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一着,千佛不传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系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向上一着,千佛不传是佛法用语,意思是:明心见性,悟到究竟的实相,是所有的佛都没有办法传授的。

  1. 因为明心见性是证悟真相,真相无相,无相亦无,同时性相不二,无法用语言表达,故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2. 千佛不传,不是不肯传、不是不可以传,而是没有办法传,佛不能替众生消业障,佛也不能代众生开悟。这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的了脱生死轮回的大事。

           因为明心见性是“发真归元”,而此“真元”是十方一切六道众生本来就具有的,是被妄想、分别、执着等无明覆盖着的自家宝藏。自己迷茫不知道时,宝藏没有丢失,而且举手投足转目呼吸时时处处都在应用;自己开悟知道时,宝藏也不是从外面找回来的,只是覆盖宝藏的妄想、分别、执着等无明尽除即显现出来。

           《楞严经》中:“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故释迦摩尼最后慈悲痛切的告知众生:“狂性若歇,歇即菩提。”

  3. 虽然明心见性不是修得,而是悟得。但是无量劫来的无始无明所造作形成的无数恒河沙数一样多的业力习惯如何能够歇息?还是要修!老老实实的修!否则,说食不饱。

           即使是六祖大师和他所接的上上根人,也是藉由过去生累积的福德和智慧才比较容易开发出本有的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圆满菩提。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只是因地佛,就如同水天菩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的也是因地佛。因此说“悟后起修”。悟后才不会盲修瞎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理属顿悟,事需渐修“如佛教导:“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心中心法祖师元音老人说:“就是你现在修法,打开来见到本性了,种子还在里面呢,消不光,所以生死不了。就明心见性之后,不是马上就了生死,还要到事上来锻炼啊。事上去锻炼啊,各种工作去做啊,家庭的烦恼要承当啊,锻炼啊。家庭的烦恼就是锻炼你,事境上锻炼,要锻炼你,都是锻炼你。锻炼得你,棱角都磨光了,圆了,一点不动心了,哎。一切顺境界,他没有喜欢之心,一切逆境界,他没有烦恼之心,你尽管生病,他不做病想。尽管生病,没有,那是躯壳,假的嘛,是吧。这躯壳有病,性没有病啊,性是不生不灭的啊。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啊。这个身体壳子是有生灭啊,是吧。”

  4. 修行是有要求的。五戒十善是维持人乘和天乘的基本戒。佛乘有更高的要求。如五戒十善只要求不邪淫;首楞严大定则要求不淫欲,而且是断心淫。心戒比行戒高,有行戒不一定有心戒,真有心戒则必定能表现为行戒。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5. 修行是有方法和次第的。“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常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6. 二十五圣悟道法门,可以各择当机修行。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可见,当前这个世界的众生,最为当机的修行法门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禅、净、律、密各宗各派,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都不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只要弘扬佛陀正法、符合三法印,能帮助众生了生脱死,成佛度众生的人与事,都值得赞叹。

  7. 修行究竟处,唯有一佛乘。“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花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8. 修行到如释迦牟尼佛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果地佛。对于我们薄地凡夫来说,是生生世世的事。我们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上上升进,不入歧路不逆转,就是殊胜。即使是佛菩萨倒驾慈航或阿罗汉不取寂灭救度众生,也不会泄露佛的密因。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佛于楞严会上交待阿难:“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修行人尽可相信佛菩萨与我们同在。

“但尽凡情,莫作圣解。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修行路上有考验:“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淴,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神鬼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浪,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虽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9.持戒持咒依智慧是修行人破心魔和外魔的法宝。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花,所说心咒。”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千圣不传之事,我等凡夫更是无言。但读《楞严经》甚是欢喜,故借花献佛,谈谈体会,和诸仁共勉,敬请斧正,同报佛恩。



水浒传晁盖的星,千佛星是什么意思~

千佛星,只是一个称号。事实上108将的天罡地煞,是一个偶然的产物。在为晁盖做法事的期间。一个道士附会的将108将和天罡地煞联系起来。于是吴用、宋江便以梁山等级座次排定了天罡地煞的位置。而晁盖与其说是千佛星,不如叫特殊贡献奖。从108将分封的角度来看,天罡的阶层属于高级阶层,一般为统帅、参谋、马上将军、高级文职人员这些高层将领。地煞一般为中低级文职人员、步兵将领、冲锋队、特种部队队长等中低级将领。从后期分封官爵时的表现来看也是一样。天罡多为先锋、副先锋,其中没羽箭张清还是爵位。而地煞一般没有官爵。

