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培训机构跑路?

作者&投稿:矣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如何避免培训机构跑路?

自8月以来,校外培训机构“卷款跑路”的案例就层出不穷,随着政策监管趋紧,未来两个月,仍存在较大风险。

近日,据微博@西安人西安事儿1爆料,西安本土教培品牌无线星空拒绝向家长退费,并拖欠老师工资。

事实上,面对不同类型的校外培训机构,也有不同的方法和门路。摸清教培机构的套路,掌握合法的方法,才是意外之后维护自身权益的上策。

1

什么是校外培训?

在政策文件中,关于“校外培训”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有着严格的界定。

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中,语数外等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称为学科类,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等称为非学科类,这两者统称为校外培训,并受教育部门监督。

然而在现实中,校外培训往往被简单理解为“孩子在学校以外学习”。因此“早教”、游学、国学班等新兴的服务项目,也会被家长视为校外培训。这显然是概念的滥用。仅拿“早教”来说,在2019年,国务院就将这一错误称呼重新规范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以下简称“照护”)。这并非只是换了个名头,本质上其实有巨大差异。

在市场行为中,家长和机构都把“早教”视为一种教育阶段和教育方法。指通过灌输知识、艺术培训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语言、认知、情感方面的发展,从而满足“赢在起跑线上”的愿望。

在政策文件中,“照护”则应当以保育为主,教育为辅。换句话说,这些机构获得市场准入许可后,主要是为家长提供半日或全日的托管服务。这些机构只要重视自身卫生安全,确保孩子不会生病,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用以辅助的教育工作,其目标主体并非孩子而是家长,由机构向家长提供育儿指导、亲子课堂之类简单的服务。

■图源网络

所以家长和政策对于照护有着不同的理解:一方认为是“教育行为”,一方认为是“卫生保健”。也正是认知上的差异,影响了家长后续的行动。

每当“早教”机构跑路后,家长总是先想起教育部门,要求其保障自身损失。然而在政策规定中,一个提供“照护”服务的机构,仅需要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再向卫生健康部门备案,就能开门营业——审批流程中根本不涉及教育。

其他和“早教”同样处于“灰色地带”的,还有游学、国学班、海外教育等难以界定的概念。经营范围往往是“教育咨询”,属于信息服务公司。

2

什么是预付式消费?

无论是“早教”还是校外培训,预付式消费属于常态。

只是相较于“早教”简单的商业模式,校外培训不仅有着从小学到高中的超长时间跨度,而且涉及语数英为主的学科类和艺术体育为主的非学科类两大领域,因此也常常是“卷钱跑路”的重灾区。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外培训机构一直都有着严格的审批流程和明确的监督管理。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家新的校外培训机构想要开业,首先要拿到当地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才能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并且在日常运营中,教育和监管部门要分工协作:一个负责教学内容、教师质量的审核,一个负责审核登记、收费宣传的管理。

然而,校外培训机构的“预付式消费”还是在监管中钻了空子——教育部门对其资金管理无法插手,市场监管对其教学又无法深入了解。在行业野蛮生长时期,校外培训机构往往会要求家长预先交付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学费,用以推广营销、扩张规模,继而收取更多预付款。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断裂,日常教学不仅难以为继,家长想要退回学费也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尽管早在2018年,国务院《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就规定教培机构不得收取超过3个月以上(或不超过60课时)的费用,试图控制愈发疯狂的预收费行为。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引起家长们注意,机构依旧以“送课”“打折”等其他名义,继续行违规预收费之实。

也正是如此,在政策更为细化的“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监管部门才开始重视日益混乱的预付式制度。

例如10月27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的《西安市校外培训机构学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未来教育部门将同金融部门合作,共同监管校外培训机构的预收款项,监督资金全额缴入学费专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并且在家长提出退费要求后,也能顺利拿到相应的资金。

■图源网络

3

机构跑路之后,如何合法?

每当校外培训机构出了问题,报名的家长往往比谁都着急。闹事并非上策,苦果也不必自食。当意外发生后,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合理合法?

只要签下合同那一刻起,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便处于一种服务合同关系的约束之下。家长花钱为孩子购买补课服务,校外培训机构按要求提供相应服务,直到服务结束,契约关系也自动解除。

一旦合同因“跑路”等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家长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根据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提讼。

这是法律提供的解决路径,也是在合法合理的范围能最高效的解决路径。其中每个部分都有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在这里我们一一展开详尽的解释: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在一开始,家长首先需要保存好相关的重要证据。

合同是关键。不仅能证明双方的契约关系,还指明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许多家长在同校外培训机构签订协议时,本身不是法律专业人士,难以注意到合同中的细枝末节。而这些机构拟定的合同也大多藏有猫腻,例如“退费需缴纳违约金”、“一切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等霸王条款严重侵犯了家长的权益。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尽量选择规范的合同,最好是2021年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规范的合同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内容质量、保证条件及风险分配等都给出了恰当的定义,在疫情风险和机构“跑路潮”中,能更好地保障双方权益。

