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为什么会盛行妇女妆饰之风?以哪些发髻为主?

作者&投稿:镡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隋唐时期妇女的妆饰之风盛行,发髻式样和首饰种类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化妆术日益精进,超过前代。人们对妆饰有强烈的追求,往往宫中有什么新式样流传出来,民间竞相仿效,很快成为全社会的风气。妆饰的发展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仪表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相对的稳定和改善。

发髻隋唐时期妇女发髻的式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据段成式《髻鬟记》、宇文氏《妆台记》等文献,以及绘画、考古发现可知,妇女发髻有四五十种之多,其中最具特点的有高髻、花髻、椎髻、双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双髻等。髻鬟之上,又用各种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作为装饰,所以又有"宝髻"之称。

妇女妆饰好追求时尚,许多流行的发髻大都由贵族妇女的倡导所致。唐朝初年,发髻在隋代平顶式发髻基础上,略有加高,有"半翻"、"反绾"等样式,其中最具特点的"半翻髻",便是唐高祖时从宫廷中传出来的。天宝年间以后,贵妇中流行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尝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天宝末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①杨贵妃好"义髻"便带动了义譬在社会上的流行。唐僖宗时,宫人的束发都很紧、很高。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他逃至四川成都,同时把发根紧束向上梳出的发髻式样,也传至四川,"蜀中妇人都效之",时谓之"囚髻"。

发髻的式样因人们年龄、婚姻、职业等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时,未婚女子梳双髻。双髻又称"双螺髻",是将头发梳于头顶的两侧,所以又叫"丫髻"、"丫头"、"丫环",这成为未婚女子的代称。同时,奴婢头上大都梳双髻,这从敦煌壁画中可以找到证明。在唐代,只有出嫁的女子才改梳发髻。高髻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发式。高髻多是在平常的装扮,万楚《茱萸女》写民间采茱萸的女子,"插枝著高髻,结子置长裙"①。节庆时在高髻上插上金玉钗钿,于是变成了"宝髻"。从现有材料看,这种高髻尤以娼家中最流行,所以,元微之《李娃传》说:"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写 *** 以高髻招人的情景。

唐朝末年,社会上最流行的发髻样式是椎髻、抛家髻。椎髻的特点是其形如椎,不戴饰物,不施粉脂。《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末妇人为圆鬓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如悲啼者。"这种发髻样式和化妆便是前面白居易所吟咏的"时世妆"。《五行志》又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这种两鬓抱面的发式,是唐后期最具特色的一种发式。此外,唐末还有一种"闹扫妆髻"。白行简《三梦记》云:"唐末宫中髻,号闹扫妆髻,形如焱,风散鬓。"此发式在宫中流行,类似乱发,作火花形,又似暴风自下扶摇而上,十分别致,当是椎髻的一个变种。

化妆隋唐时妇女脸部的妆饰,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首先是化妆品胭脂和黛的广泛流行。胭脂又名"焉支",本出自西域焉支山下,由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提取而成。唐时,妇女以胭脂作红妆的风气盛行。唐诗中有所反映,李白《子夜吴歌》"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杜甫《新婚别》"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敦煌曲子词中也有"红妆垂泪忆何君"、"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之句。这种红妆是用胭脂打扮成的。唐代称胭脂为"红粉",诗人一再歌咏它。孟浩然的《春情诗》中有"红粉春妆宝镜前",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中有"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在敦煌曲子词中也多次唱到它,《破阵子》中有"焚香祷尽灵神,应是萧湘红粉"的句子,写女子的恋情。《竹枝子》中也有"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说明唐代女子在忧愁时,是不用红粉来扮红妆的。隋唐时代的妇女十分讲究对眉的修饰。画眉主要用黛。所谓"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是古代专门用来供给女子画眉之用的,一般是用青色细柳枝点着稀释的这种青黑色颜料来画,所以,敦煌曲子词中有"翠柳画娥眉"之句。眉饰的样式有许多种,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样式。隋代流行长眉,如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擅长画长眉。唐初尚粗眉,有"轻鬓丛梳阔扫眉"、"狼藉画眉阔"的句子。至开元、天宝年间,细眉、长眉又流行起来。天宝末年诗人刘方平作有一首《京兆眉》,描写了细长眉在长安城中的流行。诗云:"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史称唐玄宗有"眉癖",对妇女画眉极为热心,他命画工画有《十眉图》,其中有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可见当时眉饰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

