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说的公正全面点 什么叫历史?

作者&投稿:乔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最神奇莫过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他要建立一个明教所提出的“光明战胜黑暗”的国家,建立一个儒家所说的“以民为本”的国家,建立一个他所设想的没有贪官污吏、没有横征暴敛、没有欺压百姓的国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他不仅通过严惩打击贪官污吏,通过制度约束官员,通过百姓监督约束官员,而且他希望在乡村建立“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的秩序。 但他建立的朝廷毕竟是一个朱家的皇朝,跟随他打天下的那些功臣,要给官、要赏赐田地、好房子,儿子要封王,女儿要封郡主,这样一层层下来,他们又成为一个新的剥削人民的贵族阶层。 治隆唐宋:不要误读明朝 有人说,明朝是一个昏暗、衰败、疆域狭小的朝代,朱元璋是一个集权的皇帝。但其实,明朝曾经是一个非常辉煌、强大、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王朝。在南京明孝陵的神道上有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刻有贴金的四个大字,叫做“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给朱元璋的评价,意在说明朝曾经有比唐朝、宋朝还要好的治国业绩。 康熙皇帝不是胡乱写的,也不仅是政治作秀,而是说了事实。我们回顾一下,朱元璋治理国家是怎样达到“治隆唐宋”水平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清故宫、十三陵、万里长城,都是明朝人修的,青花瓷、明朝家具乃至很多文化成果都是明朝的,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故事就是400多年前我们《牡丹亭》的翻版,明朝并没有离我们远去。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前几年,有一个英国海军军官写了一本书,书名是《1421中国发现世界》,他提出:中国人郑和已经实现了全球航海,远远超过哥伦布、达伽马,绕过非洲发现了美洲。虽然这个结论不太正确,但是郑和下西洋,即使当时还没有绕过好望角,还没有到达美洲,依旧说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强国。 救济斯民:治国以民为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明朝的“明”字来源于明教,明教提倡“光明战胜黑暗,众生平等”,这成为朱元璋的立国原则,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压迫的国家,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朱元璋在北伐元朝时所写的一篇檄文,提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有人说这是孙中山写的,你弄错了吧?没有弄错,孙中山是学习了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要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恢复汉人的尊严,作为一个“人”的平等地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哪个族群来统治的问题,它是反抗压迫。“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针对元朝末年法制败坏、纲纪混乱的状况,建立法纪,伸张法制。 朱元璋的另一个治国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中国的传统是以儒家的政治思想立国,特别是当朱元璋有了一定势力之后,很多儒家读书人来给他出谋划策,帮助他设计未来国家的蓝图。儒家思想立国的根本是“以民为本”,儒家历来治国就崇尚敬天、法祖,效法祖先留下的精神和原则,口号是“天听自我民听,天心自我民心”,归结为两条实际上是“爱民、恤民”。儒家知识分子的理念怎么跟明教来结合呢?朱元璋要把国号写成“明”,这个字很巧,在汉字里面日月为“明”,恰好符合了中国皇帝“敬天”的理论,中国皇帝登上皇位就要祭天,所以,儒家们就把“明”字解释成为儒家所理解的天。大明国的理念就包含着朴素的老百姓要得到光明的理念,也有儒家传统的以民为本的理念。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国思想。他是赤贫者,是社会最下层的人,遭受过疾苦、欺压。他当了皇帝以后跟大臣说过,自己年轻时在乡下,看到官吏饮酒好色、不务正业、欺压百姓,心里真是生气。但是能怎么办?老百姓没有任何办法。朱元璋说,老百姓一年辛苦到头,他们种庄稼、纺织布匹,庄稼还没有打到场里这一年欠的债已经来收了,“已非己有”。妇女所织的布匹还没有从纺织机上拿下来“已非己有”。他们一年到头穿的是破衣服,吃的是粗粮食,做的是艰苦的沉重的劳动。朱元璋把这些东西记在心里,融进他的治国策略。 惩处贪腐:杀驸马不徇私 有一次,朱元璋和他的重要谋臣刘基谈话。他问刘基,我们治国现在该怎么做,刘基说“宽仁”二字而已,元朝对老百姓压榨很厉害了,现在我们要宽仁。朱元璋说“不然”!我们不能够讲空洞的宽仁,“宽仁”必须要做到“阜民之财,节民之力,打击贪官污吏,对百姓进行教化”。 阜民之财。朱元璋非常关心百姓生产,出台措施,比如一些新开垦的土地要减免赋税,一些人逃亡了,欢迎他们回来,没有能力进行生产的,就给他们种子、农具,老百姓家里耕种什么,他关心得很细致。