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许谦传

作者&投稿:云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许谦传 翻译并回答问题

许谦,表字益之,祖先是京兆人(不确定是不是这么翻译)。谦幼年丧父,刚会说话的时候,母亲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不忘。再长大点,致力于学业,立程以自课(不会翻译),日夜攻读《四书》,虽然生病也坚持。师承金履祥,履祥说他:“许谦为了学习,若五味之在和,醯酱既加,则酸咸顿异。

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耶!”谦听了老师的话后非常惶恐,。数年尽得其真传。什么书都读,尽心探索圣人学说的微言大义,即时有残缺的章句,也不放过。有不可通,则不敢强(不会翻译);对前人儒者的学说,有所未安(不会翻),亦不随便认同。

题目你自己看吧,根据意思回答就可以了。

2. 《许谦》译文

许谦,字益之,其先京兆人。

九世祖延寿,宋刑部尚书。八世祖仲容,太子 洗马。

仲容之子曰洸、曰洞,洞由进士起家,以文章政事知名于时。洸之子寔, 事海陵胡瑗,能以师法终始者也。

由平江徙婺之金华,至谦五世,为金华人。父 觥,登淳祐七年进士第,仕未显以殁。

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 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课,取四部书分昼夜读之,虽疾恙不废。

既乃受业金 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酱既加,则酸咸顿异。 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耶!”谦闻之惕然。

居数年, 尽得其所传之奥。于书无不读,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

有不可通, 则不敢强;于先儒之说,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 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 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

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 义,备于朱子,顾其辞约意广,读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读《诗集传》,有 《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 采远援,而以己意终之。读《书集传》,有《丛说》六卷。

其观史,有《治忽几 微》,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 卒。备其世数,总其年岁,原其兴亡,著其善恶。

盖以为光卒,则中国之治不可 复兴,诚理乱之几也。故附于续经而书孔子卒之义,以致其意焉。

又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其不可书者,则不为也。其他若天 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 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

尝谓:“学者孰不曰辟异端,苟不深探其隐, 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也几希。”。

3. 翻译 许谦

许谦

(1270一1337)元教育家。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学者称白云先生。霎州路金华(今属浙江)人。幼孤力学,曾受业于金履祥,后专事讲学,地方官屡欲荐举,皆固辞不受。皇庆二年(1313),应肃政廉访副使赵宏伟之命赴金陵执教。不久回乡,屏迹东阳八华山中,学者自然从之,开门讲学,前来受业著录者,前后千余人。随其材分,情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开之,放者约之,咸有所得。四方之士,竟以不及门为耻。绍绅先生过其乡邦者,必即其家存问,或访以典礼政事。时与许衡齐名,并称“南北二许”。 其义理之学学以朱熹为主,兼综陆九渊。他博涉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认为今之学者,人人都喊说“辟异端”,但若“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则不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提出学者应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人之事”。认为“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要求学者专心一意,攻读朱熹《四书集注》。教学至诚,竭其所能。讨论讲习,终日不倦。然独不以科举之文投人,认为“此义、利之所由分也”(《元史·许谦传》)。 著名弟子有朱震亨、宋濂等。著有《读书丛说》,《诗集传名物钞》、《白云集》等。

4. 许谦苦读翻译

许谦 (1270一1337)元教育家。

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学者称白云先生。霎州路金华(今属浙江)人。

幼孤力学,曾受业于金履祥,后专事讲学,地方官屡欲荐举,皆固辞不受。皇庆二年(1313),应肃政廉访副使赵宏伟之命赴金陵执教。

不久回乡,屏迹东阳八华山中,学者自然从之,开门讲学,前来受业著录者,前后千余人。随其材分,情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开之,放者约之,咸有所得。

四方之士,竟以不及门为耻。绍绅先生过其乡邦者,必即其家存问,或访以典礼政事。

时与许衡齐名,并称“南北二许”。 其义理之学学以朱熹为主,兼综陆九渊。

他博涉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认为今之学者,人人都喊说“辟异端”,但若“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则不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

提出学者应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人之事”。认为“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

要求学者专心一意,攻读朱熹《四书集注》。教学至诚,竭其所能。

讨论讲习,终日不倦。然独不以科举之文投人,认为“此义、利之所由分也”(《元史·许谦传》)。

著名弟子有朱震亨、宋濂等。著有《读书丛说》,《诗集传名物钞》、《白云集》等。

5. 吴师道字正传文言文答案大全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

吴师道,聪明善于记忆背诵,诗文清新美丽。十九岁能背诵宋儒真德秀写信,于是努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年轻时和许谦同师金履祥,与柳贯、吴莱、许谦往来密切相关。又与黄浯、柳贯、吴莱等往来唱和。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予高邮县承,主持兴建槽渠以通运。调宁国录事。适逢大旱,礼劝富户输捐助购米3700石平价出售,又用官府储备以及赃罚钱银38400多锭救济灾民,使30万人赖以存活,百姓颂德。至元初年任建德县尹,强制豪民退出学田700亩。又建德素少茶,而征税最重,经过这一次上说,茶税得以减轻。于是任官清正,被推荐任国子助教,延佑之间,为国子博士,六馆学生都认为得到老师。后又升任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退休,最后在家。一生以道自任学习,晚年更加精通学习,分析精严。

6. 请翻译文言文《苏章传》

原文: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八世祖建,武帝时为右将军。祖父纯,字桓公,有高名,性强切而持毁誉,士友咸惮之,至乃相谓曰:“见苏桓公,患其教责人,不见,又思之。”三辅号为“大人”。永平中,为奉车都尉窦固军,出击北匈奴、车师有功,封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守。斋

碌檬章少博学,能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数陈得失,其言甚直。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廪,活三千余户。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换为并州刺史,以推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后征为河南尹,不就。时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

译文: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他的八代祖上是苏建,武帝在位时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叫苏纯,字恒公,有很大的名声,性格倔强急性子而且不怕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就是当面提意见),士子和友人都很忌惮他,见面后都互相说:“见苏桓公,害怕他教诲责备人,见不到他,却又思念他.”京城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大人”.永平年间,在窦固的军队担任奉车都尉,随军攻打北匈奴、车师有功,受封为中陵乡侯,后来做官到南阳太守.

