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

作者&投稿:子车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是岁,哲宗亲祀南郊,轼为卤簿使,导驾入太庙。有赭伞犊车并青盖犊车十余争道,不避仪仗。轼使御营巡检使问之,乃皇后及大长公主。时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轼曰:“中丞职当肃政,不可不以闻之。”纯不敢言,轼于车中奏之。哲宗遣使继疏驰白太皇太后,明日,诏整肃仪卫,自皇后而下皆毋得迎谒。寻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高丽遣使请书,朝廷以故事尽许之。轼曰:“汉东平王请诸子及《太史公书》,犹不肯予。今高丽所请,有甚于此,其可予乎?”不听。

  【译】这一年,哲宗亲自到南郊祭天,苏轼充当卤簿使,引导御驾进入太庙。有红色伞盖的牛车和青色伞盖的牛车十几辆争路,不回避仪仗队。苏轼叫御营巡检使去探问,是皇后和大长公主。当时御史中丞李之纯充任仪仗使,苏轼说:“中丞职务应当整肃政纪,不可以不奏闻此事。” 李之纯不敢说,苏轼在车中上奏了这件事。哲宗派人拿着奏疏赶去告诉太皇太后,第二天,诏令整肃仪仗卫队,从皇后而下都不许迎接谒见。不久升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任礼部尚书。高丽派使者求要书籍,朝廷根据旧例都予允准。苏轼说:“汉朝东平王请求诸子书和《太史公书》,尚且不肯给。现在高丽所要求的还不止这些,这能给吗?”朝廷没有听。

  【原】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时国事将变,轼不得入辞。既行,上书言:“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陛下临御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今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难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物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由此观之,陛下之有为,惟忧太蚤,不患稍迟,亦已明矣。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进此说,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庙之福,天下幸甚。”

  【译】八年,宣仁后去世,哲宗亲自摄政。苏轼请求补任外地官职,以端明殿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出朝任定州知州。当时国家政策将要改变,苏轼不能入见皇帝辞别。既出发,上书说:“天下的太平和衰乱,出于下面情况的是否能上达。最太平的时候,小百姓都能自己表达意见;到大乱时,即使皇帝身边的侍臣也不能自己意见。陛下登位九年,除了执政大臣、御史谏官外,从不和群臣接触。现在亲政开始,应当把通晓下情、除去壅塞蒙蔽当作紧急要务。臣每天侍从于朝廷,正要到边地戍守,却不能见一面就走,何况疏远小臣想自求表达意见,就难了。但臣不敢因不能面见的缘故,不尽愚忠。古代的圣人有所作为,一定先在暗处观察明处,处于静态观察动态,那么万物的情况,就全部呈现在面前了。陛下圣明智慧过人,年纪正盛。臣希望陛下虚心地推求事理,一切尚未有所作为时,静观事情地利弊,和群臣的邪正。用三年作为期限,等待得出事物的实际情形,然后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形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让既有行动之后,天下没有怨恨,陛下也没有悔恨。由此看来,陛下的有所作为,只怕太早,不怕稍迟,也很明白了。臣怕急进好利的人,随意劝陛下就轻易有所改变,所以呈进此说,敢求陛下对此留神,这是宗庙社稷的福份,天下的大幸呀。”



~

文言文的翻译
答:来自《宋史》中的《苏轼列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

苏轼抗洪文言文
答:加上又在涌金门设堰引西湖水补给,较科学地完善了杭州城的水利系统。 今日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也是与苏轼的整治分不开的。 3. 《苏轼列传》全文翻译 《苏轼列传》 【全文翻译】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

跪求翻译!《苏轼列传》节选!!
答:”苏轼回答:“臣当时是常州团练副使。”太后又问:“现在做什么官。”苏轼回答:“臣现在是待罪(谦称,表示不称职)的翰林学士。”太后又问:“知道为什么突然这样(升到翰林学士)吗?”苏轼回答说:“因为遇到圣主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太后说:“不是这样。”苏轼又说:“难道是大臣们的讨论推荐...

帮忙翻译苏轼列传里的一段``xx
答:2.轼诣武卫营 诣 :命令 3.卒全其城 全 :保全 4.而卒不得大用 卒 :最终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河水将要危害城池,事情很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尽力(保住城池吧)。上段文字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 B.志向 简答:徐州城能够战胜水灾,苏轼采取了哪些措施?保住城池 ...

关于苏轼的初中文言文翻译
答:4. 宋史 苏轼列传 翻译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

《苏轼》文言文翻译
答:来自《宋史》中的《苏轼列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 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

古文《苏轼列传》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 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原句: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白话译文: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文言文翻译
答: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3. 宋史.苏轼列传中“徙至徐州 原文。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 ...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一
答: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
答: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二)【原】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洵晚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