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弘琅琊文言文

作者&投稿:尔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鹿善继文言文阅读的答案

明史·鹿善继传 【原文】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

祖久征,万历中进士,授息县知县。时诏天下度田,各署上中下壤,息独以下田报,曰:“度田以纾民,乃病民乎!“调襄垣,擢御史,以言事谪泽州判官,迁荥泽知县,未任而卒。

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

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善继端方谨悫。

由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内艰除,起故官。

辽左饷中绝,廷臣数请发帑,不报。会广东进金花银,善继稽旧制,金花贮库,备各边应用。

乃奏记尚书李汝华曰:“与其请不发之帑,何如留未进之金?“汝华然之。帝怒,夺善继俸一年,趣补进。

善继持不可,以死争。乃夺汝华俸二月,降善继一级,调外。

汝华惧,卒补银进。泰昌改元,复原官,典新饷。

连疏请帑百万,不报。 天启元年,辽阳陷,以才改兵部职方主事。

大学士孙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及阅视关门,以善继从。

出督师,复表为赞画。布衣羸马,出入亭障间,延见将卒相劳苦,拓地四百里,收复城堡数十,承宗倚之若左右手。

在关四年,累进员外郎、郎中。承宗谢事,善继亦告归。

先是,杨、左之狱起,魏大中子学洢、左光斗弟光明,先后投鹿太公家。太公客之,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持书走关门,告其难于承宗。

承宗、善继谋借巡视蓟门,请入觐。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

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太公急募得数百金输之,而两人者则皆已毙矣。

至是,善继归,而周顺昌之狱又起。顺昌,善继同年生,善继又为募得数百金,金入而顺昌又毙。

奄党居近善继家,难家子弟仆从相望于道。太公曰:“吾不惧也。

“崇祯元年,逆榼既诛,善继起尚宝卿,迁太常少卿,管光禄丞事,再请归。 九年七月,大清兵攻定兴。

善继家在江村,白太公请入捍城,太公许之。与里居知州薛一鹗等共守。

守六日而城破,善继死。家人奔告太公,太公曰:“嗟乎,吾儿素以身许国,今果死,吾复何憾!”事闻,赠善继大理卿,谥忠节,敕有司建祠。

子化麟,举天启元年乡试第一,伏阙讼父忠。逾年亦卒。

【译文】 鹿善继,字伯顺,是定兴县人。他的祖父鹿久征,万历年间考中进士,被授予息县知县之职。

当时朝廷下令丈量(全国的)田地,各地都把田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予以登记、汇报,唯独息县却把田地都当作下等上报,鹿久征说:“(朝廷下令)丈量田地是用来解除百姓的贫困的,怎么能(反过来)损害百姓呢?”(后来他)调任襄垣县知县,又升为御史,(后来)因为上书言事被贬为泽州判官,后又升任荥泽县知县,没有上任就死了。鹿善继的父亲鹿正,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来自我磨练。

县令某某想见他,(当时他)正在给田施粪,扔下粪锸就去。他(常常)急人之所急,就是倾家荡产也在毫不吝惜,远近的人都称他为鹿太公。

鹿善继为人庄重正直,严谨朴实。由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起身,被授予户部主事之职。

中间为母亲守丧过后,重新起复原任。辽东部队的军饷中断了,朝廷大臣多次请求拨出国库银,(神宗)都未答复。

正好这时广东运来了金花银,鹿善继查考原先的规定,金花银应当收进国库,以防备各边镇使用。于是就写了一封文书给尚书李汝华说:“与其奏请皇上不肯拨出的国库银,为什么不留下这些还没入库的金花银(来做这件事呢)呢?”李汝华同意了。

神宗(知道后)非常生气,扣掉鹿善继一年俸禄,催促赶紧把金花银补进国库。鹿善继坚持认为不应该这样,以死谏诤,(神宗)就扣了李汝华两个月俸禄,把鹿善继降职一级,外调到任职。