缴费凭证也是关键。许多家长还没来得及签订合同,机构就跑路了,那应该怎么办?实际上,即使没有正式的书面协议,双方的付款、缴费凭证也是证明双方合同关系的关键。另外,已经消费的课时记录、和机构负责人或老师沟通的凭证(如微信记录、电话录音等),只要能证明校外培训机构未能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解决争端至关重要的证据。

发生意外后,家长应第一时间对重要证据做好整理并备份,尝试同校外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沟通解决方案。因为和解相对来说成本最小,也相对省时省力,然而在沟通无果或已经跑路的情况下,家长只能寻找相关部门的介入。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校外培训服务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商品,同样在消费者协会的管辖范围之内。家长可以拨打12315,向所属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消费者协会在受理投诉,调查事件后,会帮助家长进行调解。然而作为社会组织,消费者协会没有行政处罚的权力,因此在面对复杂案件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这里我们还要明确的是,合同中,客体始终是跑路的校外培训机构。无论是消费者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还是市场监管和教育部门这样的行政机关,都不是家长的对象。在接到投诉后,这些部门在确认事实后,社会组织可以调节双方矛盾,行政机关可以做出处罚,以督促校外培训机构“退钱”,但其本身都无法向家长“退钱”。

另外,虽然《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了,“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但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如果家长没有直接同出租场地的房东\商场签署合同,那么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房东\商场也没有“退钱”的义务。因此,在中,最重要的是找准对象,避免四处发力,反而力不从心。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无论是“早教”机构还是校外培训机构跑路,家长都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作为《消费者权益保》的执行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有义务认真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保护其正常消费权益,并发布消费警示提示和预付消费风险提示。

根据《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如果有伪造合同、发布虚假信息诱人订立合同、没有履行能力诱骗对方订立合同、编造虚假理由中止合同等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视其情节,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但不超过三万元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等行政处罚。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投诉、调查清楚后,会首先尝试联系校外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共同调解。如果调解未果,会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单以警示,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

无论是否取得教学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跑路,家长都可以向教育部门投诉。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如有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行为,教育部门核实后可以要求其整改,情节严重的还会责令停止继续招生,甚至吊销办学许可证。如果本身就是无证经营,教育部门还能因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广告、伪造办学许可证等违法行为,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然而,其他诸如“早教”、托管等服务,不属于教育部门管辖,因此较为困难。

面对有“发卡”的校外培训机构,家长还可以向商务部门投诉。因为根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的规定,培训机构向学员发放课程实体卡需要向当地商务部门报备并通过审批。如果没有备案,或在到期前无法提供服务,商务部门也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如果在行政机关的介入后,家长依然面临“退费难”问题,那只能通过仲裁或诉讼的途径解决争议。如果家长同跑路的校外培训机构约定了仲裁条款,那么就可以申请仲裁;如果约定了诉讼,那么就找立案。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当初是和谁签了合同,又是给谁支付了费用,这关系到仲裁或的对象是谁。如果对方都是以公司的身份,那么仲裁或对象就是公司;如果培训机构签了合同,钱却让培训机构的老板个人收取,那可能就存在公司与股东财产混同的情况,仲裁和的对象最好把个人也带进去,这样对于案件执行、协调解决都更为有利。

(五)向人民提讼

在仲裁或诉讼之后,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机构能不能把家长的学费退还出来。

培训机构跑路后,公司或学校的账户往往没有资金。在取得胜诉裁判文书后,家长可以追查校外培训机构公司股东的出资情况。如果公司的股东出资不实或抽逃出资,那么在执行时,可以请求将股东追为被执行对象。

但如果培训机构已经申请破产,家长则只能根据《企业破产法》等规定进行债权申报,再参与债权的分配。然而一般来说,都是享有优先权的债权人先分,剩下才是普通债权人。学费的清退顺序普遍排在较后面,因此家长实际要求的退费往往难以实现。

如果涉及到“培训贷”,情况还会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消费者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服务合同,消费者又同借款机构签订借款合同,所以无论培训机构的合同是否履行,消费者作为债权人,都需要根据合同对借款机构承担偿还义务。如果借款机构是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家长则需要在还完贷款后,才能培训机构,要求赔偿损失;如果借款机构没有资质,那么家长可以要求直接解除相关的借款合同。

去没有办学许可证的机构,一被忽悠就多交钱,把学费打到对方个人账户,还签订不规范合同,等机构跑路又非理性,种种,都是不可取的。

当然,如果家长有初步证据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例如资金紧张已无力履行合同时,还在骗取更多家长签合同收款。那么家长还可以向公安部门报警,调查后如果涉及合同,则会按照刑事案件立案。在公安机关的压力下,对于退费等问题的解决也会更有效率。

■感谢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李耀华律师对本文进行的法律指导。

作者|佳星|贞观作者

二、培训机构不退费用找哪个部门投诉?