额头、脸颊的妆饰风俗,除红妆外,还有黄妆、花钿、斜红、面靥、点唇等。黄妆就是用一种黄色的染料,在额际间妆饰,所以又称"额黄"、"鸦黄"。朱峤诗云:"额黄侵腻发",卢照邻诗也云:"纤纤初月上鸦黄"。花钿是在额头双眉之间用各种材料剪成鸟、虫、花、叶等图案,贴于额间。斜红是在双颊太阳穴的地方画月牙形,状如伤口。面靥又称"花靥",是在妇女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点出各种形象,或月形,或钱样,有的则用金箔、翠玉等粘贴,有许多花纹。这种面靥,晚唐五代时更加盛行,有的将剪成的各种花纹贴得满脸都是。唇饰,主要是点唇,唐初,妇女好红唇,敦煌曲子词中有"朱含碎玉"、"淡施檀色注歌唇"的句子。宪宗元和末年,妇女们盛行奇异的化妆,不擦红粉在脸上,而是以朱膏涂唇上。据《渊鉴类函》引《妆台记》记载,唐代女子点唇已有许多种,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桥、万金红、至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双唐媚、花奴样子等。总之以娇小为尚,最美观的是樱桃小口。

首饰隋唐五代时期,生活五彩纷呈,人们审美情趣高昂,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独具特色的首饰文化。

这一时期,首饰的种类十分齐备,包括发饰:簪、钗、步摇、胜、梳、篦、金钿、珠花、簪花等;颈饰:项链、项圈、念珠、缨络等;耳饰:耳环、耳坠;手饰:指环、手镯、臂钏等;带佩:带钩、带扣、蹀躞带等;腰饰:佩鱼、香囊、香碌取C恳恢质资斡钟行矶嘌式,比如高髻盛行,发钗的样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除了继承两晋南北朝所流行的样式(钗股的尖端朝外弯曲,制成一个弯钩,以防发钗的坠落)外,逐渐将钗股上的弯钩去掉,或者制成一根钗股较短的钗形。此外,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发钗,是这个时期发钗造型的又一特点。湖南长沙隋墓中出土的一件发钗,就是用玉、银两种材料制成的。在钗首作出各种形状的花朵,也是这个时期发钗的一个特征,尤其在中晚唐以后更显著。发钗的形状,通常是根据用途来设计的。一般来说,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比较简单。用于装饰的发钗,则制作精美,实际上起着鬓花的作用。这种发钗,钗股较长,钗首制成各种精美的花朵。浙江长兴唐墓出土一件"鎏金银花钗",安徽合肥西郊五代墓也出土一件大型的"银镶琥珀双蝶钗",制作工艺高超,造型优美,反映了这一时期发钗的特征。

隋唐五代时期,首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许多新颖而精巧的首饰造型。比如,发簪中最精美的翠羽簪便出现于唐代。翠羽簪是用鸟类羽毛装饰的簪。盂浩然《庭桔》诗:"骨刺红罗被,香粘翠羽簪。"即指此。这种发簪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先用金银制成簪架,然后在簪架上粘贴羽毛,一般以翠绿色为多。有的在翠色之外,配上一圈"金边",或镶嵌宝石,便使发簪产生华丽的装饰效果。在唐代妇女首饰中,步摇的使用十分流行。有金步摇、玉步摇、水晶步摇等许多种,《杨太真外传》记载,杨贵妃进见之日,唐玄宗曾"自执丽水镇紫库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白居易《长恨歌》云:"云髻花颜金步摇"。李贺《老夫采玉歌》则描写了一种玉步摇,云:"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从出土的步摇来看,款式甚多,如"金镶玉步摇"和"四蝶银步摇"。前者在金钗上端有一对翅翼,镶玉片,又嵌有下垂的珠玉穗状串饰,稍动则摇;后者在银钗上有四只展翅飞舞的蝴蝶,下有珠玉垂饰,动则摇。

这一时期,妇女佩戴首饰的习俗有许多新特色。第一,插梳篦之风极盛。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喜欢插梳篦。梳篦的制作十分讲究,材料也异常丰富,有金制,薛昭蕴《女冠子》词:"翠钿金篦尽";有银制,花蕊夫人《宫词》:"斜插银篦慢裹头";有玉制,元稹《六年春遗怀》诗:"玉梳钿朵香陆";还有犀角和白角制的。当时妇女插梳篦的方法有横插、对插和插数把小梳篦等。张萱《捣练图》中的妇女,头上同时插几把小梳篦,使人联想起元稹"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的诗句。中唐以后,妇女喜欢插两把大梳,梳齿上下相对。这从周P《挥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到。第二,流行簪花。唐代妇女戴簪花的形象,可以从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看到。当时的簪花有金钿、翠钿、宝钿等。唐代簪花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超。日本大和文华馆中藏有唐代团花簪花,在一朵葵花形状的花蕊周围,用金丝编成网纹,制出八片立体的花瓣,造型像一朵盛开的山菊,可谓精巧别致。除金钿,当时还流行"翠钿"和"宝钿"。前者是用翠绿的鸟羽粘贴而成。后者则是在金钿上镶宝石,或直接用宝石制成花朵。第三,戴臂钏。