李汝华害怕了,最后还是把金花银补进了国库。光宗即位,泰昌改元年(1620),朝廷恢复了鹿善继的原职,让他主管薪饷。

他接连上书请求拨出一百万国库银(作为军饷),光宗也未答复。天启元年(1621),辽阳失守后,鹿善继因为有才干改任兵部职方主事。

大学士孙承宗掌管兵部事务,对他推心置腹,很信任他。等到孙承宗到关门去检阅视察时,让鹿善继跟着。

(孙承宗)出关领兵,又上表奏请朝廷让他做赞画。(鹿善继)穿着粗布衣服,骑一匹瘦马,出入于各个边镇营垒之间,召见将士来慰劳他们,开拓了四百里边疆,收复了几十个城堡,孙承宗就像自己的左右手一样来倚靠他。

鹿善继在关外四年,逐渐升到员外郎、郎中。孙承宗辞职后,鹿善继也告老还乡了。

在这之前,杨涟、左光斗的冤案发生后,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洢、左光斗的弟弟左光明,先后投奔到鹿太公家里。鹿太公把他们当成客人,他们跟与鹿太公交好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商量,带着鹿太公的信去山海关,把他们的祸事告诉了孙承宗。

孙承宗、鹿善继商议后打算借巡视蓟门的机会,请求入朝觐见熹宗。阉党议论纷纷,说内阁大臣孙承宗要统兵清君侧来了,熹宗就发出一道严厉的指示阻止孙承宗(入朝)。

杨涟、左光斗的冤案更加紧急了,每五日追一回赃,拷打得很残酷。鹿太公赶忙凑集了几百两金子送进去,可是他们两个人都已经死掉了。

到鹿善继回家之时,周顺昌的冤案又发生了。周顺昌是与鹿善继同年考中的进士,鹿善继又为他凑集了几百两金子,银子送进去周。

2. 宋书卷九十三沈道译文

【沈道虔传译文】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少年便非常仁厚,喜爱老、庄哲学,居住在县城北边的石山之下。孙恩之乱后发生饥荒,县令庾肃之迎接他出来到县城南边的废头里,为他建起小屋,前临小溪,那里有很美的山水。沈道虔不时地回到石山旧舍,和那些成了孤儿的兄长的儿子们共用破旧的家物,不管多么困难,都不改变节操。从戴逵那里学会弹琴,王敬弘深深地敬仰他,本郡和本州一共十二次征用他,他都没有应命。

一次,有人偷了道虔家菜园的菜,沈道虔回来看到了,他自己便躲了起来,等偷菜的人拿够走后,沈道虔才出来。有人拔他家屋后的竹笋,他便叫那人不要拔,说:“我希望竹笋长成竹枝。我另有更好的给你。”于是叫人买更大的竹笋送给那人,那位盗笋的人非常惭愧,坚决不要。沈道虔叫放在那人的屋里才出来。他常常以拾稻麦过日子,跟他一起拾麦的人抢麦穗,道虔劝他不要这样,那人不听,道虔便把自己的全部给他,争抢的人非常惭愧,以后每次争抢时总是说:“不要叫沈先生知道了。”他冬天没有夹衣,戴..听说便把他接来,为他做好衣服并送给他一万钱。道虔回去之后,把自身的衣服和钱都送给了侄子中没有衣服的。乡中少年,成群地当他的学生,道虔常常没饭吃,无法建立学舍。武康令孔欣之便周济了他很多物资,使他的学生得以成就学业,太祖听说,派人慰劳他,赐钱三万,大米二百斛。沈道虔把它们全部用作为兄弟孩子们嫁娶的费用。道虔接着被征调为员外散骑侍郎,他未应征。沈道虔家好几代信奉佛教,他便把祖父父亲原居住的故宅作寺庙,每年到四月初八,都请佛像,请像的那一天,他们便全家感叹悲痛。沈道虔年老,吃的是素食,常常一天不能吃饱,他却以弹琴写字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令本郡县随时供给。元嘉二十六年(449)去世,时年八十二岁。

他的儿子沈慧锋,继承父亲的事业,被征为从事,他都没有从命。

3. 琅琊王顽鲁 文言文翻译

译文;

齐武成帝的儿子琅邪王,是太子的同母弟弟,他天生聪慧,武成帝和皇后都非常喜爱他,不论穿的吃的都与东宫太子相同。

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应当有所成就。”

等太子即位当了皇帝,琅邪王搬到别宫居住,而他的待遇仍然十分优厚,超过其他为王的弟兄。即使如此,太后(他母亲,原来的皇后)还认为优待不够,常为此向皇帝诉说。

琅邪王十来岁的时候,就骄横恣意,毫无节制,吃穿用住等各个方面,必须要和皇帝看齐。

有一次,琅邪王去南殿朝拜,见典御官向皇帝进献新从地窖里取出的冰块,钩盾官进献早熟的李子,于是他回府后就派人去索取,结果没有要到,大发脾气,骂道:“皇帝有的东西,我为什么就没有?”