培训是属于服务合同,不是劳动合同,所以不是劳动部门管。

1、培训机构不退相关费用的,一般是民事,协商不成要到被告所在地提起民事诉讼解决。

2、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处理,对消费者的投诉,由被诉方所在地的区县市场监管局消费者协会处理。

3、如果涉及人数众多,可以向市场监管局和教育局投诉,通过政府部门出面协调。

4、如果是培训机构老板跑路,除了上述处理方式,还要110报案,通过警方立案侦查处理,可能涉及合同等违法犯罪。

【法律依据】

《消费者权益保》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提讼。

三、培训机构跑路众多,如何避免骗局

展开全部
网页链接
点击:主流媒体南昌新闻网
看:教育培训机构圈钱跑路,案件多发,涉嫌需警惕。

四、培训机构跑路了可以刑事立案么

一般而言,培训机构是真的办学了,只是因为疫,结果跑路,这种情况罪的。只有在一种情况下,那就是,培训机构在办学过程中,不认真办学了,或者说想放弃办学了继续扩大规模、继续招生、继续让学生家长缴纳相关高额学费,收取费用之犯罪的。如何证明这一点,需要家长来搜集证据。如果没有跑路就属于正常经营问题,警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拘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方法非法集资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或者,并处罚金或者没收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第二百六十六条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严重情节的,处十者,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校外培训有风险,选择校外培训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答: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得更好,所以会选择一些校外的培训机构,但是校外培训是有风险的,选择校外培训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我认为首先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的消防措施,消防措施不全的一定不要选择,其次看一下老师的相关资质,老师水平不行,也不能够报,除此之外,我认为对于那些不正规的机构...

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超三个月费用可举报,这一规定可以维护大众的权益...
答: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三个月的费用。这个规定是来自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的提醒,在这个提醒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大家以后再报培训班的时候,最好不要缴纳超过三个月的费用,这样就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避免退费难以及培训机构跑路的现象。如果家长们被培训机构要求缴纳三个月以上的费用,这个时候则可以及时...

社会心理学自考大纲哪有?
答:社会心理学自考大纲可以直接去当地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的相关公告里面下载,这是最权威的靠谱的网站。如何选择好机构 1、避开太小的机构,优先选择口碑好、成立时间较长的培训机构。最怕的是同学花钱了,但机构跑路了。选择靠谱的机构就不用有这种担忧。2、机构的师资力量。其实学习有时候是比较枯燥的,但是...

培训机构跑路如何阻止她注销营业执照
答:培训机构跑路阻止她注销营业执照方法:1、及时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包括培训合同、收费发票、转账凭证、课程记录、与培训机构的沟通记录等,以便在诉讼或者投诉时作为依据。2、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3、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培训机构跑路是指培训机构在收取了学员的学费后,突然...

一些培训机构“卷钱跑路”怎么办?
答:有些时候,尤其是职业培训,都会选择报几个培训机构这样 系统的去学习,可能通过率会高很多,而在我国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有培训班 但是有很多的新闻都有所报道,一些培训班收完钱之后上了几天就卷款逃跑了。而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谈一谈,如果遇到此类的状况,我们应该如何维权?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机构...

广州龙文教育等机构被调查,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由于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每逢节假日都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去,为了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也导致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经常会出现违规办学等情况,甚至有很多家长交钱之后,培训机构突然跑路,毕竟有很多家庭其实并不富裕,为了避免家长上当受骗,...

教育培训机构频频跑路,背后有何复杂关系
答:目前,各类培训机构众多,又到寒假季,小睿提醒各位家长,谨防遭遇圈钱陷阱!根据警方公布的资料来看,这些案件的典型形式有:一、先超低价促销大量收取预付费,然后毫无征兆地跑路。此类案件中,培训机构预先大肆促销,吸引家长用较低的折扣购买几年的全套培训课程,但家长付完钱没多久,就发现该机构早已人...

北京50多家培训机构恢复线下课,这次复课有什么变化?
答:这次最大的变革就是北京多地区要求对培训机构的预缴学费,进行单独监管,避免机构将资金挪用。主要是受到去年培训机构爆雷事件的影响,现在政府对培训机构预收的学费进行严格管理,避免机构爆雷跑路,对家长和学生造成经济损失。去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下的培训机构出现大面积的破产倒闭,本来破产只是企业的正常...

教育局规定艺术类培训机构收取半年费用?
答: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来,大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依法开展培训活动。但是最近也发现,仍有一些培训机构无资质、无证件开展培训活动,还有一些培训机构通过充值优惠、买多送多等手段,诱使家长一次性支付高额培训费用。为了避免培训机构“收钱跑路”和“退费难...

教育部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校外培训机构有什么风险?
答:防止校外培训机构对青少年孩子们造成危害。三、虚假宣传 最后,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的虚假宣传。在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宣传时,他们往往会进行夸大自己的教育实力,从而吸引众多家长来报校外培训机构。这样不仅对家长来说,其金钱受到了损失;而对于孩子来说,有可能会遭到错误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