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欲者弗居,怎么理解

作者&投稿:丘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自《道德经》故有欲者弗居意思是:因此,有欲望的人不在道。

这一章,老子要求禁欲,要求无为。
自吹,自视,自伐,自矜,这都是争,都是有为,结果都走向反面。这就是不能依道而行的结果。之所以不能依道而行,是因为他们有欲望。所以,老子说:“有欲望者不在道”。这和老子所说“罪莫大于可欲”是一样道理。
不得,是修行手段。
后来的哪一家的正道修行,都离不开“禁欲”。如“持戒”,就是修炼禁欲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而“施舍”,说穿了,也是在去掉欲望。让人行善积德,等等,都是在去人的贪欲。
当修行有成,达到一定层次后,贪欲自然消失,如同冰融雪化。到这样地步,才晓得,通过修行,真的能够达到“无欲望”境界,也才知道“无欲无知”,是实有其事的。
老子主张无为,禁欲,不争,目的则是回归大道。至于有的人宁可不回归大道,也要纵欲,老子只能闭口了。



有欲望的人需不断改变,当然不能‘自居’。

老子所说不是不能有欲,只是反对余食赘行,反对无意义的欲望。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

有所追求上进的人,决不会这样做。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出自《道德经》02章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汉语言文学论文哪里找,专业机构,满意付款~

老子道德经导读:苦恩
答:此两句都是双关语,字面义为踮脚跟者无法站立,跨大脚步者无法行走。引伸字义为企盼强求者反而无法有所树立,一事无成;强进者反而无法 企者不立:一语相关,字面义为踮脚跟者无以站立。企又有企盼、盼望、企求之义,意指有心为之,殷切求之。而立有树立、地位之义。企者不立,谓求之者则事不可...

道经第二十二章余食赘行
答:自视者因其视而不章于道;自见者因其见而不明于道;自伐者因其伐而无功于道;自矜者因其矜而不长于道,此皆言不虚知之自欲则自道有失于道也,故致虚自欲而不自以为是方和道也。其在道曰:余食之赘行,万物或有恶之而不能处无间之一,不和而失道,故有欲而不虚者弗居于无间之一而失...

帛书《老子》甲本译文一和二是怎么来的
答:果而毋䮦(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一五三】果而毋得已居,是胃(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胃(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夫兵者,不祥之器[也。]【一五四】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一五五】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

帛书《道德经》的解读
答: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曲则金,枉则定,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哉!诚金归之。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况于人乎?故...

老子道家思想阐述三十
答:其二十九 原文: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

道经第二章弗居弗去
答:万物作而弗以为始,为而弗以为志,成功而弗居之。可言修道之道,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也。 吾谓修道之道,弗居弗去。以下为吾解此章之历史版本,欲观其变者可观之: 2021年3月25日 【自解】承上章,道眇玄同,众眇之门。 恒无欲以观好色,知美;恒有欲以观好色,为美而恶生。恒无欲以观德行,知善;恒有欲以...

《老子探秘》解读老子的理想社会境界是什么?
答:例如通行本《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在汉帛书《老子》中本应排在现通行本第二十二章的位置,内容为:“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这样它与其后也就是现《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内容:“曲则金,枉则定,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初识《老子》第77章
答: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也。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字】张:《说文》施弓弦也。本义,把弦安在弓上。有余:...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仗恃自己的人,无法领导,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

70.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答:“故有道者弗居”,“居”,是把自己放到这个位置上,这个状态里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有道的人就不会以这种方式来处事。老子特别反对没做到一件事,却非要抬高自己的行为。这是直指人性,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特别重视自己。但是我们也有为集体的部分,另外,我们还有礼,礼是一种社会的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