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历史典故 围棋典故收集?

作者&投稿:山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围棋的历史典故如下: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

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围棋介绍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围棋使用长方形格状棋盘(看上去像正方形)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线段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因为黑方有先行占地之利,故而人为规定黑方局终时要给白方贴子。围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中日韩等各国制定的竞赛规则略有不同。



围棋的历史典故和发展历史(七)2007-09-25 09:41 濑越宪作、吴清源访问中国

1942年10月,日本濑越宪作(当时八段)、吴清源(当时八段)、桥本字太郎(当时七段)、井上一郎(当时四段)等一行六人访问上海、南京。10月11日,濑越等日本棋手连同当时已在上海的上田一郎四段、仲田见三段,与中国
棋手顾水如、陈藻藩、王幼宸、董文渊、朱郇膏、吴浣(吴清源之兄)等6人分别对局,双方鏖战近六个小时,仅有2局结束,可见双方棋手对这场比赛都极为重视,全力以赴。其中有一些趣闻,后来被棋界传为佳话。如濑越让陈藻藩二子局中,陈利用先占两个空角的优势,一连走了近30步模仿棋。陈藻藩这盘棋也就成为让子棋中的「奇局」。再如吴清源让王幼宸二子局中,双方弈了6小时仅下了70手,这倒不是双方都比较谨慎,实际上吴清源思路敏捷,下子较快,而王幼宸则苦思焦虑,踌躇再三,故耗时较长。他的善于长考,也因此大大出名。
16日,日本棋手到达南京。此时在南京的北京棋手金亚贤、邵继廉、王德深与当地棋手联合应战。在两场11局比赛中,除金亚贤受二子战和濑越以外,其余十局均告失利(打挂二局)。其中年方17岁的青年棋手邵继濂以出色的棋艺而引人注意。邵乃北京求实中学学生,与吴清源、桥本宇太郎对弈均受二子。日本棋界评论他的棋有天赋,也有俗着,倘能精心磨砺,将来可成大器,因此建议他赴日留学深造。但邵继濂最终还是放弃了围棋,而选择专攻学业的道路。
10月下旬,日本棋手返回上海。29日,中日12名棋手欢聚上海魏家花园,举行联棋友谊比赛,盛况空前。
11月4日,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在上海青年会作公开快棋表演,入场券立刻被抢购一空。比赛时,会场气氛异常热烈,两位围棋艺术家的高超技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直到10年以后,濑越先生回忆当时的情景,仍感叹不已;「听讲者来临,拥挤一堂,几无插足之余地。」这次濑越宪作、吴清源等人来访意义不比寻常。吴清源巳成长为日本举世瞩目的第一高手,以他是中国人和他所得的成就,在日本侵占的沦陷地区,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因此所到之处,倍受热烈欢迎。此外,凡在这次访问中正式上场的我国棋手,都被日本棋院授予段位证书。1916年本因坊秀哉访华时,曾授予顾水如、段骏良等人段位。1926年日本棋院也曾授予张澹如、王子晏、陶审安三段证书。但这次访问被授予的人数最多。统计如下:
四段:顾水如、刘棣怀、张澹如、魏海鸿、王子晏、雷溥华。
三段:王幼宸、金亚贤、陈藻藩、吴浣、邵继濂。
初段:董文渊、朱郇膏、范德民、王德深、陆曙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段6人,是在日本棋手来中国之 前已被内定要授予四段。其它棋手则根据这次访向时的战绩分别授予段位的。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长城内外战火连天,各地的围棋组织纷纷瓦解,棋手们各散东西。后来在沦陷区上海、汉口、青岛、开封等地又相继建立了一些零星的围棋组织。此外还有两个以汉奸政权名义建立的棋院:
1941年,东北满洲国推出「满洲棋院」,又称「日本棋院满洲别院」,棋院的理事长等均由日人出任,曾举办过「全满围棋选手权战」。1943年,伪华北临时政府又搞了个「华北棋道院」,由王克敏挂名总裁。
大致可以说,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我国一流棋手尚无一人达到日本专业五段的水平。这次日本棋院对我国棋手授予段位,潜在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内仍以这次段位获得者的棋力水准,作为比较棋力的,「尺度」,用以衡量其它棋手所达到的棋艺等级。濑越、吴清源这次访问以后,由于抗日战争接近最后的关头,日本棋手不再访问中国。据记载,11943年间魏海鸿、王幼宸曾战胜居住上海的日本上田一郎四段。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都遭受严重破坏:日本面临着重建国家的向题,而在中国,又开始新的内战。由于这种种因素,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暂告中断,从1945年至1949年间,中日围棋界基本没有什么交往。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棋这门古老的思维竞技艺术再度备受重视。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特别围棋予以高度的评价,并积极倡导。
50年代初,各级围棋比赛开始列入各级体委的工作议事日程,1957年开始定期举行比赛。
早在1950年,陈毅就说过:「围棋是中国创始的。现在日本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一定要赶上和超过日本。」可以说,自1949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国围棋事业的每一个发展,都和陈毅的推动分不开。
1957年底,中国举行了一次全国围棋比赛,前三名为:刘棣怀(上海)、王幼宸(上海)、过惕生(北京)。
1960年《体育报》发表了《提倡下棋》、《积极组织棋类活动》等社论;第一个专门的围棋刊物《围棋》在上海问世;多次举行中日围棋比赛;老一辈围棋运动员(如刘棣怀、过惕生等)又重出江湖了。各主要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棋社。
1961年成立了国家围棋集训队。1962年,成立了全国围棋协会,国家体委副主任李梦华担任主席,陈毅担任名誉主席。围棋事业走上了正轨。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我国的围棋水平仍以「南刘北过」为最高代表。1960年,中国和日本举行了第一次围棋比赛,日本的阵容是:
名誉九段濑越宪作
九段 田荣男
九段桥本宇太郎
七段濑川良雄
六段铃木五良