苏章从小就十分博学,善于写作。安帝在位的时候,朝廷荐举贤良方正有学识的人,苏章应对得当,策论高妙,得以任用,(就是选拔年轻干部)担任议郎这一职务。在皇帝面前几次议论政策得失,发表的言论切中时弊,群臣都认为他十分正直。不久外放作了武原县令,当年是灾年,苏章立刻打开官仓赈灾,救活了三千多户人。顺帝在位的时候,苏章升职担任了冀州刺史。苏章有老朋友在其属下担任了清河太守,苏章接受任务查证老友的腐败问题 。 后其得知苏章为其上司,便设宴相请。席间清河太守陈述了二人平生的情谊,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意即苏章为其保护伞)。苏章称:“今日我与你故人叙旧,是私人关系;明日我是冀州刺史办案,要依法办公事。”第二日公堂之上遂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于是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是个刚正无私的人,纷纷对其敬畏。后来苏章异地交换做并州刺史,上折得罪了当地权贵,因为违反了皇帝的旨意当即被罢免。苏章隐居在乡间,不与官场来往。后来又被朝廷征召为河南尹,不肯前去就职。当时,天下日益动荡,人民多有疾苦,有评论的人向朝廷举荐苏章有治国之才,然而朝廷始终没有任用他,苏章最后在家乡去世

7. 吴师道精明强干文言文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元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巫,再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后因丁内忧而归,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师道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尝以持敬致和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答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此造履益深。其学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吴师道,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

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少与许谦同师金履祥,与柳贯、吴莱、许谦往来密切。又与黄溍、柳贯、吴莱等往来倡和。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调宁国录事。适逢大旱,礼劝富户输捐助购米3700石平价出售,又用官储及赃罚钱银38400余锭赈济灾民,使30万人赖以存活,百姓颂德。至元初年任建德县尹,强制豪民退出学田700亩。又建德素少茶,而榷税尤重,经其一再上言,茶税得以减轻。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著作

曾采兰溪历代人物言行可为后世取法者,撰《敬乡录》。又采金华一郡人物言行撰《敬乡后录》。此外,著作有《战国策校注》、《礼部集》二十卷及附录一卷、《易杂说》二卷、《书杂说》六卷、《诗杂说》二卷、《春秋胡氏传附辨》十二卷以及《兰溪山房类稿》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8. 《李泰伯传》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有疑问请追问,满意请顺手采纳,点击左下角按钮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

吴师道字正传文言文
答:1. 吴师道字正传文言文答案大全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 吴师道,聪明善于记忆背诵,诗文清新美丽。十九岁能背诵宋儒真德秀写信,于是努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年轻时和许谦同师金履祥,与柳贯、吴莱、许谦往来密切相关。又与...

古代神医有哪些,中国古代十大神医排行
答: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2、华佗 华佗,字元化,今安徽省毫县人。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后汉书·华佗传...

魏书许谦传原文及翻译
答:你走一趟吧。”许谦还没出发而慕容垂已退走,于是停下来。等到听说慕容垂死去,许谦上奏疏劝称皇帝,太祖喜爱他。并州平定后,任命许谦为阳曲护军,赐爵为平舒侯,任安远将军。皇始元年任职中去世,这一年他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平东将军、左光禄大夫、幽州刺史、高阳公,谥号为文。

许谦字益之...的翻译
答:许谦,表字益之,祖先是京兆人(不确定是不是这么翻译)。谦幼年丧父,刚会说话的时候,母亲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不忘。再长大点,致力于学业,立程以自课(不会翻译),日夜攻读《四书》,虽然生病也坚持。师承金履祥,履祥说他:“许谦为了学习,若五味之在和,醯酱既加,则酸咸...

许谦苦读 翻译
答: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尝谓:“学者孰不曰辟异端,苟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也几希。”又尝句读《九经》、《仪礼》及《春秋三传》,于其宏纲要领,错简衍文,悉别以...

孝其名物度数 以补毛儒之未备... 文言文翻译
答: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尝谓:“学者孰不曰辟异端,苟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也几希。”又尝句读《九经》、《仪礼》及《春秋三传》,于其宏纲要领,错简衍文,悉别以...

文言文吴师道字正传
答:尝以持敬致和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答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此造履益深。其学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吴师道,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 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

吴师道字正传文言文答案大全
答: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吴师道,聪明善于记忆背诵,诗文清新美丽。十九岁能背诵宋儒真德秀写信,于是努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年轻时和许谦同师金履祥,与柳贯、吴莱、许谦往来密切相关。又与黄浯、柳贯、...

来鹏传文言文答案
答:1. 来鹏传文言文翻译 来鹏,豫章人,家住在徐孺子亭边上。 他以林园自赏自乐,写文章仿效韩愈、柳宗元的风格。在大中、咸通年间,他的才名很高。 来鹏长于作诗,已经等待锐进很久,他感伤自己年纪老大,家里贫穷,身未显达,很有些忿忿不平,所以诗中多含讥讽嘲笑之意。当政者虽然欣赏他诗风清丽,但也感到抵触,所以...

吴师道精明强干文言文
答:尝以持敬致和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答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此造履益深。其学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吴师道,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 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