他的言行不知分寸到了这个程度。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大多指责他好像古代的共叔段、州吁一样。

后来,琅邪王讨厌宰相,就假传圣旨,把他杀了,行刑时,又担心有人来救(宰相),于是竟然命令手下的军士守住皇帝所在的宫殿大门。他虽然本来没有反叛的意思,(但这样一来大家都认为他要谋反)皇帝还是因为这个事件把他抓了起来,后来虽然被释放了,可最终还是被皇帝秘密杀了。

人们喜爱自己的子女,很少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从古而今,这样的弊病已经很多了。才德兼备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喜欢,但那些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当得到怜惜和爱护。

被父母偏宠的孩子,虽然父母是想优待他,其实却反而是害了他。

4. 《任恺传》的文言文翻译

王祥,字休征,琅琊郡临沂人,汉朝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人。

祖父王仁,是青州刺史,父亲王融,公家、官府征辟他却不去。王祥生性至孝。

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每每派他清扫牛的下身。

王祥更加谦恭地做这事情。父母亲有病,他都衣不解带,汤药必定亲自尝试。

母亲经常想要活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将剖开冰面来寻求,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双鲤鱼跃出,他拿着回了家;母亲又想要黄雀烧烤,于是有黄雀数十只飞入他的帷幕,他又拿来供养母亲。乡里人都惊叹,以为是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有红果(丹柰)结实,母亲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动辄抱树哭泣。他笃深于孝心到了如此地步。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王祥扶携着母亲,带着弟弟王览,到庐江躲避战乱。

隐居在当地三十年,不应州郡的召命。母亲去逝,他居丧期间形貌毁瘁,要拿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徐州刺史吕虔移檄文让王祥来做他的别驾。王祥已到耳顺之年,坚持辞不受命。

王览劝他,为之准备牛车。王祥才 *** 。

吕虔任命他以州郡的工作。当时到处是强盗,王祥勉励士兵,经常率兵打败贼人。

他的州郡之内和谐清静,政令畅通,教化施行。当时的人们歌颂:“海沂之康,实赖王祥。

邦国不空,别驾之功。”被举为秀才,做了温县令。

逐渐迁升为大司农。高贵乡公即帝位,因其定策的功劳,封为关内侯,拜为光禄勋,转任司隶校尉。

又跟从征讨毋丘俭,增加了封邑四百户,迁为太常,封万岁亭侯。天子来到太学,任命王祥为三老。

王祥在南面的几案后,拄着拐扙,以师道自居。天子坐在北面请求他发言,王祥陈述明王圣帝君臣政化的要点来加以训诫,听到的人都自我加以砥砺。

等到高贵乡公被杀,朝庭大臣哀悼之时,王祥号哭说:“是老臣没有做好啊。”涕泪交流,众人都有惭愧之色。

不久,拜为司空,转为太尉,加侍中。五等建,封睢陵侯,封邑一千六百户。

等到晋武帝成为晋王,王祥与荀岂页去谒见他。岂页对祥说:“相王尊贵权重,何曾这样的公侯对之已很尊敬了,如今应当敬拜他。”

王祥说:“相国的确尊贵,然而却是魏朝的宰相,我们这些魏的三公,公位与王位相距,只是一个级别,差不多,哪有天子的三司动不动拜别人的!折损了魏朝的威望,也亏损了晋王的德望,君子爱人以礼教,我不做这样的事。”等到进入后,荀岂页下拜,而王祥独自长长做揖。

武帝说:“今天才知道君见顾之重了!”晋武帝登帝位,拜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帝刚受命,谦逊的要求直言谠谏。

