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什么是佛性

作者&投稿:宜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性: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 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众生本来就具有见识自我本性的最简单、纯洁的觉察心,是指本来的心性,由于有这样的心,才说具有觉悟和反省的能力,最初的本觉具有最简单纯朴的种子,未经任何外物干扰和诱惑。而经过时间过程中各种外界生活的影响。

自己思维上的妄念逐渐掩盖了对事物直接的理解,反而是以各种“执取”来分别,因此才产生了我们的各种烦恼。佛性的觉察来源于自我的控制和把握,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以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认识来分析和处置外界一切事务,保持内心意识的稳定和平和安祥。

从主动意义说,是内心的寻查看护;从被动意义说,是对正见正思维的遵守和奉行。如果从正见出发,就不存在依从欲望、随顺欲望而去行事的可能。而是清楚地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知道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应该怎么做。知道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知道哪些是无意义的。

所以不是随自己的欲望念想而任意去做。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嗅到只是嗅到,味觉也只是味觉,触只是感受,起心动念也只是觉察而不执著寻找,一切六根所受不在心中造作出任何分别判断、取舍意愿,也就是说不制造“自我”。这样就不会产生烦恼。

无论什么时候,心的思维只限制在需要的时候,该停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行动。即不是静如止水,也不是动如波涛,如同水的流动一样,自然、随顺,不去刻意的控制,不执著于任何意念,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这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相关记录:

1.《 佛学大词典 》

梵语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 如来性、觉性。即 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

2.《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盘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3.《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盘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扩展资料:

佛性是佛的性德,人的佛性,即人类特性中,可以引发而向佛的可能性。说人有佛性,如说木中有火性一样,并非木中已有了火光与热力的发射出来。据人而说,人性当然还不是佛性,不过可能发展成佛的性德而已。修菩萨行而成佛,如开花而结果。

不过,众生与人性中,含有一分迷昧的、不净的、系缚的,以迷执的情识为本,所以虽有菩萨性佛性的可能,而还是不能彻底。如现在人的“智”、“识”是提高了,社会制度,也有好的创立,但坏的也跟着来。人性中,常是好的坏的同时发展,这是人还不能摆脱情识为主导的本质。

佛法,转染成净,转识为智,要从智本的立场,使一切获得良好的增进。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大师的“人成即佛成”,即是“即人成佛”人的学佛法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