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三位著名的女性小说家是__________姐妹。 阿诺德·凯特尔的《英国小说引论》第三部分所选的十部十九世纪英...

作者&投稿:宁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Charlotte Bront)(1816-1855)
  夏洛蒂像她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简·爱一样,个子矮小,其貌不扬,充满智慧和独立的精神。她虽外表古板沉默,却有着一颗女性和婉敏感的心。在两位姐姐不幸早逝后,她成了家中的长女,她从小就有一种关心他人的神圣责任感,以她娇弱的身躯承担了全家对外联络发展的重任。自强不息、奋斗进取成为她一生的主旋律。她的气质是浪漫和严谨的奇特结合,这就使她既热情奔放,耽于幻想,富于挑战精神;又保守稳重,约束自我,恪守传统的道德标准。她既是一个好女儿,好姐姐,好妻子,好朋友,具有温柔热情的一面,同时又是一个蔑视虚伪的上流社会,对丑恶的世态进行了犀利的讥讽的勇士。她性格的两方面构成了她波澜不宁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使她的作品更富于激情和新意,具有震 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夏洛蒂的不卑不亢,纯真热情, 谦逊质朴,无不从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身上体现出来。她的作品可以说是她智慧的头脑和赤热的心灵的自然流露。萨克雷在纪念夏洛蒂的文章《最后一幅素描》中说:“凡是读过她的书的人,谁不钦佩这位妇 女对真理的炽热的爱,她的勇敢,她的纯真,她对邪恶的义愤,她热切的同情心,她虔诚的爱和信仰,她激越的荣誉感。一种急切的诚实是这位妇女的性格特征。”这段话可以说是夏洛蒂的真实写照。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艾米莉·勃朗特艾米莉(Emily Bront)(1818-1848)
  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姐妹三人於1846年出版了一本自费出版诗集,以艾米莉为主。她的诗的风格往往是直抒胸臆,感情浓烈;景物描写常常荒僻,寂寥。但她的小说《呼啸山庄》掩盖了她诗歌的光芒。艾米莉·勃朗特被人们认为是三姐妹中天分最高的一位。她沉默寡言,性格自闭,孤傲乖僻,挚爱荒原,一生中几乎没有朋友。但她却有惊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才,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并以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驰名文坛,被誉为英国19世纪文学史中最奇特的女作家。 《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最奇特,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小说之一。这部悲剧性的小说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小说充满强烈的反压迫的斗争精神,展现出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激情和反叛精神。小说的文字被称为“一首完美,动人的叙事诗”。夏洛蒂和传记作者告诉我们,艾米莉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友,从她的诗和一生行为,都可见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而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命题,艾米莉不过是步历代哲人、隐者、科学家、艺术家后尘,通过生活和创作,身体力行地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艾米莉一生经历简短,她既未受完整系统教育,又没有爱情婚姻实际体验,人们对于她能写出《呼啸山庄》这样深刻独特的爱情绝唱也曾疑惑不解。对这一问题,早有人以“天才说”做出解释,而经过百余年的研考据,传记作者和评论家又提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凭据。爱米丽以及她的姐妹,虽然生长在苦寒单调的约克郡,她们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却来自北爱尔兰,母亲玛丽亚·勃兰威尔是威尔士人。这一对父母所属民族的祖先,同属具有冲动浪漫气质的凯尔特人,而且二人都不乏写诗为文的天分:帕特里克又一向怀有文学抱负,曾自费出版诗集;玛丽亚出嫁前写给帕特里克的情书,也是文采斐然。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又受到荒原精神的陶冶哺育,爱米丽的艺术天才无疑并非无源之水;而且她家那座荒原边缘上的牧师住宅,外观虽然冷落寒酸,内里却因几个才智过人的子女相亲相携而温馨宜人。他们自幼相互鼓励、切磋,以读书写作为乐。这一方面大大冲淡了物质匮乏之苦;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功力。 爱米丽的写作,从诗开始,她在着手创作《呼啸山庄》之前十六七年间,陆续写出习作诗文《贡代尔传奇》和短诗,如今所见,仅近二百首诗。姑且不论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这些文字起码也是创作《呼啸山庄》这部不朽之作的有益准备。换言之,她写《呼啸山庄》,是她写诗的继续。她的诗,真挚、雄劲、粗犷、深沉、高朗,这也是《呼啸山庄》的格调。 安妮·勃朗特安恩(Anne Bront)(1820-1849)
  安恩勃朗特家最小的女孩,她温柔娴静,安静内向,和两个姐姐相比天分稍低。她只活了29岁,而且在短暂生命的后十年,从事郁闷的家庭教师工作 就占去了她很多时间,但她还是写出了两部小说《艾格尼斯·格雷》和《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 》,在英国 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她笔下的小说就如同她本人,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主人公都有着纯洁的品德,勇敢地追求独立和幸福,这也是安妮内心的写照。安恩的作品直率和明晰更像是18世纪的作品,而不像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风格。安妮从小就随着姐姐们读书,并参与了他们的文学游戏,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梦幻的王国里,写了大量的忧伤的小赞美诗。 她有一头秀丽的浅棕色头发,可爱的蓝眼睛略带紫罗兰色,白皙的皮肤,外表显得温婉可人,深得姨母的宠爱。她和艾米莉就像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常在一块联合写日记或者到荒原中漫游,给她们熟悉的场所都起上了动听的名字。她的嗓音细弱甜美,喜欢柔和的和声,闲暇时弹弹钢琴,唱唱歌,不过这种赏心悦耳的愉快在她一生中实在是太少了。后来,安恩曾和姐姐夏洛蒂一起到伍勒小姐的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她就病倒了,呼吸困难,咳嗽不断,身体渐渐衰弱。想到病逝的两个姐姐,夏洛蒂忧心忡忡,决定把安恩带回霍渥斯。回到了自由自在、宁静的家里,安恩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为了生 活,1839年4月,她到了默菲尔德的布雷克府, 在英甘姆夫人家当家庭教师。后来又到了梭普格林的 爱德蒙·罗宾森家做女家庭教师。她的这些当家庭教 师的经历,直接为小说《艾格尼斯·格雷》提供了众多的素材。出版商史密斯先生有一段关于安妮珍贵的描述 :“她是个温柔文静,相当克己的人,长得一点 也不漂亮,可是模样很讨人喜欢,她的态度奇特地表 现出一种求人保护和支持的愿望,经常保持着一种恳 切的神色,这是能博得别人同情的 。”安恩终生体弱 多病,但在虚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意志坚强,勇敢执着的心灵。 每个成人都有个孩童时期,每个孩童都曾有过七色的梦。梦本是幻觉:虚悬、飘渺、易失。可就有这么几个女孩把美梦紧紧抓住,她们执着地置身于梦境的编织中,最终将幻想变成现实,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永恒。这就是19世纪出现在英国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作家提供的一种文化现象。