王祥与何曾、郑冲等前朝老臣,很少朝见,皇帝派遣侍中任恺咨询朝政得失,及政务教化的当务之急。王祥以年老疲耄,请求逊让官位,皇帝不允许。

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王祥久病,缺少朝会礼节,请求免去其官职。下诏说:“太保元老高行,朕所倚望兴隆政教,其前后多次谦逊让位,朕不听从你们的奏议,这不是有关部门所能免议论的。”

于是史光就停止奏议了。王祥坚持请求告老还乡。

下诏以睢陵公就第,位置同于太保、太傅,在三司之上,爵禄还同于以前。下诏说:“古时退休,不事奉王侯。

现今虽然以国公留居京城,不应该再劳苦以朝请。赐给他几杖,不再朝请,大事都向他们咨询。”

赐安车驷马,第一区,金钱百万,丝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给事中,使其经常优游定省。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寄,使其权留本府,待所赐府第建成才出居。

到病重,著遗令训诫子孙:“生必定有死,自然的道理。我年到八十五,还有什么恨意呢?”等等,他的儿孙们都奉命施行。

泰始五年薨,下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第二年策谥号为“元”。

王祥之薨,奔赴吊唁的人不是朝廷贤良,则是亲近的过去的属吏而已。门上无杂吊的宾客。

族孙王戎感叹:“太保可谓清达矣。”。

5. 《晋书 刘超传》的全文翻译

刘超,表字世瑜,是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人!刘章的第七世孙被封为临沂县慈乡侯,子孙都以这里为家了!!他的父亲刘和,是琅琊国上军将军。刘超年少时有高远的志向和抱负,当时为县城的小官,没多久就升迁为琅琊国记室掾。他因为为人谨慎清廉被元帝提拔,常常侍奉在元帝左右,后来就跟着他渡江,转到安东府成为舍人,专门掌管文献缴文~~。后来建了宰相府,他又成为宰相府的舍人。

在那时天下大乱,战争不断,他讨伐叛逆{的人},刘超自己的职务是在皇帝身边,而他的书法印记和皇帝的笔迹很像,所以从来不和别人交换书信,笔迹。当时他休息,去沐浴,关上门不和别人来往,于是渐渐和皇帝亲密起来!皇帝认为他侍奉在侧很勤劳,就赐他为原乡亭侯,有七百户封地,转为军队参军!!

6. 王导开头的古文翻译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

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

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

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

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

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

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

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

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

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

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7. 伊公亭记文言文翻译 应用

原文

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哉!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茇:在草间住宿

翻译

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然而孔子说“君子痛恨到死时却名声还不显扬”,是因为要让世人同自己的行为一个样。人们对于君子,只需要内心敬服就行了,并不是对在社会上怎样再去推崇他还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范、气节、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在本人能有办法使自己确有心得,在社会能有办法让世人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这正是用来构成古代圣明帝王的行事准则,而与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同的地方。

随地作为一个州,距离京城很远,那地方偏僻,几乎与外界隔绝。在庆历年间,起居舍人兼直龙图阁河南人尹洙公,因为受到掌权的小人的排挤,被贬官到这个州来,居住在州城东面五里处的开佛寺中的金灯院。尹公具有高洁的品行和身后的学问,在辨析论争方面很擅长,一时间与尹公交游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尹公。在这段时间,尹公的名声震动天下,而他所学的东西,在于不因贫富贵贱死生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随州居住,每天把考论图书、通明古今作为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根本觉不出自己的官职已被贬黜了。他曾经在住处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间,用茅草搭建了一座亭子,用来休息和游玩,过了一年多才离开。他离开之后,随州人不忍心让亭子废弃毁坏,就经常修缮它,随之给它取名叫做“尹公之亭”。随州从事谢景平镌刻石碑记述这件事。到了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人李禹卿公到这个州做太守,开始就着原有的基址,把低矮处增高,把狭窄处加宽,砍伐树木换掉旧亭,制造屋瓦铺上去,新亭修好后,既宽敞又高爽,环绕着随州的大小山峰都扑入坐在亭子里的人们的眼帘。又把旧亭撑立在北面,在这里随州人都能够表达他们对尹公的怀念之情,又能获取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这年冬天,李公把亭子的绘图送到京师,嘱托我写篇记来记述这件事。