他说,家里一定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杏树,因为如果遇到灾害,这些枣、杏也可以活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节民之力。就是说,不要给老百姓带来更大负担,朱元璋当皇帝后非常简朴。有一次他从南京下衙门去视察,天气炎热,全身都湿了,当时旁边人给他准备的干净衣服,都是洗了又洗的旧衣服。他说,我“富有四海”,一天换十套新衣服都可以,但这是民财民力,不能浪费。他还要求身边的人节约民力,有两个宫女丢掉了一些丝线,他把两个宫女叫来训斥。有宦官穿新鞋子走到雨里头,很不在乎,他把宦官叫过来打一顿。他要求自己的宫殿不能够有任何彩画,自己所有的东西需要用金属的就不用金银,一律用铜来代替。 打击贪官污吏。这一点更加明显。洪武年间,朱元璋为立纪陈纲,用重典整治官场队伍,让他们廉洁、爱民。明朝有一整套完整的监督官员的体系,设立都察院,都察院有督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官员的失误、错误、罪行。还建立了定期考核制度,三年一小考,九年一通考,考核结果分为称职、不称职、平常等等。朱元璋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号召百姓来监督官员,他向全国百姓下指示:百姓如果向我来反映问题,各地不能阻挡,如果胆敢有阻挡的,处以重罚。而且,朱元璋也提出要求,老百姓不要一个人、两个人地来,三十人、五十人来,越多越好。措施一出,百姓纷纷到京城告状,贪官污吏被告倒了,被冤枉的好官经过百姓声援翻案了,还被提拔了。朱元璋编过一本著名的书《大诰》,里面记载了违法乱纪的案件,他要求全国各地学习《大诰》,首先在学校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违法将遭到什么样的惩罚。另外,家家户户要收藏《大诰》,引导百姓要知法懂法,防止他们违法乱纪。建国伊始,他命令刘基等制定了《大明例律》,经过30年的修改最后形成《大明律》。这是他留给历史的一部著名法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除了监督、教育,朱元璋还抓了几个大案,有洪武八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三十年的驸马欧阳伦走私茶叶案。 实行教化。朱元璋在乡间推行一种古老的礼节——“乡饮酒”礼。据记载,这种礼节在周朝就有了,但历朝历代没有认真实行过,但朱元璋执行。每当年终和年初时,地方上的里长、甲长(最基层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社区主任)把当地的住民集中起来总结一年的工作。“乡饮酒”礼有很多复杂的规定: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前面,有文化的人担任主持人。最重要是在这个礼节上评判,一年当中所在地区人员的表现,谁家孩子勤快、孝顺父母,谁家孩子小偷小摸,哪个家伙有点不好劳动,都是在这个礼节上评判出来,会给予惩罚或荣誉。如果受惩罚,可能那天喝酒就没你的份,有的干脆站在门口不让参加这个宴席。朱元璋要求在“乡饮酒”礼上由当地的文化人读《大诰》、讲《大明律》,把法律、教化深入到基层。他设立了《教民榜文》,上面写明对于老百姓的基本要求,就像现在《公民守则》,把这种基本要求抄成大字贴在大路上,刻版印刷到处散发,派人走街串巷、四处宣传,每月宣传五次,一边走一边敲梆子喊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业、毋作非为”。在全国建立完备的学校制度,朱元璋也是费心不少,这个制度包括在中央建立太学(当时叫做“国子监”)、府州县学,在军队的武学、卫学,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也有学校,所以说,明朝学校是有史以来最普及、最广泛的。1980年我到甘肃武威,一个很远的地方,当时交通也不太发达,也没有飞机到达兰州,坐了很久的汽车才到。我看到一个很大的武威县学,是明初建立的,这么远的地方明朝就在那里建学校了。明朝有句话,“科举必有学校”,所有科举考试出身的都要通过学校教育。 分封亲王: 未能逃脱“皇室定律” 中国历史上永远脱不开这个循环的圈,有人称之为“皇室定律”。朱元璋最大失误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认为是杀功臣。我认为,坚持分封亲王的制度给他和明朝留下无穷后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要保证这个皇朝不断延续,当然要加强军队、加强统治。他认为应该选择最亲最近的人来支持他,这就是他的儿子。因此,朱元璋的儿子们全被封成亲王,安排在全国各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实,朱元璋也曾预料到分封亲王可能会出现问题,于是,在洪武五年、七年,亲自拟定《皇明祖训》(最早是《祖训录》,后经修改叫《皇明祖训》),刻印成书供子孙阅读,供百官遵守。其中一条规定,亲王“不裂土,不离民”。在周朝、汉朝分封亲王时,划出一块土地,你吃这一块地,也管这里的老百姓,所以就出现了若干个“国中国”。朱元璋说,我现在分封亲王,亲王只是享有比皇帝低一点的礼仪,各种官员见你磕头,你可以有大宅,可以有少量军队(1000多人的规模),作为你的护卫军,而且不能指挥地方军。护卫军归王国统帅,地方军一律不能给亲王管。这表明,朱元璋在防范出现“国中国”。 洪武八年,山西平遥县学训导叶伯巨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万言书》,第一件事就反对朱元璋分封亲王,朱元璋一看,大怒,说此人挑拨我们父子关系,一定要亲自将他抓来射杀。朱元璋认为,对于亲王的预防,已经书写《皇明祖训》,规定明确,所以叶伯巨对他的批评他不接受。他觉得我的制度很好,亲王权力也不是很大,也没有亲王要造反。但就是这种制度最后酿成明朝的大祸,朱元璋死后不久,“靖难之役”爆发,北方的燕王起兵造反,最后推翻了他的侄子。