在日本棋手对中国棋手让先的三十局中,中国棋手二胜一和二十七负。1961年,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五段在分先对局中,对王幼宸、崔云趾、魏海鸿、过惕生、刘棣怀五名老棋手,八战八胜。可见双方水平仍有很大距离。
「长江后浪推前浪」,60年代开始,以青年选手陈祖德为代表的一批新生力量迅猛崛起,成为中坚和主流,取代了「南刘北过」的时代。陈祖德的棋风刚烈中有绵柔,宏博中寓精微,着棋大刀阔斧而又严谨慎密。
1963年9月,陈祖德与日本围棋代表团团长杉内雅南九段在北海公园悦心殿下了一局很有名的棋。这一局棋下了足足十小时,局势极其细微。当走到最后几手单官时,陈祖德发觉自己左上角黑棋还未活净,但补一手就要损二目,怎么办?幸好陈祖德以点目快著称,他能在一分钟的读秒时间内用十多秒点算双方地盘,再用余时考虑着法。他很快地就算出黑盘面多三目,于是在角上补了一手,结果当真是一目胜。
1964年全国比赛中,首六名是陈祖德、吴淞笙、沉果荪、黄永吉、王汝南、罗建文,其中五人都是在新中国成长的青年。
与陈祖德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思维清晰、算路精深的吴淞笙,风格简洁明快、善用逻辑推理的罗建文及着法周到的沉果荪等人。这批优秀青年选手继往开来,取代了「南刘(棣怀)、北过(惕生)」数十年分掌天下的局面,开一代清新慎密的现代棋风,为中国围棋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这批青年选手大都在二十左右,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前途无可限量。
1964年,陈祖德终于在分先贴目比赛条件下第一次战胜了日本九段棋手岩田达明,破了纪录。
日本的 原武雄八段(当时)也是陈祖德的老对手。1965年, 原率团来访,与陈祖德比赛了5局,2胜2负1和平手,第6局,也是最后一局,在杭州比赛。本来二人在棋盘上是针锋相对的,此局 原却一改常态,下得迂回曲折,有时还送吃两三子。等到中盘时,陈祖德才恍然大悟,中计了。对方的阵地己深沟高垒,牢不可破了,终于败了给 原。事后陈祖德才知道,在日本有两个最高纪录:吃子最多的是伊藤友惠,而弃子最多的,恰恰就是 原武雄。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6年4至5月,举行了全国棋艺锦标赛的围棋赛,结果前六名为陈祖德(上海)、吴淞笙(上海)、罗建文(福建)、王汝南(安徽)、黄良玉(福建)、张福田(北京);少年组前六名为:马宗存(四川)、张成华(四川)、杨晋华(山西)、侯世明(四川)、张少明(河南)、雷贞倜(四川)。
正当我国棋坛欣欣向荣,大有起色之际,十年动乱开始了,茫茫浩劫,围棋自然劫数难逃。项目被取消,比赛被停止,专业队伍被解散,棋手下放到农村工厂。除少数人在业余坚持孤军奋战、独立研究之外,大多数人忍痛改行,棋艺荒废,棋坛一片荒芜。
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俱兴。1972年陈毅逝世,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继陈毅之后担任了围棋协会名誉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的第三十四章中,明确提出围棋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把围棋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之内,历史上可算是第一次。
1973年,中国和日本恢复了中断了六、七年的围棋交往,并将每年一来一往的访问比赛改为每两年一来一往,虽然竞赛的气氛浓烈了,但日本方面似乎没有将中国放在眼内。这一年,日本派来的棋手中只有两个九段,但结果却取得了40胜2和14负的成绩!无形中加强了日本棋手的傲气。不过,无论如何,自此年起,中国的黄德勋、沉果荪、吴淞笙、聂卫平、华以刚、曹志林、王汝南、陈嘉锐、孔祥明、江鸣久、马晓春、曹大元、程晓流、王群等一批青年棋手陆续都有战胜日本九段棋手的纪录了。
一面倒的情况持续到1982年。当年中国棋手访日比赛,突然间爆发出43胜13败的「反常」纪录,令日本人不得不对中国围棋界的进步刮目相看。1983年,日本罕见地组成强大的访华围棋代表团,以「人肉计算机」石田芳夫为首、超一流九段小林光一为副,声言要在五十六盘比赛中拿下四十盘。结果是日方以三十一胜二十五败的成绩小胜。
1985年,中日围棋擂台赛(China-Japan Super
Match)终于诞生了。该赛由日本棋院、中国围棋协会、《新体育》、《朝日新闻》、NEC等协办。
聂卫平以其沉雄、博大的棋风,炉火纯青的棋艺,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夺魁。就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力挽狂澜,一举击败了日本三位高水平的棋手,为中国队取得最后胜利,鼓舞了围棋界人士及广大爱好者们。