臂钏起初多套在手臂上,至隋唐年间,臂钏戴的位置逐渐下移,最后落到手腕部位,成为一种腕饰。白居易《盐商妇》诗中写女子"皓腕肥来银钏窄",可见当时妇女的银钏,已戴在腕上。在湖北武昌隋墓中出土的女子陶俑上,腕部都塑有数道螺纹,即臂钏的形象。在《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中也可以看到妇女腕戴臂钏的形象。第四,极少戴耳环、耳坠。从文献及考古发掘来看,隋唐时妇女中不流行戴耳环、耳坠,这主要由于这时期不尚穿耳的缘故。只有在少数歌女舞姬及少数民族妇女中间,才偶见戴耳环、耳坠的现象。第五,中亚首饰传入中国。1957年8月,在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一串项链。项链的链条由28颗镶有珠宝的金珠构成,上端装有扣纽,下有制作精美的坠饰,上面均镶嵌青金石,制作精美,造型奇特。整个项链具有与中亚地区项链相同的风格,而且青金石也出产于阿富汗东北部。所以,学术界大部认为这件项链是中亚地区制作之后传入中国的。



~

分析唐代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的原因
答: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为啥唐朝的世风这么开放?
答:由此可见,唐朝女子服装款式之多,自由奔放受社会之风影响,而社会之风深受儒道佛等三种思想影响,特别是佛教审美观点影响巨大,当然,唐室李家具有胡人血缘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唐代女子妆饰:与审美风尚息息相关,为何盛唐时期流行酒晕妆?
答:而从当时的风格来看,这些花钿往往也不会太复杂,主要都是一些圆形或水滴形的图案,看上去颇为简单,符合社会简约之风。 唐朝花钿妆 有些时候,女子在装饰时还会用到胭脂。过程倒是简单,就是在两颊处各点上一个圆点,看上去俏皮又可爱,而不失淡雅简约之风。 (二)红粉浓妆的盛唐风 盛唐是一个恢弘气象,也是古代历史...

唐朝女性化妆特点介绍,桃花妆是怎么来的?
答:还有一种就是铅粉,将铅锡等一系列化学物质作为原材料,并且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所得的粉即是铅粉,用以涂抹妆扮脸颊,使之呈现光亮洁白,唐颜师古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可见汉唐时期,粉妆的主要成分依然是这两种,同时粉妆颜色为素白,用后能使脸部白净无瑕。而红妆,多指古代妇女...

唐代的梅花妆由来有何典故?为何会在唐代流行?
答:他本是罪臣之女,然而因她才华过人,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便让其待在身边负责掌管制诏事宜,她也成为了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得力助手,在朝中有着很大的权势。上官婉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受武则天的宠爱爱,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她不会有获罪的时候。这个梅花妆的由来也与她这次获罪的经历有关。通常情况下...

《长安十二时辰》里,唐朝女子的妆容为何这么开放?
答:红妆:凡是运用胭脂使面部出现红晕的妆都可称为红妆,这也有所我国古代女子面妆中,最为常见,流传最广的妆容。红妆所使用的胭脂,其起源有两种,一种是商纣时期,燕国妇女从红蓝花叶中取汁凝结而成,另一种来源的说法是产于匈奴的焉支山,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地区。在唐代,无论贫富阶级的女性...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2)
答: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妆容解析
答: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之风尚,八字眉、画黑唇、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总之,唐初、中期的发式与化妆多趋于多样、自然、健康活泼,而晚期则有变态、压抑、愁闷、病态的倾向。斜红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

中国唐朝服饰具有雍容大气兼收并蓄之美的原因
答: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 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 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 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

富强繁荣的唐朝,为何风靡女扮男装?
答:综合参考了《唐代女着男装现象透析》《唐代女着男装现象研究》《浅析唐代女着男装的独特现象》这三本书,分为几个方面来解答。我认为一个是社会风气所致,唐朝女性地位较高,思想也比较开放,没有很多的束缚与限制,所以他们的穿衣打扮是不受任何人的局限的,也没有说女子足不出户,出门需要遮脸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