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文学形式 什么是文学形式?都有哪些文学形式?

作者&投稿:臾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作品的形式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内容需要靠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加以组织,加以表现,加以物化。总的说来,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结构、体裁和语言。关于体裁和语言,我们另作专节、专章讨论,这里先讨论结构。
文学作品的结构即作品内容的组织构造。无论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面,还是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与景,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和组织,获得一种优化的结构,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为一幅完美的画面。然而结构的安排和组织却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考虑埋伏照应、穿插连络、删繁就简、虚实相间等众多因素,需要确定在所有材料中,哪些当取,哪些当舍,哪些当添,哪些当减,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明写,哪些暗写,哪些为主,哪些为辅,哪些在先,哪些在后,如此等等。我国古代戏剧理论在这方面有许多精彩的论述,王骥德将安排戏曲的结构比作“工师之作室”,他说: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厢而及轩寮,以至廪、庾、庖、湢、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斤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数段,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王骥德:《曲律·论章法》。)
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凑插,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着一丝纰颣。(王骥德:《曲律·论套数》。)
李渔更进了一步,不仅将戏曲结构的安排组织比作“工师之建宅”,而且比作“造物之赋形”,他说: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
李渔的“造物赋形”说比王骥德的“工师作室”说更胜一筹之处在于,他不是将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仅仅理解为像造房建宅那样的机械性组装和拼凑,而是强调它像生命体一样血脉连通、精气流布的有机性,它的形成应该像人体从最初的一点精血一样有机地生长起来、扩展开来,最终长成健全的体魄。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既然文学作品的结构如此复杂、如此精微,那么,其安排组织的依据是什么呢?总的说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作品的结构必须适应主题的需要。这是与形式适应内容需要的原则一致的,而主题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方面,犹如灵魂,文学作品的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而得到凝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核心或灵魂,整个结构势必分崩离析、不堪收拾。因此历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而结构自身的。如果戈理的《死魂灵》,就是根据作品的主题而提炼出乞乞科夫造访五地主的“旋转舞台”式的结构,让玛尼罗夫、科罗潘契卡、罗士特莱夫、梭巴凯维支、泼留希金等五个地主像走马灯一样在读者面前陆续出丑露乖,揭示了俄罗斯旧式地主的鄙俗腐朽和农奴制度面临瓦解这一无可挽回的历史趋势。
其次,文学作品的结构必须适应题材的需要。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通过题材显示出来的,如何安排题材,直接关系到主题的显示,安排得恰到好处,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反之,则可能削弱主题,因此作品的结构也要视题材而定。在抒情性的作品中,结构必须有利于表现那种最能传达作者激情的、最具特征的生活场景,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回环式的结构在时间与空间、虚境与实境、现在与将来、苦趣与乐趣等多角度的对照之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在叙事性作品中,结构则主要是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展开,作家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构思情节、组织环境。例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就是通过双线结构来组织情节,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相濡以沫的贫寒境况中,那种既体贴入微又万般无奈的情感,那种虽十分尴尬但极其动人的爱情。
再次,文学作品的结构也必须适应文学体裁的特点。文学体裁虽然也属于文学形式的范畴,但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不同的体裁对于作品的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考虑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如何根据自己使用的体裁来进行适当的结构安排。例如戏剧,存在着演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小时)、舞台设置(“三面墙”的舞台形式)和直接面对观众、供观众直接欣赏等特点的限制,正如狄德罗所说,“小说家有的是时间和空间,而戏剧诗人却缺乏这两样东西”(狄德罗:《论戏剧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第1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因此戏剧在角色的配备、事件的构成、情节线索的铺设、场面的安排等方面要求高度的精练和集中,它主要是根据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采用幕与场的形式来安排全剧的结构。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指出:“说戏剧的实质是‘激变'( crisis ),也许是我们所能得到的一个最有用处的定义。一个剧本,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总是命运或环境的一次急遽发展的激变,而一个戏剧场面,又是明显地推进着整个根本事件向前发展的那个总的激变内部的一次激变。”(威廉·阿契尔:《剧作法》第32-3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版。)这样,戏剧的结构就与内容比较单纯、主要抒发作者情感的抒情诗,以及内容比较复杂、有较大容量、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的小说等大相径庭了。
在了解了文学作品中结构的一般情况和它形成的依据以后,还有必要对其内在构成作一解剖麻雀式的具体分析,在这方面叙事性作品的结构比较典型,姑且用它为例来作一说明:
叙事性作品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一些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有些作品不一定有序幕和尾声。这里以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为例(用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加以说明。
1、序幕。也称为“引子”、“楔子”,原来是戏剧术语,是指多幕剧在第一幕以前的一场短戏,它的作用是介绍剧情的缘起、剧中主要人物的由来、预示全剧的主题等,后来泛指叙事性作品的情节正式展开以前的交代和提示。在《浮士德》中,“序幕”部分由《献诗》、《舞台上的序剧》、《天上序幕》组成。
2、开端。这是作品的开始,是全部故事情节的起点。在《浮士德》中,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处于苦闷和厌倦之中,魔鬼梅非斯特非勒斯乘隙而入,诱惑浮士德与之打赌。
3、发展。这是指情节在第一个冲突发生以后所展开的走向高潮的运动过程。在《浮士德》中浮士德喝了魔汤以后恢复了青春,随后经历了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包括与甘泪卿的爱情,在皇宫里从政的经历,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婚姻,以及围海造田的创造活动等情节。
4、高潮。这是作品中所有的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也是所有矛盾、冲突的最后解决。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经历了所有的悲剧以后,在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认识到“是的!我完全献身于这种意趣,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5、结局。结局紧接着高潮,是所有矛盾冲突解决以后所达到的最后结果。浮士德在认识到创造性活动的美以后,呼唤了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倒地而亡。
6、尾声。尾声是作品基本情节的补充,是在基本情节结束以后,对于人物命运和作者的未尽之言的补充性交代,它常常与序幕的预示相呼应。在《浮士德》中尾声就是第二部第五幕的最后一场《山谷,森林,岩石,邃境》,天使在天上翱翔合唱,“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一切又复归于永恒。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例示的只是在一般情况下叙事性作品的构成状况,并不是所有的叙事性作品的结构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安排的,而是往往根据不同的主题、题材和体裁的要求而有所变通的,拿几篇比较有影响的当代小说为例,有的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如莫言的《红高粱》,将“我爷爷”、“我奶奶”打日本鬼子的结局放在他们传奇式的婚姻这一开端之前;有的作品采用插叙的方法,类似于电影中的“闪回”,如陆文夫的《井》,将徐丽莎的身世插入她与朱世一的恋爱过程之中加以叙述。至于情节线索也不都是采用同一模式,有的作品是一线到底,如池莉的《烦恼人生》,以写实的手法平铺直叙地叙述了普通工人印家厚平平常常的一天;有的作品是时分时合的双线结构,如黄蓓佳的《玫瑰房间》,以魏大利与新月、李晓明与叶薇两对夫妻的生活作为两条平行而偶有交叉的线索;也有的作品是多线结构,如方方的《风景》,以“我”的一家七个兄弟姐妹的不同命运作为多条线索结构全篇小说。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内容需要靠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加以组织,加以表现,加以物化。总的说来,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结构、体裁和语言。
文学形式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
(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

