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一个比较笨的问题, 都说飞机发动机很难研制,我们国家可以买回来,拆开统计研究,不就知道了吗 我想问个很二的问题,飞机发动机寿命受雾霾影响吗

作者&投稿:封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是材料的问题,不同设计出发点选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合理即是最好,并不是材料各方面性能最好就行。举个例子,你的膝关节当然是原装的最好,要从性能角度说有好多材料都比你原来的关节好,但放在你身体里除了很大几率排异外还有可能由于强度太高而加大你其他组织的磨损。其次是用选定材料进行零件的设计加工,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国外很注重知识产权自然就有很多防止侵权的措施,比如关键部件不按标件设计,形状、精度都是有设计思想在里面的,许多零件的加工设备由于要求过高国内不能加工等等。最后总装可能更狠,有些零件是一次性组装,也就是你简单拆开就根本看不出来怎么装的,而彻底拆开零件就直接报废,原装零件都不能再组装到一起,更别说重新加工的了。何况成千上万部件之间的磨合参数更是机密数据。综上我简单的观点,你也许能明白越是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就越难仿制。

各部件的材料,它们相互之间为什么要有那个配合间隙,在不同温度下它们尺寸的变化,等等,很难搞定。冷态测量的尺寸,工作时在高温下它变了。例如,20年前的年轻人喜欢携带式磁带录放机,国产的容易坏,大家自己都可以拆开捣鼓捣鼓,但小日本的就不行,即使拆开了也装不回去。早些年,QC动力集团的前身企业,弄了一台日本的单缸小柴油机,技术人员拆开了以后就再也装不上了。我们由一个农业国发展工业,几十年时间就有了世界唯一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朝一日,那些问题我们一定会解决的。在我们许多朋友的思想里,地球上只有两个国家,我们中国和人家外国,似乎要求我们中国在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地球上其它所有的国家,才没有人骂,说实话,压力山大!也不公平。

要造飞机发动机,就得解决一串又一串的难题。简单而言,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就像是一个两端都开口的圆筒,从前端吸入的空气经过压气机、燃烧室等一系列的内部结构,而后变为高温、高速的燃气从后端喷射出去,就产生了向前的反推力。所以,飞机发动机的特点是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

这四高,简直是个大难题。一般喷气发动机内部某些部位的温度在1600℃左右,而发动机风扇后的压气机进口空气和出口空气的压强都要比大气压强要高得多。

大飞机用的大涵道比发动机和战斗机的小涵道比发动机又有不同,所谓涵道比就是发动机外涵道与内涵道之比,抛开种种晦涩的技术细节不表,普通人能够直观明白的是,大涵道比发动机比小涵道比发动机的油耗小、推进效率好、经济性能高,不过一些制造要求也更高,更要求稳定性,比如前者的风扇叶片起码有一米多,而后者则只需0.3—0.4米左右。

拿一款非常高端的发动机来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A380生产的发动机内部的最高温度达到了太阳表面的一半,发动机内部的压力达到了50个大气压,涡轮叶片叶尖的运动速度达到2000公里/小时,而它的叶片有3米多长。

除了四高难题而外,民用客机的发动机还必须考虑经济性能和舒适度,也就是说,油耗要低,噪音也要低。

这四高两低简直是制造民用大飞机发动机的紧箍咒。

比如使用的材料,同样的材料经过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差别很大的零件,如何加工别人不会告诉你,同样的原料、元素组合,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性能的材料,同样是钢材有上百个品种,里面包含的元素从几种到十几种,有的是有害的要尽量减少,有益的要保证含量准确,诸如此类问题大量存在,就是给你一台成品,也不能仿制出来,技术水平低下的都拆不开,难度非常大

这种飞机都是租的吧,哪有直接卖的
就算卖给你也研制不出来啊,技术空白放在那,也就照虎画猫,一架飞机几百亿,也不是拆几架就可以把技术复制了。

为什么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强国,为何不能自己制造飞机发动机呢?发动机就那么难研究么?~

是这样的,由于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中国正好缺少人才,不是中国没有人才,而是人才外流,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不行啊,留不住那些高科技人才,以前有句俗话是“造原子弹的不如买鸡蛋的”,当时搞原子弹的时候中国很穷,资金都用来研究了,发给研究人员的工资很少,还不如买鸡蛋的,这样研究人员的过日子都成问题了,而国外的待遇很好,工资很高,于是这些人才就去了国外,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与爱国无关,是人都要吃饭的,没钱怎么过活?如果换成是你也一定会这样选择的。

理论上来说是会受雾霾影响的,但是影响不大。