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先秦诸子里面说了,士是什么来着?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的先秦诸子百家有没有讲完

作者&投稿:鲍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子百家之所以在先秦时期酿成果实,除了植根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还与社会上出现一个所谓的“士”阶层密切相关。在春秋战国社会,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士”阶层的大量涌现与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学在官府”与学术下到民间

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文史通义》卷三《史释》)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三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周礼》明确规定,那时的学校只允许“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周礼》卷十四《地官》)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论语》卷十八《微子》)记载了王官流落民间的一些情况:“太师挚适齐,五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鼓襄入于海。这里所说的“太师“、“乐师”、“鼓师”、“少师”等都是“王官”,是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在动乱中,他们分别逃到齐、楚、蔡、秦等国;有的入居于黄河或汉水之滨,有的则处于海边。这样他们就把本来属于官府的文化传播到民间。正如孔子向郯子学官之后对旁人说:“‘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卷四十八《昭公十七年》)还有另一种使王官散入民间的途径,如《吕氏春秋》卷二《当染》记载,鲁惠公使宰让请周平王派史角到鲁国传授“郊庙之礼,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这是说史角被鲁惠公留在鲁国,史角及其后代便定居于鲁国,成为墨子的老师。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没失传,但他的后代已经不是周王室的史宫了,于是“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礼失而求诸野。”(《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这话是有道理的。

随着“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私人办学兴起了。入学条件比西周时大为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论语》卷十五《卫灵公》)即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修”(一串肉干)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子起来。这些人就是“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记载,中牟的地方官壬登(原文误为正登)在一天之内推荐两位学问渊博的人(即“士”)当上了中大夫,并赏赐了田宅。因此,中牟的人纷纷抛弃自己耕种的田地,出卖了房屋与园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即改学文学的人竟多达中牟人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当时弃农为“士”的人数不少。当然“士”的来源还有多种途径,而私人办学的发达,则是最主要的。

(二)“养士”之风的盛行与士的活跃

“士”阶层的活跃,还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共长三丈六尺)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尊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稷下学宫。招徕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大贵族“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还有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有“食客三干”。(《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这些食客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士”。

春秋战国诸侯、大夫、贵族的“养士”之风,使“士”受到重视,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学术活动有了方便的条件。其中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取得卿相的地位,如吴起、商鞅等。战国时代统治者上层争相礼贤,使得“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孔丛子·居卫》记载:“天下诸侯方俗力争,竟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事则亡之秋也。”这就鼓励了“士”阶层的活跃和大大促进了“士‘阶层的发展。复杂的阶级关系与“士”阶层的活跃。这就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形成的社会与阶级基础。

(三)宽容的学术环境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与各诸侯国宽容的学术政策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干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都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尤为突出。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稷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于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卷四《公孙丑下》)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屋和万钟的俸禄。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的尊贤礼士,是因为他们要巩固其政权,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总结为政的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而对各家各派都“兼而礼之”。韩非曾指出,当时的诸侯,以墨家薄葬短丧为节俭,从而礼之;又以儒家厚葬久丧为孝道,从而礼之。这是“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当时的诸侯.以漆雕轻视爵禄为廉洁,从而礼之;又以鈃荣子(即宋鈃)“见侮不辱”为宽容,从而礼之。这是“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韩非子》卷十九《显学》)《淮南子》卷十三《汜论训》说:“百家殊业,兼务于治”。这句话正好反映了战国诸侯对待诸子百家总的态度。因为这些学说,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都可以进行选择而各取所需。

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留,不合则去”。“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稷下学宫位于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闵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稷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特殊历史环境,对诸子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使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错综复杂、异常活跃的局面。

周朝的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家大夫、士、庶人,共五个层次。
士,就是为天子、诸侯、家大夫工作和服务的人员,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因为那时读书人开始进入社会的管理队伍,所以“士”也有读书人之意。