宋庆龄,宋美龄,宋祖英

勃朗特

19世纪为什么会在英国出现一批女性作家?~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英国女性作家异军突起,19世纪英国有30多位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她们以女性视角对妇女的处境进行描述,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而19世纪只有英国的文坛出现了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这应从当时的英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来探讨它的必然性。以简•奥斯汀、夏洛蒂三姐妹、安妮、勃朗宁夫人等为代表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性作家群涌现在了19世纪英国的文坛上。这一独特现象出现在英国的文坛上,是有其必然性的。本文试从英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来探索其根源。
经济上,得益于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为女性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工业革命促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19世纪特别是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机构的膨胀以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中产阶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经济实力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从
中产阶级在英国内阁中数量和比重的变化中就可见一斑。
19世纪在英国内阁中中产阶级的比重是逐渐增加,特别是到19世纪后期。有数据表明“1868年格拉斯顿内阁中贵族为7人,中产阶级为8人;1874年狄斯雷利内阁中贵族为8人,中产阶级为6人;1885年索尔斯伯里内阁中贵族为11
人,中产阶级为5人;1886年格拉斯顿内阁中贵族为9人,中产阶级为6人;1886年索尔斯伯里内阁中贵族为1O人,中产阶级为5人;1892年格拉斯顿内阁中贵族为9人,中产阶级为8人;1895年索尔斯伯里内阁中贵族为8人。中产阶级为11人。以后各届内阁中贵族便始终少于中产阶级分子的人数。”⋯ 这足以见得19世纪中产阶级在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英国中产阶级的壮大,英国妇女特别是中产阶级妇女的命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为生活所迫走出家门时,中产阶级妇女却完全退隐到家中,过去曾经是男人得力助手的妻子和女JL~'I1,如今不稼不穑,闲居在家。工业化使家庭和工作场所分离,家庭变为一个私人场所。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商场,“家”——成了中产阶级男子感情的避风港,同时,妻女不外出工作也是19世纪中产阶级地位的象征。妻子闲居家中是丈夫事业成功的象征——表明他挣的钱足以维持一家人的舒适生活。在《有闲阶级的理论》一书中凡勃伦指出,“资产阶级通过他们的妻女来炫耀其财富,她们的无所事事和奢华被用来表现她们的所有人一丈夫和父亲的勤劳和威望” J。这种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做个“家庭天使”是19世纪对中产阶级妇女的呼唤。
为了使禁锢在家庭里的妇女的生活有意义,便对家庭进行大肆的赞美。福音派宣称:“家庭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石,妻子和母亲是家庭的核心。” J‘‘英国人的家庭就是他的城堡。”L4J英国著名政论家、艺术评论家和散文作家约翰•拉
斯金(John Ruskin 1819—19oo),在《芝麻和百合•女王花园》中赞美道:“家是和平之地,避风之港,不仅避开一切伤害,而且籍以挡开一切恐惧、忧虑、离别⋯⋯这是神圣之地。”L5 J而妇女便是这一切美好地方的守护“天使”,使得中产阶级妇女也心甘情愿留在家中,成为“家庭天使”。中产阶级的壮大使得大量妇女回归家庭。而19世纪之时的家庭服务(domestic seI、,ice)非常兴旺。
据统计,“家庭服务是19世纪英国妇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在整个就业人口中排第二位。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在1 073.6万妇女之中,有90 5万人从事家庭服务业(不包括农场服务在内)”_6J。如此兴旺的家庭服务工作使得留在
