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地球系列主题活动 国际: 地球科技项目计划

作者&投稿:宗政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湿地日……)

·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每年 4 月 22 日)

1969 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于是,他前往首都华盛顿会见了尼尔森。年轻的海斯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暂时停止学业,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于是,海斯毅然办理了停学手续。不久,他就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举办 “地球日”的主意就这样形成了。并选定 1970 年 4 月 22 日为第一个 “地球日”。这一天全美有 2000 多万人、1 万所中小学、2000 所高等院校和2000 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参加了 “地球日”活动。人们举行集会、游行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高呼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组织者丹尼斯·海斯由此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1990 年,第二十届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为此他们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们采取措施,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共同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 同时地球日的组织者还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环境保护的政府在 1990 年 4 月22 日各自动员国民开展环境保护运动。地球日活动组织者的倡议得到了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众多国际性组织的响应,最终于 1990 年 4 月 22 日全球 141 个国家的 2 亿人参与了地球日的活动。从此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从 1990 年开始,我国每年都进行 “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2000 年 2 月,海斯接受中国的邀请,来中国参加了 “中国2000 年 ‘地球日’ 中国行动” 启动仪式。

·世界环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每年 6 月 5 日)

1972 年 6 月 5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 《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 6 月5 日定为 “世界环境日”。同年 10 月,第 27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 6 月 5 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 “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 《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 “全球 500 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 “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国从1985 年6 月5 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 。自此之后,每年的 6 月 5 日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1993 年北京被选为举办庆祝活动的城市,其主题是 “打破贫穷与环境的怪圈”。

1972 年 6 月 5 ~ 16 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 113 个,共 1300 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 个国家的152 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 只有一个地球! 会议经过 12 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 《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 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 “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世界水日 (World Water Day 每年 3 月 22 日)

1977 年召开的 “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

1992 年 12 月 22 日,联合国大会的 47 /193 号决议设立了世界水日。在 2003 年 12 月 23 日的 58/217 号决议中,大会宣布从2005 年 3 月 22 日的世界水日开始,2005 年至 2015 年为 “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

2006 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 “水与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公布 《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

第一声警钟: 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全球人口约有 1/5 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第二声警钟: 水质差导致生活贫困。

2002 年,全球约有 310 万人死于腹泻和疟疾,其中近 90% 是不满 5 岁的儿童。

第三声警钟: 大部分地区水质下降。

淡水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迅速衰退,退化速度快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第四声警钟: 90%灾害与水有关。

许多自然灾害都是土地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日益严重的东非旱灾就是一个沉痛的实例。

第五声警钟: 农业用水供需紧张。

农业用水已经占到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近 70%。

第六声警钟: 城市用水紧张。

2030 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到近 2 /3,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第七声警钟: 水力资源开发不足。

发展中国家有 20 多亿人得不到可靠能源,而水是创造能源的重要资源,而目前水资源开发不足,影响了其他能源的创造。

第八声警钟: 水资源浪费严重。

世界许多地方有多达 30% ~ 40% 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了。

第九声警钟: 对水资源的投入滞后。

·世界气象日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每年 3 月 23 日)

“世界气象日”又称 “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 月23 日,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 《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 (1950 年 3 月 23 日) 而设立的。每年的 “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 年3 月23 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

1960 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 3 月 23 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

我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72 年恢复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

2007 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 “极地气象: 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

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 《2006 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 2 月 1 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 1. 8 ~ 4℃,海平面可能升高 18 ~59 厘米。

科学界已经记录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 7米,这对于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来说将意味着 “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 1882 年至 1883 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 “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 12 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

开展 “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森林日 (World Forest Day 每年 3 月 21 日)

“世界森林日”,又被译为 “世界林业节”。

这个纪念日于 1971 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 1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正式予以确认。

1972 年 3 月 21 日为首次 “世界森林日”。有的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 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特定环境和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中国的植树节是 3 月 12 日。而今,除了植树,“世界森林日”广泛关注森林与民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古代,人们出于对森林和树木朴素的敬畏之情,举行一些纪念活动。美洲印第安视森林为图腾: “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一起死亡。”

随着人类的发展,从早期的农业耕种到近现代对木材及林产品的消耗猛增,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品质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世界森林日”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森林问题的警醒。

目前,人们普遍达成共识: “森林可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它在环境安全、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为了人类与森林长久共存,全球当务之急: “维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恢复并提高森林功能; 加强种植业以弥补对森林的开发使用; 重视森林土著人和森林工人的权利等。”

·世界湿地日 (World Wetlands Day 每年 2 月 2 日)

湿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不同的国家和专家对湿地有不同的定义。我国科学家对湿地定义是: 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 2 米以内,积水达 4 个月以上) 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湿地有: 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湿地具有较强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 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 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 “地球之肾”。