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7中方胜(84.10.16-85.11.2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汪见虹依田纪基9钱宇平小林光一
2江铸久依田纪基10曹大元小林光一
3江铸久小林觉11刘小光小林光一
4江铸久淡路修三12马晓春小林光一
5江铸久片冈聪13聂卫平小林光一
6江铸久石田章14聂卫平加藤正夫
7江铸久小林光一15聂卫平藤泽秀行
8邵震中小林光一

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9:8中方胜(86.3.21-87.4.3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芮乃伟楠光子10刘小光小林觉
2芮乃伟森田道博11马晓春小林觉
3芮乃伟今村俊也12马晓春片冈聪
4张璇今村俊也13聂卫平片冈聪
5钱宇平今村俊也14聂卫平山城宏
6钱宇平小林觉15聂卫平酒井猛
7卲震中小林觉16聂卫平武宫正树
8曹大元小林觉17聂卫平大竹英雄
9江铸久小林觉

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9:8中方胜(87.5.2-88.3.14)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杨晖小川诚子10钱宇平山城宏
2杨晖宫泽吾朗11芮乃伟山城宏
3刘小光宫泽吾朗12江铸久山城宏
4刘小光石井邦生13曹大元山城宏
5刘小光小林觉14马晓春山城宏
6刘小光工藤纪夫15马晓春武宫正树
7刘小光大平修三16马晓春加藤正夫
8王群大平修三17聂卫平加藤正夫
9王群山城宏

第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2日方胜(88.3.17-88.12.18)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俞斌依田纪基6马晓春依田纪基
2陈临新依田纪基7聂卫平依田纪基
3王群依田纪基8聂卫平淡路修三
4刘小光依田纪基9聂卫平羽根泰正
5江铸久依田纪基

第五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3中方胜(89.5.16-90.7.1)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杨士海依田纪基7俞斌山城宏
2杨士海苑田勇一8俞斌石田芳夫
3张文东苑田勇一9俞斌 田荣男
4张文东羽根泰正10钱宇平 田荣男
5张文东大平修三11钱宇平武宫正树
6张文东山城宏

