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优秀教案和反思

作者&投稿:巫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积累相关的语言。

  2.掌握事物类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学习本文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

  2.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起课文:

  一作家作品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21年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岖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他在做小说编辑期间,叶圣陶先生发现并扶植过的作家有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诸人,堪称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坛伯乐”。

  二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筑上集各家之长,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以其风格迥异、独具匠心受到世界注目,继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耦园又于2000年年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占据二席。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三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中学时代他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叶圣陶先生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先生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慨然允诺。课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他在序文中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他写的《苏州园林》从欣赏者的角度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对象,用横线标出苏州园林给人的总体印象,用序号标出说明顺序,用波浪线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用批注点明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说明文的结构与中心。

  老师指导学生梳理:

  语音:倘(tǎng)若  鉴(jiàn)赏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镂空(lòu) 重峦叠嶂(zhàng)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斟酌(zhēn zhuó)  阑干(lán)

  说明对象: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总特点:“处处入画”,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

  一理解说明文的整体结构。

  1.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点题:各地园林的标本

  总说: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大处讲究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      人如在图画中

  分说:            每个角落的图画美

  细处着眼   门窗雕镂琢磨工夫

  建筑材质颜色搭配

  结语:可以说的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从整体到局部。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文章在结构层次安排非常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言其共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出现一幅完美的图画。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从主到次,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说明文的写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学习课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文的要素及语言。

  一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要素

  1.精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叫“标本”?它呼应下面哪一句话?本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标本”在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典范。

  呼应的话是:各地园林多少受苏州园林的影响。

  主要写的是: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精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个特点?园林的建设者是如何体现这个共同特点的?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说明苏州园林追求的标准非常高。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精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本段主要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图画来比方,将对称的建筑比作图案画,不对称的建筑比作美术画,这样浅显好懂,也为后文的比较奠定了基础,后文将美术画与园林画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精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池沼有什么特点?

  明确: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的宽敞,以池沼为全园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如池水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构成一幅画的效果。

  5.精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本段采用了从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总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在着眼于画意,再从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互搭配说明树的栽种着眼于画意,接着从修剪成的各种状态说明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

  6.精读课文最后四段,思考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有什么作用?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什么?色彩有什么讲究?

  明确:

  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的作用是:使之层次多,景致深。

  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是:注意画图美。

  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工细而决不庸俗,形成高度的图案美。

  色彩讲究:极少用彩绘,讲究色彩的相互映衬,讲究与草木之色的配合,让人感到安静闲适,各种花开的时节,使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二指导学生理解本课语言

  1.找出能体现本文平实准确风格的语句加以分析:

  ⑴“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

  “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⑵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

  明确:前一句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作者是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内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而后一句用“全”就太绝对了,如果没有一处一处的考察核实,就不宜这样说。

  ⑶“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明确: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

  2.积累下列词语

  鉴赏: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重峦叠嶂,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丘壑,课文中指山水风景的形象。壑,山坳中的沟池。

  雷同:指随声附和,文中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精巧细致。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种种美的姿态。

  盘曲嶙峋:盘曲,曲折环绕,也作蟠曲;嶙峋,突兀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又指珍珠与宝物发出的光辉。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闲适:闲静舒适。

  3.将上述词语连词成段,要求写出创新与个性,不少于150字。

  4.写完后组织学生交流,然后评讲、总结。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读写结合,质疑问难。

  一读写结合

  1.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的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相同点,然后再分别从大处着眼、小处讲究的角度具体加以介绍,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2.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以介绍某处公园或农家乐为内容,写成提纲,然后交流。

  3.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讲评、总结。

  二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提出不懂之处或不赞同作者看法之处,然后讨论解答。

   三、总结本课所学

  一指导学生归结本课应积累的语言。

  二指导学生归结阅读事物类说明文的方法。

  三指导学生总结总分式结构的运用与作用。

  四指导学生思考学了本课在鉴赏园林方面有何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将课内完成的提纲修改后写成一篇不少600字的作文。

  2.预习。

   教学反思

  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语言与掌握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与写作上。

  教学的引起部分重在激趣,通过介绍作者以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介绍苏州园林,引起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介绍写作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本身的兴趣。

  阅读的第一步,重在指导学生解读事物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梳理,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与结构特点。

  第二步,理解要素部分,学生逐段精读,让他们根据内容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顺序与方法。理解语言部分,让学生通过分析语句,了解平实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词语的部分,一是理解,二是运用。

  第三步,读写结合部分,抓住本文最主要的结构特点加以理解,并让学生通过拟提纲的方式予以强化掌握,质疑问难部分,放开让学生自由提问,然后引导学生掌握。

  从教学实践看,开头的引起由于材料比较新颖,学生听得用心,第一步整体理解难度不大,加之采用边读边勾划边评点的方式,降低了难度,效果较为理想,第三步学生参与度高,效果也比较理想,困难的是第二步,本课术语虽少,但语言丰富,作者采用的方法灵活,学生理解概括存在一定困难,结果成了老师引导多,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少。



~

苏州园林说课稿
答:苏州园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二、说...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答:《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这篇课文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美的奥秘。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2、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

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答:《苏州园林》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教案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教学难点:...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答:《苏州园林》在精巧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同之间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下面是我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得计种说明方法。 2、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答:苏州园林(或名:苏州古典园林)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接下来我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及要求;1、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得计种说明方法。2、认识...

八年级语文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教案
答: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学习了本课的字词,并初读了课文,对《苏州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充分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二、赏析课文3-6段,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答:《苏州园林》是叶老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易懂。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一、使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二、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三、了解苏州园林...

人教新课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答:《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这篇课文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美的奥秘。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总的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文章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教案
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答:第一二句看似与中心句无关,作者比较自谦地说明了实地欣赏过苏州园林和其他地方的园林,实则表明了作者的一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标本”的高度评价是有事实依据的,体现说明文用事实说话的严谨。第四句“因此”,补充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重要,同时也说明本文在园林鉴赏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