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将军生平? 叶挺的生平简介

作者&投稿:蠹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新四军军长。
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911年入惠州府立蚕业学校。因剪掉辫子反对清朝统治、支持广州黄花岗起义而被捕,获释后转入惠州府立中学。同年10月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下,立志走军事救国的道路,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在校期间刻苦攻读军事课程,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斗争,并广泛研读进步书刊,探讨哲学和社会政治学。曾给《新青年》杂志写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于"觉悟",并表述其"振污世,起衰溺"的革命理想。1918年冬从保定军校毕业,次年初到福建漳州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在第1支队任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随粤军回师广东,参加驱逐桂系军阀陆荣廷之役。后任粤军第1师少校参谋、工兵营营附、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2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调集重兵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时,奉命率部守卫总统府前院,与叛军激战竟日,掩护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等脱险。 1924年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合作后,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1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旋即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不久奉命转往肇庆,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独立团担任先遣队,于5月北上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部。6月间进至湖南安仁、攸县,击溃投靠吴佩孚的赣、粤部队4个团。后随第4军主力进攻醴陵、平江,猛打猛冲猛追,长驱直进,连战皆捷。汀泗桥战役中正面部队进攻受阻后,他率部翻越大山出其不意抚敌侧背,大败守敌,并乘胜追击20余公里,夺取咸宁县城。继又率部参加进攻吴佩孚亲率重兵据守的贺胜桥,先以团主力突破敌军桃林铺防线,揳入其防御纵深,再以预备队相机投入,将反扑的优势敌人击退。在所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严令部队集中兵力支援主攻方向,接连突破印斗山、铁路桥等敌军核心阵地,占领了贺胜桥。在武昌攻坚战斗中,指挥部队突入城内,经激烈巷战,配合友军攻下制高点蛇山,迫使敌军缴械投降。在北伐战争中,他多谋善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起了重要作用。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他升任第4军25师副师长、第11军24师师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指使夏斗寅、杨森部袭击武汉。他在叛军逼近武昌时临危受命,组织留守武汉的部队反击叛军,经3日鏖战,从纸坊镇打到汀泗桥,将叛军击溃,使革命中心武汉转危为安。同年7月下旬,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指挥起义军骨干力量第24师英勇奋战,歼灭守敌第6军57团和第3军23、24团。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南下途中参与指挥会昌战斗,所部第24、25师担任主攻,率先突入会昌县城,重创国民党军钱大钧部,并将增援之敌黄绍竑部击退。起义军进入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实行分兵后,与贺龙率第11军24师和第20军1师、2师向西进取东江地区时,于揭阳县山湖(即玉湖)附近地区遭遇国民党军东路军,激战3昼夜,因敌众我寡,伤亡很大。后转到普宁流沙又遭东路军大举进攻,当起义部队余部撤往海陆丰地区后,他与聂荣臻等伴同身患重病的周恩来乘船潜往香港。同年12月10日由香港到广州,旋即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当晚在总指挥部召开的会议上,他根据敌强我弱和敌军必将调动主力向我反扑的形势,提议尽快以缴获的武器扩大部队,趁敌军反扑之前主动撤出广州,保存实力,另图发展,但未被采纳。12日,在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敌人大举反扑的危急时刻,与聂荣臻一起果断下令撤退,保存了部分武装力量。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指责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因而消沉,出走欧洲,与中国共产党脱离了关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到澳门,渴望参加抗日救国。1933年应国民党军第19路军将领的邀请,曾到福建参加抗日反蒋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积极参与将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出任军长。
1937年10月应召赴延安会见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表示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抗战到底。1938年与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等领导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为了执行中共中央给新四军制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他越过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对部队进行整顿、扩编,分途挺进皖东敌后,在淮南津浦路东西两侧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2日,日军5000余人在空军配合下,分两路进攻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国民党军有意避战,纵敌肆虐的情况下,他亲赴前线指挥军部直属部队,选择险要地形部署兵力,以节节堵截、相机反击、日夜袭扰的积极防御战法,消耗、疲惫敌人,经7昼夜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于8日晨将敌全线击退。继率部猛烈追击至泾县县城再度将敌击溃,收复县城。同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他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叶挺北上就职之前,由陈毅代行其职权)。叶挺在新四军任职期间,针对国民党限制新四军发展的方针,在编制、经费、防区以及两军关系等方面,与蒋介石及国民党有关当局进行了许多交涉和斗争。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向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朋友等,募集物资枪支款项,并动员一批学者、故旧、亲属参加新四军,壮大抗日力量。
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掀起第2次反共高潮,调集7个师8万余人的兵力,包围袭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驻皖南部队,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部队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新四军主要领导人项英犹豫动摇、一度放弃领导的严重情况下,他临危不惧,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但终因寡不敌众,部队弹尽援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失散、牺牲和被俘。他自己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先后被转到上饶、桂林、重庆、恩施等地监禁五年零两个月。面对蒋介石、陈诚、顾祝同等威逼利诱,他严词拒绝,坚贞不屈。写信向蒋介石表示:"挺不愿苟且偷生,以玷前修,愿保其真情而入地狱","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并作《囚歌》明志,申明他不会"由狗的洞子爬出",去接受"自由",而只期待着"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5日即致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要求实现他多年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出席全军整编会议,因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遗著有《南昌暴动至潮汕的失败》、《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等,他记录军旅生涯的部分照片,被收入《叶挺将军摄影集》。