评价 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 可说是位贤君,也可称暴君。 持 正面评价 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着眼,历史记载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而持 负面评价 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 洪武三年(1370年),杀中书左丞杨宪。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后来的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 洪武八年(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廖曾沉船淹死小明王,为朱元璋称帝扫清障碍。刘伯温蹊跷病逝。刘曾参与暗害小明王的密谋。 洪武九年(1376年),空印案发。 洪武十二年(1379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株杀左丞相胡惟庸。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加强明朝特务统治。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发。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 浙东四先生 ”(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亦不能免。朱元璋还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此时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杀颖国公傅友德,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朱元璋知悉后,赐死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开国六公爵除了邓愈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这时朱元璋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朱元璋晚年嗜杀,大臣们祇要观察皇帝当日临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 总括而言,朱元璋诛杀功臣是铁的事实,这也造成靖难之役时,能勤王卫主的老臣已经不多见,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还乡,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但他的儿子朱同最后被赐自缢。清代学者赵翼说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除大诛功臣外,太祖也杀文人,吴晗《朱元璋传》中开列了被杀文人的名单:“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扔到长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右;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作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 有个别说法称,明太祖虽标榜复古,但有部分制度是学习元朝的,例如廷杖与责打臣下,有人称其违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另外,其为了动员全社会,他十分重视户口普查,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每个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后才是大臣。人民分为军户、匠户、民户,不允许随便转换工作,这与成吉思汗的十户非常相似。从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对的,明朝则要。