文学艺术形式按类别分,有大的两类:
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
(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
艺术形式: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
(主要四类: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按表达方式有:
1.语言艺术:戏剧,诗歌,小说,散文
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
3.造型艺术:绘画,雕塑
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

文学作品的形式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内容需要靠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加以组织,加以表现,加以物化。总的说来,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结构、体裁和语言。关于体裁和语言,我们另作专节、专章讨论,这里先讨论结构。
文学作品的结构即作品内容的组织构造。无论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面,还是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与景,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和组织,获得一种优化的结构,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为一幅完美的画面。然而结构的安排和组织却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考虑埋伏照应、穿插连络、删繁就简、虚实相间等众多因素,需要确定在所有材料中,哪些当取,哪些当舍,哪些当添,哪些当减,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明写,哪些暗写,哪些为主,哪些为辅,哪些在先,哪些在后,如此等等。我国古代戏剧理论在这方面有许多精彩的论述,王骥德将安排戏曲的结构比作“工师之作室”,他说: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厢而及轩寮,以至廪、庾、庖、湢、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斤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数段,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王骥德:《曲律·论章法》。)
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凑插,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着一丝纰颣。(王骥德:《曲律·论套数》。)
李渔更进了一步,不仅将戏曲结构的安排组织比作“工师之建宅”,而且比作“造物之赋形”,他说: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
李渔的“造物赋形”说比王骥德的“工师作室”说更胜一筹之处在于,他不是将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仅仅理解为像造房建宅那样的机械性组装和拼凑,而是强调它像生命体一样血脉连通、精气流布的有机性,它的形成应该像人体从最初的一点精血一样有机地生长起来、扩展开来,最终长成健全的体魄。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既然文学作品的结构如此复杂、如此精微,那么,其安排组织的依据是什么呢?总的说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作品的结构必须适应主题的需要。这是与形式适应内容需要的原则一致的,而主题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方面,犹如灵魂,文学作品的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而得到凝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核心或灵魂,整个结构势必分崩离析、不堪收拾。因此历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而结构自身的。如果戈理的《死魂灵》,就是根据作品的主题而提炼出乞乞科夫造访五地主的“旋转舞台”式的结构,让玛尼罗夫、科罗潘契卡、罗士特莱夫、梭巴凯维支、泼留希金等五个地主像走马灯一样在读者面前陆续出丑露乖,揭示了俄罗斯旧式地主的鄙俗腐朽和农奴制度面临瓦解这一无可挽回的历史趋势。
其次,文学作品的结构必须适应题材的需要。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通过题材显示出来的,如何安排题材,直接关系到主题的显示,安排得恰到好处,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反之,则可能削弱主题,因此作品的结构也要视题材而定。在抒情性的作品中,结构必须有利于表现那种最能传达作者激情的、最具特征的生活场景,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回环式的结构在时间与空间、虚境与实境、现在与将来、苦趣与乐趣等多角度的对照之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在叙事性作品中,结构则主要是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展开,作家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构思情节、组织环境。例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就是通过双线结构来组织情节,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相濡以沫的贫寒境况中,那种既体贴入微又万般无奈的情感,那种虽十分尴尬但极其动人的爱情。
