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如何理解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作者&投稿:泰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规律

任何生态环境的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这种上限是由生物物种的自身特征及其可以利用的能量和其他资源决定的,每一生态系统对任何生物物种的压力也有一定的极限,超过这一极限就会引起系统的损伤和破坏。认识这一规律,要求人们在排放污染物时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砍伐树木、采集药材、捕鱼狩猎要注意动植物的再生能力。

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平衡图

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稳定:
1)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2)非生物环境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等)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一个生物种群中的个体会不断死亡和新生,但从总体上看,整个种群数量没有剧烈变化,因此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然而,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在大自然中要吃大量的虫子。麻雀被消灭了,天敌没有了,虫子就大量繁殖起来。结果出现虫灾暴发,引起农田绝收的惨痛后果。

生态平衡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 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 相对平稳。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 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 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 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 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 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 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 子。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 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 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 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种超 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 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 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 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人类对生物圈 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 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 种影响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 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 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 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 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构建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和谐相处指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彼此促进的共同生存。 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幸福。

请用哲学常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环境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

请用哲学常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环境和谐相处? 1.物质决定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又对客观的物质世界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以,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人们尊重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环境的变化发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实事求是,使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 3.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客观事实,我们人与世界紧密的联系着,环境的改善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与环境和谐相处,使联系着的各个部分发挥更大的作用。 P.S. 我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常识,其他哲学观点当然也可以找到不同的原因。(无论如何唯物主义是正确并且科学的) 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 1.首先要尊重自然,尊重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 2.坚持认识论的观点,辩证的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提高人们的认识。

根据环境调节自己,使之融入到环境中!

运用哲学唯物论知识说明人与自然为什么要和谐相处
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由于我们目前对环境破坏严重,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环境的破坏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是正确的意识,必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物质决定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又对客观的物质世界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以,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人们尊重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规律是不可违抗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

阐述普通生物学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中的应用及指导作用?
答:5、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 普通生物学可以为生态旅游提供思路和安排。通过大量的普及和宣传普通生物学知识,可以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加深人们对着生态环境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上是普通生物学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中的应用及指导作用。总结起来,普通生物学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

人、社会、自然界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行。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议,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准则。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练。建设生态城市,实质上是调控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其目标是...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发展的什么
答: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原则,是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基本前提,是社会诚信友爱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贫穷是产生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而发展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人民普遍贫...

生态系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答:生物多样性还具有保持能量合理流动、改良土壤、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众多方面的功能。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除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

什么叫和谐教育
答: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首先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从而提出生态教育、绿色教育的命题。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使学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校本身就应是一个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方。人与自我的和谐。人应追求完整的世界,...

以疼痛为题的作文600字
答:行文思路提示:“疼痛”可以理解为真正受伤,或者遭受外力因素而使身心疲惫,最终战胜痛苦,领悟人生。 也可以理解为宏观意义的,比如环境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的痛苦。 呼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一方面人类活动应该减少自然环境的疼痛,另一方面,减少人类自身因为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疼痛。 有关"痛"的作文提纲 痛什么...

描写疼痛的句子
答:行文思路提示:“疼痛”可以理解为真正受伤,或者遭受外力因素而使身心疲惫,最终战胜痛苦,领悟人生。 也可以理解为宏观意义的,比如环境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的痛苦。 呼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一方面人类活动应该减少自然环境的疼痛,另一方面,减少人类自身因为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疼痛。 以“疼痛”为话题的作文字数为...

...A.建设成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 B.建设成为全国的经济_百度知 ...
答:北京市未来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等把北京建设成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城市.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