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平庸,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所有的压力全给孩子?

作者&投稿:佼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代社会,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很多家长会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和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予他们巨大的压力。这种现象背后有很多原因。

首先,家长有自己的生活压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们面临着工作、家庭、社交等多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成为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和希望的延续。因此,他们会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那种人。

其次,教育资源不平等。现代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等,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人独占,而大多数人只能通过高额学费或其他渠道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因此,很多家长希望通过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教育机会,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最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只有通过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们成才,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在现代社会,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那种人。然而,在给孩子施加压力的同时,家长也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角色,不能把所有的期望和压力都给孩子,而是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这种现象属于一种心理上的投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没有达到的领域里取得成功。

同时,家长会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和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看到孩子取得成就能够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和不足感。

另外,现代社会对于个人能力和成就的要求越来越高,让许多家长感到压力重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生活。

因此,这部分家长会将自己的期望和压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认为只有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有所发展。

但是,家长应该意识到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和负担,甚至会导致孩子学习上的不良后果和心理问题。

因此,家长应该适度减轻对孩子的压力和期望,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看了几百条评论,答案几乎惊人的相似: 孩子之于父母,没有大病大灾,已是万福,平庸抑或优秀,从来都是因人而异,如此给孩子定性,是否想过自己也太过平庸?
这世上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怀着父母的爱和期待而来,这世上大多数的父母在生下孩子那一刻也都觉得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作品, 殊不知爱着期待着,就慢慢开始变味了。
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其实都是自我欲望的投射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被寄予厚望考第一,上名校,练才艺, 很多时候是大人自己很在意这种优秀的感觉。
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周围太过于普遍。
爸爸从小考清华的梦想没实现,孩子打小的目标就是考清华。
遗憾自己当年没站上三尺讲台,孩子填志愿时师范一定是唯一选择。
这样“为孩子好”的父母太多太多, 看似希望孩子成才,实际上是把孩子当成了实现了自我的寄托。
说直白点,大人们常常不经意间把私欲凌驾在期望之上,最后带给孩子的除了无尽的压力,甚至还有变了味的控制。
电视剧《迷雾追踪》中,警察调查胡怡婷自杀原因时,她的母亲是这样说的:
“我想让她拿个大奖,成为一个大明星,这样她的生活就跟我们不一样。”
“是我要她继续参赛,是我把她逼上绝路的”
(图片:微博)
一个家庭普通的女孩,父母倾其所有让她在市里读书,培养才艺,参加选秀,期望能成为明星,改变家庭命运。
看听起来是多么为孩子好的规划,多么美好的期望。
可惜“成为明星”却变成了母亲自己的执念,不听孩子的困难,不懂孩子的委屈,不理孩子不想继续的打算,自杀成了女孩的最后的选择。
(图片:微博)
不是所有的故事最后都变成了悲剧,但所有故事从期待的那一刻开始,就笼罩了悲剧的色彩。