再次,文学作品的结构也必须适应文学体裁的特点。文学体裁虽然也属于文学形式的范畴,但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不同的体裁对于作品的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考虑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如何根据自己使用的体裁来进行适当的结构安排。例如戏剧,存在着演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小时)、舞台设置(“三面墙”的舞台形式)和直接面对观众、供观众直接欣赏等特点的限制,正如狄德罗所说,“小说家有的是时间和空间,而戏剧诗人却缺乏这两样东西”(狄德罗:《论戏剧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第1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因此戏剧在角色的配备、事件的构成、情节线索的铺设、场面的安排等方面要求高度的精练和集中,它主要是根据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采用幕与场的形式来安排全剧的结构。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指出:“说戏剧的实质是‘激变'( crisis ),也许是我们所能得到的一个最有用处的定义。一个剧本,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总是命运或环境的一次急遽发展的激变,而一个戏剧场面,又是明显地推进着整个根本事件向前发展的那个总的激变内部的一次激变。”(威廉·阿契尔:《剧作法》第32-3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版。)这样,戏剧的结构就与内容比较单纯、主要抒发作者情感的抒情诗,以及内容比较复杂、有较大容量、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的小说等大相径庭了。
在了解了文学作品中结构的一般情况和它形成的依据以后,还有必要对其内在构成作一解剖麻雀式的具体分析,在这方面叙事性作品的结构比较典型,姑且用它为例来作一说明:
叙事性作品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一些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有些作品不一定有序幕和尾声。这里以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为例(用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加以说明。
1、序幕。也称为“引子”、“楔子”,原来是戏剧术语,是指多幕剧在第一幕以前的一场短戏,它的作用是介绍剧情的缘起、剧中主要人物的由来、预示全剧的主题等,后来泛指叙事性作品的情节正式展开以前的交代和提示。在《浮士德》中,“序幕”部分由《献诗》、《舞台上的序剧》、《天上序幕》组成。
2、开端。这是作品的开始,是全部故事情节的起点。在《浮士德》中,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处于苦闷和厌倦之中,魔鬼梅非斯特非勒斯乘隙而入,诱惑浮士德与之打赌。
3、发展。这是指情节在第一个冲突发生以后所展开的走向高潮的运动过程。在《浮士德》中浮士德喝了魔汤以后恢复了青春,随后经历了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包括与甘泪卿的爱情,在皇宫里从政的经历,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婚姻,以及围海造田的创造活动等情节。
4、高潮。这是作品中所有的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也是所有矛盾、冲突的最后解决。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经历了所有的悲剧以后,在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认识到“是的!我完全献身于这种意趣,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5、结局。结局紧接着高潮,是所有矛盾冲突解决以后所达到的最后结果。浮士德在认识到创造性活动的美以后,呼唤了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倒地而亡。
6、尾声。尾声是作品基本情节的补充,是在基本情节结束以后,对于人物命运和作者的未尽之言的补充性交代,它常常与序幕的预示相呼应。在《浮士德》中尾声就是第二部第五幕的最后一场《山谷,森林,岩石,邃境》,天使在天上翱翔合唱,“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一切又复归于永恒。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例示的只是在一般情况下叙事性作品的构成状况,并不是所有的叙事性作品的结构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安排的,而是往往根据不同的主题、题材和体裁的要求而有所变通的,拿几篇比较有影响的当代小说为例,有的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如莫言的《红高粱》,将“我爷爷”、“我奶奶”打日本鬼子的结局放在他们传奇式的婚姻这一开端之前;有的作品采用插叙的方法,类似于电影中的“闪回”,如陆文夫的《井》,将徐丽莎的身世插入她与朱世一的恋爱过程之中加以叙述。至于情节线索也不都是采用同一模式,有的作品是一线到底,如池莉的《烦恼人生》,以写实的手法平铺直叙地叙述了普通工人印家厚平平常常的一天;有的作品是时分时合的双线结构,如黄蓓佳的《玫瑰房间》,以魏大利与新月、李晓明与叶薇两对夫妻的生活作为两条平行而偶有交叉的线索;也有的作品是多线结构,如方方的《风景》,以“我”的一家七个兄弟姐妹的不同命运作为多条线索结构全篇小说。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内容需要靠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加以组织,加以表现,加以物化。总的说来,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结构、体裁和语言。
文学形式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
(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