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1971 年 2 月 2 日,来自 18 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这个公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湿地保护的意识,湿地国际联盟组织于 1996 年 3 月在 《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 19 次会议中决定: 从 1997 年起,将每年的 2月 2 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从 1997 年开始,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 2002 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 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 1. 4 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 7 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 160 倍。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每年 6 月 17 日)

1994 年 12 月 19 日第 49 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次委员会的建议,通过了 49/115 号决议,从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日定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1977 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 “土地荒漠化” 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 年 6 月,100 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 47/188 号决议,成立了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 月开始,历经5 次,于1994 年6 月17 日完成。“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在 1994 年 10 月14 日至 15 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我国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ation 每年 10 月第二个星期三)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 年7 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分别在 1987年 12 月 11 日通过的第 42 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简称 “联大”)169 号决议、1988 年 12 月 20 日通过的第 43 届联大 203 号决议,以及经济和社会理事会 1989 年的 99 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1989 年 12 月,第 44 届联大通过了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 年至 1999 年开展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活动,规定每年 10 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990 年 10月 10 日是第一个 “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2001 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 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活动,包括灾害的防止、减轻和备战。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首先确定了行动的目的和目标。行动的目的是: 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其目标是: 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能力,特别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 考虑到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利用现有科技知识的适当方针和策略; 鼓励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致力于填补知识方面的重点空白; 传播、评价、预测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关的现有技术资料和新技术资料; 透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

国际行动纲领要求所有国家的政府都要做到: 拟订国家减轻自然灾害方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之纳入本国发展方案内;在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期间参与一致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行动,同有关的科技界合作,设立国家委员会; 鼓励本国地方行政当局采取适当步骤为实现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贡献; 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透过教育、训练和其他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 注意自然灾害对保健工作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减轻医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损失的活动,以及注意自然灾害对粮食储存设施、避难所和其他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 鼓励科学和技术机构、金融机构、工业界、基金会和其他有关的非政府组织,支持和充分参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拟订和执行的各种减灾方案和减灾活动。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每年 5月 22 日)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 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 个国家签署了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 年 12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 12 月 29 日定为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从 2001 年开始,将每年 12月 29 日改为 5 月 22 日。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截至目前,直接和间接用于医药的生物已超过 3 万种。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每年 9 月 16 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为每年的 9 月 16 日。1995 年 1 月 23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 1995 年开始,每年的9 月16 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联合国大会确立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目的是纪念 1987 年 9 月 16 日签署的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所有缔约的国家根据 “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日子。



2019地球一小时活动主题是什么~

2019地球一小时活动主题是:与自然共生(connect to earth),关注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晚上20:30(2019年地球一小时时间为3月30日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公众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世界造成的影响。2019年3月,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2019年将熄灯仪式时间定为3月30日晚上8时30分,届时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将通过自发熄灯一小时,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

2019地球一小时,与自然共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019年地球一小时将在3月30日与公众继续相约在晚上8:30。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所有办公室将共享同一个主题——与自然共生(connect to earth),关注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
届时,WWF中国将携手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地球一小时在中国的系列活动,并在北京奥林匹克塔举办熄灯仪式。京东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将作为联合发起方,一起号召社会各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行动。

“地球一小时”活动,以 2007 年悉尼的标志性熄灯为开端,现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全民环保活动。去年,有超过180 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地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

随着全球环境治理相关议题的变化和发展,地球一小时在中国的主题从最初的关注气候变化,逐渐延伸到公众日常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今年,随着由中国主办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逐渐临近,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最为瞩目的环保议题。WWF中国将和全球办公室一起,将今年的地球一小时主题定为“与自然共生”(connect to earth),希望通过这一全球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考验,以及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努力修复生物多样性。

事实上,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十分缺乏,2018年,WWF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10 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只有 4%的受访者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有全面了解, “生物多样性”对许多人来说仍是抽象的概念。

具体来说,人类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都依赖于大自然。大自然是维系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比如,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森林清洁了空气,调节当地气候并为河流保留水分;山脉和冰川是主要河流的水源。而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从食物、咖啡、棉花到一些药品,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界。

正是因为生物多样性——即物种、生态系统和基因的丰富多样,自然界每年才能够为人
类提供估价约为125 万亿美元的“服务”,这个数字,是全世界GDP 总和的两倍。

但是,WWF《2018 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地球上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短短 40 多年内消亡了 60%,这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在衰退,地球健康在恶化。
“人类和地球是命运共同体,关注地球生物多样性,就是关注人类的发展。地球一小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这一个小时,而是这一小时之外、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的生活习惯。今年地球一小时关注生物多样性,希望让人们了解大自然遭到破坏的严峻性,号召社会各界一起采取行动减缓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并最终遏止这种趋势。”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卢思骋表示。