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军事家。原名为询,字希夷。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911年入惠州府立蚕业学校。因剪掉辫子反对清朝统治、支持广州黄花岗起义而被捕,获释后转入惠州府立中学。同年10月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下,立志走军事救国的道路,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在校期间刻苦攻读军事课程,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斗争,并广泛研读进步书刊,探讨哲学和社会政治学。曾给《新青年》杂志写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于"觉悟",并表述其"振污世,起衰溺"的革命理想。1918年冬从保定军校毕业,次年初到福建漳州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在第1支队任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随粤军回师广东,参加驱逐桂系军阀陆荣廷之役。后任粤军第1师少校参谋、工兵营营附、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2营营长。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调集重兵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时,奉命率部守卫总统府前院,与叛军激战竟日,掩护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等脱险。 1924年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合作后,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1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旋即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不久奉命转往肇庆,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独立团担任先遣队,于5月北上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部。6月间进至湖南安仁、攸县,击溃投靠吴佩孚的赣、粤部队4个团。后随第4军主力进攻醴陵、平江,猛打猛冲猛追,长驱直进,连战皆捷。汀泗桥战役中正面部队进攻受阻后,他率部翻越大山出其不意抚敌侧背,大败守敌,并乘胜追击20余公里,夺取咸宁县城。继又率部参加进攻吴佩孚亲率重兵据守的贺胜桥,先以团主力突破敌军桃林铺防线,揳入其防御纵深,再以预备队相机投入,将反扑的优势敌人击退。在所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严令部队集中兵力支援主攻方向,接连突破印斗山、铁路桥等敌军核心阵地,占领了贺胜桥。在武昌攻坚战斗中,指挥部队突入城内,经激烈巷战,配合友军攻下制高点蛇山,迫使敌军缴械投降。在北伐战争中,他多谋善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起了重要作用。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他升任第4军25师副师长、第11军24师师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指使夏斗寅、杨森部袭击武汉。他在叛军逼近武昌时临危受命,组织留守武汉的部队反击叛军,经3日鏖战,从纸坊镇打到汀泗桥,将叛军击溃,使革命中心武汉转危为安。同年7月下旬,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指挥起义军骨干力量第24师英勇奋战,歼灭守敌第6军57团和第3军23、24团。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南下途中参与指挥会昌战斗,所部第24、25师担任主攻,率先突入会昌县城,重创国民党军钱大钧部,并将增援之敌黄绍竑部击退。起义军进入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实行分兵后,与贺龙率第11军24师和第20军1师、2师向西进取东江地区时,于揭阳县山湖(即玉湖)附近地区遭遇国民党军东路军,激战3昼夜,因敌众我寡,伤亡很大。后转到普宁流沙又遭东路军大举进攻,当起义部队余部撤往海陆丰地区后,他与聂荣臻等伴同身患重病的周恩来乘船潜往香港。同年12月10日由香港到广州,旋即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当晚在总指挥部召开的会议上,他根据敌强我弱和敌军必将调动主力向我反扑的形势,提议尽快以缴获的武器扩大部队,趁敌军反扑之前主动撤出广州,保存实力,另图发展,但未被采纳。12日,在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敌人大举反扑的危急时刻,与聂荣臻一起果断下令撤退,保存了部分武装力量。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指责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因而消沉,出走欧洲,与中国共产党脱离了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到澳门,渴望参加抗日救国。1933年应国民党军第19路军将领的邀请,曾到福建参加抗日反蒋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积极参与将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出任军长。1937年10月应召赴延安会见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表示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抗战到底。1938年与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等领导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为了执行中共中央给新四军制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他越过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对部队进行整顿、扩编,分途挺进皖东敌后,在淮南津浦路东西两侧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2日,日军5000余人在空军配合下,分两路进攻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国民党军有意避战,纵敌肆虐的情况下,他亲赴前线指挥军部直属部队,选择险要地形部署兵力,以节节堵截、相机反击、日夜袭扰的积极防御战法,消耗、疲惫敌人,经7昼夜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于8日晨将敌全线击退。继率部猛烈追击至泾县县城再度将敌击溃,收复县城。同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他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叶挺北上就职之前,由陈毅代行其职权)。叶挺在新四军任职期间,针对国民党限制新四军发展的方针,在编制、经费、防区以及两军关系等方面,与蒋介石及国民党有关当局进行了许多交涉和斗争。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向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朋友等,募集物资枪支款项,并动员一批学者、故旧、亲属参加新四军,壮大抗日力量。 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掀起第2次反共高潮,调集7个师8万余人的兵力,包围袭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驻皖南部队,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部队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新四军主要领导人项英犹豫动摇、一度放弃领导的严重情况下,他临危不惧,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但终因寡不敌众,部队弹尽援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失散、牺牲和被俘。他自己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先后被转到上饶、桂林、重庆、恩施等地监禁五年零两个月。面对蒋介石、陈诚、顾祝同等威逼利诱,他严词拒绝,坚贞不屈。写信向蒋介石表示:"挺不愿苟且偷生,以玷前修,愿保其真情而入地狱","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并作《囚歌》明志,申明他不会"由狗的洞子爬出",去接受"自由",而只期待着"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5日即致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要求实现他多年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出席全军整编会议,因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遗著有《南昌暴动至潮汕的失败》、《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等,他记录军旅生涯的部分照片,被收入《叶挺将军摄影集》。