最得意:开创大明基业 最失意:太子朱标早逝 最不幸:幼年经历悲惨 最痛心:马皇后病逝 最擅长:刚猛治国 提到明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视剧、评书小说以及太祖像明代历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历史人物。不但著名明史学者吴晗为其作传,甚至毛泽东也曾亲自对这部传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种情况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是不多见的。那么,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朱元璋的兴趣?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 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 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成功之路: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 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 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他的父母没有土地,是靠租种别人田地为生的佃 农。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后来改名元璋,字国 瑞。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 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这场灾难中相继去世,大嫂带着 孩子回了娘家,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虽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却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了 ,家里一粒米都没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 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直 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 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 生阅历大为丰富。 走向巅峰。朱元璋的悲苦经历在当时社会中有相当的典型性,元朝残暴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 无情压榨,使得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官逼民反,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形成了历史上著 名的元末红巾军起义。之所以称为红巾军,是因为起义者头裹红巾。当时红巾军主要有刘福 通、芝麻李、徐寿辉等数支队伍,各自为战。 朱元璋虽然身在寺庙中,但他显然是六根未净,不久就投身到了蓬勃兴起的农民起义浪潮中 太祖称帝前的吴王府(今南京瞻园)。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由于皇觉寺被毁,又有友人来信相邀,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 ,投奔了红巾军的郭子兴部,成了郭子兴的亲兵。他胆大机敏,作战勇敢,在红巾军中很快 就崭露头角,逐渐升迁。郭子兴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使他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后来, 朱元璋自己拉起人马,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加入了群雄争霸的战团。元至正十六年(1356 ),朱元璋听从谋士的意见,攻下金陵(元代称集庆),作为稳固的根据地。他踌躇满志地 对徐达等人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 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当天就改集庆为应天府。 当时的形势依然严峻。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发展势力。在以“布袋和尚” 著称的彭莹玉战死后,起义军推举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被推举只是因为相貌好,并没有才 干,不久陈友谅控制了这支队伍。刘福通于前一年迎韩林儿在安徽亳州建立龙凤政权,尊韩 林儿为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他的册封,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方国珍割据温州、台 州等处。元朝的势力仍然强大,在起义军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将陈友谅视为最大的威胁,因此制定了先击陈友谅的作战方针。陈友谅本来是个渔家 子弟,身高体壮,练就一身好武艺,又略通文墨,曾在县衙作贴书。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 投奔到了徐寿辉的天完政权下,后来取代了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大汉。陈友谅自恃兵多 将广,直扑金陵而来。大敌当前,有人建议出降,有人提议奔踞钟山,朱元璋怒斥“主降及 奔者可斩也”,军心始安。同时,他派胡大海骚扰陈友谅的后方,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是旧 识的关系诈降,诱敌深入。陈友谅果然上当,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败而归,朱元璋乘势夺 得了江西的一些地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双方于鄱阳湖展开生死大战。战斗十分激烈 ,长达36天,陈友谅中流矢而亡。朱元璋虽然损失惨重,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至正二十四 年(1364)正月,朱元璋自称吴王,设百官司署,李善长、徐达为左右相国。 徐达像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张士诚控制着南达绍兴、北抵徐州 、西距濠州、颍州等地,这也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只是他庸碌无为,安逸自居,没有更 大的野心。当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鄱阳湖,他竟然无动于衷,坐视朱元璋不断壮大,由此又 可见朱元璋当年以陈友谅为劲敌而后攻张士诚的决策是正确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 ,朱元璋命徐达为将,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达为大将军,统兵20万,直 捣张士诚老巢,朱文忠攻杭州以为策应。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张 士诚束手被擒,后于金陵自缢身亡。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部将朱亮祖攻取台州、温州。十一月,部将汤和下庆元(今浙江 宁波),方国珍逃入海中,不久为廖永忠所败。方国珍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朱元璋。次年正 月,汤和与廖永忠擒获陈友定,平定福建。同年,廖永忠、朱亮祖、杨璟等人攻取广东、广西。在平定东南之时,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将北征蒙古,山东、河南随即而下,冯 胜也攻克了潼关。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原名朱八八,璋,乃玉做的利器,元璋,可见他恨透了元。 是一个好父亲,给儿孙们打造了一个固若金汤的明帝国,他是一个工作狂!全国上下事无巨细的全部包办了,连内阁都省了。减少人力成本。他是一个好学的皇帝,你想一个农民做到皇帝,管理一个国家,要有多深的智慧某虐,和他打交道的都是些什么人,骁勇善战的常遇春 徐达..会听命于他,人精刘基也听从他。 明朝是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一切从他开始---朱元璋

