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别称有哪些? 古代中国别称有哪些:

作者&投稿:晨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中国别称有:

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附相关简介: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别称也有很多。华夏,中华,九州,海内,瓷国,CHINA。



“中国”有“九州”、“诸夏”、“赤县神州”、“禹城”、“震旦”等称谓。“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汉语“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 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 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中国别称
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
《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古代中国的别称如下: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古代的中国有哪些别称?~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别称也有很多。华夏,中华,九州,海内,瓷国,CHINA。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别称也有很多。华夏,中华,九州,海内,瓷国,CHINA。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例如“神州”
答:“中国”的别称有:天朝、华夏、瓷器之国、丝绸之国、茶叶之国、神州、九州等。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代称?
答: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晋朝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出处:“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词。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

中国还有什么别称,举3个。
答:有5 别称,有华夏、中华、丝国、中国风、船国。1、华夏 商朝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都远超于四方的少数民族国家。 所以,居住南方、 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 中国的代称。2、中华 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中国形成了一...

中国的别称除了神州还有什么?
答:中国的别称除了神州还有华夏,中华,九州,赤县,海内,诸华等称呼。简介如下:1、华夏。也称“夏”或者是“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出自《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2、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出自晋桓温《请还都...

在古代,中国的别称有什么。。。
答:中国有许多别的称谓:1、赤县神州 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2、华 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

中国的代称
答:4. Chinoiserie(中国风):法语中的一个词,指18世纪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5. Chinees(西内逊):“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现在“西内逊”这个词的意义已仅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二指“中国人”。...

中国古称是什么?
答:2、中华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华者,初源于华胥氏 (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 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

中国的别称和代名词是什么?
答:“中国”的别名:“中华”、“九州”、“四海”、“神州”“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