叶挺生平简介?~

叶挺于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地区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
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6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参加援闽粤军。同年加入国民党。
1919年,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何贯中长兄)引荐,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任支队副官,并加入中国国民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
1920年,孙中山命令建国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径战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后任粤军第1师少校参谋、工兵营营附。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他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参谋处处长(一说:12师36团团长),旋即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
1926年5月,率部北伐,担任先遣队,从肇庆、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挺进,讨伐吴佩孚。6月5日,独立团经过两天的战斗,击溃投靠吴佩孚的赣、粤部队4个团,攻占湖南攸县城。
1927年5月,夏斗寅叛变,袭击武昌。叶挺率部奋勇作战,打垮夏斗寅。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叶挺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接到党的通知,要他前往苏联。经香港、马来西亚、日本至苏联。
由于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无端指责而决定退出共产党,加入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陈友仁、宋庆龄发起组织的“第三党”。
1928年秋,叶挺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先后流亡德国、法国等地,过了5年时间。以翻译德文文章为生,成为素食主义者。
1931年,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叶挺再也不能呆在国外了。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
他每天翻阅大量报刊,密切注意国内局势。但远居海外,消息毕竟太少,也来得太慢。为此,他离开了德国,来到澳门,结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1932年到澳门隐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入狱五年。
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始获自由。
1946年4月8日,他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难身亡。