第六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8:7日方胜(9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郑弘小松英树9陈临新淡路修三
2郑弘小县真树10俞斌淡路修三
3郑弘依田纪基11俞斌小林觉
4郑弘片冈聪12刘小光小林觉
5廖桂永片冈聪13聂卫平小林觉
6梁伟棠片冈聪14聂卫平羽根泰正
7张文东片冈聪15聂卫平加藤正夫
8张文东淡路修三

第七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5日方胜(92.4.1-93.6.1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刘菁小松英树7俞斌小林觉
2吴肇毅小松英树8马晓春小林觉
3郑弘小松英树9马晓春山城宏
4郑弘依田纪基10马晓春片冈聪
5张文东依田纪基11马晓春淡路修三
6俞斌依田纪基12聂卫平淡路修三

第八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3日方胜(93.5.31-93.12.6)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周鹤洋加藤充志6陈临新结城聪
2邵炜刚加藤充志7陈临新小松英树
3汪见虹加藤充志8马晓春小松英树
4张文东加藤充志9聂卫平小松英树
5陈临新加藤充志10聂卫平依田纪基

第九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6:3中方胜(94)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常昊山田规三生6陈临新山城宏
2刘小光山田规三生7曹大元山城宏
3刘小光小松英树8曹大元片冈聪
4刘小光依田纪基9曹大元加藤正夫
5刘小光山城宏

第十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3中方胜(95.4.17-96.3.30)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华学明加藤朋子6常昊小林觉
2华学明三村智保7常昊林海峰
3常昊三村智保8常昊大竹英雄
4常昊森田道博9俞斌大竹英雄
5常昊柳时熏10马晓春大竹英雄

第十一届(最后,第十二届开始改名)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7:2中方胜(96)
场次中方日方场次中方日方
1丰云西田荣美6常昊柳时熏
2丰云羽根直树7常昊依田纪基
3王磊羽根直树8常昊小林觉
4常昊羽根直树9常昊大竹英雄
5常昊王立诚

十一场总成绩是中国七胜四败(中中中日中日日日中中中)。
1978年,中国第一次举行女子个人赛,四川姑娘孔祥明以全胜的成绩取得冠军。同年,孔访问日本,和日本女子围棋冠军小林千寿五段对垒,三局全胜,成为轰动日本的新闻。孔被誉为「实际上的世界女子第一」。
八十年代后期,「天元战」、「名人战」等新闻棋赛先后诞生,后来都发展成为中、日头衔获得者之间的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5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陈嘉锐代表香港取得了亚军(冠军是中国汪见虹)。
1992年北京成立了中国棋院,设施一流,成为中国棋手活动的中心。
目前,除国家举为专业性的比赛外,还由地方和社会各界举办如「新体育杯赛」、「国手赛」、「陈毅杯赛」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大学生围棋赛、少年儿童围棋赛也相继举办。不少高等院校还开设了围棋选修课。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不少以围棋为主要项目。青年不仅把围棋当作一种业余爱好,更把它当作一种训练思维,提高智力的运动。近年来举办的青少年围棋赛,像罗洗河、常昊等年轻棋手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棋艺,成为我国围棋事业后继之人。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目前围棋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棋类游戏。
  1 、烂柯的传说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2 、桔中棋仙
  在四川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片桔园,结了许多诱人喜爱的桔子。冬至,下了霜,桔子都蔫了,主人把它们摘了下来。但是有两个桔子长的特别大,和大西瓜那么大,非但不蔫,还桔红鲜艳,光彩照人,桔香四溢,主人舍不得摘它们,这两个桔子就还一直挂在枝头。一天夜晚北风忽起,越刮越大,主人从睡梦中惊醒。因为心里惦念着那两个大桔子,急忙起身出屋。来到院中,忽闻一阵清脆的叮咚声,和老者的说话声,随风从空中传来。闻声寻去,发现叮咚之声和说话声竟是从两个大桔子里发出的,而且大桔子在黑夜里还特别亮,就象两盏挂在树枝上的红灯笼。主人惊奇无比。天明之后,一切又平静如初。一连数日,皆如此。这一日,主人终于止不住好奇之心,在桔亮声起之时,将两个大桔子摘了下来。打开一看竟是空的,里边对坐着两对白发老者,正在下棋。虽桔开人现,尤旁若无人。直至下完棋局。
  此时,主人早已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其中的一个老者说,“我四人自离商山云游至此,幸得这一雅处,得以弈趣不减商山”。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传说秦末汉初时,有四个年已高长的“名人隐士”,在那里隐居。莫非此四老就是得道成仙的商山四老吗?另一位老者说“桔室虽好,仍被摘毁。其缘已尽,我等也该走了。”主人听吧,后悔莫及。此时鸡叫天明,四老随着一阵清风飘然而去。

