
五是要 注意多媒体课件的效益性。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时间周期比较长,需要任课老师和制作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付出巨大的精力,所以制作课件一定要考虑效益性原则,用常规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时,就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应根据教学需要,以服务教学为宗旨,防止为单纯的应用而使用,或刻意追求课件创作意境和功能,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性的任务,更不能简单的采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作为课件设计者的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自学的导航器,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依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浅谈初中生物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根据...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分析
答:这里的深度融合概念涵盖了多元化的教育元素,涉及到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呈现与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意性、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步骤的精简、教学评估系统化等多方面。 深度融合概念反映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是自发的、交互的、有效的。通过教育...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
答: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

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答: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个学校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要对教师提出一个适度的要求,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前提...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
答:每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有一种好奇,想方设法去认识、去研究、去探索。作为生物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并且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新...

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答: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贺卡的时候,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这样,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背景画所写的寄语,深入研究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目的在于能使...

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答:以下是我就此问题,结合其他学科在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构思设计,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心得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从上面引述的各位专家对“整合”的界定可以看到,每种界定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视角,这充分体现着“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每种界定都包含着“整合”的基本特点,有利于保障整合研究和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

如何恰到好处的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课
答: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向深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线索,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一、利用信息...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答: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