这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二部儒墨之争(一)儒与侠中的一段话,著作中没有这段话,视频中的原话是:士的特点就是忙时帮忙,战时帮凶,外交帮腔,没事帮闲。(如果你看的是删除广告后的视频,说此段话的时间大概是32分50秒)

易中天在先秦诸子里面说了,士是什么来着~

这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二部儒墨之争(一)儒与侠中的一段话,著作中没有这段话,视频中的原话是:士的特点就是忙时帮忙,战时帮凶,外交帮腔,没事帮闲.(如果你看的是删除广告后的视频,说此段话的时间大概是32分50秒)

早就讲完了,
目录:
第一章 实话孔子
一 夫子何人
二 学而优则仕
三 君子固穷
四 头号教书匠
五 谁是好学生
六 伤心事与玩笑话
第二章 儒墨之争
一 儒与侠
二 孔子的药方
三 墨子的药方
四 两位侠士
五 三大分歧
六 儒墨再评价
第三章 儒道之争
一 隐士哲学家
二 从杨朱到老庄
三 无为之谜
四 道之谜
五 老庄之别
六 儒道再评价
第四章 儒法之争
一 血染的思想
二 谋士的哲学
三 横行霸道
四 两面三刀
五 人性是个问题
六 儒法再评价
第五章 前因后果
一 事出有因
二 以人为本
三 好大一个家
四 命运呼叫转移
五 士人的崛起
六 魅力所在
第六章 继往开来
一 灰色的船票
二 墨子与杨朱
三 老子与庄子
四 再说法家
五 爱的呼唤
六 正义与自强

先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什么
答: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总称,他们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等。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种职业阶层逐渐形成。在这些职业中,有一类被...

“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答: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

士的精神是什么
答:简单地说,“士”是先秦时最低一等的贵族。先秦有三个阶级,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当中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秦汉以后,原来的贵族变成平民。平民分四等,即士、农、工、商,第一等是士人,第二等是农人,第三等是工人,第四等是商人,商人的地位最低。所以“士”是这样一个阶层,原来是最低等的贵族,...

在古代,士是一个怎样的阶层?有什么权力&职能?
答:以上说的是文士。武士主要是从战场上培养出来的。士是上与下的交会处。上下的对流量越大,士的队伍就越大。战国时期,上下的对流量比较大,因此士的队伍发展迅速。另外,士的发展与官僚队伍的发展成正比。士是官僚的候补者,官僚队伍的扩大,势必引起士队伍的扩大。战国时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时期,它是...

古代的 士 是一个什么样的阶层?请列举两个 士 ,并简要说说他们的故事...
答: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属于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

士三鼎二簋里面的士在古代是什么官职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
答:既然您问到的,是士这一阶层,那就多说几句,这是周代很有特点,事实上,很能代表社会发展,具有标志性的一个阶层。之所以刚才,要特地说明,是西周,因为周礼的核心思想,是家国一体,之于天子,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天子的嫡长子,成为天子,其他儿子,就是诸侯。以此类推,诸侯嫡长子,成为诸侯,...

先秦诸子思想
答: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 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

搜取春秋战国“士”的资料(不少于3个),将其实力概括摘录,并简单评价其...
答:而在我看来,春秋战国志向最大的士,恰恰是不是士的士:秦王嬴政。先秦诸子都是士的代表。儒家是文士的代表,墨家是武士的代表,道家是隐士的代表,法家是谋士的代表。或者说儒家是文士的哲学,墨家是武士的哲学,道家是隐士的哲学,法家是谋士的哲学。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君,魏有信陵君,赵有平原君...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即高明...

先秦主要流派的各家思想?
答:此外,笔者先期已经写过短文《孔子与孟子》,认为在民主理念上,孔子不如孟子;又写过短文《庄子与惠子》,认为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如惠子。 当然,在先秦诸子里,还可以进行许多对比研究,本文感兴趣的是在社会实践方面,老子不如墨子。众所周知,如果说孔子是影子政府的创始人,那么墨子则是中国历史上的政党创始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