扩展资料:
叶挺生前最后一战-皖南战役: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
“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中共中央对形势发展的前途以及影响它的各种力量作出冷静的分析,提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正确方针。要求江北部队暂时免调;对皖南方面,决定让步,答应北移。
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何应钦、白崇禧(即“佳电”),据实驳斥“皓电”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同时表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
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电朱、彭、叶、项(即“齐电”),要求迅即将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赴黄河以北。
12月9日,蒋介石发布命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于12月31日前开到长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30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
12月10日,他又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调兵围歼新四军部队。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
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挺

《官场小说》少将·钟伟生平简介钟伟将军的儿子和后代过得怎么样?
答:钟伟,男,湖南平江人。原名钟步云,又名钟德泰;革命战争年代,在红三军、十五军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新军第3师第10旅第28团团长,第10旅准将副将军;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兼第十二纵队司令员;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区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1955年,他...

郭侃一生立有哪些战功?郭侃最后结局如何?
答:郭侃是成吉思汗手下大将,曾跟随旭烈兀出征西亚,攻破十字军百八十余城,立下诸多战功。后来忽必烈即位,郭侃向其提出建国策略,以及置国都的建议,累积战功以达万户之位。可能很多朋友并不熟悉郭侃为人,这次就来简单介绍下这位将军的生平,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一、郭侃其人 历史上的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

上课坐姿要求作文
答:五年前,我是位“弯腰将军”,为了提醒我挺直腰,妈妈一直把“挺”字挂在嘴边;如今,那个“挺”字从妈妈口中消失了,你会发现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挺将军”。我从小就身体坐姿不端正,每当坐下不是往那边歪就是向这边斜的。妈妈说我像棵调皮的小树苗似的,歪七扭八。因为坐姿不端正,妈妈每次看见...

陈兰亭的生平事迹
答:陈兰亭本是一介无赖之徒,他家乡是石柱县一个偏僻小山村,幼年在常在石柱县桥头当赖时猴,常到桥头听说平书的讲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的故事。年年军阀混战,使他再也无法在老家生存,他展转去了洋渡镇(西沱镇沿溪往上),嗨袍哥结交了许多地痞流氓,和范哈儿(傻儿师长范绍增)结为拜把兄弟。总觉得日子光这样混,终是不成,...

杨靖宇的事迹
答: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的周保中,在《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中写道:“到2月18日,他仅有的2名警卫战士也在大东沟牺牲。至此,他只身一人,陷于敌魔爪中。敌人妄图生擒,但恐伪军不力,以日寇合围蒙江东南地区,封锁大小路口,迫他于绝境。在万分紧迫时,活动于蒙江、抚松间的曹亚范同志,...

刘镇湘的人物生平
答:刘镇湘十八岁就考上黄埔军校第五期。他走出边陲小镇那年,妹妹刘素贞七岁,小弟刘镇夏才三岁。刘镇湘入学的第二年,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筹建叶挺独立团,从黄埔毕业生中抽调一批学生骨干北伐。1926年5月,这支先锋敢死队北出广东韶关、向北攻湖南,连克陈炯明、吴佩孚、孙传芳,一路血战后,刘镇湘被...

隋朝大将贺若弼的生平历史以及事迹简介?
答:贺若弼(544—607.8.27),字辅伯,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 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曾嘱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

于学忠将军生平?
答:于学忠将军生平? 了解下... 了解下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匿名用户 2013-11-29 展开全部 国军上将于学忠 生平概述 (1890~1964)字孝侯,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山东省蓬莱(今蓬莱市)于家庄人。于学忠生于旅顺,少时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后随父亲在...

陈明仁的生平事迹
答:生平事迹: 陈明仁(1903—1974)号子良。1903年4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部山区洪源乡洪源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国民党起义将领、解放军上将。陈明仁作为长子,7岁就读于家乡私塾,10岁进新式学堂,考入高小读了一年后休学,在家自修。13岁时结婚,妻子长他一岁。少时受岳飞、文天祥、于谦的事迹影响,立志长大成人后爱...

岳飞的生平成就,他的军事才能成就,哪位知道的啊?
答:有的士卒病了,将军亲自为他调制药品。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问候照料他们的家人,对不幸战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遗孤。凡是上级有所赏赐,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侵占。 岳飞作战擅长以少敌多。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所有统制(官名,不译),谋划定当而后出战,因此岳飞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