大致来说,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已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岂是为了安慰随人的心而与他一起欢乐呢!而且还将这些荒遐僻绝之境让那些看不到它的人欣赏到它。传其名、浏览其迹的人,没有不低回俯仰观望的。想想尹公的风声气烈,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么。所以我替他写了这篇文章,此时为熙宁元年正月日。



~

晋书·王彪之传全文翻译是什么?
答:②纲纪:文中指公府及州郡的主簿。王彪之(305-377):琅琊(lángy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名臣,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散骑常侍。须鬓:胡须和鬓发除:拜受。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官职名。从伯(cóng bó):父亲的堂兄,堂伯。导: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权臣,...

麻烦整合一下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的部分篇目原文
答:麻烦整合一下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的部分篇目原文 具体篇目如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陈涉世家唐且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经》两首只要原文... 具体篇目如下: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陈涉世家唐且不辱使命隆中对...

跪求《南齐书·王俭传》文言文全文(简体繁体不限)。
答:跪求《南齐书·王俭传》文言文全文(简体繁体不限)。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发朋友圈会使用部分人可见功能吗?兰台东观水天一 2015-08-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王俭,字仲宝,琅琊临沂人也。祖昙首,宋右光禄。父僧绰,...

耿介端方什么意思
答:2. “端方”一词,表“庄重正直”。见于:《宋书·王敬弘传》:“ 敬弘 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 桓玄谓之‘弹棊八势’。”《旧唐书·郑朗传》:“植操端方,禀气庄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看见 顾吏典 举动端方,容仪俊伟,不像个衙门中以下人,私心敬爱他。”《儒林外史》第二...

职官部·卷四十六原文
答:《邵氏家传》曰:邵弘,字德裕。时景帝为琅琊王,诏书高选官属,请君为中尉。君为人体素方严,仪容甚...好学有文才,太祖为代王,迁为左长史。决策帏幄,太祖器之,礼遇优厚。 《南史》曰:孔觊除安陆王子绥

这是颜真卿的字读什么呀有个碑文上写的是什么礼部尚书?礼仪上柱国鲁...
答:有斐盛盛字叔台青徐二州刺史关内侯始自鲁居於琅琊临沂孝悌里生广陵太守给事中葛绎贞子讳钦字公若精...髦字君道事具孝行传生州西曹骑都尉西平侯讳綝字文和生宣成太守御史中丞讳靖之字茂宗生巴陵太守度...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温氏谱亦载焉生勤礼字敬君之祖也幼而朗悟识量弘远工於篆籀尤精诂训解褐...

历史上王姓的名人
答: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二世。32、王昶,字文舒,三国魏时太原晋阳人。王霸七世孙,官司空,封京陵侯。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六...98、王裕之,字敬弘(以字行),晋、南朝宋(368-447)琅琊临沂人。王廙曾孙,官晋吏部尚书,宋尚书仆射,侍中,尚书令,为琅琊支余杭分支始祖。琅琊支余杭分支...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文言文
答:东晋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谘议周勰等皆敬事孙泰。东晋隆安二年(398),爆发王恭之乱,孙泰以为晋祚将尽,乃以讨王恭为名,私合徒众数千人,准备起事。 事未发,司马道子父子诱斩了孙泰及其六子。其侄孙恩逃入海岛,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 三、唐代人物 古文《孙泰》原文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

求当代学生2010版中,高中古文70篇的全部翻译,给全的给大量积分!!!_百...
答: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他因敬自己的父亲而受到责罚,难道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延寿在车里举手说,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自己的...2010-10-17 求当代学生2010版中,高中古文31--48篇的全部翻译,给... 2 2010-08-18 当代学生2010...

有那些姓王的名人?
答:琅琊支,见(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二世。32、王昶,字文舒,三国魏时太原晋阳人。王霸七世孙,官司空,封京陵侯。太原支晋阳分支,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六...98、王裕之,字敬弘(以字行),晋、南朝宋(368-447)琅琊临沂人。王廙曾孙,官晋吏部尚书,宋尚书仆射,侍中,尚书令,为琅琊支余杭分支始祖。琅琊支余杭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