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还有“经世致用”和“格物致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经世致用、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太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理学,又称道学。是诸子哲学的兼纳融合形式,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程朱理学。理学是融合儒、释、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可以说,宋明理学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反省,并通过这种反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理学直接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时理学思想体系也有选择性的吸收扬弃了道家、玄学、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理学能够在宋以后获得这样的发展,正是因为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营养。)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①本体论问题, 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②心性论问题, 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③认识论问题 ,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

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格物致知,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进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什么是“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郑玄 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朱子语类》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清 颜元 《四书正误·大学》:“ 李植秀 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别研究了,理学是他妈朱熹那矮子瞎整出来的,误了多少人?传闻宋朝羸弱都是这矮子理学害的。不用研究了。所谓格物穷理,就是对着某种东西或者事物一阵昏天黑地的想象,并不动手亲自去剖析研究。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什么是理学?~

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研究内容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③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理学流派
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阴阳学等等。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三大派别
,即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历史作用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 之学从先秦至清近代常用于清末的历史背景下.属于一种主张, 或者价值观.当时的清王朝积贫积弱,外夷入侵, 要何去何从有大致两派,一派坚持旧的传统,抵抗便宜好用的洋货, 痛恨洋务派,却无法抵抗洋货的蔓延.另一派属于洋务派,即所谓" 新派",讲究"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 包括技术,经营模式,科学文教等等.洋务派的观点就是要" 经世致用",要实际操作,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 不管是否颠覆传统,反正要实际. 以下是一些引用: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 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 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试图通过“ 格君心之非”来塑造理想君主, 并从而重新建立统一的社会价值系统。...“经世致用” 主要是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 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 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 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象的压迫, 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 康有为等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才又重新张扬“经世致用”的口号, 而观其政治理想,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这时的“ 经世致用” 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一条救国自强之路 。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 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 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 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 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目 格物致知 发音gé wù zhì zhī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 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什么是“理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还有“经世致用”和“格物致之”分别...
答: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

什么是理学?包括哪些专业?
答:理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科门类,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专业。理学解释:理学,中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科门类,是研究物质世界基本规差或律的科学。理学研究内容广泛,本科专业通常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物...

理学类有什么科目学的?
答:理学是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培养目标是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理学研究的内容广泛,本科专业通常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

什么是理学?
答:,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研究内容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

理学是什么意思?
答: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

物理是什么,物理包括什么
答:物理学是一种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学包括:物理现象、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物质运动规律。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

理科是什么有哪几科
答:理科是指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领域。理科涵盖了多个学科门类,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数学和工程技术等。1、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运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2、化学:化学是研究物...

什么是理学
答: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研究内容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

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当时佛教已经大致完成融合儒道的进程)。儒家思想汲取道家、玄学、道教、佛教的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理学包括哪些专业
答:问题八:公务员考试 理学包括哪些专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2011年修订的学科分类,理学本科包括以下十三大类的专业:一、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二、物理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核物理、声学三、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四、天文学类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