最好的爱是让孩子成为TA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想成为的样子。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 “投射“,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其实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已经进入了投射的机制, 他们把自己的欲望,需求,面子,毫无保留的寄托甚至操控在孩子的身上,通过这段特殊的亲子关系进行自我实现。
这是一种危险的认知障碍,因为孩子不是你,你也无法完全代替孩子,最终孩子无法为自己负责,你也无法为自己负责。可谓两败俱伤。
停止投射,合理期待,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母。
父母可以期待孩子成才,
但也应接受孩子平庸
作家刘墉曾讲过自己女儿的一个小故事,由于晚年得女,他的女儿到了四岁时,依旧发育得很慢。以至于基本的句子和话都说的不是很清楚,吐字也慢吞吞。
家里人都很着急,但又不敢直接说孩子有问题,一心想着去看医生医治,怕孩子落后于人。
但刘墉坚信自己的孩子没有事,不就是说话晚了点,吐字慢了点嘛,这顶多算智力发育平缓,再不济没有别的孩子聪慧,但她依然是个健康的孩子呀。
他坦言自己愿意静待花开,即使女儿从此就这样如他人所说的普通,她依然是自己最爱的孩子。
这份通透让人动容, 这个世界除了自己,其实谁都没有权力给孩子下平庸的定义,因为,她的生命还很长。
日本版《人生七年》里面有一对鲜明的对比。
小贵从小家境优越,父母给与了超出普通人的精英教育,她不负期待,成为了一名空姐。
小树的父母从小对他放养,直到14岁才上过补习班,最终他成为了一名咖啡店店员。
当他们28岁时,过的最快乐的是小树,他已经升任店长,并在为单独开店而努力,他脸上洋溢的是自信的光芒。
而小贵看似光鲜亮丽,却时刻需要注自己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指着鼻子骂,在工作的第三年,她所在的航空公司破产了。
如果论赚钱和工作的体面,小树怎么都比不上小贵,甚至说有些平庸,但他却是所有主人公里过的最平淡而幸福的。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看到这背后的意义,多好。
其实只要孩子们生活的有意义,快乐,有尊严。无论优秀还是平庸,都应该是被我们接受的孩子。
父母铸就好心态,才是育儿的关键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有一个主题讲座《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让孩子成为自我实现者。
通俗的理解,就是育儿不要越界,不受父母所谓成功成才的捆绑,真正的成为他们自己。
而要做到这些,好的心态才是关键。
1. 相信孩子的底气
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
相信孩子是把TA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格的尊重,会无比激发孩子的自尊和潜力。
在《没关系,妈妈相信你》一书中,作者的儿子曾一度沉迷网络,极度厌学,但作者相信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石,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错!改变孩子,需要改变自己!
经过艰难反复的过程,作者的孩子最终考上了韩国延世大学。她用亲身经历告诉父母们,相信孩子的魔力。
任何时候,作为孩子的第一守护人,我们应相信自己的孩子来日方长,终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们要活成他们的底气,哪怕今日的他们依旧资质平平,但懂得相信孩子的父母,才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2. 等待成长的勇气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的儿子长期学习倒数,他并没有觉得丢脸,也并没有马上像生活里的那些家长一样,补习班,考点秘籍马不停蹄的安排上。
而是重塑孩子的自信,并帮助他定下目标,每日一小步的实现,定下目标后,也并没有逼迫孩子天天“头悬梁锥刺骨”,相反还带孩子游山玩水,放松心情。
这种静待花开的魄力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的,但却是所有的父母都需要修炼的。
因为我们无法保证孩子任何时刻都能意气风发。自己淡定面对,并教会孩子淡定面对,这是一生的课题。
3. 懂得放手的霸气
曾看过一个无声动画短片《离家》,画面里的孩子面对面包和果酱不知所措,妈妈快步上前帮忙,但父亲决定让他出门自力更生,没过多久孩子被大风吹了回来,吃饭的时候,依然等待母亲帮忙涂果酱。
父亲再次把他赶出去,直到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孩子在外历经磨练,终于学会了自己涂抹果酱,做自己的事。
这是一则关于放手与成长的故事,许多孩子普通,并不是他的能力就是如此,而是大人总想着扶着他走,帮着他做。
有个帮手,会走的更快,更稳,更超前,可事实是,你没有放手,他就忘记了独立思考,独立面对,自然也难以发挥潜力。
而此刻,所有的大人都只要像动画片里的父亲一样,有勇气的放手让孩子去发挥,不要怕不成才。
教育孩子的道路本来就不是一马平川。
如果今天你的孩子在你的眼里依旧平庸,希望你不要给孩子定性,更不要发帖昭告世人你的失望,而是重新想想你是不是抓的太紧,做的太多,而忽视了让孩子自己去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周国平说:“一个孩子,能在有爱和快乐的氛围中度过,他的人生就有温暖和明亮的底色”,这份底色,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为人父母的我们不断反省,理性教育,用好的心态铸就起来。
这样,才能真正为他们的人生保驾护航。

作为一个文化心理学问题,这并不是一个所谓“好”与“坏”的问题,因为它包含的是对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对此进行思考:



