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秧歌戏的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靳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根据表演特点和地域的不同,隆尧秧歌又分为南北中三路。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隆尧秧歌在化妆上较简单、随意。常常是在临上台时,用红色在两颊上随意一涂,即登台演出。主要是仿照其他剧种的化妆方法。



隆尧秧歌~

http://study.onlinecq.net/bbs/viewthread.php?tid=5087

  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秧歌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华北秧歌
  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 .显然,北京的秧歌与辽宁更相近些。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沧县没有的“卖膏药”,东北和北京都有。   河南秧歌   河南地区的秧歌有“回民秧歌”,
  回民秧歌
  “军庄秧歌”,“大营秧歌”等,都具有很浓的民族色彩,农民文艺艺术。“回民秧歌”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汉族传统秧歌有明显区别,韵味独特高雅,并充满异域情调。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项城的南顿集。在南顿流传着关于回民秧歌的历史传说,相传唐朝时期国家发生大乱,唐王派大将郭子仪(据说郭也是回民)带三千回兵平乱。战乱平息后,郭子仪带兵士驻扎南顿,为了安顿军心民心,号召回族兵士们唱歌跳舞,活跃生活。据秧歌老艺人马仁杰(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顿代代流传,到他这一代,仅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记忆的流传时间约为200多年。而“军庄秧歌”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
  西北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们“且歌且舞”,互相调笑,并且演出具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借以引起观众的注目。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
  伞头秧歌
  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 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繁峙秧歌戏艺术特色
答:繁峙秧歌戏,源于民间舞蹈,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研究对象,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彰显了其演变过程的痕迹。唱腔丰富多样,早期以小曲小调为主,后吸收了北路梆子、晋北道情等多种戏曲元素,形成梆子声腔与民间小调的结合体,包括基本板式10种、曲牌体“训调”17种,以及众多小调和器乐曲牌。繁峙秧歌在吸收...

山西的文化底蕴
答:其他小戏有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3、山西锣鼓 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

山西的戏曲种类
答: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大约形成于十六世纪中叶。四、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五、秧歌戏 广泛流布...

山西的戏曲种类
答:上党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它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同时融合了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等元素,被俗称为昆梆悄手并罗卷黄。上党梆子的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犷、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五、秧歌戏 山西各地的秧歌戏共有十六种之多,它们在音乐唱腔上各具特色,并非属于同一类型。有的秧歌...

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
答:一、昌黎地秧歌的艺术渊源 昌黎地秧歌诞生在昌黎,坐落在碣石山前的昌黎县土壤肥沃,海岸线长,海产品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因此地秧歌是滦河三角洲地区传统民间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一)地理环境 河北昌黎地秧歌诞生在昌黎,地处辽西走廊西端,东临渤海,西带滦河,...

山西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左权开花调:起源于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早在隋代便形成独特的风格,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南威风锣鼓:源自尧舜时期,融合音乐、舞蹈和技艺,富有民族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象征着民族精神。 义皮影戏:作为汉族传统艺术的重要分支,流行于孝义市,是中国皮影戏的一大特色,见证了古老...

陕西曲艺的种类
答:从表演形式看,韩城秧歌的特色十分显著,陕北人说“扭秧歌”,长安人叫“跳秧歌”,而韩城人则称为“唱秧歌”,正好道出韩城秧歌以唱为主,说、表、舞兼而有之的艺术特色,体现了戏曲雏形及其发展趋向。韩城秧歌大多以二、三人上场演出,也有四人角色上场的,但以二人居多,故有“对对戏”、“秧歌戏”之称。角色一般...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2、朔州秧歌长期在当地流行,并演变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为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流传以及演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受表演的时限性影响,朔州秧歌与其他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渐渐走向濒危境地,抢救保护工作时不我待。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朔州秧歌戏...

充满淳朴的重庆“泥土味”-梁山灯戏
答:梁山灯戏的艺术特色 造型:梁平纷繁的民间艺术样式中,着名的有梁山蓝印花布,其图案清晰,结构严谨,农家常见的门帘、帐帘、围裙图样,如金鸡报晓、丹凤朝阳、喜鹊闹梅和松、竹、梅等,均具有民间独特的粗犷、朴实风格,给人以浓浓的地域风情。这种艺术样式,后来演变成梁山灯戏的舞美造型。伴奏:梁山...

山西的剧种是什么,主要分哪几类
答:上党梆子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唱腔高亢、活泼,曲牌相当丰富,特别是“花腔”一类曲凋,优美动听,独具格调。除梆子腔调外,过去也兼演一部分罗罗腔,昆腔口皮黄的剧目。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郭沫若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