文学艺术形式按类别分,有大的两类:
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
(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
艺术形式: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
(主要四类: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按表达方式有:
1.语言艺术:戏剧,诗歌,小说,散文
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
3.造型艺术:绘画,雕塑
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

一种文学载体,你是通过何种文字方式或是哪种构架来完成你情感的表达,比如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上这些是文学体裁,是文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出现得最早,小说、戏剧是以后才逐步成熟起来的(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大体也是如此)

什么叫文学思维~

一种文学载体,你是通过何种文字方式或是哪种构架来完成你情感的表达,比如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上这些是文学体裁,是文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出现得最早,小说、戏剧是以后才逐步成熟起来的(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大体也是如此)

文学艺术形式有什么
答: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韵律、节奏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考。诗歌可以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各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慨和思考。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文学艺术形式分类
答:文学艺术形式按类别分,有大的两类:文学形式和艺术形式。按表达方式有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文学形式文学形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主要四类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艺术...

文学艺术形式有哪些?
答:2、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3、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4、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5、民间传说。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

什么是文学艺术形式
答:文学艺术形式之文学 文学是一种难以产业化的艺术形式,它依赖于出版和艺术产业的支持。文学是所有艺术的基础,甚至是艺术的母体。文学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渗透到其他艺术领域,为艺术产业提供重要的文本资源。例如,广西的小说家群体,包括梅帅元、凡一平、黄佩华等人,他们的作品不仅荣获鲁迅文学奖,还被...

文学的形式
答: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什么意思?文学作品有哪些分类呢?
答: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1、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为社会的上层学问,为社会经济服务。 2、 相关书籍文...

文学形式有哪些
答:文学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新诗、散文诗,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小说按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纪实小说)

文学的四种形式?
答: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戏剧、 散文。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散文或者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

文学形式有那几种
答:1:小说(分长,中,短篇)2;诗歌(分格律诗,词,赋,曲,现代诗)3;杂文(评论,游记,心得……)4;散文(抒情,叙事,写景……)5;剧本(电影,电视,戏剧,曲艺……)总的就分这五种。

中国文学有哪些主要形式?
答: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4、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