  3、王积薪仙师授艺
  王积薪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大国手,是著名的“棋待诏”,具传说他的棋艺完全是从神仙那里学习、得到的。
  王积薪初时下棋并不出色,但他非常喜欢下棋,兴趣极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天泡在棋里,晚上睡觉梦见的都是围棋,各种变化在梦里直打转。有一天夜里,王积薪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条清龙盘旋于屋顶,龙嘴一张吐出了九部棋经,王积薪把九部棋经从前到后看了一边,九部棋经的内容就记下来了。后来龙走书没,王积薪一着急就醒过来了。原来是一个梦。不过棋经中的内容历历在目,王积薪就按照梦中的记忆把棋经中的内容记录成书。从此王积薪每天钻研棋经,学习研究,研究学习,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功夫,付出了极大的怒力),王积薪的棋进步飞快,水平迅速提高,不久成为唐朝的国手,被聘为“棋待诏”,听候黄帝招遣下棋和整理棋书。

  “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一行入蜀避免。蜀道的艰难有“难于上青天”之说,到处高山峻岭,悬崖绝壁,然在青山绿水之中,白云缠绕山间,好一处人间仙境。一天王积薪独自外出,信步而行。不知走了多远,见到深山中有一户人家。因天色已晚,无法回归,只得前往借宿。王积薪拍门而进,一看这家只有婆媳俩人,本来指望借宿一晚,这会倒不好意思说了。那婆婆见王积薪欲言又止的样子,已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你是来借宿的吧?我给你备好火盆和茶水,你就在屋檐下休息吧。”
  夜深人静,山风呼啸,王积薪独自做卧在屋檐下,心中想着国家局势的动荡,忍不住哀声叹气,可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下好自己的围棋便是。想到这里,王积薪静下心来,思考着自己平时尚未弄明白的一些棋局变化。突然住在西屋的婆婆说“夜深人静,难以入睡,我们下一盘棋如何?”东屋的媳妇说“那好呵!深山夜寒,正好遣兴。”王积薪一听很是惊奇,没想到在这深山之中,还有会下围棋的人。再一看两个屋子都黑着灯,而且两人还不在一起,各在一屋,这棋怎么下呢?
  正在纳闷,东屋的媳妇说“我走东五南9路”。西屋婆婆说“我应东五南12路”。王积薪知道她们是在下盲棋。他赶紧拿出纸笔将婆媳说过的棋谱记录下来。王积薪发现婆媳俩人的招法,都是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招,下到第36着,婆婆说“这盘棋你已经输9路,不用再下了吧?”。媳妇过了一会回答说“是的,咱们不下了。”第二天清晨,婆媳俩人起来后,王积薪因为昨晚听了她们下棋,知道她们水平很高,就恭恭敬敬地向她们请教。那婆婆见王积薪诚心诚意,就教了他十来种变化。王积薪还想多学点,老婆婆说“你只要会了这一些,就能成为天下无敌的高手了。说完后,房子和婆媳两人都不见了。王积薪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后来,王积薪经常拿出婆媳二人下过的三拾六招棋进行揣摩,研究,始终不能弄明白其中的奥妙。
  由于这局棋是王积薪在入蜀的路上得到的,所以王积薪就给它起了“邓艾开蜀势”的名子。