千佛星托塔天王晁盖(?~1119),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是梁山泊的总寨主,山东省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财主。他武功超群,神武过人,平生仗义疏财,为人义薄云天,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打熬筋骨,是一位真正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如沧海横流般尽显英雄本色。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村人凿了一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鬼就被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大怒,就去西溪村独自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村放下,因此人称托塔天王。

第七层要先走过罗汉图到最右边,然后再从下面走到中央南边去点亮烛台,接着回右边,楼梯后面有小宝箱(紫菁玉蓉膏、透骨钉),之后就进军‘第八层’啰。
以下的○代表错误格子,●代表正确的通过路线,※为僧人,◎为烛台。
→●●○○○●●●○○●●↓
○●○○●●○●●●●○↓
○●○○●○○○○○○○↓
○●●●●○○○○○○○↓ 楼
○○○○○○●●●○○○↓ 梯
○○○○○○●○●●●●← ┌点亮后 →↑
○○○○○○○●○○○○○○
○○○○●○○○
○○○※○○○

什么被誉为“三个一千年”是指: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
答:在库车千佛洞和敦煌铁匠沟的第三纪古射丗地层中部发现了胡杨闷化石,算起来至少也有65oo万年阳历史了。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丶御风沙丶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所于沙漠之中,固而波人们赞誉为“沙淡英雄树”。人们夸赞胡构巨大的生命力是"三个一千年”,即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

一树黄杏个个青,墙里栽花墙外红,七个和尚占八座,不言不语念真经.打四个...
答:山底仰望,山腰佛光四溢,果见师傅双手合十,南面盘坐莲花石上,诵念经书,朗朗之声似不绝于耳。二人大喜过望,一路连爬带叩,气喘嘘嘘地爬到师傅脚下,“师傅、师傅!”地喊道。只见师傅微闭双目,面露笑意而不答。介端性急向前伸手去拉,一缕清烟平地而起,不见了师傅。两人便纳头朝西大拜...

佛门中所说的一劫是什么概念?
答: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应经历无数劫,一说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一白昼,或一千时(梵yuga ),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世界;另一说则以为一劫有四时:(一)圆满时(梵kr!tayuga ),相当于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 (...

生长在我国西北被誉为“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
答:能长到30多米高。当树龄开始老化时,它会逐渐自行断脱树顶的枝杈和树干,最后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叶茂,直到老死枯干,仍旧站立不倒。并且在额济纳旗,人们赞扬胡杨是“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杨,一亿年的历史”。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

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乾坤的意思
答:《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

送你一个迷人的千佛岭!
答:千佛岭,听起来很普通,没什么新鲜感。顾名思义,应该和千佛塔,万佛洞一样,就是佛像多点罢了。 它坐落于山西浑源境内的恒山附近。 佛教类的景区,我去过还少,里面都是盖上几间庙宇,树上几个佛像,殿前摆上个香炉,烧个香瞌个头就算完事!可看的东西实在很少! 就拿恒山,五台这样的名胜也不例外。全是拜佛的游客,...

【第一佛略教偈】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答: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此贤劫前九 十一劫出兴于世。一百年中常说此偈,后方广 说。 」 (含注戒本卷下‧二○‧九) ,戒本疏‧七佛略戒:「初 法体偈 中分二,上半明忍行之益,下半示不忍之损。(一,释上半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什么意思
答:都是一个世界。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会再斤斤计较。佛教用语。原文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一步更比一步高清朝典故
答:乾隆听他说得入情入理,只好说:“那好吧,就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一路上,乾隆说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圆智闻言,暗自思忖:“这可不好比。要比得不好,全寺恐怕都会遭受灭顶之灾。”但他忽然灵机一动,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如比佛爷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是什么意思?
答:in an hour。在你掌里盛住无限,一时间里便是永远。上面的四行诗是长诗《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开头四行。作者名唤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他还是一位水彩画家、版画家。有意思的是,此诗虽然前四句家喻户晓,整首长诗却不在布莱克的代表作之列,评论家们也很少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