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旁 右边上面一个叉 下面一个有字 这个字是什么字 名人读书小故事(50字)

作者&投稿:辛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崤 Xiáo



崤(YAO)(XIAO)

xiáo

◎ 〔~山〕山名,在中国河南省。

xiao

为“崤”字正音
--------------------------------------------------------------------------------

1990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第202页第五单元“文言文”,第十六课《肴之战》注释①:“肴”(y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地势险要。2000年3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第82页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过秦论》注释②:[崤(yáo)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2003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一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注释③对[崤(yáo)函]一词沿用该注音及释义。2006年版本沿用2003年版本注释及注音。也就是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一直把“崤”字读成“yáo”,然而在现行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均查不到该读音,而是把“崤”读作“xiáo”。这无疑给中学语文教学造成了混乱,让师生们无所适从。那么,“崤”字到底该读什么音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到阅览室查阅了几种字词典,以期找到答案,并就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辞源》(修订本 1—4 商务印书馆 1984年•北京)第二卷第0938页:“崤xiáo” 胡茅切,平,肴韵,匣。胡刀切,平,豪韵,匣。也作“肴”。[崤山]也作肴山。又名嶔崟山。在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山分东西二崤。东崤长坂峻阜,车不得并行。相传周文王曾避风雨于此。西崤多石板,险绝不异东崤,相传为夏帝桀之祖皋墓所在。左传僖三十二年晋败秦师于肴,即此。参阅左传僖三二年传及注疏、嘉庆一统志二0五河南府一。参见“崤陵”。[崤函]也作“肴函”。崤,二崤;函,函谷。《文选》汉张平子(衡)西京赋:“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
《辞海》(缩印本 1979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3页:崤(yáo摇)亦作“肴”。山名。见“崤山”。[崤山]一称嵚崟山。在河南省西部。秦岭东段支脉。东北—西南走向。分东西两崤,延伸黄河、洛河间,主峰干山在灵宝县东南。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第一版)第328页:崤xiáo(又读yáo)《广韵》胡茅切,平肴匣。又胡刀切。宵部。①山名。又名崤陵、嶔崟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玉篇•山部》:“崤,晋要塞也。”《集韵•肴韵》:“崤,山名,在弘农。”《书•秦誓》:“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孔传:“崤,晋要塞也。”《国语•周语中》:“晋人败诸崤。”韦昭注:“晋地名,在今弘农。”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二崤山又名嶔崟山,在(永宁)县北二十八里……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②水名。《水经注•河水》:“河之右侧,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历涧东北流,与石崤水合。”
《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8年10月第1版)第176页:[崤]何交切音肴肴韵乎刀切音豪豪韵。①山名。《后汉光武纪》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大破之。[注]崤,山名。一名嶔岑,在今洛州永宁县西北。[按 崤,或谓之崤渑,可谓之渑隘,或谓之崤塞。水经注云,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谓这三崤,读史方舆纪要云,亦名二崤,谓之有二陵,南有夏后皋之墓,北为文王避风雨处,又盘崤山、崤水出焉,石崤山、石水出焉,千崤山,千水出焉。后魏于山南置县,以山名之,旋废。今河南渑池县,亦以崤池名,山在今河南永宁县北六十里。②通作肴。《左传僖三十三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肴。③省作肴。《汉书王莽传》肴黾之险。
从以上所引辞书字典资料而言,并不能明确界定“崤”字该读什么音,窃以为,虽然“崤”字xiáo、yáo两音都能找到出处,而且均为比较权威的字词典,但汉字读音发展到今天,已经过多次统读,所以“崤”字读音应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注音为准,读为“xiáo”,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注音“yáo”应予以更正,以正视听。

“山”字旁右边上面一个“叉”下面一个“有”字是什么字?~


崤 Xiáo
崤 Xiáo〈名〉
(1) 山名 [Xiao mountain]。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
崤, 晋要塞也。——《玉篇》
(2) 又如:崤函(函谷关。其东端为崤山,故称)
出处:《辞源》(修订本 1—4 商务印书馆 1984年•北京)第二卷第0938页:“崤xiáo” 胡茅切,平,肴韵,匣。胡刀切,平,豪韵,匣。也作“肴”。[崤山]也作肴山。又名嶔崟山。在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山分东西二崤。东崤长坂峻阜,车不得并行。相传周文王曾避风雨于此。西崤多石板,险绝不异东崤,相传为夏帝桀之祖皋墓所在。左传僖三十二年晋败秦师于肴,即此。参阅左传僖三二年传及注疏、嘉庆一统志二0五河南府一。参见“崤陵”。[崤函]也作“肴函”。崤,二崤;函,函谷。《文选》汉张平子(衡)西京赋:“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辞海》(缩印本 1979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3页:崤(yáo摇)亦作“肴”。山名。见“崤山”。[崤山]一称嵚崟山。在河南省西部。秦岭东段支脉。东北—西南走向。分东西两崤,延伸黄河、洛河间,主峰干山在灵宝县东南。《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第一版)第328页:崤xiáo(又读yáo)《广韵》胡茅切,平肴匣。又胡刀切。宵部。①山名。又名崤陵、嶔崟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玉篇•山部》:“崤,晋要塞也。”《集韵•肴韵》:“崤,山名,在弘农。”《书•秦誓》:“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孔传:“崤,晋要塞也。”《国语•周语中》:“晋人败诸崤。”韦昭注:“晋地名,在今弘农。”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二崤山又名嶔崟山,在(永宁)县北二十八里……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②水名。《水经注•河水》:“河之右侧,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历涧东北流,与石崤水合。”《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8年10月第1版)第176页:[崤]何交切音肴肴韵乎刀切音豪豪韵。①山名。《后汉光武纪》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大破之。[注]崤,山名。一名嶔岑,在今洛州永宁县西北。[按 崤,或谓之崤渑,可谓之渑隘,或谓之崤塞。水经注云,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谓这三崤,读史方舆纪要云,亦名二崤,谓之有二陵,南有夏后皋之墓,北为文王避风雨处,又盘崤山、崤水出焉,石崤山、石水出焉,千崤山,千水出焉。后魏于山南置县,以山名之,旋废。今河南渑池县,亦以崤池名,山在今河南永宁县北六十里。②通作肴。《左传僖三十三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肴。③省作肴。《汉书王莽传》肴黾之险。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3.华罗庚的故事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从小就替父亲担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几本数学书来看,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那年染上了伤寒病,为此,家里的东西全部当光,而病情不见好转。
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原就学的中学老师的关怀下,到这所中学里当勤杂工。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4.孙康的故事
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

5.孔子的故事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
《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