首先,家长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期望和欲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在升学、考试及职业等方面获得成功,实际上是一种希望通过孩子成就自己的良善愿望,家长们渴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社会上对成功的价值观和标准对于家长和孩子都有很大影响。在考试成绩和职业地位这样的标准评价中,成功的标签已经被社会嵌入了我们的观念之中。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只有成绩和职业才能给孩子彰显出最真正的价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寻求家长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生命目的,延伸出人生规划导向方向。因为孩子的成长与个性塑造并不只是片面重视学业,重要发展领域涉及到思维、人格、礼仪、人际交往、体育等诸多方面。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多样化思想转型,妥善处理家长期望与孩子需求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推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价值观,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优秀人才。



这个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1.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中,家长会把子女的成就视为家庭的荣耀,因此会对子女施加很大的压力。在这些文化中,孩子的成就被视为是家长养育的成功,而家长的责任也被认为是培养孩子成为成功的人。
2.家长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一些家长可能自己没有机会接受到很好的教育,或者自己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他们会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通过子女实现自己的理想。
3.教育体制的压力:在一些地区和教育体制中,学生的成绩被用来衡量学校和老师的质量,这也会导致家长对子女成绩的期望和压力增加。
不管是哪种原因,把所有的压力全给孩子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做法。家长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优点,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同时,家长也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和荣誉,还需要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支持,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

平庸并不是孩子的智力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为什么?
答:有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但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其实是非常平庸的。在这个时候,有的家长会把孩子平庸的问题归结于孩子的智力,但是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家长不同的教育也会让孩子成长的非常不一样。所以总体而言,...

...孩子充满了期望,但如果你自己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你如何看待自己...
答:人生有三个阶段,一是接受自己的父母的平庸,二是接受自己的平庸,三是接受自己的孩子的平庸。相关信息;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有着很大的执着,孩子们的出生父母们不仅仅希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日后能够成为人中龙凤。于是,很多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

为什么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却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平庸?
答:综上,我也希望家长反思自己:是否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脸面,说孩子不行就是在贬低自己?是否把逼迫孩子成材当成一种扭曲的心理补偿?我没成功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我的孩子一定要替我完成我的理想?孩子不是财产,不是把十月怀胎作为投资得来的收益或回报。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生出来的,到底是凭什么就...

为什么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却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呢?
答:3.望子成龙心理。望子成龙是家长一种正常而普遍的心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有出息呢?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大都不允许,也不接受孩子的平庸。产生这种心理的危害 1.有害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门科学,所以,我们要尊重科学,要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家长不接受孩子的平庸,必须会产生...

为什么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却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平庸?
答:那是因为周围的人和环境给予了他们赢的希望。周围人偶尔的一两次成功,让别人觉得赢钱很容易呀,我也试试,随即人云亦云。父母无法接受孩子平庸的重要原因之一——炫耀、攀比心理。“我的孩子今天数学考了多少分”、“我孩子拿了个什么奖”等等这些言语无疑在刺激着一些家长脆弱的神经,从而产生一种不甘...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对孩子不好的吗?
答:大多数父母把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主要原因在于弥补他们过去无法挽回的遗憾,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替自己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任务或者梦想,但是就因为这样其实已经伤害了孩子,每个人都有追求事情梦想的权利,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压给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心里负担越来越...

家长是不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很平庸?
答:但也只是个例。家长想让孩子今后光鲜亮丽,有一个好的人生,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成绩,必须不那么平庸。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难以接受孩子平庸,是因为自己非常有能力,而孩子的平庸会让他倍受打击,脸上无光,甚至因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而感到抑郁。但不管什么原因,没有家长不在意孩子的平庸。

孩子可以接受父母的平庸,但父母却很难接受孩子的平庸,这是为什么?
答: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太高了,他们想要让自己孩子拥有最好的,让他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不必再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

部分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 ???
答:我个人认为是有一部分的家长不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够有一番作为的,所以才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说法,因为在每个家长的心中,自己的孩子就算最优秀的,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很强的信心,所以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够有属于...

家长是不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很平庸?
答:可能会给我会给孩子一些压力,有些时候自己不想这样做,就是无形中产生的一种负担逼迫我们这么去做。因为希望有多大,所以失望就会有多大,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普通,如果接受了,就等于承认自己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每个人都会说一说,但是做起来接受自己是普通的,是很难的,在心理上就需要一个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