  典故有不少,在这就不一一陈述。

可以上博弈围棋教育网下载几本围棋资料看看,如果想看历史典故方面的,建议下载中国围棋故事和日本围棋故事!那里的典故比较全

呵呵,直接百度搜啊

围棋的来历~

我国自古以来有八大雅事,其中就有下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下棋的历史由来已久。而我们所说的琴棋书画,这个棋就是指围棋。在晋朝人的博物志中记载着围棋的出现是因为尧教自己的儿子丹朱,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够聪明。所以从这个说法来看,围棋最开始制造出来的目的则是为了开化人类的智慧,陶冶心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古人智慧的无穷,通过对弈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一、围棋的起源根据民间传说为其最早起源是用来开化智慧的,尧舜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够聪明,于是制作围棋,但是这些只是美好的神话故事而已。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发现的陶瓷上面就有红色跟黑色交错的条纹图案,绘制的图案很像现在的围棋,所以考古学家把这个认为是棋盘的纹图案。而且考古学家在唐朝的古墓当中还曾经挖出一个围棋盘,内蒙古的辽代古墓当中也曾经挖出围棋方桌。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时候,围棋已经形成雏形。
二、围棋的规则围棋是一种两人互相对决的棋类游戏,一般是网状格子的棋盘以及黑白两个颜色的棋子,在棋盘上进行互相对弈。在对弈的过程中,互相吃对方的棋子。如果拿一方吃的棋子多以及其子所围的地方大则是胜利方。围棋还有一种叫法叫做手谈,是琴棋书画中的其中一个。而且围棋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复杂的一个棋类游戏,因为围棋的起源和历史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人们又将为其定义为寻欢作乐或者玩弄权术的工具。
三、围棋的意义可以确定的是围棋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老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娱乐活动。所以围棋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已经越来越关注围棋。而且从围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世间变化以及人生的道理。

围棋的起源与历史 1:围棋的起源 "下棋"也称"对弈"。 "弈"是围棋最古老的称谓。 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但"围棋"一词 却少见, 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 2:汉前至汉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围棋已成为一种游戏在社会上流行。春秋战国的文献上,屡次出现围棋的记载。 (2):西汉时期 到了西汉时期,围棋传便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 (3):东汉时期 到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东汉王朝的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 3:魏晋时期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 名的"吴图"。 (2):西晋时期: 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3):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棋风昌盛,逐步理论化,出现了王导、王恬、江彪等弈坛高手。此阶段最出名的 品棋专家是范汪,曾与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晋弈风的迅速发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围棋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仅仅出现在宋、齐、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在位时期为最盛,并具有九大标志: (1)南朝帝王尽管棋艺高低悬殊,但他们比魏晋帝王更热衷、更着力地倡导围棋; (2)围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动的兴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棋品制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3)围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5)围棋专著的问世在数量上超过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义棋书"的社会风尚; (7)南朝士人的围棋活动和棋品等级,特为当代史家载入史册; (8)出现了南北棋艺双向交流的局面; (9)围棋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传统将娱乐之好规范在饮宴、琴书、射御之间, 认为博弈有废事、赌博之嫌,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统一,恢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因此隋朝的 弈坛一片沉闷。但此时十九道棋盘已确定了主导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盘。 (2):唐朝 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仅仅是士族垄断的活动。 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我国围 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围棋步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6: 五代 (1):五代时期 唐朝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人称五代。战火不断,围棋水准大 大下降。 (2):十国时期 十国时期,处于割据阶段,各国围棋水准不同,虽有佼佼者,但终因势小而不成气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吴越的钱氏家族。 7: 宋 (1):宋代 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了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进 入昌盛阶段。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了有一次发展高潮。这时出现了 国手刘仲甫。他是我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时期,宫廷弈 坛的女弈发展呈现高潮。南宋亦重围棋,但因嬉误政,朝廷腐败。至晚宋时期,围棋活动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 8: 辽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国围棋的衰退时期,但是元代围棋的普及程度却不逊于南宋,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戏弈相当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导下,朝弈曾盛极一时。 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棋高手严德甫于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玄玄棋经〉堪称是我国古代综合型棋艺著作的光辉典范。 9: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文弈之风衰退。但宫廷棋坛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传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永、宣时期的有记载的高手如: 钱允升、唐理、张应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围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职业围棋出现了良好兴盛势头,并出现了历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会。代表人物:赵涓、赵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间以李东阳、杨一清为代表的士大夫围棋之风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阶层的围棋热潮,而且也开动了明代后期名公巨卿纷纷游扬弈道的全新格局。他们还直接促成了明中叶围棋流派的形成。京师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士大夫围棋实际形成了京 派和苏派两大阵营,共同开创了弈坛的振兴局面。以古越文化为先肇的徽州,其弈坛在明形成新 安派(亦称徽州派),其开代祖师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坛最负盛名的当属过百龄。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 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0:清 (1)清: 清初围棋呈现群雄争霸局面,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懒宁、周东侯、汪汉年、黄龙士。康熙初黄龙士成名之后,弈坛杰出人物是黄龙士和徐星友,人称"黄徐时代"。 围棋继"黄徐时代"之后,便进入了四大家时代。四大家活跃与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从技术上说,中国围棋已经攀登上了座子时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国围棋史上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两人并称为"棋圣"。从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没落。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围棋运动进入低潮。晚清棋界最杰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陈子仙。两人卒后,清末棋坛彻底衰落。