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WWF将在社交平台征集公众Vlog,分享“我身边的生物多样性”环保故事,同时通过系列科普文章,系统阐释“生物多样性”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今年,除了在北京举办落地活动外,WWF还将在深圳、武汉、长春、成都等地,围绕本土的典型生态系统及其旗舰物种,同时举行系列宣传活动。

(国际地球物理年、国际岩石圈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极地观测年……)
·国际地球物理年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国际地球物理年,是全球科技界大联合大协作的首次壮举,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国际化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的开端。从1957 年 7 月 1 日至 1958 年 12 月 31 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由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即现在的国际科学理事会,1998 年 4 月改为现名) 发起并组织,来自 76 个国家的 2 万多名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陆地和海洋的 1000 多个观测点对各种地球物理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观测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
国际地球物理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开展的第一个国际年。通过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人类获得了一些有关高空物理现象和极地关系的资料。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活动的成功,使得北极和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进入了正规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阶段。
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科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 13 个项目:气象学、地磁和地电、极光、气辉和夜光云、电离层、太阳活动、宇宙线与核子辐射、经纬度测定、冰川学、海洋学、重力测定、地震、火箭与人造卫星探测等。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 1979 年开始的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第一次全球试验、1980 年开始的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中的极地试验、北冰洋实施的重大国际合作考察以及 “上地幔计划”等多个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次国际地球物理年对地球进行多方面观测以获得各种数据资料的活动,不仅对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具有直接的意义,从长远看来,这种科研活动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在国际地球观测方面也同样作出了积极的努力。1952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专门委员会成立后,为了促进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的发展,增进各国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友好交往,中国决定组织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由竺可桢任主席,赵九章、涂长望任副主席。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中国按计划进行了风、温度、湿度的地面观测,进行了地磁、宇宙线、电离层等参数的观测和记录,进行了极光、海洋和天文的观测,并综合研究了太阳活动时对近地空间环境的影响和规律。一部分科学家针对当时国际科学界关心的人造卫星、星际航行和空间物理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总之,中国在国际地球观测方面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联合国地球物理年的设立,为人类全方位、跨国界、跨学科开展对地球的研究开创了良好的先例。
国际地球物理年大大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促使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进行南北极的考察和研究。国际地球物理年推动了联合国对外层空间的关注。国际地球物理年专门委员会通过一项正式决议,要求参与国对于在地球物理年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的问题给予注意。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美国和苏联在探索外层空间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在研制人造卫星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 “空间时代”的来临; 美国则于 1958 年 1 月 31 日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还于 1958 年 12 月 18 日发射了第一颗通讯卫星。这些都标志着国际地球物理年胜利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科学合作与竞争促进科技进步的精神。随着 1957 年 10 月人造地球卫星一号的升空而迎来了宇宙探索的开端,这一历史性的事件直接引起了联合国大会对外层空间的关注,并促成了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这一联合国处理为和平目的利用外层空间问题的主要委员会的建立。
·国际岩石圈计划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e Program)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ICSU) 的下属组织。英文缩写为ICL。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 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IUGS) 协商提出一项国际岩石圈计划。这是一项旨在 80 年代研究阐明地球岩石圈的性质、动力学、成因和演化,特别是以大陆及大陆边缘部分为重点的国际多学科研究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也为增加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以及开拓它们利用的前景,提供科学资料和先进技术。查明、预测和减轻天然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灾害,也是此项计划追求的目的 。1980 年此项计划获 ICSU 批准,并于 1981 年成立了 ICL,开始实施计划。后鉴于此项计划的重要性 ,ICSU 决定将 ICL 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委员会的领导机构是执行局,委员会下设 10 个工作组和 7 个协调委员会。至1991 年已有 62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岩石圈计划的工作。
新的岩石圈研究计划已从1990 年开始执行。新计划包括4 个研究主题,即全球变化的地球科学,当代动力学和深部过程,大陆岩石圈以及大洋岩石圈。每个主题又包含若干前沿的科学问题,由工作组负责实施。协调委员会负责解决地区性科学研究的协调和数据交流,大陆深钻等共同性重大的科学问题。委员会的出版物为 《新闻通讯》。
中国是最早的参加国之一,并于1982 年成立了对应 ICL 的中国全国委员会。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简称 WCRP) 由世界气象组织与国际科学联合会联合主持,以物理气候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此计划在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酝酿,80 年代开始执行,是全球变化研究中开展得较早的一个计划。
WCRP 主要研究地球系统中有关气候的物理过程,涉及整个气候系统。其主要部分是大气、海洋、低温层 (冰雪圈) 和陆地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它主要关心的是时间尺度为数周到数十年的气候变化。
