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集中全国和世界智慧的

作者&投稿:父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整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十六大以后又得到了新的丰富。这前后近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挫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与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调整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面对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党要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思想上没有新的解放不行,实践上没有新的创造不行,理论上没有新的发展也不行。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我们党为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战略的思维谋划全局,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理论思考。

如果说深刻变化的当今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那么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当代中国则是这一理论体系产生的现实土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30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巨大解放,也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高度弘扬。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是中国人民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也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不竭源泉。我们党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潮流的前面,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具有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显著特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艰巨性、开创性、丰富性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特性的能动反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对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曲折,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也更加引人深思。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在独立自主的实践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经历了失误和挫折,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我们党对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进行正确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上升为理论。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理论营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我国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来回答,最近我正在学习这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我们国家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啦~十七大又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又一次明确了要走这个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范畴,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满意不满意,呵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能够从思想上、政治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如果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政治方向,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必须要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凝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行为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它的作用是调节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使其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集体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对于培养人们的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奉献精神,对于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最后解决问题要靠教育和科技。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它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内在动力和内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
所谓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综合国力实际上就是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综合性的实力。
以往的综合国力竞争,往往是资源的竞争。但在当代世界,除了少数战略性资源外,一般的物质资源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在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质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其作用和地位在上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教育,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社会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现代人是物质生产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的主体,而人的现代化只能通过现代教育进行培养。
2、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现代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各个领域日益激烈地进行。我们只有清醒地看到这种竞争,认真研究它的态势和特点,从我国实际出发,认真抓紧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聚起我们的智力资源,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文化建设,是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文化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力。
所谓文化力,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力主要表现为: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等几个方面,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力,必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答: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如何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如何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

“五位一体”是什么意思?
答:"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问题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

试述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

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的逻辑联系是什么?
答:四个全面针对的是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解决的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性问题;五位一体体现的是全面、系统、科学性,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问题。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答: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答:1、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消除不切实际的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危害,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中国共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章做了哪些重要修改?十八大党 ...
答:强调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二)增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基本理论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基本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什么构成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