寻求与棋子有关的典故
答:永明中,敕使抗品棋,竟陵王子良使惠基掌其事。(唐 李延寿《南史.萧思话传》) 25、 沈宪方圆可施 沈宪字彦章吴兴武康人也。少有干局,除驾部郎。宋明帝与宪棋,谓宪曰:“卿,广州剌史才也。”补乌程令,甚著政缋。太守褚渊叹之曰:“此人方圆可施。”(梁 萧子显《南齐书.沈宪传》) 26、 梁武帝误杀榼...

棋的历史故事
答:是我国传统棋种,传说它诞生于我国的远古,起源于古代部落会议。当时,部落首领会议为商讨对敌战争,就地画图,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石子代替敌我兵卒,进行筹划,制定作战的策略。时间一长,由于它能启人心智,便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的游戏,以供消遣取乐。之后,它又逐渐传到日本、朝鲜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

关于象棋的来历、起源、发明人、故事、成语,急需啊!在线等!快来抢沙发...
答: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 成为流行极...

中国象棋有哪些经典故事
答:七、棋由我胜 某道士棋甚劣,尤是好胜,终日喁喁不休,人欲求去,终强为留住,果有人在旁为对局者说棋.便尔发帑.并诅其速死。一日有少年偶误一着,道士幸胜,步年坚欲悔改,喧争不许,少年痛加斗击.道士亦笑而受之.曰:“击由汝击.棋由我胜。”亦趣谈也。 八、还不叉士 两人对弈,旁观者教不绝口.其人...

求关于围棋的古代故事
答:林提出以棋秤为师,说明他很重视对局实践。 <五>.棋士高僧---雪野 又名野雪, 僧人, 俗姓郑,故又名'郑头陀',浙江永嘉人. 善弈,与明代后期的名手王玄所、江君辅、苏具瞻、许敬仲、周元服皆有对局。 在棋坛活动的时间长,晚年曾与周懒予对阵。 以弈而论,雪野为高僧。 <六>.爱读小说的---周懒予 他...

中国象棋的来历与典故
答:六、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七、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象棋的棋盘的中间写着“楚河汉界”,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信。也传说是韩信发明的。清梁同书《渊深海阔象棋谱序》...

和棋文化有关的成语典故
答:1、举棋不定: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骄奢残暴,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后来,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嘱咐儿子宁悼子一定要将卫献公迎回卫国。一直流亡在国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死,便派人同宁悼子联系,并许诺自己回国后让宁悼子掌权。大家都反对...

象棋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答:1、关于它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还没有定论。2、其中一个起源是古代的一个传说,认为象棋是舜发明的。舜的弟弟因几次想谋害舜而被舜幽禁于密室,但舜作为兄长,出于同胞手足的考虑。又怕弟弟幽禁寂寞,故而制作了象棋,供他消遣度日,并且象棋中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此传说《孟子》中曾有...

关于“棋”的故事或典故有哪些?
答:国际象棋的由来,从前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离开臣民而存在”的道理来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于是他便创造了国际象棋

象棋起源于中国吗起源于什么年代有什么故事吗?
答:四、起源于春秋说,据说象是象征的意思,象棋是模仿春秋兵制产生的,将、帅、车、马、卒和春秋时期兵制吻合。五、起源于战国说,《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六、起源于楚汉战争,由于现在棋盘上都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