家中的中产阶级妇女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中解脱出来,闲居在家,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中产阶级妇女不必为生活而拼命奔波,有闲暇时间读书写信,又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去用心体验生活的滋味,她们阅读大量的书籍,提高自己的品位。“妇女们可以有思想,可以博览群书,⋯⋯男人们开始赞同并帮助她们要变得聪明、智慧,而不是嘲笑或阻止她们。” 7 19世纪兴旺的家庭服务业使得回归家庭的大量妇女无事可做,为了打发闲暇时间,又提高自身的品位,创作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大量女性作家涌现的第一个原因。创作也是部分中产阶级妇女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这是原因之二。这是由于人口比例失调而中产阶级妇女不能外出工作所造成。英国在黑死病之后,人口比例就严重失
调,19世纪的英国,女性人口始终多于男性。“据1851年人口调查统计,女性就比男性多出50万人。” 』.‘在1851年,15~ 45岁的单身妇女有27.65万人,1871年增至32.87万人。在1871年,20~24岁的年龄段,单身妇女占2/3,24~35岁的占30%。”_9J随着海外殖民地的发展,大量男子移民海外,
这样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大量的单身妇女,其中中产阶级妇女占了绝大多数。这些未能结婚的女性,她们的家庭出身决定了她们不被允许离家谋事。“如果一位妇女不得不工作,立刻(虽然她可能是一名基督徒,有良好的教养)她就失去了传统赋予‘淑女’一词所包含的特殊身份。这样大多数人只有无可奈何地呆在家中。” l 0j这样写作便成为她们谋生的一种体面选择。如著名的夏洛蒂三姐妹,她们开始是当家庭教师,后转向写作,并以写作为生。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还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正如伍尔芙说:“伟大的作品不可能单独地无缘无故地诞生,它是成年累月共同思考的结晶,大家都作过努力,单个声音的背后隐藏着大众的才智。”_】 J就如简奥斯汀在小说上取得的成就是由于有一大批优秀的和微不足道的女性作家写的小说供她借鉴。19世纪涌现出一大群有影响的女作家是有这样一个基础和发展过程的。早在17世纪,英
国就出现了以写作谋生的女作家贝恩,正是由于贝恩的示范,在18世纪才出现拉德克利沃夫夫人、玛利亚•埃奇沃思等女作家。发展到19世纪就涌现了30多位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英国妇女特别是中产阶级妇女她们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又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世纪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多以写家庭婚姻中的女性为主,这与她们的切身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产阶级的妇女,她们一生的目标也就是结成一门门当户对的婚姻,成就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所以甚至连她们的教育也始终与长大后做母亲的角色联系在一起。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指出女子“所学的一切,无不明显地具有一定有用目的:增进她肉体上自然的丰姿,形成她内心的谨慎、谦逊、贞洁及节俭等美德;教以妇道,使她将来不愧为家庭主妇等等。”自身的生活体验加上本身的文化教养,使得妇女的创作大大地增加起来。当然,妇女创作的增多,还在于她们拥有广大的读者基础。因为她们的作品反映生活,贴近生活,小说中理想的婚姻生活是所有女性所追求的,甚至有许多作品114还成为对妇女进行婚姻家庭教育的教材。贴近生活的作品在吸引广大的女性读者群的同时,促使更多的女性尝试着写作。
19世纪的英国女性作家在创作上大多选用了小说这一体裁,这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因为在当时小说是一种不成熟的体裁,是男作家们不屑于采用的方式,因为小说的形式太随意,和书信相似,不足以表现文学的高雅。但女性却天然地适应这种体裁。正如乔治•爱略特在《妇女小说家的愚蠢小说》中说“没有哪一种艺术比小说更能自由地突破苛刻的条条框框。”她的恋人刘易斯在研究1852年妇女小说家时也指出:“就所有文学类型而言,小说无论从本质抑或处境来看,皆是妇女最能适应的体裁。”“小说是体现妇女学问的主要组织部分的家务经历的适当形式。”

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在英国19世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异军突起,成为19世纪英国文化史上引人瞩目的独特现象。而通过分析这一独特现象和了解她们所写的作品的内容,又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19世纪英国的妇女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呼啸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