  朱元璋评价: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

朱元璋是谁的儿子?
答:那么,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朱元璋的兴趣?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 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 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

朱元璋活了几岁拜托各位大神
答:皆因这群男女个个都是朱明王朝的核心人物,男的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女的是他的后妃和公主。朱元璋共有四十六个后妃,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公主。在中国所有皇帝中,他几乎可以说是生育能力最为旺盛的一个。一百年后,他的家族就繁衍到八千多人。这些人都由王朝的财政养活。为满足他们妻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其...

朱元璋太子朱标的怎样一个人?
答:后来有人举报晋王谋反,太子流着眼泪在明太祖面前求情,太祖问到:“他要是真的造反,你要怎么处置?”太子回答:“用仁爱感化他。圣人云,仁孝为上,重礼教轻刑法。一个君主,用仁爱之心去驭天下”朱元璋跳起来说:“放屁,他要是将仁孝就不会造反了!!宋濂怎么把你教成这个样子!”后来朱元璋试...

朱元璋假装跌倒,众臣纠结扶不扶,一人跑出来搀扶,为何结果还被杀?_百度...
答:朱元璋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他深知天下的险恶。所以他有很多次试探大臣,并且大肆的制造冤案来杀害开国的功臣。这也是无奈之举。让我们来介绍一下。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名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他在为...

同样是皇帝,更替百姓着想的朱元璋为什么名声不如赵匡胤?
答:同样是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比起赵匡胤来说,许多人认为赵匡胤要胜过朱元璋一些,这是为什么呢?朱元璋到底哪一点不如赵匡胤呢?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也知道朱元璋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一手建立起了中国最后的汉人王朝——明朝。其实朱元璋和赵匡胤相比不管从性格特征,还是为人的人品都是...

大明的开创者朱元璋,他的名字由来有那些故事?
答: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 ,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朱元璋小字重八,後来取大名兴宗,後改为德裕,再改为元璋,竝取表字国瑞。改名元璋的时候是暗通察罕帖木...

朱元璋的老家在那
答:朱元璋的家世怎么样呢?他做了皇帝以后也有的臣下揣摩朱元璋的心理,想给他找一个光辉的祖先他们找到了谁呢?找到了宋朝的大官僚、大学者朱熹。这个朱熹做过大官,又是一个大学问家,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如果朱元璋祖上有这么一个人,他也很有光彩啊。朱元璋说,不用,我就是我,我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呢?
答:再看朱元璋有什么,原名朱重八,他爹叫朱世珍,但是,他是有原名的,原名叫朱五四,其他人就算再落魄,至少有个名字,朱元璋,元璋是参加郭子兴后自己取的,字国瑞,这个字找不到具体出处了。就这样对比下来,明朝完全是开局一个人,天下全靠打,这样的一个人确实是有才干的。但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

朱元璋和赵匡胤,谁的历史地位高?
答:朱元璋是在各路起义军搞完了,就大家一起内战,朱胜了,所以正哪楼上所说,当时那个年代少了个朱元璋还有李元璋陈元璋之类的而已。而赵匡胤,却是当时他那个年代唯一一个有能力统一中华版图的人(虽然还差一个北汉就逝世了)。朱只是把元赶下台,重新建立王朝。而赵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百年的战乱,结束了中国那段百年民不...

为什么朱元璋的两张画像有那么大的差别
答:但总体来说应该还是与朱元璋本人比较相像的。丑陋的大多诞生于清代民间或部分为官方承认,即使明朝民间也有,不过相信也没人敢公布出来。丑陋的大多带有典型的清代服饰或饰品特点。丑陋画像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朱元璋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声誉不好,另一方面则是清朝筹划明朝的一种政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