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 龙的图腾为什么留在中国人的身上几千年? 为什么中国人要龙来做中国人的图腾? 以龙作为图腾不是从汉朝开始的吗?为什么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那...

作者&投稿:翁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 另有书记“颛顼(zhuān xū)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龙文化】 龙文化的本质 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 时代的形成期,龙文化的内涵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 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龙与中国诗词文化: 黑潭龙 【唐】白居易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驾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龙移 【唐】韩愈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龙 【唐】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骊龙 【唐】唐无名氏 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 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 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 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 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 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 龙潭 【唐】应物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咏龙》 唐《传奇·萧旷》 亦知清戒守仙规,燕血尘埃岂嗜宜。 自许身躯脱梭木,淹从螭蛟困拳池。 为虚化实是何日,弃甲成林会有时。 已笑痴儿执凡铁,驱云驾雾奈何之。 《咏龙诗》金废帝完颜亮 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 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龙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

创新精神。龙文化历久不衰,与古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分不开。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完成的。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可看出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21]

综合精神。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增加了龙的权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龙王,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进取精神。从古代中国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这些都是古代龙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独立精神。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不附属于任何一种宗教。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其中确实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历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龙崇拜,如祭龙求雨、祭龙求子、祭龙求平安和“真龙天子”等观念,应予以抛弃。但艺术性和民间性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舞龙灯、赛龙舟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在当代,还应当发挥龙文化的凝聚作用。龙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历史上,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以“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宣传和弘扬龙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

先秦时期图腾崇拜都是天命玄鸟,而龙的崇拜是自汉以后开始的,龙在汉朝以前是华夏神兽之一但远没现在的地位,主要是汉高祖刘邦扯大旗认龙做父。。《高祖本纪》写道:刘邦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通”。这时,雷电交加,天空一片黑暗,刘邦的父亲(太公)赶过去,看到刘媪身上有一条蛟龙。就这样,刘媪有了身孕,后来生下刘邦。而后来斩白蛇起义又时传说刘邦曾斩杀一条白蛇,后来有人见一老人对蛇哭泣,问她哭什么,老人说她的儿子白蛇乃白帝之子,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杀,所以悲伤。当时又流传汉朝代秦是火德当兴,火为赤,刘邦顺应天命,因此称刘邦赤帝之子。所以后世都已真龙天子自称,还有就是汉朝后期佛教传入中国现在牛头、鹿角、鱼鳞、蛇身、鹰爪、金鱼尾龙的形象也是充分融合佛家后形成的和先秦时期的螭龙夔龙应龙等相差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