WCRP 的目标有两个方面: 一是气候的可预报程度; 二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WCRP 研究有三个方向: 为期数周的长期天气预报、全球大气年际变率以及为期数年的热带海洋的年际变率、长期变化。包括两大试验: 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试验和世界海洋环流试验,以作为第二和第三研究方向的中心。1993 年 WCRP 科学委员会又在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研究计划,旨在对百年尺度的气候变率进行描述、分析、模拟和预测。
·国际极地观测年 (International Polar Observation Year)
国际极地观测年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 “奥林匹克”盛会,自 1882 年至今仅组织了 3 次,分别于 1882 年至 1883 年、1932 年至 1933 年和 1957 年至 1958 年举行。在 1957 年至 1958 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极地科学研究,直接促成了 《南极条约》的诞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未参加前 3次国际极地观测年。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2003 年至 2013 年,由 20 多个国家参加,中国 1998 年加入。该计划是以 “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海海底的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的过程,为国际学术界构筑起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同时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该计划是在国际深海钻探计划 DSDP (1968 ~1983 年) 和大洋钻探计划 ODP (1985 ~2003 年) 两项工作基础上进行的。
一些能在海冰区和浅海区钻探的钻探平台也将加入 IODP。此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在考察重新建造一艘类似于 “乔迪斯·决心号”,但功能更完备的新的考察船。IODP 的航次将进入过去 ODP 计划所无法进入的地区,如大陆架及极地海冰覆盖区; 它的钻探深度则由于主管钻探技术的采用而大大提高,深达上千米。IODP 也因此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 (包括气体水合物) 、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等领域里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海底以下数千米深部仍然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被称为 “深部生物圈”,其总量估计占全球生物量的 1/10 至 1/2 。深部生物圈的研究对于全球的物质循环、环境演变、生命起源与生命本质规律的探索,以及极端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战略前沿。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gram)
1993 年 8 月 30 日至 9 月 1 日,德国地学研究中心 (简称GFZ) 在波斯坦召开了关于科学钻探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员共有 250 余人,分别来自 28 个国家。此次会议之后,来自 15个国家的科学家再次相聚在德国 KTB 钻井现场,正式讨论成立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简称 ICDP) 。1995 年,德国 GFZ 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 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决定成立 ICDP。1995 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加入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1996年 2 月由德国、美国和中国发起成立了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 ”,至今已有近 20 个国家和团体加入该计划。
·2009 国际天文年 (2009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为纪念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四百周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AU) 提议将 2009 年定为以 “探索我的宇宙 (The Uni-verse,Yours to Discover) ” 为主题的国际天文年。在 2009 年开展纵贯全年,着眼于教育,面向公众,尤其要吸引青少年参与的,国家、区域及全球层面上的各种活动,这将是一次天文学及其对社会、文化贡献的全球性庆典。这项提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的支持,并在 2007 年 12 月 20 日由联合国正式宣布 2009 年为国际天文年。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简称 IHDP) ,是对地球系统进行集成研究的联合体———地球系统科学联盟的 4 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之一。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影响计划是一个跨学科的、非政府的国际科学计划,旨在促进和共同协调研究。IHDP最初由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于 1990 年发起,时称 “人文因素计划”。1996 年 2 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联同成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
IHDP 结构设置围绕研究、能力建设、网络化 3 大目标进行的,包括科学委员会、核心科学计划、联合科学计划、秘书处、国家委员会 5 大模块。
IHDP 与其他 3 项计划,即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和生物多样性计划,统称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各计划之间通过可持续性联合计划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IHDP 侧重描述、分析和理解,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全球环境变化的制度因素,人类安全,可持续性生产、消费系统,以及食物和水的问题、全球碳循环等重大问题。
IHDP 计划围绕着 3 个主要 目 标 开 展、实 施———科学 研 究、科研能力建设和国际化的科学网络。IHDP 的研究需要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学科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很多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直接活动已经改变了近 50%的陆地表面,这给生物种类、土地结构和气候带来重大的影响。人类直接或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已经超过总量的一半,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料也被迅速的耗尽。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一些重要的温室气体的浓度迅速上升,带来了地球气候潜在的变化。沿海、海岸线的生活环境迅速的改变,世界范围内的渔业生产正在衰竭。
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些变化的起因、结果以及可能引起的自然界的响应。显然,也只有依靠全世界的自然科学家 (如生态学家、气候学家、海洋学家等) 和社会科学家 (如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等) 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系列的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主要是研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的起因和结果,以及人类对这些变化的响应。这种研究是跨学科领域的,它需要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为之共同努力。近几年中,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已经日益地认识到人类作为地球系统中心的重要性。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HDP) 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